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蔡红  胡智慧 《江苏中医药》2001,22(11):59-60
本文对近 2 0年来 ,国内外关于针灸间隔时间与疗效相关性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作了文献概述 ,包括研究的重要性、古文献记载、现代研究等方面 ,并就时效关系研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艾灸间隔时间与疗效相关性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云  王玲玲 《天津中医药》2009,26(5):436-437
针灸刺激穴位后,其效应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时间过程.一般规律是:先经过一个潜伏期,然后针灸效应开始上升并逐渐达到高峰,在峰值维持一段时间后逐渐回落.针灸效应发生、发展、衰退的时间过程,称为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关系[1].这说明针灸效应的作用时间是有限度的,超过所能维持的时间后,就会逐渐消失.因此,在临床中必须重视两次针灸的时间间隔,即针灸治疗的频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古今文献的研究和总结,发现针灸治疗间隔时间对疗效的重要性,提示我们对针灸间隔时间规律性的研究,有利于指导针灸的临床实践,进而在针灸治疗中降低成本,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5.
针灸间隔时间是影响针灸疗效的时间因素之一。通过分析古代和现代的相关文献,发现针灸间隔时间存在较大随意性,缺乏对针灸间隔与疗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尚未建立规范的临床指导模式。倡议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开展不同病症的针灸治疗间隔的对比研究以及不同针灸疗法治疗间隔的对比研究,寻找疾病的最佳针灸间隔以及规律性,提供切实可信的数据与结论,以规范临床操作,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灸对肿瘤相关性呃逆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5例确诊为恶性肿瘤合并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人和对照组各12人,对照组于必要时肌注胃复安对症治疗,治疗组每日上午或发作时对相关穴位行针灸1次。结果两组治疗均对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有改善作用,而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对肿瘤相关性呃逆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中风患者采用针灸疗法30天.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95%.结论:针灸治疗从整体着手,在改善中风偏瘫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方面较单纯康复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慢性紧张型头痛(Chronic Tention-type Headache,CTTH)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针刺治疗为干预手段,观察患者疗效期待值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或社会招募CTTH患者90例,采用中央随机将患者分为深刺组与浅刺组,每组45例。选取百会、双侧风池、太阳、合谷、太冲为针刺穴位。深刺组采取深刺,进针后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时间30 min,留针期间共行针2次;浅刺组采取浅刺,留针时间30 min,留针期间不行针不要求得气。针灸治疗8周,其中前4周,每周治疗3次,后4周每周治疗2次,共计治疗20次。于针刺治疗前,根据患者对针灸疗效的期待值高低将患者分为疗效高期待组76例与疗效低期待组14例。比较治疗8周时疗效高期待组和疗效低期待组间头痛临床疗效指标,即头痛发作天数、头痛程度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及头痛持续时间(h)的差异,以观察疗效高低期待值对针刺治疗CTTH患者疗效的影响。结果:疗效高低期待组基线期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焦虑与抑郁评分、头痛发作天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h)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头痛发作天数、头痛程度及头痛持续时间(h)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8周时,疗效高、低期待组头痛减少天数、头痛减少程度及头痛减少时间(h)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对针灸治疗CTTH的疗效期待高低与针灸治疗CTTH的临床疗效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试谈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针灸临床疗效的因素很多 ,而主要在于处方取穴、针灸操作方法以及治疗时机的把握这几个环节中 ,如果在针灸取穴时 ,注意以辨证与辨病为依据 ,在针灸操作时 ,采用合理的针刺手法 ,并将针刺法与灸法有机结合 ,在针灸时机的选取时 ,注意早期治疗与择期治疗相结合 ,则针灸疗法必将会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针灸手法对针灸疗效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彦平 《陕西中医》2012,33(3):328-330
针灸手法与针灸疗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选择恰当的针灸手法来进行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本文结合了大量的古今文献,展示了传统针灸补泻手法的来源、操作、运用以及有关现代医学的研究,认为辨证选择正确的针灸手法和运用不同手法加强针感促使得气对取得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平 《中医杂志》2007,48(10):952-952
答:疼痛是针灸疗法疗效较为肯定的病症。提高针灸治疗痛证的疗效,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针灸治痛的机理:《内经》云:“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故传统中医理论认识针灸治痛的机理较为简洁明了,如:“疏经通络,化瘀止痛。”现代生理学对针灸镇痛机理的研究,有以下几个观点:一是针灸能激活脊髓后角胶样物质内神经元,抑制疼痛的传导,提高了痛阈。二是针灸启动了中枢下行抑制,内啡肽增加。三是针灸产生损伤性电流,阻断痛感传导,同时改变植物神经兴奋性,使疼痛局限。四是针灸使痛阈上升,还由于丘脑上部缰核内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  相似文献   

