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同特异性免疫测定ELISA法检测了32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和10名健康人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水平。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两种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55、P75)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0.005,<0.01)。这些结果提示循环中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的水平与肝硬化和疾病的进展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肿瘤坏死因子(TNFa)是急性胰腺炎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的一种重要介质。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慢性酒精性胰腺炎TNFa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55、p75(sTNFRp55、sTNFRp75)是否升高,及其升高是否是内毒素或酒精的作用。我们对12例慢性酒精性胰腺炎患者和8例健康者用内毒素脂多糖(LPS)和乙醇(Ethanol)刺激后的周围血单核细胞上清液用ELISA方法进行了TNFa、sTNFRp55、p75的检测。LPS刺激后的单核细胞上清液中TNFa、sTNFp55、p75浓度不论是患者还是健康组均较自然表达明显增加,其中sTNFRp55、p75浓度在胰腺炎组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值分别<0.05、<0.001。Ethanol刺激后 TNFa和sTNFRp55的表达在胰腺炎组与正常组之间无差异.但sTNFRp75较正常组增加。我们的结果提示慢性酒精性胰腺炎前炎性介质TNFa和sTNFRp55、p75的诱导与内毒素活化的单核细胞表达有关,而酒精对单核细胞活化不起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3.
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急性胰腺炎导致全身器官损害的一种重要介质。本文研究了目的是了解慢性酒精性为TNFα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55、P75(sTNFRp55、sTNFRp75)是否升高,及其升高是是内毒素或酒精的作用。我们对12例慢性酒清胰腺炎患者和8例健康者用内毒素脂多糖(LPS)和乙醇刺激后的周围血单核细胞上清液用ELISA方法进行了TNFα、sTNFRp55、p75的检测。LPS刺激  相似文献   

4.
为调查酒精性肝硬化(AC)体内外单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NFa)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的表达,我们采用酶联免疫方法对32例AC血清及12/32例周围血单核细胞自发性和经乙醇、内毒素酯多糖(LPS)刺激后TNFα和sTNFR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与结论:血清中TNFα、sTNFRp55、sTNFRp75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与健康者比较,经LPS刺激后的单核细胞在AC组不论TNFα还是sTNFRp55、sTNFRp75都是升高的,而经乙醇刺激后TNFα和sTNRp55在两组之间没有差异。尽管sTNFRp75表达增高,但这种增高的表达在自然表达中就已经显示出来。这些结果提示AC单核细胞活化与TNFα和sTNFR的表达与内毒素有关。TNFα和sTNFR的检测对AC发生机理,病情发展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前炎性介质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生物活性是通过特异性膜受体所介导的。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能竞争性与膜受体结合而阻断TNFα的生物活性。我们用ELiISA方法对慢性酒精性胰腺炎患者血清sTNFRp55、p75进行了定量测定,发现sTNFRp75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提示慢性酒精性胰腺炎的发病机理与TNFα和sTNFR的调节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6.
用ELISA方法测定了30例肝癌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sTNFR-I)水平。结果表明,肝癌患者血清sTNFR-I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且血清sTNFRI水平与临床分期相关。治疗有效者,血清sTNFR-I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2 ̄8月,3例无癌生存者,血清sTNFR-I水平降至正常,而7例局部未控或复发转移者,血清sTNFR-I水平则进行性上升。提示,血清s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放免法测定51例肝硬化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β含量。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血清TNF-α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血清总胆红质及转氨酶呈正相关,按Child肝功能分级,A,B,C各级组血清TNF-α含量依次递增,且各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9.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是体液中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的主要来源,在各种肝病中呈不同程度的升高。起到拮抗肿瘤坏死因子(TNF)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本文对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分类、结构特点、信号传导机制,、受体调控、慢性肝病中TNFR与STNFR的意义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0.
11.
