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了扣眼穿刺法建立扣眼隧道的方法,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与其他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的优缺点比较及其改进措施.提出扣眼穿刺法能有效防止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制定并实施扣眼穿刺法的标准及操作规程、强化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培训和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技巧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正确的内瘘穿刺技巧与护理要点,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通过对96例施行内瘘透析治疗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总结出内瘘穿刺的技巧及护理体会。结果9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实施的内瘘透析治疗,血流量充足且无1例内瘘闭塞情况发生。结论掌握正确的穿刺技术与护理要点,教会患者及家属如何进行自我监测和正确的护理,可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减少内瘘闭塞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常用的血管通路首选动静脉内瘘。透析结束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止血时,一般使用绷带缠绕肢体止血,但此法如缠绕较紧患者肢体活动受限且影响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如缠绕较松则起不到止血作用。我院自2003~2006年对使用内瘘透析的患者,全部使用弹力松紧布缝以粘扣的方法止血,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球囊辅助下血透用桡动静脉内瘘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球囊辅助下血透用桡动静脉内瘘术的手术方法和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年8~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2例诊断明确的尿毒症病人行球囊辅助下桡动静脉瘘术。选择非主利手,游离头静脉和桡动脉,分别结扎头静脉和桡动脉的远端,向头静脉和(或)桡动脉近端插入Fogarty取栓导管,用1mL的注射器向球囊注入肝素盐水0.1—0.3mL,充起球囊,持续、均匀扩张头静脉和(或)桡动脉及其狭窄段,以7-0无损伤血管缝线吻合血管。结果术后即时、回病房当天、术后1d、3d和7d听诊吻合口杂音,扪及血管震颤。平均随访3个月,手术通畅率100%。已有5例病人内瘘成熟,内瘘血流量大于150mL/min,满足血透流量。结论球囊辅助下桡动静脉内瘘术成功率高,可以纠正头静脉狭窄,内瘘成熟快。短期临床效果好,中远期临床效果在进一步观察中。  相似文献   

5.
静脉留置针又称为套管针,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1],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替代品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输液患者,部分医院也应用于CT增强检查,但都仅局限于静脉穿刺的范围。应用静脉留置针在动脉穿刺的相关应用报道较少。我科至2010年5月开始试用静脉留置针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动脉端顺穿后行内瘘血管造影来评价内瘘功能,取得了满意的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同质化策略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留置针穿刺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采用AVF作为血液透析通路的8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留置针穿刺操作人员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血液透析3个月后统计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渗血率、滑脱率、感染率;比...  相似文献   

7.
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长期使用率。方法加强对新做的内瘘促使成熟,成熟内瘘在使用中、拔针后及透析期间的护理。结果有效的减少了内瘘的并发症,保证充足的血流量,提高了长期使用率。结论重视动静脉内瘘的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两种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8例,将其中的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采用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下穿刺方法,对照组采用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上穿刺方法,比较两组血管瘤、血栓、内瘘狭窄发生率。将剩余的20例患者实施自身对照研究,分别采用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下和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上穿刺各20次,采用数字疼痛强度量表记录患者疼痛感受。结果观察组内瘘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下穿刺疼痛程度显著低于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上穿刺(P0.01);两种穿刺方式的再循环率均为零,对患者透析质量无影响。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下穿刺动静脉内瘘,可有效保护动静脉内瘘,减少并发症发生,缓解穿刺时疼痛,不影响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9.