12.
针灸处方发展概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3.
常见针灸意外与疗效关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锋 《针灸临床杂志》1999,15(10):42-43
随着针灸疗法在医疗工作中的逐渐展开,因其痛苦小,副作用少而倍受患者欢迎。然而由于医者操作不慎或患者的诸多因素而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及意外;临床最常见的是晕针和经络不良反应。笔者在近三年的工作中曾遭遇到十余例针灸意外患者,观其病程前后,对治疗效果产生的一定影响,积累了一些陋见;现就结合典型病例陈述如下:1 临床资料(典型病例)1.1 晕针反应  例1 潘××,女,40岁,干部。左肩及上肢疼痛1月,伴有功能障碍,疼痛动则尤甚,日轻夜重;患者1月前有明显外伤2次,曾经推拿、理疗1月,症状加重。查:左…  相似文献   

14.
针灸与基因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针灸机理、针灸疗效和基因针治疗疾病等方面,对针灸应用基因技术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针刺镇痛、抗炎、抗损伤及艾灸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某些基因水平的调控作用。虽然针灸与基因技术相结合的研究中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两者结合将会揭示生命科学中的许多奥秘,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晕厥的疗效.方法:将2001年6月至2004年3月在卫生队治疗的35例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在治疗的35例患者,治愈率91%.结论:针灸在治疗中出现的晕厥现象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17.
脑外伤是指脑部受到外部撞击等导致的颅脑损伤,颅脑损伤会导致脑内神经、血管及其他组织的损害,颅内出血、脑水肿,从而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脑震荡、昏迷、脑疝、失语等。手术治疗是常规的治疗脑外伤的方法,但其危险性高,难度大。中医针灸对颅脑损伤的救治与康复治疗方面由来已久并且有特殊的作用,本文以临床病例为依据,研究中医针灸治疗脑外伤的疗效情况。  相似文献   

18.
辜孔进 《中医药学刊》2006,24(11):2001-2002
如何组成一个有效的针灸处方,应该遵循以下5大步骤:辨证准确是前提,把握针灸治疗准则,灵活运用配穴方法原则,综合应用具体的配穴方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和手段。5种步骤可交错应用,原则是方,运用宜圆。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明清时期的中医文献为依据,系统地分析了明清时期针灸处方的配穴原则及规律.认为明清时期是针灸处方及其理论成熟完善时期.并且有四大原则及规律配穴处方成为主流,针灸处方已近成熟;配穴理论极其丰富,配穴方法层出不穷;针灸处方配穴的"君臣佐使";透穴刺法的提出与发展.指出,透穴刺法特点是,刺针数量少、刺激穴位多、疗效高.具有调和阴阳、协调表里、激发经气、改善症状之作用.认为,针灸处方经历代医家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积累和发展,历史各时期都有其不同的规律和特点,但使针灸处方理论成熟是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总结针灸治疗老年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9月~2010年10月我院诊治的老年中风病患者共59例,采用针灸进行综合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本组59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痊愈16例,显效21例,有效17例,无效5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3.22%。结论:针灸疗法治疗老年中风病简单易行,方便快捷,特别是临床疗效显著,且疗程较短,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