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胸导联终末r′,在非典型性右束支传导阻滞(AIRBBB)与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假性RBBB)的鉴别诊断指标.方法:用多层面的心电图(ECG)与心电向量图(VCG)观察162例右胸导联(V1、V2)终末r′波的形态特征与差别.结果:AIRBBB与假性RBBB在ECG特征上,以S1、V5时限增宽及下一肋间V1仍呈rSr′最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但QRS总时限、r′时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VCG的特征上,AIRBBB与假性RBBB两组横面终末r′向量所在的方位有显著差异性(P<0.01),AIRBBB主要分布在右后上下或右前上下,而假性RBBB主要分布在左侧,两组QRS环终末向量延缓时限AIRBBB(38.6±7.3)ms大于假性RBBB(24.5±4.7)ms,P<0.01.结论:ECG中S1、V5时限≥50 ms及(或)下一肋间V1仍呈rSr′型和VCG出现附加环,横面终末向量在右侧,可作为对AIRBBB与假性RBBB鉴别诊断有用指标.而终末向量延缓时限超过30 ms是否可视为AIRBBB与假性RBBB的分界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心电图肢体导联特征,探讨非典型性不全性右束支阻滞(AIRBBB)与假性右束支阻滞(pseudo RBBB)的鉴别诊断.方法 联合运用VCG将心电图分成AIRBBB组与假性RBBB组,观察两组心电图QRS波终末形态、高度及时限.结果 两组心电图标Ⅰ导联QRS波时限无明显差异,终末多有稍宽顿S波(P>0.05).标Ⅲ导联终末有无负向波两组间有差异(P<0.05),V1或V2导联r′波取其高者与同组aVR导联R波高度对比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V1 或V2导联QRS波群取终末有r′波且时限宽者/同组aVR导联QRS波时限,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标Ⅲ导联终末有无负向波,V1 或V2导联QRS波群取终末有r′波且时限宽者/同组aVR导联QRS波群时限,二者可作为鉴别真假AIRBBB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可由心电图V_1导联R′或r′波及其他导联支持性所见,以及心向量图诊断。但V_1导联有R′或r′不一定就是RBBB,RBBB既可合并其它异常,而某些异常和RBBB又可互相掩盖,心电图和心向量图对阻滞部位的定位(右束支主干或末梢)也无能为力。总之RBBB的诊断问  相似文献   

4.
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室性期前收缩后的第一个QRS波形态是否正常与其联律间距、代偿间歇有关 [1]。现就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2例进行分析。1 病例资料例 1 患者男 ,6 5岁 ,因胸闷 1 0天入院。临床诊断 :冠心病。心电图诊断 :窦性心律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间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动态心电图示QRS波群有两种形态 ,Mv1呈 rs R′、r S,R- R规则 ,Mv1呈 rs R′时 ,QRS波群畸宽 ,Ms ,v5粗钝 ;Mv1呈r S时 ,QRS波时限为 0 .0 9s,两种形态出现 R- R长短无关。联律间距为 0 .46 s的提早宽大畸形 QRS后的第一个 QRS波形态…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 ,77岁。临床诊断为高血压病Ⅲ期 ,高心病心脏扩大 ,心房颤动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冠心病 ,心绞痛 ,心功能四级 ,2型糖尿病 ,胆石症 ,高脂血症。 1 999年 8月 2 1日心电图 (图 1 )为V1、V3导联同步记录 :房颤 ,R -R间期绝对不等。QRS可分为两种形态 :R1,2 、R4 呈正常图形 ,与其前QRS波间的R -R较长 ,在 0 96~ 1 0s,QRS时限 0 1 0s。R3、R5~ 10 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与其前的R -R较短 ,分别为 0 64s、0 5 6~ 0 80s,QRS时限 0 1 6s,为心房颤动伴快频率依赖性束支传导阻滞。图 1 房颤伴快频率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CRBBB)V导联初始向量丢失是指V导联出现q波,即V导联的QRS波呈qR型。当心电图出现这种改变时,发生心脏传导阻滞的几率将增加[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60例CRBBB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结果及其临床资料,旨在探讨CRBBB时V导联QRS波呈qR型时对心脏传导阻滞的预测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双分支性传导阻滞系指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LAB)以及少见的RBBB +左后分支传导阻滞(LPB) ,属常见的心律失常。本文收集了我院于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10月住院病例共 2 7例 ,通过观察阅读其心电图表现结合临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住院病人行 12导常规心电图检查 ,ECG表现符合RBBB +LAB 2 4例 ,其中男性 18例 ,女性 6例 ,年龄在14~ 77岁之间 ,平均 ( 60 .2± 19)岁 ;符合RBBB +LPB者 3例 ,其中男性 2例 ,女性 1例 ,男性平均年龄 5 6.77岁 ,女性 48岁。心电图诊断均依据黄宛主编《临…  相似文献   

