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991442 TEMNO针自动活检术在小儿肾穿刺中的应用/刘景城…//中华儿科杂志一1998,36(5).一310一311 结果:TEMNO针组与皮肤定位相符率为”%,而Tru一Cut针组为85%;前组斜刺取材以肾皮质为主,所获肾小球总数多,取材成功率及满意度高;且前组进针浅,可避免穿人肾髓质引起较多出血或误穿其它脏器,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严重性。(张旭) ,91443小儿经皮肾活检的并发症分析:附354例分析/高远赋一//江苏医药一1998,24(1).一15~16 结果:354例肾活检共穿刺针数497次,342例获得了足够的肾组织提供了明确诊断,成功率为96.6%。术后有27例发生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肾损伤(AKI)患儿肾脏局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受体的表达与肾脏病理损害的关系.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住院并行肾活检的38例AKI患儿(男29例,女9例).年龄中位数为4.04岁(2个月~11岁9个月),病程中位数为6.89 d(1~30 d).将AKI 1期及AKI 2期患儿归为轻症病例组,AKI 3期患儿归为重症病例组,对照组为同期住院并经肾活检诊断为薄基膜肾病的患儿.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所有患儿肾组织EPO及EPO受体的表达,应用肾脏病理计量评分法对肾小管问质损害进行半定量分析,分析肾小管问质损害程度与肾组织EPO及EPO受体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1.AKI患儿38例中轻症病例组8例均痊愈,重症病例组28例痊愈,2例预后差.肾脏病理以肾小管间质损害为主.轻症病例组、重症病例组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计分为(10.56±3.40)分、(15.56±4.70)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2,P<0.01).2.对照组、轻症病例组、重症病例组EPO的阳性表达面积分别为(6.52±2.12)%、(3.02±0.79)%、(1.62±0.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EPO受体的阳性表达面积分别为(40.46±8.42)%、(64.78±16.38)%、(62.36±15.67)%,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3.肾小管间质的病理损害与EPO在肾小管间质的阳性表达面积呈负相关(r=-0.872,P<0.01),而与EPO受体在肾小管间质的阳性表达面积呈正相关(r=0.772,P<0.01).结论 AKI患儿肾脏局部EPO的分泌受抑制,而EPO受体表达增高,提示应用外源性EPO可能有助于肾脏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单纯性血尿患儿肾组织免疫病理变化及肾小管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VEGF在单纯性血尿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04年1月-2007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并行肾活检的32例单纯性血尿患儿,均于肾活检后,取其部分肾组织经快速冷冻切片行常规病理和免疫荧光分析.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其肾小管VEGF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临床类型的单纯性血尿患儿肾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系膜增生性改变,其中轻度增生和弥散性增生分别占37.50%和46.88%,少数伴局灶/节段性细胞增生、坏死、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不同临床类型、病理类型的病例均可见IgA和(或)IgM沉积,其中系膜区以IgA沉积为主者占62.50%,且常伴IgM和(或)IgG沉积;以IgM沉积为主(不伴IgA)者占37.50%,其中仅有IgM者9例,占28.13%,少数伴IgG沉积.与对照组比较,各单纯性血尿组患儿肾小管VEGF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不同病理类型间弥散性系膜增生(Ⅲb级)患儿肾小管VEGF阳性表达率略低于轻微改变(Ⅰ级)患儿,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伴局灶/节段性改变(Ⅱ级)的患儿肾小管VEGF阳性表达率均较Ⅰ级和Ⅲb级患儿降低,其中Ⅱb加Ⅲb与Ⅲb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级与Ⅱb加Ⅲb和Ⅱa加Ⅲb级间,及Ⅲb级与Ⅱa加Ⅲb级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a<0.05);Ⅱa加Ⅲb级无症状血尿组肾小管VEGF表达率低于Ⅱb加Ⅲb组,二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单纯性血尿患儿肾组织主要表现为系膜增生性改变,伴IgA和(或)IgM沉积,提示免疫炎性反应在本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各组病例肾小管VEGF表达降低,肾脏保护因素减弱,可能也是单纯性血尿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血清胱抑素C水平在新生儿窒息后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在新生儿窒息后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窒息新生儿60例按出生时Apgar评分分为轻度窒息组(37例)、重度窒息组(23例);同期选择15例健康足月新生儿作为健康对照组.