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佳  李菊香  程晓曙 《广东医学》2016,(16):2502-2504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病理基础,导致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AS 病变中存在大量的凝血物质和炎性细胞,表明凝血反应和炎症反应在AS 中关系密切。凝血酶与 Xa 因子为凝血级联反应的中枢蛋白,参与凝血过程相关的 AS 炎症反应,调节 AS 发生、发展。近来研究发现,新型口服抗凝药(DOACs)不但可通过抑制凝血酶或 Xa 因子,达到抗凝血、防血栓效应,还能减少严重 AS 进展及斑块血栓,促进斑块稳定。笔者就凝血因子(Ⅱ、Ⅹ)及其抑制剂--DOACs 和 AS 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Ross教授提出的"炎症-损伤-反应"学说得到广泛支持和认可[1]。最近研究表明:AS是一种慢性炎症状态,且炎症反应贯穿了从脂纹形成到斑块破裂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是威胁现代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而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导致的心血管事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姜健  华建江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0):1233-1234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高血压病患者65例,健康查体者(正常对照组)60例。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GF-1水平,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CRP含量,高分辨超声测定IMT作为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的指标,分析IGF-1、CRP与1MT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H组的血清IGF-1、CRP水平均显著增高(P〈O.01),IMT显著增厚(P〈0.01)。随着高血压分级水平的增高,IMT逐步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逐渐加重,IGF-1和CRP浓度也增大。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GF-1、CRP与IMT呈正相关(r=0.227,0.318;P〈0.05,P〈0.05)。结论血清IGF-1、CRP水平与EH患者IMT正相关,是EH患者]MT增厚的危险因素,提示IGF-1、CRP参与了EH患者AS病理过程,且其水平的高低与AS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EH患者并发AS的早期预测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1],炎症反应参与了在As的发生发展、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的所有阶段。T细胞的激活是AS发生、发展中重要的炎性致病因素^[2]。体内存在多种激活T细胞的受体一配体信号通路,近年来OX40/OX40L受体一配体途径与AS的发生、发展逐渐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6.
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炎症及营养不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尿毒症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与慢性炎症及营养不良的关系。方法 对4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惠者和30例正常人群采用超声多普勒测定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同时对MHD组患者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与血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进行测定和评估营养状况,然后进行比较统计。结果 MHD组患者中AS发生率为51.1%(P〈0.01),且斑块多发率高速65.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将MHD患者分为AS组和无AS组(N-AS组),AS组白蛋白显著低于N-AS组(P〈0.05)。而CRP和IL-6则显著高于N-AS组(P〈0.05)。结论 MHD患者有较高的AS发生率。慢性炎症、营养不良可能与AS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与免疫几乎贯穿整个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乃至斑块破裂的全过程,并对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和与此相关的致死、致残率有很大的影响。在炎症反应中,一些细胞因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白细胞分化抗原40及其配体(CD40-CD40L)信号通路在AS的炎症免疫调节中日益明确。本文旨在对CD40系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新视点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的形成是多因素参与的慢性炎症过程,多种致病因素均可诱导血管壁局部炎性级联反应发生,导致临床表现的差异。同其他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一样,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反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免疫反应涉及AS发展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GF-1和NF-κB在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中的表达及分布于特点.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15例人体颈AS斑块中IGF-1和NF-κB的表达.结果:AS斑块中IGF-1和NF-κB呈强阳性表达,且主要分布胞外基质中,偶见于泡沫细胞,胞核中NF-κB略有表达.而正常人动脉壁中IGF-1和NF-κB仅有微量表达.结论:检测颈AS斑块中NF-κB及其靶基因IGF-1的表达变化,可以看出其激活与AS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其在颈AS斑块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冯仲红  杨瑞民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0):332-332,344,388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持续性的炎症过程最终会使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为不稳定的斑块,临床表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1]。C-反应蛋白(CRP)是反映炎症反应程度的敏感指标之一,可反映动脉粥样斑块的易损性。有文献报道^[2],基础血清CRP水平〉13.0g/L的患者其预后明显比基础血清CRP水平不高者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脂蛋白LP(a)、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浆脂联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内分泌因子水平与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该院2013年9月—2015年4月间收治的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经颅脑MRA判断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机分为脑动脉粥样硬化组(AS组=140例)和正常组(NC组=156例),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脂蛋白LP(a)、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浆脂联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内分泌因子水平.结果 AS组脂蛋白LP(a)、同型半胱氨酸(Hcy)[(1.31±0.11),(1.78±0.11)]较NC组[(0.81±0.08),(0.76±0.09)]显著升高,AS组脂联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11±4.1),(0.74±0.07)]较NC组[(146±20.8),(0.89±0.08)]明显降低(P<0.01).结论脂蛋白LP(a)、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脂联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伴随炎症反应,斑块糜烂及斑块破裂几乎总与炎症共存,在临床不稳定状态时斑块内炎症总是上调的。多种炎性因子、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家族(IL-1、IL-2、IL-6、IL-8、IL-18)、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与C反应蛋白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卞光荣 《中原医刊》2007,34(2):40-41
