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手助腹腔镜门脉高压症的脾切除和门奇静脉断流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手助腹腔镜脾切除门奇断流术的手术技术。方法 用手助腹腔镜完成18例脾切除门奇断流术。结果 18例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150~260min,平均180min。术中出血200~2000mL,平均540mL。切除脾重500~2000g,平均910g。住院时间8~18d,平均9.7d。术后病人恢复顺利,疼痛少,5例术后用止痛剂,24~74h排气,平均52h。手助切口愈合良好,1例出现并发症,1例术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手助腹腔镜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不但安全可行,而且具有微创手术的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在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总结分析该院2001~2004年14例腹腔镜下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结果 14例手术均获成功,完全在腹腔镜下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7例,平均出血量600mL,手术时间200min;腹腔镜辅助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5例,其中3例是在出血情况下行辅助切口,平均出血量为2200mL,手术时间250min,2例主动行辅助切口,平均出血量为800mL,手术时间210min;手助式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2例,平均出血量为600mL,手术时间3h。结论 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和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腹腔镜下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以下简称门奇断流术)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原因。方法:对我院1998年5月至2003年4月期间96例门奇断流术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共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17例(17.71%)、均发生在20天内,最早发生于术后第7天。结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手术操作不仔细、脾切除、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应用止血药过多等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探讨保留脾上极及拉氏神经的门奇断流术对门脉高压症治疗的价值。方法:采用保留脾上极及拉氏神经的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病人27例(保留组),并与条件基本相似的32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脾切除术(对照组)进行比较,均随访2 ̄4a。结果:术后各种程度的感染和易感性:保留组为14.8%,对照组为21.9%,复发出血率为:保留组3.7%,对照组13%,进食后腹胀为:保留组7.4%,对照组25.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流加断流术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行脾肾分流术3例,肠腔分流术7例,10例病人均加行门—奇断流术。门静脉压开腹后为30—45cmH2O,分流术后为24—35cmH2O,脾切除及断流术后为28—44cmH2O,术后1例病人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并死于肝功能衰竭。其他9例病人恢复顺利出院。结论:分流术及断流术二者优缺点互补,正确掌握手术指征。适时联合应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效果佳。  相似文献   

