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呕吐是指食物或痰诞通过食物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反射性动作,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有物谓之呕,有声无物谓之哕。临床上呕与吐难以分开合称为呕吐。按病因可分为中枢性呕吐和周围性呕吐;中枢性呕吐包括脑炎、脑膜炎、脑血管意外所致颅内压增高及前庭神经功能障碍如耳性眩晕。周...  相似文献   

2.
“呕吐”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证,外感、內伤皆可出现,缘由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前人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朝食暮吐谓之“胃反”,泛恶欲呕谓之“恶心”,凡此皆属呕吐之类。  相似文献   

3.
呕吐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古人谓“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临床上往往互相兼挟。医圣张仲景对呕吐的证治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如论其症状有呕吐、喜呕、欲呕、呕逆、呕不止等。言其兼证有呕不能食,呕而发热,呕而烦  相似文献   

4.
呕吐既是症状又是病名,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凡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临床上两者常常并见,故合称为呕吐。本文试将仲景《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中关于呕吐的治法,归纳为以下十二种。现分述如下: 一、温中法本法为寒性呕吐而设。多由误用汗、下耗  相似文献   

5.
<正> 吐泻是呕吐和泄泻两种疾病的简称。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急性病证。呕吐是指饮食、痰涎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的一种征象。严格的说,呕和吐在含义上是有区别的。历代医家认为,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有物谓之呕吐。由于呕和吐在临床中往往同时并见,难以区分,故后人皆谓之呕吐。泄泻是指大便次  相似文献   

6.
呕吐与呃逆:自《金匱要略》提出呕、吐、干呕、哕之名,后世争议颇多。金·《伤寒明理论》以呕吐分轻重。认为,“呕者有声者也,俗谓之惋;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是以干呕则日食谷欲呕,及吐则食曰入口即吐……呕吐有轻重可知矣。”《东垣十书》则以气血分呕吐,所谓:“吐属太阳,有物无声,乃血病也。”“呕属阳明有物有声,气血俱病也。”朱丹溪亦从其说。元·王安道《医经溯洄集》认为,“夫呕者,东垣所谓声  相似文献   

7.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的食物和水液等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的一种病证。前人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但呕与吐往往并见,故一般合称呕吐。本病的发生常与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有关。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但与肝脾有密  相似文献   

8.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主要责之于胃,查其胃无器质性病变,也非其他疾病引起而呕吐者,多称为功能性呕吐(即神经性呕吐)。祖国医学文献记载:“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实际临床上呕与吐并见,统称为呕吐。胃以和为安,以降为顺,喜润恶燥厌秽浊。临床上无论内伤外感任何疾病,凡影响胃之功能,致使失其和降,胃气上逆者,均出现呕吐。神经性呕吐,虽无器质性病变,但临床上  相似文献   

9.
呕吐哕第十六(附呕逆)呕吐哕,皆属胃。“原註”:呕者从呕,呕者水也,口中出水而无食也。咂吐者,水与食并出也。哕者,口中有秽味也。又谓之干呕,口中有秽味未有不干呕也。呕逆者,气冲有声,声短而频也,其病皆属于胃。“浅说”:关于呕吐认识,中医书中各家认识大致相同,成无已明理论谓“呕者有声者也,俗谓之啘,吐者吐出其物也。”陶华六书谓:“呕者,声物俱出也。吐者,无声而但出物者也。”又谓:“干呕者,空呕而无物出  相似文献   

10.
呕吐是指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食管和胃内的容物从口、鼻中涩出。古人以有物有声为呕,有物无声为吐。小儿呕吐的病因寒热虚实有许多,总的说来是脏腑气血失去平衡,胃气不能下行,反而上逆,使得脾胃正气虚损,导致营养不良或它变。故应审证求因,及时治疗。近5年来,笔者根据中医理论,采用推拿治疗小儿呕吐,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呕吐证治     
<正> 凡饮食或涎水从胃中上逆涌出者,名为呕吐。古代医籍多以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物有声为呕吐。方药中氏说:“吐时有声无物叫呕,吐时有物无声叫吐,吐时有声有物叫呕吐”(《医学三字经浅释》)。临床上往往呕吐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本篇将呕吐合而论之。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与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行为顺。若感受外邪,内扰于胃;饮食失节,嗜食肥甘,损伤脾胃;情志失调,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致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则发生呕吐。故《济生方》谓:“盖胃受水谷,脾主运化,生血生气,以统四体者也。若脾胃无所伤,则无呕吐之患。其或饮食失节,温凉不调,或喜餐腥脍乳酪,或贪食生冷肥腻,露卧湿处,当风取凉,动扰于胃,胃既病矣,则脾气停滞,清浊不分,中焦为之痞  相似文献   

