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评价血管内超声 (IVUS)对冠脉造影 (CAG)提示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冠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存在轻度狭窄的 17例患者 6 2处病变进行IVUS检查 ,通过IVUS检查了解病变斑块性质与特征及计算病变血管最大狭窄程度 ,并对这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AG检测发现偏心性狭窄 2 4处 ,向心性狭窄 38处 ;IVUS检测发现偏心性斑块 4 8处 ,向心性斑块 14处 ,软斑块 4 4处 ,硬斑块 18处 ,血栓 2处。CAG不能显示管腔形态及斑块特点 ,而IVUS能清楚显示。病变最窄处血管面积狭窄率IVUS所测值显显高于CAG ,分别为 4 6 %± 2 1%与 14 %± 2 2 %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对于CAG显示的轻度狭窄病变 ,IVUS能更准确地判定管腔形态、病变性质及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和评价电子束CT(EBCT)、冠脉内超声(ICUS)及冠状动脉造影(CA)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初步结果。方法:采用ICUS、EBCT和CAG三种检查方法对10例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54~75岁,平均65±7岁)的10支靶血管共35个血管段进行成像,逐个血管段比较分析其检测冠脉粥样病变的结果,包括左主干6处,左前降支18处,右冠脉11处。结果:①在CAG正常的19个血管段中,9段(47.4%)ICUS显示存在粥样斑块,斑块面积狭窄百分比(斑块负荷)达(33±14)%(14.5~52.2%),6段(31.6%)EBCT显示有冠脉钙化;②与ICUS相比较,CAG和EBCT诊断冠脉所有粥样病变的总敏感性均为64%,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0%,准确性分别为74.3%和71.4%(P=0.763);③EBCT诊断钙化斑块和脂质纤维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2.3%、77.3%、70.6%、94.4%、82.9%和33.3%、43.5%、23.5%、55.6%、40%。结论:①对冠脉造影正常血管,ICUS和EBCT均有助于发现冠脉早期病变或者被CAG低估的病变;②以ICUS作为判断冠脉粥样病变的“金标准”,EBCT和CAG对冠状粥样斑块的诊断率相近;③EBCT对钙化病变的检出率较高,对少部分脂肪纤维斑块仍可检出有钙盐沉积。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对冠心病的冠脉病变特点研究及在冠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8例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患者,冠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在支架置入前,应用IVUS观察靶血管的斑块特点(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以及偏心程度,测量血管的最小腔径及腔面积、斑块面积,在支架置入后测量血管的最小腔径及腔面积、斑块面积,观察支架的位置,测量支架的对称指数、支架的贴壁程度及支架展开满意度.结果 28例冠心病患者共置入36枚支架,在支架置人后,最小血管腔径及腔面积均较置入前增大,斑块面积缩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支架置入后IVUS检查所有支架位置满意,能完全覆盖病变,两端无夹层,30例支架扩张满意,3例未充分扩张,3例贴壁欠佳,占支架置入的16.7%,在更换大一号低顺应性球囊高压扩张或用原球囊更高压力扩张(18~22 atm)后复查IVUS达到满意标准.结论 IVUS可清晰显示冠脉内血管的斑块特点、偏心程度、血管腔径、血管腔面积及斑块面积,在支架置入前可指导选择支架的大小,支架置入后可观察支架的位置、贴壁情况,支架扩张是否充分,是评价冠脉支架置入较理想的方法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CT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冠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36例疑诊为冠心病患者行64层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以CAG为标准评价CCTA诊断冠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并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分析其与经CAG确诊的冠脉狭窄程度之间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36例患者中共检出105个斑块。冠脉轻度狭窄以钙化斑块引起为主,冠脉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以混合斑块引起为主。CCTA诊断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与管腔轻度狭窄、混合斑块与中重度管腔狭窄存在相关性。结论:64层CCTA可在诊断冠脉狭窄的同时无创性评价斑块性质,可及时发现冠脉中脂质成分丰富的斑块,以便尽早及时给予临床干预,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39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MSCTA)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 0例冠心病患者 (35例拟诊冠心病 ,5例冠状动脉支架或搭桥术后患者 )进行了心电门控螺旋CT(MSCT)增强扫描 ,所得数据传到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 ,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对照。结果  4 0例患者中对 16 0支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进行了MSCT三维重建 ,35例拟诊者中 4例MSCTA和DSA排除了冠脉疾病 ;31例 12 4支冠脉中 ,MSCTA对于显示近中段≥ 5 0 %的狭窄有一定的准确性 (敏感性 81 8% ,特异性 90 1% ) ,不能显示轻度狭窄病变、远端或细小分支病变 ;可以发现并判断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 ,显示斑块的形态及引起狭窄的程度。钙化斑块特别是钙化范围广者可引起管腔轻度狭窄 (冠状动脉腔径狭窄 <5 0 % ) ,非钙化斑块则引起较明显的狭窄 (冠状动脉腔径狭窄≥ 5 0 % )。 4例冠状动脉支架和 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均可清晰显示支架和血管桥的位置及远端血流情况。结论MSCTA是有效可靠的冠心病诊断方法 ,对病变血管管腔狭窄、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它作为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可替代DSA用于易碎软斑块的早期检查。  相似文献   

