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组方作为血管栓塞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组方作为血管栓塞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特性,以期获得一种理想的肿瘤血管栓塞剂。方法:将根据药典提供的数味具有抗癌和促凝作用的中草药制成具有一定黏滞性、不透X线、易经各种介入用导管注入动脉的混悬液栓塞剂。对其进行一系列有关特性的研究和鉴定,并应用其对8头健康猪进行肝动脉栓塞实验。结果:该栓塞剂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无致热原性及毒性作用;栓塞部位主要是末梢小动脉,栓塞牢靠,维持时间可达5周,不易形成侧支循环;经光镜和电镜观察证明其对正常肝组织损伤轻微。仅出现栓塞部位的肝细胞空泡变性和细胞质灶性坏死。结论:中药组方栓塞剂具有良好的血管栓塞作用,使用方便、安全,是一种较理想的末梢型血管栓塞剂。 相似文献
2.
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动静脉分流(hepatic arteriovenou shunt,HAVS)是肝动脉与门静脉、肝动脉与肝静脉之间的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通路,多见于肝癌,发生率为14%~63.2%^[1-3]。也可见于外伤、肝血管瘤、肝硬化、肝穿刺活检、肝脓肿、布加综合症等疾病。肝动静脉分流分为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y—portal Venous Shunt,APS)和肝动脉一肝静脉分流(artery—hepatic veinshunt,AHVS),前者更常见。肝APS可引起或加重门脉高压症状,如上消化道出血、腹水,严重者可危急生命;HAVS可增加肿瘤细胞经门脉、肝静脉向远处器官扩散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以奥沙利铂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不可手术切除或术后复发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6例,其中男性31人,女性5人,术中所用化疗方案为奥沙利铂+羟基喜树碱+氟脲嘧啶,结合患者肿瘤供血情况选择性行超液态碘化油栓塞,术前术后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彩超、肝脏CT平扫检查对比评价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共36名患者接受129人次经肝动脉化疗灌注或灌注+栓塞治疗,PR3例,SD28例,PD5例,临床获益率达86%。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7.8个月。结论奥沙利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寄生性供血情况,提高TACE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本组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及寄生血管探查,并对其行超选择插管及化疗栓塞治疗(TACE)。结果30例患者共见32条肝外寄生血管,其中膈下动脉(10/32),肠系膜上动脉(8/32),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胃网膜动脉(6/32),胃左动脉(4/32)占多数。5条寄生性血管因细小迂曲未能成功行超选择插管只给予化疗灌注治疗,其余27条寄生血管均行超选择插管和化疗栓塞治疗,一月后复查,CT示肿瘤缩小,碘油沉积致密完全。结论原发性肝癌寄生性供血较为常见和多变,认识原发性肝癌寄生性供血的特点及规律并进行双重血管栓塞,能进一步提高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肝动脉栓塞化疗 (TAE)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5 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改变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原发性肝癌TAE前CD3、CD4、CD4 /CD8、和NK细胞较对照组降低 (P <0 0 1) ,CD8升高 (P <0 0 1) ;TAE后CD3、CD4、CD4 /CD8、和NK细胞均升高 ,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检测可作为原发性肝癌治疗疗效和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6.
赵立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6):2035-2036,2039
目的 探讨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化疗栓塞(TACE)对肝癌术后复发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5例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先行肝动脉造影(DSA),然后根据造影表现进行介入治疗。结果 35例共行90次介入治疗,其中23例发现复发病灶,12例阴性(第1次DSA未发现复发病灶),在介入随访中,8例病灶缩小,12例阴性病例中有2例复发。结论 肝癌术后DSA可以尽早发现复发病灶,TACE可以降低近期复发率,可作为常规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超选微导管系统在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肝癌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分为普通栓塞组和微导管栓塞组,普通组55例,微导管组85例。普通栓塞组常规采用5FRH导管或5FCobra导管行超选择栓塞治疗,微导管栓塞组采用SP3F同轴微导管作超选肝段或者亚肝段的肿瘤供血血管栓塞治疗,并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周后,超微导管组的治愈率为77%(65/85),较普通导管组51%(28/55)明显提高,碘油沉积量方面,超微导管组较普通导管组明显提高(P〈0.05),2组治疗后甲胎蛋白较术前明显降低,以超微导管组更为明显(P〈0.05),而不良反应方面,超微导管组的肝功能损害较普通导管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导管的使用可提高栓塞的疗效,避免并发症,肝功能损害轻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iltislice CT Angiography MSCTA)是一种非侵入性技术,它通过肘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在受检者的靶血管内达到峰值时完成容积数据采集,经独立工作站进行血管重建得到类似血管造影的一种方法。此方法现已经广泛应用到全身各部位疾病的协诊中,并取得了肯定价值。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又是世界上肝癌的高发地区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的肝癌病例中约45%在我国大陆,随着肝癌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MSCTA这一新兴技术也被应用到肝癌的诊疗中,本文对此方面的技术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失去手术指征的13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予以选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加含碘化油栓塞治疗,观察介入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半年、1年、2年、3年、5年的生存率.结果 临床受益率50.4%,有癌栓组与无癌栓组有效率分别为30.0%、54.1%,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及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61.1%、27.4%、14.5%、6.9%、3.1%.各型之间比较生存率无差异.介入治疗次数越多,生存期越长,生存率越高.结论 原发性肝癌行介入治疗安全、有效,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使原发性肝癌总体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75岁以上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安全性.