12.
<正>本文以桑菊饮应用为例,介绍其辨证制方经验。1咳嗽咳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的一种常见证候,《幼幼集成·咳嗽证治》载:"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与肺,继动脾湿也。"小儿咳嗽有外感和内  相似文献   

13.
呕吐是常见的内科杂病之一,半夏为治呕吐的要药。仲景在《金匮要略》制订出一系列治疗呕吐的方剂,其中用半夏的方剂有七首,而且多数作为主药。本文拟就仲景治呕吐用半夏谈谈个人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呕吐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提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呕吐的方剂,录入方剂信息,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呕吐方剂中常用的药物、组合规律、核心组合及新方。结果: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305首止吐方剂的分析,共涉及中药174味,出现频次≥10的药物49味,总结了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45个、潜在核心组合58个,并演化新处方9个。结论:明确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呕吐方剂的用药规律,常用药物以健脾助运的陈皮、化痰降逆止呕的半夏、温中止呕的生姜为主,并可适当配伍补益药物。本研究为中医止呕临床用药和中药新药研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马春丽 《河北中医》2007,29(9):856-857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以致引起食物及痰涎从口吐出的病症,是多种急慢性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历代医家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临床实践中呕与吐是很难截然分开的,故一般称为呕吐。呕吐可见于西医许多疾病,如急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及梗阻、胰腺炎、胆囊炎等。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辨证施护,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辨证施护1.1外邪犯胃型①此型多属邪实,因患者发热恶寒,为寒邪偏重。病室宜温暖向阳,安静舒适,空气新鲜。②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舌象、脘腹部及呕吐物的变化,若是体温持续升高,呕吐呈喷射状,剧烈头痛,两侧瞳孔不等大,烦躁不安、嗜睡、呼吸深快等现象,是邪毒内陷于脑之征,应立即报告医师进行抢救。③本型多见暴病,呕吐频繁,患者心情急躁,焦虑不安,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情绪,使其静卧,尽量减少搬动,勿打扰患者休息。④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及在夹脊两侧刮痧,可缓症状。⑤呕吐严重者可暂禁食,待呕吐减轻后给予流食、半流食,逐渐过度到普食,忌油腻、甜黏之品。若呕吐量多时,应注意补充水分,遵医嘱输液,防止损伤津液。1.2饮食停滞型①及时清除呕吐物和更换被...  相似文献   

16.
杨容青 《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86-1886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治疗呕吐方剂别具匠心,笔者临证运用仲景方治疗呕吐屡获效验.兹举数例,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7.
撮风散由蜈蚣、钩藤、朱砂、僵蚕、蝎尾、麝香、竹沥七药组成,具有祛风止痉、化痰安神等功效,是治疗小儿撮口,手足抽搐和破伤风等病症的重要方剂。对于本方方源,目前医籍大多谓之出于《证治准绳》,如:《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全国高  相似文献   

18.
分期辨治小儿咳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幼幼集成·咳嗽证治》曰:"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咳和嗽含义不同,但因二者常多并见,故多通称"咳嗽"。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在冬春气候多变之时,最易为六淫之邪侵袭,不论邪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肺必首当其  相似文献   

19.
呕哕为一种常见病症,《医宗金鉴》有“有物有声谓之呕”、“无物有声哕干呕”的论述。其病因很多,病机则多为胃失和降,属中、上焦的病变;但发自下焦的亦不少见,故有呕哕发下焦之说。究其发自下焦者,亦有虚实之分,其虚者因肾阳衰微,失于温运,寒水之气上逆所致;或肝肾之阴不足,不能营运经脉,使其冲气上逆而成。其实者多因下焦湿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伤寒论》治疗呕吐的遣方用药特点,为学习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治疗呕吐的方剂,对"呕吐"关键词的出现频数,治呕方药使用频数、频率,以及四气五味、脏腑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伤寒论》中含"呕吐"相关字词的条文达87条,治呕方剂共31首,药味精简,最多不超过10味,除去瓜蒂散及重复的药物后,一共运用了45种药物。结论:《伤寒论》治呕善用辛甘温热之品,从脾胃论治为主,八法之中尤重和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