6.
64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冠状动脉内超声(IVUS)检查的结果,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在显示和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方面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对15例可疑冠心病的患者进行64层MSCTCA检查,获取相关的数据,应用后处理技术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评估分析,并以3周内实施的IVUS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同时,对2种方法所获得的计量资料(即:血管段某一点的血管腔内面积、血管截面积)进行对比分析,获得直线回归方程(Y:IVUS值,X:64层MSCT值)。结果所有病例可用于评估的86个无明显狭窄冠状动脉样本中,IVUS显示有斑块病变的血管段为38段,64层MSCTA显示36段,2段诊断为正常血管。64层MSCTA对出现粥样硬化斑块节段诊断的敏感性为94.7%,特异性为100.0%,总符合率为97.7%,误诊率为0,漏诊率为5.3%,阳性预测值100.0%,阴性预测值96.0%。经Kappa检验,Kappa值为0.953,P〈0.05。直线回归方程对于2种方法所获得的管腔内面积:Y=0.817+0.832X,P〈0.01;血管的截面积:Y=-0.331+1.019X,P〈0.01。结论64层MSCTCA在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时,能较为清晰地显示管壁斑块病变的构成情况,对于病变的类型及严重程度的评估比较准确和客观。对于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的门诊筛查和初步诊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IVUS为参照,研究冠脉造影三维重建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定量测量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收集2006-09~2007-07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WUS)的24处血管段(1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以IVUS为参考标准,回顾性分析冠脉三维重建测量分叉病变各血管段的参数值,评估其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结果12处分叉病变的主支、分支参考血管直径、分叉/开口处血管直径及面积狭窄率在冠脉三维重建和IVUS两组测量值之间无差别.以IVUS为标准,三维重建对分支开口狭窄的检出及分叉病变类型的判断各出现1例偏差.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对冠脉分叉病变的定量测量及病变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与血管内超声(IVUS)在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1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行OCT和IVUS检查,分析两种技术判断不同冠状动脉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斑块、钙化斑块和纤维斑块)、斑块破裂、血栓]的一致性。结果共分析40个斑块,IVUS和OCT识别不同斑块的符合率为72.5%,一致性较好(Kappa=0.50,P<0.01)。OCT在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共发现10处血栓(红血栓4处、白血栓6处),IVUS发现2例共2处红血栓,OCT对血栓发现率明显高于IVUS(72.7%对18.2%,P<0.05)。OCT在1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发现斑块破裂5处,IVUS仅发现2处。结论 OCT和IVUS对不同类型斑块的识别有较好的一致性,OCT对血栓和斑块破裂的识别优于IVUS。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将178例成功接受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根据HbA1c水平分为三组,HbA1c< 6.0%组、HbA1c 6.0% ~ 7.0%组、HbA1c>7.0%组.用冠脉造影(CAG)及IVUS随访6~ 12个月,以CAG直径狭窄率≥50%为支架内再狭窄,用IVUS观察三组冠脉支架术后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新生内膜面积,初步探讨HbA1c与再狭窄的关系.结果 178例患者共201处病变,CAG随访示支架内再狭窄30例,再狭窄率14.9%,再狭窄患者的HbA1c水平为6.87%±0.56%,明显高于无再狭窄患者的6.05%±0.4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其中HbA1c<6.0%组发生再狭窄10例,HbA1c6.0% ~ 7.0%组8例,HbA1c> 7.0%组12例,HbA1c> 7.0%组再狭窄率为31.6%,明显高于HbA1c 6.0%~7.0%组的13.8%和HbA1c≤6.0%组的9.5%(P<0.01).相关分析表明HbA1c与新生斑块面积和斑块负荷呈正相关(r分别为0.685和0.617,P< 0.01).结论 HbA1c升高可能与冠脉内膜增生有关,测定HbA1c有助于评估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风险,控制好HbA1c对预防冠脉支架植入后再狭窄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冠脉造影三维重建定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IVUS为参照,研究冠脉造影三维重建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平面对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定量测量准确性的比较。