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不同穿刺方法,对患者疼痛程度、内瘘穿刺成功率、血肿的发生率以及内瘘使用寿命的影响。方法将184例内瘘成形术后的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6例穿刺时采取小角度快速进针法,左手绷紧皮肤,固定血管,右手持穿刺针,针尖向上,在血管上方使针头与皮肤约呈15~30°,实验组98例采取大角度进针,进针角度约为30~45°,针尖刺破血管壁前层后立即减小角度,与血管壁平行进针,观察两组患者自我感觉疼痛程度、穿刺成功率、透析血流量不足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共观察2个月,穿刺4 416余次。结果实验组穿刺时疼痛明显较对照组减轻,穿刺成功率2343/2352(99.65%)高于对照组1897/2064(91.92%),皮下血肿发生率9/2352例(0.38%)明显低于对照组32/2064例(1.55%),P均〈0.05。两组患者透析血流量不足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别。结论动静脉内瘘穿刺时,采用大角度进针极大的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肿发生,减轻患者疼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吴邯  刘芳  程丽  张莹莹 《安徽医学》2017,38(6):798-800
目的 探讨不同进针角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使用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内瘘穿刺针尖与皮肤呈35~40°,对照组为20°.对比两组患者半年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透析时内瘘穿刺点渗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62%)高于对照组(90.45%),穿刺点渗血发生率(12.88%)低于对照组(17.81%),疼痛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35~40°角进针穿刺动静脉内瘘,可增加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处渗血、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3.
黄玲  陆世颖  李家燕 《微创医学》2004,23(3):268-270
目的减轻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疼痛,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将12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均采用人工肾穿刺针行动静脉内瘘穿刺,观察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40°角,对照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20°角,两组穿刺各1 200例次,观察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观察组94.8%,对照组85.0%,两组有显著差异(χ2=62.68,P<0.01);疼痛率观察组5.5%,对照组15.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54.80,P<0.01);内瘘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5%,对照组13.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8.78,P<0.05).结论40°角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疼痛,减少内瘘并发症发生,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的改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玲  陆世颖  李家燕 《医学文选》2004,23(3):268-270
目的 减轻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疼痛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 ,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 将 1 2 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 60例 ,均采用人工肾穿刺针行动静脉内瘘穿刺 ,观察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 40°角 ,对照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 2 0°角 ,两组穿刺各 1 2 0 0例次 ,观察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率 ,观察组 94.8%,对照组 85 .0 %,两组有显著差异 ( χ2 =62 .68,P<0 .0 1 ) ;疼痛率 :观察组 5 .5 %,对照组 1 5 .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 χ2 =5 4.80 ,P<0 .0 1 ) ;内瘘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 5 %,对照组 1 3 .3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χ2 =8.78,P<0 .0 5 )。结论  40°角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减轻疼痛 ,减少内瘘并发症发生 ,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玲  陆世颖  李家燕 《广西医学》2002,24(5):737-739
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也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但在血管穿刺进针角度时多采用常规静脉穿刺法———针尖与皮肤呈 2 0°角〔1〕。穿刺容易失败 ,使血管遭到破坏 ,常使患者感到紧张、恐惧 ,给治疗带来困难。为了提高患者血管穿刺成功率和使用率。笔者 1999~ 2 0 0 1年选择在我科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 80例符合条件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 (用常规静脉穿刺法 )及观察组 (针尖与皮肤呈 4 0°角 )进针进行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 ,皆为每周血液透析 2次 ,穿刺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的技巧,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240 例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 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进针角度静脉穿刺,即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观察组行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呈45°~50°角,进针尖斜面后再改平行进针穿刺入血管.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改进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与持针方式,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同时利用输液器内负压进行穿刺,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罗和香 《求医问药》2014,(16):253-254
目的:对比研究采用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对小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头皮静脉穿刺的患儿7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80例)和实验组(330例),采用与皮肤成15~20度角进针,沿静脉平行刺入的穿刺方法为对照组患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采用与皮肤成15~20度角进针,刺入皮肤后抬高针头下压针柄刺入的穿刺方法为实验组患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实验组330例患儿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的患儿有294例,穿刺失败的患儿有36例,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9.09%;在对照组380例患儿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的患儿有306例,穿刺失败的患儿有74例,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0.53%。实验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与皮肤成15~20度角进针,刺入皮肤后抬高针头下压针柄刺入的穿刺方法为小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高,能减轻患儿的痛苦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对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静脉穿刺以45度角进针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脉穿刺以45度角进针121例,以20度角进针行静脉穿刺119例,并对二者成功率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以45度角进针行静脉穿刺121例中,成功率为98.3%,以20度角进针行静脉穿刺119例,成功率为90.8%。提示采用以45度角进针可提高患者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学生易掌握且患者较满意的外周浅静脉穿刺法,提高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穿刺时的疼痛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将我校2008级本科护理专业120名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外周浅静脉穿刺法,即传统持针柄法(拇指上、示指下,针柄与手背皮肤平行的持针柄法)与传统进针角度(针头与皮肤呈20°~30°角度进针);观察组采用增大角度持针柄法(拇指上、示指下,针柄与手背皮肤呈45°角)与增大角度进针法(针头与皮肤呈30°~45°角,并保持该角度将整个针尖斜面快速穿刺入血管,进针深度为2~3 mm,然后放平针头沿血管走向平行进针0.5~1.0 cm)。比较两组学生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时的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且疼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外周浅静脉穿刺教学中采用增大角度持针柄法与增大角度进针法实用性和可行性较好,能提高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穿刺时的疼痛感。  相似文献   

10.