6.
门奇静脉联合断流术是防治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主要方法之一。自1991年1月至1996年9月,我们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血流阻断术这种联合断流术式,治疗肝硬变门脉高压症并大出血病人1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21~66岁。平均40岁。11例既往有上消化道出血史。10例术前行纤维胃镜检查,证实有中度或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肝功能ChildA级4例,B级9例,C级1例。因出血不止行急症手术4例,出血停止后行择期手术10例。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变。1.2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Sugiura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7/2007—12在我院行改良Sugiura术26例及单纯门奇静脉断流术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改良Sugiura术组与单纯门奇静脉断流术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别不明显。改良Sugiura术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较低,且术后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较高。结论:改良Sugiura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8.
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后有一部分病人会发生门静脉血栓。而术后及时的抗凝溶栓治疗对预防和治疗术后门静脉血栓有重要的意义。我科采用经胃网膜右静脉门静脉插管治疗门静脉血栓,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可以通过门静脉管进行肝脏的支持治疗和门静脉压力的测定,对病人当前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对病人的后续治疗如肝移植等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总结了在我科实施经胃网膜右静脉门静脉置管术的50例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的病人的护理体会和经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分断流联合术式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经验和术式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至2002年本院所做38例分断流联合术式的临床资料,对消化道出血,肝功能变化,吻合口状态,术后脑病,手术死亡率等临床指标的近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38例分断流联合术式病人,术后二周彩色多普勒检查血管吻合1:3均通畅。肝功能Child-Pugh A级者保持不变,B级者均恢复到A级。住院期问无脑病出现,无复发出血。12例消化道出血急诊手术止血效果确切。结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病晚期的严重并发症,生理病理变化十分复杂,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应慎重。分断流联合术式,手术后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近似于手术前状态,符合病人自身的病理生理变化。手术后维持门静脉压的稳定,使其原发病不再进一步加重,是提高手术近远期疗效的重要环节,分断流联合术式,理论上符合这种设想,实践上效果满意,优于单一的断流术或分流术,可做为肝功能代偿较好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一种临床急症,脾切除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可有效止血,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患者顺利恢复的重要因素,优质的护理和细致的观察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环节。我科2007年7月~2008年10月为10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成功施行了脾切除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护理小组运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肝动脉阻断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去血供治疗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高频探头检测10只大白兔在肝动脉阻断下门静脉血流的变化。结果:肝动脉阻断后,门静脉血流迅速增加,5~10分钟达到高峰,此后渐恢复,25分钟恢复正常。结论:单纯性肝动脉阻断难以起到去血供治疗的最佳结果。作者认为肝动脉阻断同时,配合门静脉的阻断,是更合理、更理想的去血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回顾68例采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肝功能、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分析。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半个月肝功能好转58例,无变化10例。术后随访6个月~4年,再出血率9%,全组病人脾亢症状消失。结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止血可靠,再出血率低,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预防性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肝功能良好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合并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行预防性断流术65例,药物治疗37例,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预防性断流组患者无一例死亡,术后腹腔内出血2例,左膈下包裹性积液1例,均行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无肝功能衰竭及肝性脑病发生,脾功能亢进消失,随访18个月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药物治疗组随访18个月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12例,其中并发肝性脑病2例,死亡2例,脾功能亢进无改善。与药物组相比,手术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消失率显著增高,上消化道出血率明显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合理把握手术指征,行预防性断流术,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保留脾脏的全腹腔镜下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 方法 2011年2月~2014年12月期间接受保留脾脏的全腹腔镜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11例。观察其保脾断流手术前后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并发症以及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等指标,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再出血率和生存情况。 结果 11例患者均在全腹腔镜下完成保留脾脏的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手术时间110~225 min,平均157±31 min;手术中出血30~150 mL,平均83±37 mL。术后住院时间5~14 d(平均9.4 d)。患者手术后1周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总胆红素、白蛋白和凝血功能等与手术前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保留脾脏的全腹腔镜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断流联合内镜食管静脉套扎与腹腔镜改良Sugiura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3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行腹腔镜断流联合食管静脉套扎术,n=55)和B组(行腹腔镜改良Sugiura手术,n =48),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等指标.[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6个月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肝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A组Child-Pugh分级A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B组,肝性脑病发病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腹腔镜断流联合食管静脉套扎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肝、肠功能恢复较好以及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选择性与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8年因门静脉高压症实施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57例(选择组)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51例(非选择组)的临床资料,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手术前后门静脉与肝动脉血流量变化,并术中监测自由门静脉压力(FPP)。结果:断流术后选择组FPP较非选择组FPP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断流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门静脉血流量均减少,选择组减少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断流术后1个月两组肝动脉血流量均增加,选择组增加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选择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5.8%,非选择组为27.5%(P<0.05)。选择组50例完成6~36个月随访,复发出血率为16.0%,3年生存率88%;非选择组42例完成6~36个月随访,复发出血率为30.2%,3年生存率78.6%。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优于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相似文献   

17.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防治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应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及其改良术式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 4 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改良术式全组无手术死亡 ,术后全部病例达到止血的目的 ,随访期间无肝性脑病发生。行标准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30例 ,随访 3个月~ 9a,并发再出血 4例 ,死亡 7例 ,健存 3a以上 18例 ,主要并发症是再出血 4例、术后腹水不易消退 5例 ,失访 4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改良术 10例 ,远近期均无再出血发生 ,随访 1~ 8a至今健存 ,已生存 3a以上 6例、4 a以上 5例、5 a以上 2例。结论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预防和治疗门脉高压症引起的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较合理的术式 ,但客观上仍有一定局限性 ,进一步改进这一术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积累减少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再出血治疗的有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十年间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病例。结果78例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后发生再出血21例(发生率为26.92%),经非手术治愈19例。随着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操作的彻底性和完全性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对贲门区组织学研究的逐渐深入,术后再出血发生率逐渐下降。结论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再出血的治疗中最关键的是对再出血的定位。再出血发生后非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减少门脉血流量和减低肝脏及侧支循环的阻力。  相似文献   

19.
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6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回顾61例采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的肝功能、脾亢症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脑病发生。术后半个月肝功能好转53例。无变化8例.全组病例脾亢症状消失。术后2个月胃镜复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或明显好转47例。好转14例。术后随访48例12~24个月,再出血率8.3%(4/48)。结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不仅急症手术止血率高,脑病发生率低。而且操作简便。手术条件较宽,易在基层医院开展。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围手术期血清胆碱酯酶评估肝硬化肝脏储备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1996年~ 2 0 0 3年间肝硬化患者 2 4 8例、门奇静脉断流术 113例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随着肝脏功能的下降 ,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也出现相应的降低。术前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低于 190 0u/L时 ,有 5例患者术后出现肝昏迷。结论 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与慢性肝病肝脏的严重程度相一致 ,因其具有受肝脏以外因素影响小、半衰期短 (仅为 11天 )、检测方法简单等优点 ,可以作为临床评价肝储备功能的手段之一。通过检测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来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可弥补传统的Child分级的不足。当血清胆碱酯酶小于 190 0u/L时手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