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9月~2007年3月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的19位患者(20处血管段)的影像资料。以IVUS为参考标准,比较冠脉三维重建和传统平面图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定量测量的准确性。结果:冠脉造影三维重建诊断冠脉狭窄≥5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3%和92.3%,传统造影平面图像分别为76.9%和90.9%。20处病变中最窄处管腔直径/面积、参考血管直径/面积、最窄处面积狭窄率在三维重建与IVUS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冠脉造影三维重建比传统造影平面图像对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定量测量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识别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始动环节,因此,对于斑块性质进行判断,如何识别易破裂斑块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识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方面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支架断裂是药物洗脱支架失败的一种表现。本文报道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明确诊断的5处支架断裂。2例患者均植入多枚支架且复查造影发现多处支架断裂。5处支架断裂均发生在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冠脉造影中3处支架断裂为完全断裂伴断裂处支架移位。血管内超声(IVUS)证实,3处支架断裂为完全断裂,2处为部分断裂,1处断裂靠近支架重叠处,1处支架断裂伴有血管瘤形成。冠脉造影和IVUS可以帮助确定支架断裂的诊断并探讨其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超声技术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外周血管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2016年1—4月临床上确诊为CHD的患者52例(CHD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健康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外周血管的超声检查。CHD组依据冠脉造影检查(CAG)结果显示累及的冠脉支数又分为3个亚组,其中,单支组17例,双支组16例,三支组19例。测量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各段血管的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斑块的大小等指标,并估算斑块的Crouse积分。分析相关数据,探讨外周血管病变与冠状动脉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组比较,CHD组患者的颈部血管内径增加,下肢血管的内径减小,且随着冠脉受累支数的增加差异更显著;CHD组IMT、粥样斑块检出率以及斑块的Crouse积分均比健康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MT、斑块的Crouse积分均与冠脉病变的Gensini评分有关,其中,颈动脉IMT、股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股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0.69、0.53、0.58,均为正相关。结论外周血管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一定相关性,且随着外周血管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也随之加重。外周动脉的超声检查作为一种简便、有效、可重复性好的检查手段,可以为CHD的早期筛查、预防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价值,并寻找与颈动脉硬化有关的因素。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后62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状况,以所测最大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为观察指标。同时作血脂生化分析。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与病变组之间、病变组之间颈动脉斑块面积、斑块积分、斑块数目、IMT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颈动脉超声斑块形成结果比较,颈动脉超声的敏感性为82.4(42/51),特异性为72.7%(8/11),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2.3%(51/62)。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压、血糖、TG及HDL-ch与IMT有相关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提示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及斑块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320排动态容积CT (320-DVCT)检查来评估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血尿酸(BUA)对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入选1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320-DVCT冠状动脉成像,根据CT值将病变血管处斑块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同时检测患者hs-CRP、血清Tbil和BUA浓度,明确3项指标对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的诊断意义.对照组为100例健康者.