慢性肝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其与发病机制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检测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Tα)水平,显示21例慢性迂延性肝炎(CPH)、4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106例肝硬化(LC)及110例原发性肝癌(PHC)之TNFα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慢性肝炎中ALT升高及胆红素>100μmol/L者其TNFα水平显著上升。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时TNFα水平亦显著高于单纯HBV感染。PHC患者TNFα水平与甲胎蛋白(AFP)浓度无相关性。提示TNFα参与肝脏的活动性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肿瘤坏死因子在肝损害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利用动物体内外试验,研究了肿瘤坏死因了α(TNFα)在肝损害中的作用,结果显示,TNFα单独或与D-氨基半乳糖(D-GalN)联合作用于培养肝细胞,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上清中AST活性无明显变化;将与TNFα处理后树Qu血清和用于培养肝细胞,细胞上清中AST活性升高,加入一定浓度的抑肽酶能抑制这种效应,在HBsAg预先刺激的树Qu体内注入TNFα,可导致肝,肺,肠等器官的出血,坏死,这提示,TN  相似文献   

13.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了32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水平。结果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sTNFR水平显著升高,升高程度与总胆红素呈正相关,与凝血酶原活动度呈负相关。伴有感染或肝肾综合征时,sTNFR水平显著高于无感染或无肝肾综合征患者,最终死亡者其水平也显著高于存活者。提示测定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TNFR水平对判断病情及预测转归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肾小球系膜细胞(MC)作用的机理。方法: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培养大鼠和人MC肿瘤坏死因子Ⅰ型受体(TNFR1)的基因表达及蛋白合成;原位杂交方法观察5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穿刺组织的TNFR1基因表达。结果:培养的大鼠和人MC有TNFR1mRNA的表达并有TNFR1蛋白的合成,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增生的MC内有TNFR1表达。结论:TNFα通过与MC表面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酒精性肝硬变(AC)常伴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系统功能改变,干扰素(IFN)和可溶性干扰素受体(sIFNR)是免疫细胞的重要调理素。为了进一步弄清IFN和sIFNR与AC之间的关系,我们用ELISA法检测了32例AC患者和10例正常人血清IFN和sIFNR水平。结果发现AC组α-IFN,γ-IFN和sIFNR的血清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P值分别<0.01,<0.05和<0.05),但其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这些结果提示AC患者存在血清α-IFN、γ-IFN和sIFNR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和腹水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对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32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和腹水TNF和IL-8水平。结果 慢性肝病合并感染组血清TNF和IL-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及无感染组(P<0.01);慢性肝病患者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组血清和腹水TNF和IL-8水平明显高于无SBP组(P<0.01);死亡组患者最初血清和腹水TNF和IL-8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 测定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和腹水TNF和IL-8水平对判断细菌感染的诊断和病情观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内皮细胞损伤和细胞因子在冠心病的发病学意义,我们以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以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作为在体判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指标,CEC经免疫荧光VIII-R:Ag鉴定。结果显示,36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CEC数、TNF含量高于30例正常人,尤以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组增高显著(P<0。001)。提示TNF可能参与冠心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体内铜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对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体内铜含量(Cu)和血清铜蓝蛋白(Cp)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①肝硬化患者血清Cp和尿Cu高于正常人(P<0.05和0.01)。②肝癌患者血清Cu与Cp呈一致性升高;尿Cu明显升高且与血请Cu呈正相关(r=0.567,P<0.01)。③硬化肝Cu与癌周组织(有肝硬化改变)相近并高于正常肝和肝癌组织。④肝硬化和肝癌组头发Cu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⑤大肝癌患者血清Cu明显高于小肝癌患者(P<0.05)。⑥治疗后肝癌缩小与血清Cu降低相一致。⑦血清Cu和Cp可作为诊断肝癌、特别是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癌的辅助指标,前者亦可作为判断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日本血吸虫病宿主肿瘤坏死因子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929细胞杀伤法,对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晚血)患者和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8wk、16wk及杀虫后8wk的新西兰兔,进行了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肿瘤坏死因子(TNF)诱生能力和血清TNF活性测定。晚血患者PBMC的TNF诱生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而血清中TNF活性明显增高(P<0.01)。感染8wk和16wk兔PBMC的TNF诱生能力较正常兔显著增高,尤以感染8wk时为甚,血清TNF活性亦相应增高(P<0.01);在杀虫治疗后8wk,其PBMC的TNF诱生能力和血清TNF活性均降至正常。晚血患者血清TNF活性的增高可能参与肝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应用LSAB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内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用地高辛探针原位杂交检测HBV DNA。结果显示,31例肝细胞癌(HCC)及其癌旁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5%和48%,而11例肝硬变中检出4例(36.4%)。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46%和86%。癌旁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表达与HBV DNA存在相关关系(P<0.05)。提示P53基因突变与HBV慢性感染有关,可能是诱发肝癌的机制之一。癌旁组织和肝硬变组织中也存在P53蛋白异常表达,表明肝癌形成早期就发生了53基因的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