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阻塞性病变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侧支循环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113例冠状动脉旁路术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 慢性完全阻塞性病变6l例(7l处),分布于:左主干l例(0.9%);前降支近段17例(15.0%)、中段9例(8.0%)、远段3例(2.7%);回旋支近段5例(4.4%)、中段6例(5.3%)、远段3例(2.7%);右冠状动脉近段9例(8.0%)、中段l0例(8.8%)、远段8例(7.1%)。侧支循环72例(63.7%),慢性完全阻塞性病变与侧支循环间的直线相关系数r=0.707(P=0.000)。结论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阻塞性病变多见于前降支、右冠状动脉的近、中段,与侧支循环间有高度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探讨先天性左室右房通道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收集8例先天性左室右房通道患儿临床资料,瓣上型2例,经三尖瓣型2例,瓣下型4例,均在体外循环下作直视修补手术。结果手术后原杂音消失,痊愈出院,随访0~5年,所有病人心功能正常。结论先天性左室右房通道患者确诊后应在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治疗,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例1男71岁,1986年8月出现劳累胸闷、憋气,含服硝酸甘油症状可缓解,诊断为冠心病,予以扩冠治疗~1998年3月症状加重,出现夜间胸闷、心前区疼痛.出汗,发作频繁,于5月20日院外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左前降支主下局限性狭窄80%,回旋支中段狭窄50%~60%,6月16日行前降支血管成形术(PTCA)和支架植入。因术中发作心绞痛,未对其它冠脉病变进行处理。9月中旬(支架植入后4个月),出现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伴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点、随访和治疗情况。方法37例心肌桥患者采用Judkins法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术,以收缩期冠脉管腔受压狭窄及舒张期恢复或接近正常为心肌桥存在的依据。结果心肌桥位于左前降支近段者4例,左前降支中段者24例,左前降支远段者7例,各有1例位于左回旋支中段和右冠脉远段;狭窄程度为25%-85%。结论冠脉造影是诊断心肌桥的可靠方法,心肌桥多表现为非典型心绞痛症状,药物治疗效果满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士效忠  楚强 《现代保健》2009,(27):22-23
目的分析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胸前导联ST段压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下壁AMI患者,选择发病当日典型AMI心电图测量ST段水平和住院1~2d内进行的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梗死相关的右冠状动脉病变位置及左前降支动脉与ST段变化的关系。结果38例患者分两组,A组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B组伴有胸前导联ST段压低。B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明显多于A组(分别为87.5%和23.6%和19.0%.P〈0.01)。主要与并发左前降支病变有关。梗死相关的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B组明显多于A组(分别为54.5%和23.6%,P〈0.01)。结论下壁AMT时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参照冠状动脉造影,探讨动态心电图(Hotel)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方法:总结和分析48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的动态心电图ST段偏移情况。结果:Hotel在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的阳性率分别是78.3%、69、2%和66.7%。在单支病变中,右冠支、左前降支、回旋支的Hotel阳性率分别为100%、88.2%、0。ST段下移≥2mm,在多支、双支和单支病变中,阳性率分别为87.5%、38.9%和33.3%,其病变血管狭窄范围均大于75%以上。结论:动态心电图ST段偏移与冠状动脉造影不一定呈平行关系,但Hotel在单支病变检测中对右冠支病变的阳性检出率达100%,左前降支为88.2%,没有检出回旋支;ST段下移越大,其病变血管狭窄越严重,累计范围越广。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退休公安干部,曾于1990年和1993年两次患大面积心肌梗死(经冠脉造影检查,回旋支和右冠动脉均发生100%闭塞,前降支也出现多处不规则严重狭窄),医院认为无法进行手术,只能服药维持。出院后体质极度虚弱,步行百步就可能引发心绞痛,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开始跨入习练中功的行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就诊于我院心血管内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4例,其中男性194例,平均年龄(61±13)岁,根据入院即刻心电图表现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组(伴发组,78例)与急性心肌梗死不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组(不伴发组,246例)。及时施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开通闭塞的罪犯血管,术前及术后均进行冠心病治疗,分析两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冠脉造影罪犯血管分布情况及院外生存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发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591.5±287.6)U/L]、肌钙蛋白峰值[(10.08±5.30)μg/L]明显高于不伴发组[分别为(345.1±198.8)U/L、(7.10±9.40)μ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发现,伴发组罪犯血管位于前降支69例(88.46%),不伴发组罪犯血管位于前降支147例(5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发组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2.3±1.4)明显差于不伴发组(1.5±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56.4%)明显高于不伴发组(27.3%),病死率(21.2%)也明显高于不伴发组(1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发组生存率(73.4%)明显低于不伴发组(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罪犯血管多位于前降支,病情更重,生存率较低,需及时开通罪犯血管。  相似文献   

9.