结果 冠心病患者随着hs-CRP、BUA浓度的升高,Tbil的浓度降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加重,且更容易形成软斑块.结论 通过320-DVCT检查证实了hs-CRP、血清Tbil和BUA能准确评判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有利于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及虚拟组织成像技术(IVUS.VH)探讨踝臂指数(ABI)升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冠脉病变特点。方法137例uA患者依据ABI检查结果分为ABI正常组(0.9≤ABI≤1.4)及ABI升高组(ABI〉1.4),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IVUS及ABI检查,分析患者冠脉病变特点。结果ABI升高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吸烟比例、血肌酐、总胆固醇水平高于ABI正常组。病变血管分布及病变部位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US—VH检查,斑块长度、钙化百分比ABI升高组高于ABI正常组;坏死核心百分比、易损斑块数、斑块破裂血栓、血管重构指数ABI升高组低于ABI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同ABI升高(ABI〉1.4)相关。年龄、糖尿病和ABI升高与冠脉钙化、病变长度相关。结论ABI升高同UA冠状动脉斑块钙化、病变长度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临床初诊或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A),并且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做对照分析。结果 57例患者的228支冠脉分支中,冠脉CTA成像检出病变冠脉213支(93.4%),MSCTA诊断冠状动脉血管狭窄≥50%的均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8%、99%、91%、98%和99%。钙化斑块组的CT值(415.2±221.1)HU明显高于非钙化斑块的CT值(68.4±47.5)HU(P<0.01)。结论 MSCTA对显示有临床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50%)具有优良诊断价值,几乎可以代替有严重并发症的冠状动脉造影,能够结合密度测定判定斑块的性质,对判断冠脉斑块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安全、准确、可靠的冠心病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评估的左主干(LMCA)口部狭窄的严重程度与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测量结果相比被高估的原因。方法 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经CAG诊断为LMCA口部存在严重狭窄(目测直径狭窄程度≥50%)的6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IVUS测量的LMCA口部最小管腔面积是否≥6 mm2,将所有患者分为高估(OE)组(n=37)与未高估(NOE)组(n=25)。比较两组患者使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和IVUS测量的相关参数。结果 QCA相关参数比较:OE组的参考血管直径显著高于NOE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造影所显示的LMCA口部最小血管直径、狭窄程度及造影无返流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VUS相关参数比较:两组患者的LMCA口部斑块性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E组患者的LMCA口部最小管腔面积和外弹力膜面积大于NOE组,LMCA口部的斑块负荷程度、向心指数和血管重构比例均小于NOE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64层MDCT在判断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测量血管大小、斑块负担的应用价值。方法:14例患者经MDCT显示的位于冠脉近、中段的粥样硬化斑块作为研究对象,在斑块的最大层面测量斑块的CT值,根据CT值将斑块分类。并测量、计算最小管腔面积、血管外膜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以IVUS为金标准,分别计算MDCT判断斑块性质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各类斑块的平均CT值,并对血管测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例患者粥样硬化斑块25个,软斑块11个,纤维斑块7个,钙化斑块7个,平均CT值分别为49±32HU,93±23HU,1138±350HU。MDCT对脂质、纤维和钙化斑块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9%和92.9%;85.7%和94.4%;100%和100%。MDCT测量的管腔面积、血管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高于IVUS测量的结果,但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64层MDCT是一种准确无创的诊断和测量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检查方法分析冠状动脉分叉处斑块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11年10月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患者147例,用IVUS和IVUS-VH分析患者冠状动脉分叉近端、远端以及分叉处的对侧和内侧斑块负荷及其组成成分。结果冠状动脉分叉处血管对侧壁的斑块负荷百分数为47%±14%,大于内侧壁的35%±1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叉血管对侧壁的钙化成分为34%±31%,亦大于内侧的22%±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状动脉分叉对侧低剪切力血管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重,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钙化成分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