目的 研究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变化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斑块稳定性与CRP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经彩色多普勒确诊的AS患者80例,非AS患者80例,采用免疫放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CRP浓度,然后分析超声结果与CRP浓度的关系。结果 AS患者较非AS患者CRP浓度增高;不稳定性斑块组较稳定性斑块组CRP浓度增高;随着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Crouse评分增高,CRP浓度亦增高(P〈0.05)。结论 AS期血清中CRP浓度增高,CRP浓度与AS程度及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单纯高脂血症喂养法诱导建立新西兰兔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AS模型),观察补肾活血方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S斑块)中炎症因子MMP-1、MMP-2、MMP-3、MMP-8、MMP-9、MMP-12、CD40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及对NF-κB活化的影响,探讨补肾活血方对高脂血症所致AS的防治作用及对AS斑块稳定性影响。方法:实验动物新西兰兔分别以特制的高脂喂养造模,诱发造模动物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家兔主动脉AS斑块中炎症因子MMPs、CD40蛋白表达水平,NF-κB活化情况并探索其相互关系。结果:(1)AS动物模型建立,实验动物兔均成功复制了AS模型。两种模型动物中均可见明显的AS斑块,呈点状或片状的乳白色隆起,多位于主动脉窦至主动脉弓段,AS兔模型中胸、腹主动脉病变也较明显。对照组未见AS病变,内膜光滑且管壁弹性好。(2)补肾活血方对兔模型AS斑块中MMPs、CD40、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补肾活血方可抑制或下调斑块MMP-1、MMP-2、MMP-3、MMP-9、MMP-12的表达,其中对MMP-2、MMP-3作用最明显(P〈0.05);补肾活血方可明显抑制CD40表达(P〈0.01);补肾活血方也可抑制NF-κB表达,但因组内差异大而无统计学意义。(3)MMPs、CD40、NF-κB蛋白表达相关性的比较:模型组中,MMP-1与MMP-2,MMP-8与MMP-9、MMP-12,MMP-2与CD40,NF-κB与CD40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5、0.809、0.942、0.833、0.886,均呈正相关且达到显著相关水平(P〈0.05)。另外,MMP-1与CD40,MMP-3与MMP-8、MMP-9、MMP-12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5、0.737、0.628、0.731,呈现出弱相关,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补肾活血方对MMPs蛋白表达均有抑制或下调作用,对MMP-2、MMP-3蛋白作用最强。(2)补肾活血方可降低炎症因子CD40、NF-κB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3)MMPs、CD40、NF-κB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推断补肾活血方抗AS、稳定?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炎症反应和脂质浸润是AS形成的两大重要机制。AS的发病过程中,各种致炎因素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功能异常是AS发生的始动、关键性环节,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贯穿于AS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内皮脂酶(endothelial lipase,EL)由内皮细胞合成并在血管局部发挥作用,与脂蛋白代谢、炎症反应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内皮脂酶可能与AS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对近年来内皮脂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AS)是血管壁对损伤的慢性炎症反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继而破裂导致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最主要的发病原因.此外,许多心源性猝死的病例也与AS斑块破裂及其急性并发症有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炎症在不稳定斑块的发生、演变及破裂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新蝶呤作为单核、吞噬细胞代谢的产物,因其反映上述细胞的代谢情况,成为单核吞噬细胞激活的标志物,是冠心病免疫激活的一个新指标[2],因而被认为可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粥样斑块稳定性的检测指标.笔者于2003年9月~2005年10月,从收治3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的主动脉(AO)及冠状窦(CS)采取血样,分析新蝶呤浓度是否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前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有两种,分别为IGF-1和IGF-2。近年来,随着对IGF-1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IGF-1和其他许多生长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N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语)、表皮生长因子(EGF)、内皮素(ET)等在细胞凋亡的调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高氧性肺损伤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笔者就近年来IGF-1在高氧性肺损伤的保护机理的研究近况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GF-1水平,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结果分成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三亚组。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67.0%及42.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6.0%和8.0%,P<0.01。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IGF-1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均P<0.01),稳定斑块组血清IGF-1水平明显低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血清IGF-1水平减少与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王琳 《中国乡村医生》2006,22(14):21-22
近年来的研究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个以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为基础、以腊质浸润和血管壁炎症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内皮细胞可在多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受到损伤,启动炎症反应,血液中的脂质进入血管内膜后,导致炎性细胞聚集,吞噬脂质成为泡沫细胞.并坏死形成粥样斑块的脂质按心。炎症反应又引起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使得动脉壁变厚,管腔狭窄。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浸润和血管壁炎症在健康的血管也会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动脉粥样硬化(AS)动物模型探讨免疫复合物(IC)与AS形成的关系及辛伐他汀可能具有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38只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饲料7周组及14周组、辛伐他汀预防组及辛伐他汀治疗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AS斑块病变发展、IC(包括亚型)的沉积以及辛伐他汀干预对此过程的影响。结果:模型在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即形成明显的AS斑块。随着AS的发展.IgG型IC在粥样斑块内的形成明显增多,而IgM型IC在斑块中沉积不明显。同期的高脂饲料组免疫组化染色强阳性率显著高于辛伐他汀干预组。IgG型IC局限于早期斑块内膜下,位于成熟斑块的脂质核心和斑块肩部。结论:AS斑块内存在着以IgG型为主的IC,它和AS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辛伐他汀在调脂和抑制斑块发展的同时减少斑块内IC的生成,可能和其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