1 病历摘要 男,42岁.2006-04无诱因出现右下腹痛,伴发热、恶心、呕吐,在外院以抗炎对症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后缓解出院.2006-05再次出现右下腹痛,外院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保守治疗,但效果欠佳,右下腹痛反复发作.2006-08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右下腹部压痛,并可触及一小儿拳头大小的包块,质中,边界不清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 PLR)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位置的关系。方法纳入2014年9月-2016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5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根据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前降支近段狭窄组(近段组)和前降支中段狭窄组(中段组),统计分析PLR与其他计量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近段组患者PLR值显著高于中段组患者(P=0.009),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中段组患者(P0.01)。PLR与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和cTn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14、0.287,P0.05),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269,P=0.036)。结论 PLR值可用于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狭窄的位置,PLR值大预示心肌梗塞患者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狭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美国Atricure射频消融仪在二尖瓣置换同期进行双极双房外科射频消融,评价手术后疗效。方法2005年12月~2007年6月1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的患者。男6例,女4例。参考Core的MazeⅢ手术路线,设计左右房的消融线路。二尖瓣置换手术同期分别做肺静脉、左心房、右心房的消融。同时血栓清除4例,左房折叠2例。常规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导线。入ICU病房后,即刻静点胺碘酮,拔除气管插管后继续口服胺碘酮片,维持达6个月。结果无死亡病例。10例病人复跳后,心律即转为窦性7例(70.0%),交界性心律3例。出院时10例患者均保持窦性(100.0%)。除1例患者4个月后出现房颤,6个月后仍为房颤,其余9例均保持窦性心律(90.0%)。心功能均良好。结论采用双房双极消融术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等并发症,透壁性好,窦性心律转复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出院指导水平,确保患者健康需求得以满足。方法选取90名2011年8月~2012年9月曾在我院接收治疗的整形手术出院患者,并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出院指导,由主管护士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与整形相关的功能锻炼、特殊体位及健康教育指导,并对患者作相应的饮食与出院后定期护理指导。结果医院护理人员对患者所做的出院指导率为:对照组患者为4.4%~28.8%,观察组患者为91.1%~97.8%,两组患者指导率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对照组患者为55.6%~75.6%,观察组患者为91.1%~95.6%,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整形科手术患者进行相应的出院指导后,患者接受指导率得以提高,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必须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与出院指导水平,确保患者健康需求得以满足。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严重并发症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院开展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与支架术5年来,术后发生3例严重并发症,分别为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股动脉血栓形成与急性消化道出血,现分析报告如下。例1,男性,5 9岁。因持续胸痛1 5h急诊入院。心电图STV2 -5段弓背抬高0 45mv ,与高尖T形成单向曲线,STⅡ、Ⅲ、avF压低0 2mv以上,肌钙蛋白T 0 16ng/ml。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LAD)近段完全闭塞,左回旋支(LCX)中段狭窄80 %,右冠状动脉(RCA)远段狭窄75 %,分别行PTCA与支架术,手术满意。术后常规应用阿斯匹林、抵克力得、速避凝(低分子肝素钙)等。术后5d病人带药出院。出院12h病人突发持续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心电图STV2 -5弓背抬高0 3~0 5mv ,T波高尖,静滴硝酸甘油胸痛不缓解,考虑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8mg ,继之42mg稀释后3 0min左右滴入。应用tPA后2h左右胸痛缓解,ST段回至近等电位线。溶栓的同时应用肝素持续静滴48h ,根据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调整用量,停用肝素后改用速避凝,并口服阿司匹林和抵克力得。病人住院治疗2 6d出院。...  相似文献   

14.
1例医疗纠纷赔偿案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一、案情简介某女性患者 ,4 0岁 ,因右大腿砸伤住某医院。经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后 ,诊断为右股骨中下段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入院当日行右股骨切开复位 ,钢板内固定术。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 ,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术后 2周拆线 ,伤口愈合良好 ,患者出院。出院时医生建议患者加强功能锻炼 ,嘱随诊。但患者出院后一直末复诊。 8个月后患者因行走困难 7天到当地一所医院就诊 ,拍片示钢板断裂 ,愈合延迟 ,进行二次手术治疗。经当地医务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 ,患者右肢功能为 6级伤残。患者以钢板断裂造成伤残为由起诉至法院 ,要求第 1…  相似文献   

15.
正65岁的李老伯,2年前开始出现劳累后胸闷胸痛,疼痛为心前区隐痛,程度不剧烈可忍受,持续数分钟左右可缓解,无头晕、黑矇、晕厥,无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1年前他因用力排便后突发剧烈心前区胸痛,伴左上臂及后背部酸胀感,到医院检查后提示:冠心病,单支血管病变,前降支、回旋支未见明显狭窄,右冠近段及远段瘤样扩张,中段70%左右狭窄,  相似文献   

16.
