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临床上将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对于SAA的治疗采用骨髓移植和ATG/ALG治疗,其疗效较佳,但二者费用较高,难以推广。笔者在基层医院治疗SAA采用环孢素A、康力龙加中药治疗SAA20例,与单纯应用环孢素A、康力龙治疗SAA20例,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为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急剧衰竭致全血细胞极度减少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凶险,诊断1 a后自然病死率高达80%~90%,多数死于严重感染或出血.随着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与环孢菌素A(CSA)的联用,配合造血因子治疗及隔离病房的应用,使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缓解率逐步增高,有效率达100%[1].现将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为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急剧衰竭致全血细胞极度减少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凶险,诊断1a后自然病死率高达80%~90%,多数死于严重感染或出血。随着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与环孢菌素A(CSA)的联用,配合造血因子治疗及隔离病房的应用,使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缓解率逐步增高,有效率达100%。现将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对不同中医病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治疗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70例,按照中医病性分为虚证和虚实夹杂证2组,作强化免疫抑制治疗。通过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的血常规、骨髓非造血细胞比例、细胞因子水平等,观察对不同病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结果:虚证组38例总有效率76.3%,虚实夹杂组32例总有效率53.1%,虚证组疗效优于虚实夹杂组(P〈0.05)。结论: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对虚证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较好;按照不同病性羚1分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以便找出有效地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12月以来的9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资料。结果:仅仅采用十一酸睾酮治疗再生障碍性贫病的总有效率只达60%,而把它与环孢素A联合使用不仅可以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而且其总有效率可到91.1%。结论:环孢素A是有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病必不可少的药物,将其与十一酸酮联用可以起到协同治疗的作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复方皂矾丸联合左旋咪唑+雄激素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0月-2021年5月收治的70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接受复方皂矾丸联合左旋咪唑+雄激素治疗,对照组接受左旋咪唑联合雄激素治疗,比较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血细胞...  相似文献   

7.
分期论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28例济南军区总医院(250031)蔡新吉,孔凡盛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本虚标实;辨证施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重型再障)病情恶化快,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与出血,死亡率较高。我们根据中医标本缓急理论,采用程序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例获得性重型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经过治疗后病情缓解,此后出现EB病毒持续感染,AA病程36个月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有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风险,危险因素可能包括老年、染色体异常、端粒长度缩短、对IST疗效欠佳、长期G-CSF应用、EB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9.
孙伟正教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中医经典古训为理论依据,对中医诊治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有独到见解.他以"血之源头在乎肾"论述肾的血液生化、生理作用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肾虚机制;以"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对该病进行肾阴虚和肾阳虚的辨证分型;以"损其肾者,益其精"为治疗该病的原则;并以补肾滋阴、填精养血和温肾助...  相似文献   

10.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性疾病,临床单纯以西医手段来治疗往往疗效欠佳,在西医规范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本文主要从理论探讨和经验举隅两大部分,从"虚"和"瘀"两方面浅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治疗,以期进一步提高此方面中医理论水平,为今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辨证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血瘀证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见的临床证候,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微循环障碍为病理基础,笔者从理论上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瘀证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以期为开拓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临床治疗范围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汤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肾阴阳两虚证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6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补肾健脾汤,2组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6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WBC、HGB和PLT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健脾汤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肾阴阳两虚证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WBC、HGB和PLT的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我们采用赛斯平(国产环胞菌素A)加中药二黄桑椹子汤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32例,并与采用瑞士产环胞菌素A加中药治疗的11例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3例系本科1994年6月~1997年6月住院患者,均经临床、血象、骨髓象检查,按1987年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会...  相似文献   

14.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临床以贫血、出血、感染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再障与慢性再障,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再障方面有较好的疗效。杨文华教授现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药治疗血液病临床及科研工作40余年,在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方面具有独特建树,现将杨文华教授辨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思路及经验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15.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综合症。根据患者的病情、血象、骨髓象及预后,通常将该病分为重型再障和非重型再障。临床上对非重型再障的治疗效果尚可,但对重型再障的治疗较为棘手,其重型再障之贫血、出血两大症状在现有条件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黄芪三胶汤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97例,采用黄芪三胶汤口服治疗一月,观察其对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浆血红蛋白的疗效。结果:97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病例中,基本治愈12例,显效62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91%。结论:黄芪三胶汤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常见的造血系统疾病,特别是重型再障(SAA)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目前,治疗再障的主要方法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抑制疗法。近年来,免疫抑制治疗得到了充分肯定,并取得显著疗效。本文意在综述免疫抑制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益肾生血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观察,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环孢菌素A联合安雄、司坦唑醇口服,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肾生血方"中药,治疗6个月后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0%,对照组有效率为66.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补肾中药可明显提高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周莹 《河北中医》2006,28(8):591-591
临床对于病程长(>2年),经各种中西医常规方法治疗无效且不能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Ⅱ型的难治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难治性慢再),治疗难度较大.笔者采用小剂量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约8 U/(kg·d)足三里(双)穴位注射治疗1例难治性慢再,获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下简称重型再障)是以造血功能衰竭为特征的一种重症血液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以三系减少,贫血、出血、感染为主要特征.90年代以前,本病的预后极差,死亡率几近100%,是严重威胁生命的一种疾病.近10年来,随着对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多联免疫抑制剂(ISP)的使用,使本病的临床预后有了极大改观.我们在近5年来,应用中药联合多联免疫抑制剂,使本病的治疗效果得以进一步提高.现将治疗过程系统、正规的重型再障病人28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