窒息组新生儿在人院后第1天,健康对照组新生儿在出生1~3 d抽取外周静脉血3mL,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血清Cys-C水平,并与其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比较.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1.在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中,血清Cys-C水平分别为(1.17±0.18)mg/L和(1.51±0.21)mg/L,血清BUN水平分别为(5.17±2.25)mmol/L和(6.89±2.21)mmol/L,血清Cr的水平分别为(52.59±15.80)μmol/L和(69.19±18.30)μmol/L,健康对照组血清Cys-C、BUN和Cr水平分别为(0.91±0.12)mg/L,(4.35±1.20)mmol/L和(46.55±10.63)μmol/L.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血清BUN、Cr和Cys-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轻度窒息组相比,重度窒息组血清BUN、Cr和Cys-C水平有显著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a<0.01).2.轻度窒息组血清Cys-C、BUN和Cr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73%、35%和38%;重度窒息组血清Cys-C、BUN和Cr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91%、65%和70%.在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血清Cys-C的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血清BUN和Cr的异常检出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3.血清Cys-C与BUN和Cr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1,0.84 P.<0.01).结论 Cys-C能较早反映肾脏受损时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血清Cys-C可作为新生儿窒息后肾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肾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c-Met的分布及表达,以及血清HGF水平,探讨其在PNS慢性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处于PNS活动期的患儿45例.根据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分为无损伤组7例,轻度损伤组21例,中度损伤组12例,重度损伤组5例.20份正常血清和10例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法观察PNS患儿肾组织HGF、c-Met、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情况,同时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血清HGF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重度损伤组PNS患儿肾组织HGF、c-Me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轻度损伤组和中度损伤组(Pa<0.05),与无损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NS患儿肾组织HGF蛋白表达水平与c-Met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04 P<0.01).HGF蛋白表达水平与TGF-β1、α-SMA蛋白表达水平在重度损伤组中均呈显著负相关(r=-0.945,-0.992 Pa<0.01),在轻至中度损伤组中均呈显著正相关(r=0.521, 0.603 Pa<0.01).血清HGF水平与肾组织HGF、c-Met蛋白表达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721,0.601 Pa<0.01).结论 PNS患儿肾组织HGF及其受体c-Met蛋白在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一致增高,提示PNS患儿肾小管上皮细胞是HGF的主要作用部位.PNS患儿肾小管间质病变过程有HGF 与TGF-β1的共同参与,二者相关性的变化可能影响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结局.  相似文献   

6.
TRU-CORETM活检枪在小儿肾穿刺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肾活检)已为儿科肾脏疾病必不可少的诊断方法之一。肾活检中的肾穿刺针包括负压吸引针、切割针、穿刺枪和细针。儿科既往多应用国内生产的负压吸引(Menghini)针 [1 ,2],近年随着肾活检技术的改进 ,国外均已使用穿刺枪配合专用针进行自动活检术取材。我院近年也采用此法 ,并取得满意效果 ,兹将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选择我院72例肾小球疾病患儿 ,均符合1981年全国中华儿科肾脏病协作组制定的诊断标准。均符合肾穿刺适应证。其中 :男39例 ,女33例 ;年龄9月~13岁 ,…  相似文献   

7.