方法:对我科2001.01/2007-01首次行TACE的3879例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年龄≥75岁的高龄PHC患者403例归入A组,同期年龄≤40岁的PHC患者759例归入B组.对两组患者术中异常情况、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围介入手术期的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A,B组的术中异常情况发生率分别为40.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围介入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0.7%,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龄PHC患者TACE术中异常情况、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几率高.在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正确对症处理异常情况前提下,行TACE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微波消融治疗(PMCT)及TACE+PMCT 3种介入治疗方案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为制定治疗方案,提高原发性肝癌(PHC)的治疗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分别进行TACE、PMCT及TACE+PMCT 3种介入治疗方案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病例的临床疗效。结果 3组中以TACE+PMCT治疗效果最好,生存率最高,血清甲胎蛋白(AFP)改善以及肝功能分级改善情况以TACE+PMCT组最佳。结论TACE+PMCT疗效显著,治疗后AFP及肝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单纯TACE或PMCT方案,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确切、安全、微创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白芨多糖载纳米粒对肝癌小鼠的抗肿瘤活性。方法 选择60 只健康雌性ICR 小鼠,复制小鼠肝癌的实体瘤模型,随机分成A、B、C 3 组,每组20 只。其中,A 组注射生理盐水,B 组注射紫杉醇溶液,C 组注射白芨多糖为载体的紫杉醇纳米粒。连续给药2 周后处死各组小鼠,解剖得到肝癌肿瘤,比较各组小鼠的瘤重、瘤体积、抑瘤率、肝脏指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等抗肿瘤活性指标。结果 ①与A 组相比,B、C 组小鼠的瘤重、瘤体积变小,且C 组变小幅度大于B 组(P <0.05)。以A 组为参照,B 组小鼠抑瘤率为16.86%、C 组抑瘤率为45.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白芨多糖载体的紫杉醇纳米粒有较高的抗肿瘤活性。②与A 组相比,B、C 组小鼠肝脏指数降低,且C 组降低幅度更大(P <0.05);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升高,且C 组升高幅度大于B 组(P <0.05)。结论 以白芨多糖为载体制备的紫杉醇纳米粒对肝癌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可减小肝癌小鼠的瘤重、瘤体积,提高抑瘤率,改善携瘤小鼠的肝脏指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白芨多糖可作为难溶性药物载体,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白及须根与块茎中多糖的含量及组成。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须根、块茎中的多糖成分;苯酚-浓硫酸法测定须根与块茎的总糖含量;DNS测定须根与块茎中还原糖含量;运用GC-MS分析白及须根与块茎中多糖的单糖组分。结果白及须根总糖含量低于块茎中含量,在总糖中还原性糖含量高于块茎;白及须根与块茎中的多糖中都含有葡萄糖和甘露糖,但须根中还含有半乳糖。结论白及须根和块茎中总糖、还原糖、单糖成分有差异,白及须根中总糖含量没有块茎中高,但具有一定的潜在药用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考察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用于检测天然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的可行性及条件.方法 以2,5-二羟基苯甲酸(DHB)为基质对精制后的天然白芨多糖(未分级)相对分子质量进行测定.条件采用DHB-白芨多糖为1.5:1,室温液滴自然干燥法;线性正离子谱模式,激光强度:1500~2500单位.结果 白芨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在6×104~3×105,其分散性较大.结论 采DHB与白芨多糖样品比例为1.5:1,直接液滴干燥法效果好,能获得较好的图谱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白及提取物中抗大鼠肺纤维化(PE)的活性部位,并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方法采用95%乙醇提取白及得到白及醇提物,药渣水提醇沉法提取得到白及多糖。雄性SD大鼠气管内一次性注射博莱霉素(5 mg/kg)诱导PF模型,灌胃给予白及醇提物(300 mg/kg)或白及多糖(300 mg/kg),14 d和28 d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及胶原沉积变化,计算肺系数,并检测羟脯氨酸含量。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白及多糖部分糖含量,高效凝胶色谱法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研究其单糖组成。结果与PE模型组比较,白及多糖治疗组的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明显改善,且肺系数及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而白及醇提物组无显著性改善作用。白及多糖糖含量81.41%,数均分子质量(Mn)约为2.23×105,由甘露糖和葡萄糖组成。结论白及多糖能显著降低肺组织羟脯氨酸的产生及胶原的沉积,并延缓PE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癌骨转移患者介入手术前中后的焦虑反应与处理方法。资料与方法入院拟行限期介入手术治疗无精神疾病的肝癌骨转移患者32例,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自我评定,对于存在焦虑者,于介入手术前1天(术前处理后)、术后1天(术中处理后)、术后7天(术后处理后)再予以3次焦虑评分。结果行介入手术肝癌骨转移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各种焦虑,经过给予相应的处理后,患者焦虑的情况整体有明显的改善,焦虑评分显著的降低。结论肝癌骨转移患者介入手术前中后的焦虑反应,可通过医务人员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干预,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改变其错误的认知,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达到积极配合介入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巨块型肝癌经肝动脉灌注化疗并大剂量碘油加化疗药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至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碘油用量为20~60 ml。再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发现肝外肿瘤供血动脉,超选择插管化疗栓塞后,注入适量明胶海绵栓塞治疗。【结果】治疗的总有效率(RR)为77.3%,治疗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8%、59.3%、45.3%。介入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大剂量碘油栓塞联合肝外肿瘤供血动脉介入治疗,对于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