男,51岁,因反复双侧腰痛6年于2008年1月8日入院。2002年B超检查发现:左肾积水,左输尿管上段结石;行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术。2005年10月因右侧腰痛,KUB+IVP检查发现:右肾积水,功能减退;术中探查右侧输尿管切除输尿管狭窄段,病检示炎性增生。2007年6月又因左侧腰痛,行左侧输尿管逆插造影,插入12cm后受阻,造影剂不能上行。术中发现肾门以下输尿管炎性增粗,腹膜后,左肾,输尿管周围结缔组织整片炎性变性,包绕输尿管,活检示纤维性增生,上皮糜烂。2008年患者再次因双侧腰痛入院,FUB+IVP示右肾积水,右肾功能减退,左。肾萎缩。肾脏CT显示右侧梗阻平面位于右输尿管中段,寿侧梗阻平面位于左输尿管上段。肌酐463.7μmol/L左右。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 例1男71岁,1986年8月出现劳累胸闷、憋气,含服硝酸甘油症状可缓解,诊断为冠心病,予以扩冠治疗.1998年3月症状加重,出现夜间胸闷、心前区疼痛,出汗,发作频繁,于5月20日院外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左前降支主干局限性狭窄80%,回旋支中段狭窄50%~60%,6月16日行前降支血管成形术(PTCA)和支架植入.因术中发作心绞痛,未对其它冠脉病变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经胸超声心动图无创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 本研究纳入自2020年2月-2021年6月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先后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评估冠状动脉狭窄部位及程度的32例心绞痛患者,研究对比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的显示率及准确性。结果 与冠状动脉造影术相比,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左主干显示率为100%,前降支近段、中段、远段显示率分别为100%、75.00%、6.25%,右冠状动脉近段、中段、远段显示率分别为61.54%、16.67%、40%,回旋支近段和远段显示率为12.50%、22.22%。本研究中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对于左主干及右冠状动脉近段可达到100%,前降支近段及中段的准确性分别为50%和41.67%。结论 经胸超声心动图能比较准确地评估冠状动脉近段的狭窄,可用于初步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术后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与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术前中段尿及术中肾盂尿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450例行PCNL的尿路结石患者,均于PCNL术前留取中段尿,并于术中留取肾盂尿.结果 450例患者中,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100例(22.2%,100/450),术中肾盂尿细菌培养阳性85例(18.9%,85/450);46例(10.2%,46/450)术后发生SIRS.术中肾盂尿细菌培养阳性患者中20例(23.5%,20/85)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术中肾盂尿细菌培养阴性患者中80例(21.9%,80/365)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患者中15例(15.0%,15/100)出现SIRS,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阴性患者中31例(8.9%,31/350)出现SIRS,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肾盂尿细菌培养阳性患者中18例(21.2%,18/85)出现SIRS,术中肾盂尿细菌培养阴性患者中28例(7.7%,28/365)出现SIR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中段尿与术后SIRS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术中肾盂尿细菌培养阳性可以预测术后SIRS的发生,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可以提高PCNL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急性心衰动物辅助实验验证主动脉旁反搏装置(PACD)的辅助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健康成年8只小尾寒羊为研究对象,体重(44.9±2.5)kg,雌雄不限。自行设计并制作的PACD,其主体为一血囊通过一无瓣膜的人工血管连接至实验动物的降主动脉。气囊连接至IABP控制台,通过充、放气提供反搏动力。结扎前降支和(或)回旋支分支建立急性心衰模型。应用生理记录仪、连续心排量仪等连续采集反搏前后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心衰动物反搏前后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评估PACD的循环辅助效果。结果结扎冠状动脉后心衰模型建立成功:心输出量(CO)、平均动脉压(MAP)及左室外功(LVEW)分别显著下降了17.6%(P〈0.01),27.7%(〈0.01),48.8%(P〈0.01),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显著增加了57.7%(P〈0.01)。PACD辅助后,CO及LVEW分别增加了6.3%(P〈0.01),16.0%(P〈0.01)。平均舒张期主动脉压(MADP)及心内膜活力比率(EVR)分别现在增加了19.4%(P〈0.01),39.5%(P〈0.01)。辅助后,心脏的血液灌注明显改善:平均舒张期冠脉左主干流量(MDLMF)及冠状静脉窦回心血量(CSF)分别增加了14.0%(P〈0.01),11.6%(P〈0.01)。结论在急性心衰动物中,PACD显著增加了MADP、LADF及冠脉回心血量,提供了显著的辅助效果,因此有望给难治性心衰患者提供长期、安全、有效的循环辅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