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游风是临床上常见皮肤病,病因病机始终不离一个“风”字。风邪外感,腠理开泄,引动体内湿热、血热伏邪,风、湿、热邪妄行肌腠,内外相感,发为本病。风药具有“升、散、行、动、燥”等特性,根据面游风病机的不同,可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如风邪犯表,可以风药疏解之;脾为湿困,可以风药升阳除湿;玄府闭塞,可用风药理气开玄;中焦郁火,可用风药透热转气;巅顶之上,可用风药载之。程宏斌教授认为,面游风的病机核心在于“阳明热体当风”,结合风药的作用特点,分享验案1则,探讨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使用风药。  相似文献   

2.
李今庸 《天津中医药》2011,28(6):441-442
11)《太素·经筋篇》中,“主癎瘸及痘”之“痓”字误,应为“痉”.2)《太素·骨空论》中,“九窌在腰尻分间”应为“腰凥分间”.3)《太素·杂病·腰痛篇》说:“居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弩弦,刺居阴之脉,在月嵩踵鱼肠之外.”居阴,乃“厥阴”也.“居”、“厥”两字,声转可通也.非传写草书而有误也.4)《太素·杂病·风痉》中,“风痉,身反折”应为“风痉”.  相似文献   

3.
六气相杂须辨论清·程国彭撰世间之病,人皆曰伤寒最难,而非难也,难莫难于六气之相杂而互至耳。六气者,凤、寒、暑、湿、燥、火是也。然冬月致病只三字,风、寒、火是也;春兼四字,风、寒、湿、火是也;夏兼五字,风、寒。暑、湿、火是也;秋只四字,风、寒、燥、火是...  相似文献   

4.
先解题意:这“卿”字,兄弟之间、朋友之间都可用,不过以朋友之间用之为最合适,与“足下”二字同义。“足下”二字即目前可以称兄道弟之关系适用之。“足下”二字与“卿”字可以称为一体,此在王有军(秋月帖)中有证:“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赢疾,询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知晋太(至少是王差之先生)是“卿”与“足下”通用的。王先生常用卿字,在(淳化阁帖)中不一而足,如“卿可耳”、“卿疾差不”等等。这个“恰”字:也想了“合”字,“究”、“尚”字等,似乎不如恰字恰当,其中意义我意非笔墨所能说明了。这个“愁”字如解…  相似文献   

5.
十四经穴穴名中含“风”字者颇多 ,其常用于治疗与“风”有关疾病 ,具祛风散邪之效 ,但各穴之治疗作用又同中有异 ,临证用穴时不可不加以分析。1 风池本穴位脑后 ,风府穴两旁斜方肌外缘 ,因其善治“风”疾 ,穴处凹陷如池 ,故名。为手足少阳与阳维之会 ,《难经·二十九难》云 :“阳维为病苦寒热” ,故风池长于治疗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外感表证 ,具疏风解表之功。《内经》云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肝与胆相表里 ,风池穴又为风邪入脑之要冲 ,故除治疗外感风邪的头痛外 ,更适合于头晕目眩等“痰饮内风”头痛之证 ,如《玉龙歌》记载 :…  相似文献   

6.
血瘀生风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血瘀生风”,是指机体因血液瘀滞而导致的内生风邪及内风引起的诸民证。内风的成因很多,如“热板生风”、“阳亢风动”、“血虚生风”等等,然古往今来,言“血瘀生风”者却为鲜见。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血瘀生风这一病机是客观存在够如因。瘀而致。各痒为主症的银屑病、皮肤备痒症、风疹,以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为特征的中风病等风证,常遵“治风先治血,血行民自灭”之旨,治以活血化瘀而民自熄,病自除。实践表明,血瘀不但能够生风,而且是某些风证的主要病机。1中风发病源于内风,内风所生因于血瘀中风病之病因复杂,然终不外乎…  相似文献   

7.
耳呜治风     
耳呜治风兴化市中医院(225700)程康明关键词耳鸣疏风化痰平肝熄风潜阳熄风《素问·经脉别论》谓:“一阳独啸,少阳厥也。”一个“啸”字形象地刻划了耳鸣的症状:耳中如风动之声。盖耳为空灵之窍,宗脉所聚,清阳交会流行之所在,故当以通为用。凡风邪挟痰循经上...  相似文献   

8.
《医古文》文选部分的《内经圈则》之(四),共六句话,九十九字。短短的一段文字中,“虚”“实”字样出现了五次,而且实际含义多有变化,较难理解,成为教学中的难点,本人的肤浅理解,供同学们参考。一、本节中的“虚”字含义有两种: ①正气虚或形体虚,如:“不得虚”、“盖无虚”、“参以虚实”句中之“虚”字。②虚风,反常气候、外鄢,如:“两虚相得”句中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历节”,“黄汗”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青 《国医论坛》1997,12(1):43-44
《金匮要略》为中医现存最早诊治来病的专书,被公认为辩证论治的典范。书中的“历节”、“黄汗”后世讨论颇多。笔者查阅古今文献,结合临床实践认为:“历书”实属今之“痛风”;“黄汗”有似今之“痛风性肾病”,试分述之。1“历节”即是法风“历节”病名始见于《金E要略·中风历节病》篇,对其症状描述云:“疼痛如掣”、“历节痛.不可屈伸”、“脚肿如脱”、”独足肿大,黄汗出”、“头眩”、“短气”等,并已认识到“饮酒汗出当风”是最常见的诱因,肝肾不足之体,风寒湿邪侵入累及关节为主要病因病机。因疼痛遍历关节故称“历书”…  相似文献   