8.
右束支传导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1 infarction,AMI)起病急,易并发心衰、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而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出现常预示着梗死面积大,死亡率高.本文回顾分析了60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探讨了右束支传导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电图参比电极电位变化的规律。方法同步比较2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头胸导联和常规导联心电图r和R′波变化,分析参比电极电位变化与心室激动方向的关系。结果头胸导联V1r波振幅高于常规导联心电图[(0.16±0.19)vs(0.11±0.13)mV,P0.01],而其R′波振幅低于常规导联心电图[(0.25±0.21)vs(0.35±0.23)mV,P0.01]。结论参比点电位变化与心室除极方向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2005年1月到2007年5月住院的AMI患者130例,根据入院时有无合并新发RBBB分为AMI不伴发RBBB组及伴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组。观察两组的临床情况与心血管事件,并随访平均20.8±7.37月,观察各组患者随访期间的预后。结果:AMI伴新发RBBB多见于前壁心肌梗死。AMI而伴新发RBBB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1.88%,不伴新发RBBB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9.18%。在AMI新发BBB患者中QRS波宽度<160ms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7.86%,QRS波宽度≥160ms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55.56%,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随访期间的临床心血管事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住院期间,AMI伴新发RBBB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发RBBB,QRS的宽度又会增加其临床心血管事件。因此,AMI伴新发RBBB的患者可从早期再灌注治疗中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意义。方法 :观察了我院 1995年 1月至 2 0 0 0年 7月 339例住院AMI患者的心电图、血清磷酸肌酸激酶 (CK)及其同工酶 (CK MB)的峰值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 :5 4例AMI并发RBBB患者 (占 15 .93% )预后明显差于无并发RBBB者 ,表现为血清CK及CK MB浓度更高 ,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增高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 :AMI患者并发RBBB通常是心肌大面积梗死的表现 ,RBBB是一个独立的可判断预后的指标 ,冠脉的再灌注可影响传导的可逆性 ,可预防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或限制其持续时间 ,积极的心脏介入性治疗及血管重建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张健  王浩  张金光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2):1402-1402
患者,男,56岁,因阵发性心慌、胸闷4a,加重3d来我院查体。心电图示:窦性心律。QRS有两种图形,相间出现,一种呈完全右束支阻滞图形,QRS时限为0.122s,另一种呈正常图形。QRS时限为0.78s。出现右束支阻滞时的心率为88次/分,正常图形时的心率为62次/分。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快心率依赖型间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3.
例1,男性,患者,58岁,心电图示:PⅠ.avl倒置,QRS波主波向下;V1~V6R波渐低而S波渐深,R/S比值渐小;各导联QRS时间宽达0.14s,SⅠ.Ⅱavl,V3~V6及RavR均粗钝。左右上肢电极互换并加做V3R-V6R导联,呈现典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型,据此诊断为右位心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4.
<正> 预激综合征和束支传导阻滞均可使心电图中的QRS时限延长,其形态发生改变,预激综合征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有时可能掩盖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现将患有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40岁,有烟、酒嗜好,因间歇性心悸、心慌半年,自感胸闷、憋气,急来我院就诊,查血压120/  相似文献   

15.
杨延灵  刘文卿  谢蓉  董春秋 《广东医学》2003,24(10):1087-1088
目的 探讨间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与呼吸周期及原发慢性器质性疾病的关系。方法 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平卧和坐位深呼吸过程中记录Ⅱ和Ⅴ1导联心电图,随访2~12年。结果 12例随呼吸成组间歇出现的RBBB图形;1~4周恢复正常10例,长期追踪2例发展为持续RBBB。结论 12例间歇性RBBB与呼吸周期有明显相关性,并且随着原发器质性疾病的控制而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通常是大面积梗死的表现,常伴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因较高的病死率引起了临床的关注.现将该院近4年的AMI并发RBBB住院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住院患者 2 1例 (观察组 ) ;无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194例 (对照组 )的CK峰值、心功能Killip分级、严重心率失常发生率、LVEF和住院病死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CK峰值 15 30± 10 6 9u/L及CK—MB峰值 2 39± 16 5u/L明显高于对照组 95 6± 713u/L及 117 1±6 0 6u/L ,P <0 0 1;观察组Killip平均级别 2 5 5± 0 95明显高于对照组 1 71± 0 82 ,P <0 0 1;观察组恶性室性心率失常发生率 19 0 % ,明显高于对照组 4 1% ,P <0 0 1;观察组的住院病死率 2 8 6 % ,显著高于对照组 6 7%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提示临床病情危险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李杏  向妍 《实用医技杂志》2022,(8):836-838+897
目的 分析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EET)对静息心电图(ECG)有右束支阻滞(RBBB)的飞行员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58例已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民航飞行员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7例ECG诊断RBBB为观察组,31例ECG正常为对照组。以CAG作为金标准,观察试验中各导联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运动试验中V1~V3导联ST段压低,在观察组占74.1%(20/27),对照组占9.7%(3/31)(P<0.05)。观察组EET中V1~V3导联ST段压低诊断冠心病,假阳性率高达72.7%(13/18)。观察组V4~V6导联ST段压低诊断冠心病,特异度100%,敏感度为33.3%。结论 RBBB者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中V1~V3导联ST段压低诊断冠心病有较高的假阳性,而V4~V6导联ST段压低对诊断冠心病特异度较高,可提示较显著的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9.
0引言WPW型预激综合征在体表EKG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室预激波(б波),P-R<120ms及继发性ST-T段改变;而比较特殊的旁道(AP)如Mahiam氏束则不具备逆传功能,其正向传导速度亦较房室结(AVN)慢,仅在AVN处于不应期后才表现出来.我们在射频导管消融(RFCA)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过程中,通过腔内电生理检查发现5例极其罕见的左侧AP,其EKG仅表现为V1导联呈rSr′的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  相似文献   

20.
徐戈  李醒三 《微创医学》2001,20(3):267-269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将我院1990~1999年收治的伴新出现的持续性RBBB的AMI患者共15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无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共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心肌梗塞范围(MIS)、严重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的MIS大,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心功能受损严重,住院病死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伴随AMI新出现的持续性RBBB是临床经过凶险和预后不良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