马海云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8):2319-2320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采用两种不同角度进行穿刺对患者穿刺成功率和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与皮肤成15°-30°角进针,观察组采用与皮肤成30°-40°进针,观察2组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静脉留置针与皮肤成30°-40°角进针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并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内瘘穿刺点渗血的有效止血方法.方法:将56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透析中内瘘穿刺点渗血120次,均采用无菌纱线结扎止血,对照组内瘘穿刺点渗血120次均采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结果:观察组压迫止血明显优于对照组压迫止血方法.主要表现在透析中血流量不受影响、皮下瘀斑、肿胀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结论:血液透析内痿穿刺点渗血用无菌纱线结扎止血效果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探讨科学的内瘘穿刺法。方法将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6例。观察组26例患者动静脉内瘘按传统针尖斜面向上穿刺成功后,按住针柄转动针体,以针体圆点提示转动180°,即使针尖斜面向下并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尖斜面向上穿刺并常规固定。比较2组的透析效果有无差异及2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的透析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穿刺后针尖斜面向下固定进行透析能保证透析效果,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可选择针尖斜面向下固定透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良式穿刺方式对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使用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动脉采用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下改良式穿刺方式,对照组为传统穿刺方式,动脉采用逆血流针尖斜面向上的穿刺方法.结果 改良式穿刺方式组患者假性血管瘤、内瘘狭窄、闭塞、内瘘周围皮下血肿发生率均较传统式穿刺方法明显减少;穿刺成功率较传统法穿刺明显提高.结论 改良式穿刺方式能明显降低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韦桂莲  莫玉珍  邱妮 《右江医学》2012,40(2):223-224
目的比较不同进针角度静脉采血的效果。方法选择门诊抽血化验240例病人进行分组,将单日采血者设为对照组(120例),采用传统进针法,双日采血者设为观察组(120例),采用针尖斜面向左60°~70°角直刺进针法。对比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穿刺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尖斜面向左60°~70°角直刺血管法静脉采血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予常规区域式穿刺法,观察组予绳梯式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内瘘正常使用率。结果: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半后,观察组渗血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疼痛、穿刺失败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瘤、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附壁血栓、内瘘闭塞、狭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内瘘正常使用率均为9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予绳梯式穿刺法,可以减少穿刺部位渗血,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改变针头穿刺方向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变进针方向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效果观察。方法采取单日传统皮内注射法,即:针尖斜面与病人手腕中轴平行进针,双日采用改良后的注射方法:即针头斜面与患者手腕中轴呈45°进行注射,选择传统法120例患者,改良法120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1)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对照组明显高于改良组(P<0.01);2)两种方法穿刺并发症及结果观察的比较血管周围瘀血,皮丘隆起刺激周围皮肤,造成假阳性,对照组明显高于改良组(P≤0.05)有显著意义。结论改良法进行的皮内注射患者的疼痛比传统皮内注射法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手背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进.方法 400例接受静脉穿刺的患者随机分为时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握拳法)、进针角度为20°角穿刺,观察组采用新穿刺法(非握拳法)、进针角度为35~45°角直刺血管穿刺,比较两组疼痛程度及穿刺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采用非握拳方法35~45.角直刺血管方法进行静脉穿刺可减轻病人的疼痛,并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瘘分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内瘘护理,观察组采用内瘘分级护理.比较两组内瘘重复穿刺率、内瘘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内瘘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内瘘总重复穿刺率低于对照组,其中Ⅰ级、Ⅱ级内瘘重复穿刺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Ⅲ级内瘘的重复穿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流量不足、渗血、血肿等内瘘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及动脉瘤、内瘘血栓、内瘘狭窄等内瘘远期并发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实施内瘘分级护理减轻了患者内瘘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了内瘘并发症,延长了内瘘使用时间,保障了患者血液透析的正常进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如何快速、安全、有效地建立颈内静脉通路。方法 :1 999年 4月前 ,我们采用颈内静脉中路置管 2 1 4例 ,患者仰卧位 ,肩下垫一小枕 ,头偏向对侧 ,取胸锁乳突肌肉缘 ,喉结水平扪及动脉搏动后向外侧约 0 .5 cm处进针 ,对准同侧乳房 ,与皮肤呈 45度角 ,穿刺成功后置入 Quinton1 1 .5 Fr× 1 9.5 cm双腔导管 ;此后采用颈内静脉下路置管 32例 ,患者取枕仰卧位(心衰者取半卧位 1 4例 ,坐位 1例 ) ,头偏向对侧 ,取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及锁骨上缘共同围成的三角形顶点为穿刺点 ,沿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缘穿刺 ,与皮肤呈 45度角 ,穿刺…  相似文献   

20.
杨小球 《当代医学》2012,(31):133-134
目的改良神经外科患者四肢微小血管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20例神经外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由1名护士按照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术独立进行操作;观察组由2名护士配合完成,采取低角度,缓慢进针,穿刺后见回血操作者右手固定针翼不动,左手继续绷紧皮肤,而由另1名护士协助将外套管推入静脉,之后,操作者右手退出针芯方法。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6.7%(52/60)比71.7%(43/60),P<0.05]。结论改良双人配合方法可提高神经外科患者四肢微小血管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