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arterio—VENOUSfistu—las,AVF)是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第一选择。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是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失功的主要原因。目前虽然有经导管溶栓术、带气囊导管取栓术、经皮血管成形术及内支架置入术等一系列创伤小见效快的方法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但费用较高,操作较为复杂[1]。应用尿激酶局部注射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花费少,操作简单,但各家文献报道的治疗方案及疗效不一,且较少有后续治疗方案及预后报道。本文分析了姜堰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05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26例30例次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伴后续巩固治疗的临床资料,研讨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案及溶栓成功后的后续治疗疗效,随访其长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0.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透病人最常用的血管通路.通常都是在腕部将头静脉与桡动脉吻合.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几例病人由于种种原因其头静脉-桡动脉吻合建立内瘘失败,而利用尺侧贵要静脉与桡动脉/尺动脉吻合建立内瘘,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原因分析.方法 采用16 G穿刺针行标准前臂内瘘,吻合方式为直径3mm钛轮钉端-端吻合术.结果 穿刺1000例次中穿刺失误78例次.穿刺失败原因主要有(1)皮下血肿14例次(18%),系新瘘血管使用时,血管壁较簿,穿刺引起血管壁的损伤撕裂,造成皮下血肿;(2)未进入血管腔9例次(12%),系穿刺针潜行于血管下,未进入血管腔内,致抽吸注射器时无回血;(3)皮下肿胀24例次(31%)-系穿刺针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内,虽然抽吸回血通畅,但试推注入液体时皮下肿胀;(4)穿刺进针角度偏大7例次(9%),穿刺针刺破血管后壁迅速引起皮下血肿;(5)穿刺针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24例次(31%),因血流量可达200 ml/min,但透析时患者感觉肢体不适,轻微移动即有疼痛感或异物感.结论 动-静脉内瘘是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血管通路,应尽量保护和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2.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替代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而血管通路的建立是使血液透析能够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成功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是保证血流量和充分透析的必备条件.应该选择一种好的穿刺方法,既能保证足够的血流量,减少血管损伤,避免内瘘狭窄,延长其使用寿命,在不影响透析充分性的基础上又方便护士操作,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的术前及术后护理措施及体会。方法分析50例尿毒症患者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术后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观察患者术后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实施正确的术前、术后护理干预,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对动静脉内瘘(内瘘)穿刺方法选择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36例采用内瘘穿刺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A组,15例)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B组,21例)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进行穿刺方法的教育,最后对穿刺方法的选择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B组对绳梯法或钮扣法穿刺的选择上明显高于A组(P〈0.01);效果方面B组血流量明显高于A组(P〈0.05),渗血或血肿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P〈0.01)。结论: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选择正确的内瘘穿刺方法,并提高了动静脉内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总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功能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功能。结果:716例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中514例内瘘功能正常,202例出现不同类型并发症。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功能评估中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建立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必要前提条件,常用的血管通路中,自体动静脉内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1],通畅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便、费用低廉.作者应用单针牵引制作动静脉内瘘15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Brescia—Cimino于1966年发明动静脉内瘘后,血液透析在临床上的应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急性透析”进入了“慢性透析”年代,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由以前的不治之症,到可依靠血透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8.
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常用的血管通路首选动静脉内瘘.透析结束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止血时,一般使用绷带缠绕肢体止血,但此法如缠绕较紧患者肢体活动受限且影响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如缠绕较松则起不到止血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初期的最佳穿刺方法。方法将64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6~8周的MHD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动脉出路选择距离吻合口3em以上的内瘘远心端,对照组32例选用传统穿刺法,即逆血流穿刺法;实验组32例采用顺血流穿刺法,2组静脉回路均为顺血流穿刺。观察内瘘最初4次使用情况,比较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血流量不足发生率及拔针后压迫止血时间,同时比较尿素氮下降率(urear reduction rare,URR)及单室模型尿素清除指数(singl—poolKt/V,spKt/V)。结果64例患者,每例行血液透析4次,2组分别记录血液透析128例次(32例×4次)、内瘘穿刺256例次(动脉出路穿刺128例次+静脉回路穿刺128例次)。实验组动脉出路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9.22%(127例次,127/128)显著高于对照组92.97%(119例次,119/128)(P〈O.01),血肿发生率为2.34%(3例次,3/128)低于对照组8.59%(11例次,11/128)(P〈0.05),拔针后压迫止血时间[(17.63±1.91)min-]显著少于对照组[(19.61±1.84)mini(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静脉回路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9.22%(127例次,127/128)和96.88%(124例次,124/128)、透析血流量不足发生率分别为6.25%(8例次,8/128)和7.03%(9例次,9/128);URR分别为(65.23%±2.93%)和(65.32%±2.41%)、spKt/V分别为(1.20±0.18)和(1.21±0.1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初期采用顺血流穿刺法,不影响透析血流量及透析充分性,可提高动脉出路穿刺成功率、减少血肿发生、缩短拔针后内瘘压迫止血时间,配合相关护理措施,可减少内瘘相关并发症、保护内瘘成熟,可能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0.
动静脉内瘘(AVF)是慢性肾衰竭患者维持血液透析的血管途径,一条好的血管通路,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命,减轻患者的痛苦,并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护好动静脉内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直接影响到患者长期存活和透析效果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寿命的延长,慢性肾衰竭患者在老年病人明显增多,老年维持性血透的患者也明显增多,该人群血管通路的难以建立以及使用期限短是临床公认的事实;而动静脉内瘘狭窄是内瘘失功能常见的并发症。我科自2008年1月起开展球囊扩张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尤其是对老年患者的治疗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