10.
张国杰 《中医研究》2007,20(11):9-11
“瘀血生风”的概念,自刘昭纯教授正式提出以来,到目前已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理论体系亦日臻完善,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同时,关于“内风”的实质、瘀血生风的机理、瘀血生风的病位等有关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此,结合现代医学最新研究成果,就此问题试作探讨。1“内风”概念辨析“瘀血生风”的风,当属于内风。但是,“内风”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内风”指的是病因还是证候?要理解这个问题应当从分析古代汉语的特点做起。一字多义现象在中医学著作里很常见,例如,关于“风”的含义,《伤寒论·序》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一书中,明确提出“中风”二字的条文有18条,没有明确提出“中风”,而其脉证、方药涉及“中风”的占很大篇幅。历代注解《伤寒论》的医家对有关“中风”的条文的解释往往不一。许叔微认为“中风”是“伤风”,方有执把“中风”的条文说是“三阳合病”,柯韵伯把“中风”注释为  相似文献   

12.
陈瑞芳  周福生 《新中医》1998,30(11):57-59
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10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目前在治疗上应用通腑祛痰法取得较好疗效,现就这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及作用机理中风之证,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可概括为“本虚标实”4字。本虚即肝肾不足,标实即“风、火、痰、瘀”4端。中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内风性论     
内风,又称肝风、肝风内动、风气内动,是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所导致的风自内生。《黄帝内经》中虽有中风、脏腑之风,但均为外来风邪所致,而未提及内风理论。首载“内风”之论者为《备急千金要方·风眩第四》载徐嗣伯论曰:“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大人曰癫,  相似文献   

14.
贵刊一九八七年第三期登载阎晓天、李雁二同志的文章《对<素问·风论>泄风一段的厘定》(以下简称《厘定》),认为“上”乃通“裳”,“其风”为“恶风”之误。笔者不能苟同,略陈管见如下: 一、“上”乃头面之谓 《厘定》依据《康熙字典》中“上”、“裳”的切音用字和王力先生将二字切音用字的生母,韵母部分分别归于同一韵类,断定二者可发生音同相代。这是不严密的。切音用字  相似文献   

15.
结合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临床肾性蛋白尿的相关研究,从4个方面阐述叶天士对于“内风”的基本立论,包括肝阳化风,土虚风动,水亏风动,内风招引外风。并提出中医学“肾风”之蛋白尿的产生与“正虚”“内风”“外风”“伏风”几大因素关系密切的观点。将古代“黄芪主大风”理论,与叶天士“内风”理论相联系,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黄芪具有减少尿蛋白的功效,探讨通过叶天士“内风”理论治疗蛋白尿可行性。以期为中医药控制尿蛋白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以往,中医诊治过敏性疾病,多立足辨证,从肺、脾、肾入手。笔者认为:从辨而言,均珂见该病多兼“风”邪为患。应病证结合,在调治肺、脾、肾的同时,辨清“风”邪为患之病机及其相应证候,从外风侵袭、脾虚生风、血热动风四方面辨治,并注意祛“风”治疗的用药特点2。  相似文献   

17.
一、“风证”涵义“风”证在不同情况有不同概念.这里指内风,与“肝阳化风”“热极动风”“血虚生风”之“风”同义。“风”证主要表现是“动”即《内经·至真要大论》所谓“诸风掉眩”之“掉”、“眩”。为什么掉、眩称为风证?古人命名病证,常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如观察到自  相似文献   

18.
“风痱”与“偏枯”浅谈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医院徐经印(751300)关键词:风痱,偏枯,临床特征,病因病理,发病,预后,中医汉法“风痱”之名,出自《诸病源候论》,与《内经》中的“痱”症相同。古今不少医家对“风痱”与“偏枯”不加区别,殊属欠妥。如《类证...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理论衍化角度阐述了“风”的内涵及“风从火化”机制。自然界之“风”主要体现在四季和不同方位的变化;药物之“风”指气味辛薄、药性升浮、具有发散上升特点的药物;人体之“风”广义上指自然界之“风”对人体的生理影响,狭义上指具有“风”属性的功能。“风从火化”机制主要有两个:(1)其本性属阳,易与人体阳气相结合;(2)“风”气失常,气机失调可致人体阴阳失衡而化火、气血闭郁而化火、五脏功能失调而化火。  相似文献   

20.
冯怀英 《四川中医》1997,15(8):21-21
“治风先治脾”一语,出自杂记类书来·庄季裕撰《鸡肋编》卷上。风为百病之长,《内经》以专篇立论,随时序环境之感风原因不同,冠以“肝风”、“冒风”等14风之多,后世举外风、内风两大类立纲。大凡人皆生息于天地气交之中,因风气而生长,因风气而衰殃,感风邪致病者甚多。本文所指治之风,即风胜之行痹而言,笔者以为庄氏“治风光治脾”为治本之法,较明·李念我“治风先治血”论寓意更加深刻。豆.脾性静兼可制其变动之风性。脾属中央土,主化万物,《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其性静兼,其德为儒,其用为化……,其政为温。”牌为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