儿童紫癜性肾炎10年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的预后,评价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随访1999 - 2008年101例有肾活检资料的HSPN患儿,应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患儿肾脏损害缓解情况,同时对患儿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评估.结果 根据就诊时间,前5年组(1999 - 2003年)包括39例HSPN患儿,后5年组(2004 - 2008年)62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和肾外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5年组从发现尿常规异常到接受肾脏活检的时间为(6.63 ± 1.24)个月,少于前5年组的(13.47 ± 3.08)个月(P < 0.05).在治疗方案上,前5年组多选择静脉冲击环磷酰胺(30.8%比9.7%,P < 0.01),后5年组患儿则多接受霉酚酸酯(10.3%比30.6%,P < 0.05)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51.3%比74.2%,P < 0.05).前5年组患儿肾脏损伤相对较严重(41.0%比22.6%),而后5年组患儿肾脏功能的恢复优于前5年组(χ2 = 4.709,P < 0.05).结论 近10年来HSPN患儿的预后明显改善,其原因可能与早期接受肾脏活检,合理的治疗策略如应用霉酚酸酯和ACEI/ARB药物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肾穿刺活检225例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肾穿刺活检患者由不同穿刺器械、不同年龄时并发症出现情况。方法 对 2 2 5例肾穿刺活检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170例 (75 6 % )出现 1种或多种并发症 ,镜下血尿占 5 6 9% ,肾周血肿占 2 2 2 % ;手动肾穿刺组肉眼血尿发生率显著高于自动组 ,肾周血肿发生率在手动肾穿刺组与自动肾穿刺组间及成人与儿童组间无差异。分析了出现肾周血肿病例的临床特点。结论 自动肾穿刺减少了肉眼血尿的发生 ,但未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应从严格掌握肾穿刺适应证及对肝、肾功能不全者穿刺前后的密切观察处理中防范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清脑钠肽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炎患儿心功能状态与血清脑钠肽(BN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支气管肺炎患儿52例.其中并心力衰竭(心衰)患儿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4个月~4岁.未并心衰患儿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6个月~5岁.健康对照组婴幼儿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6个月~5岁.3组儿童均抽取静脉血离心后留取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BNP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其CK-MB水平,同时应用心脏超声诊断仪测定及计算心功能指标.结果支气管肺炎并心衰患儿血清BNP水平[(182.45±57.32) ng/L]、CK-MB水平[(48.19±16.08) IU/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35.12±13.84) ng/L、(11.48±4.29) IU/L] (Pa<0.01),支气管肺炎未并心衰患儿血清BNP及CK-MB水平分别为(43.69±19.55) ng/L、(13.06±5.64) IU/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支气管肺炎并心衰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小轴缩短率(FS)、主动脉峰值流速(PFVA)及肺动脉峰值流速(PFVP)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a<0.01),支气管肺炎未并心衰患儿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血清BNP水平与CK-MB水平呈正相关(r=0.28P<0.05),与LVEF 、FS、PFVA、PFVP均呈负相关(r=-0.65,-0.58,-0.32Pa<0.01;r=-0.39P<0.05).血清CK-MB与LVEF、FS均呈负相关(r=-0.30,-0.26Pa<0.05),与PFVA、PFVP均无相关性(Pa>0.05).结论血清BNP水平可作为支气管肺炎患儿并心衰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抽动障碍(TD)与EB病毒(EBV)、人巨细胞病毒(HCMV)、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TD患儿49例为病例组.健康对照组为本院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47例.检测二组外周血EBV DNA水平、咽拭子MP DNA水平及尿HCMV DNA水平,并检测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IgA、IgG、IgM水平.结果 病例组EBV、MP及HCMV的DNA检出率分别为22.49%、14.29%及6.12%;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13%、2.13%及0,病例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15).病例组CD4+T淋巴细胞、CD4+/CD8+淋巴细胞比值分别为(34.71 ±4.62)%和0.96±0.22,较健康对照组[(40.02±2.53)%、1.31±0.07]显著降低(Pa<0.05);CD8+[(36.28±3.95)%]较健康对照组[(30.65±6.51)%]显著升高(P<0.01).而CD3+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IgG[(9.43±2.95)g·L-1]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6.23±3.13) 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BV、HCMV、MP等感染引起的免疫紊乱可能是导致儿童TD发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与随访情况。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早产儿,于生后2周开始由资深眼科医师开始行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随访。结果43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生率为5.5%(24/434例),24例ROP中Ⅰ期19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Ⅲ期阈值病变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全部患儿均恢复正常。对434例早产儿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吸氧、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肺表面活性剂(PS)的应用、机械通气、输血、光疗时间、感染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胎数、吸氧时间、光疗时间、代谢性酸中毒、母亲妊高症、颅内出血是影响RO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是ROP的根本原因,防治各种并发症、合理的氧疗是预防ROP的关键。建立完善有效的ROP筛查制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OP,可改善RO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