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腹主动脉瘤术后并发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997年3月-2000年1月间施行的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40例,其中30例保留双侧髂内动脉(双侧组),10例保留单侧髂内动脉或移植物远端固定于双侧髂外动脉、手术重建单侧髂内动脉(单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及肠道并发症。两组患者中仅双侧组1例于术后第28天始出现持续性中下腹隐痛,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经CTA发现术后继发双侧髂内动脉闭塞,经扩血管、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等保守治疗缓解;其余患者除并发其他并发症的3例外,均于术后第二天恢复其普食及排气排便。提示腔内隔绝术中保留单侧髂内动脉可避免术后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生;继发于术后双侧髂内动脉阻塞的慢性缺血性结肠炎,在肠镜随访观察下进行有效的保守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A融合导航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术中的应用价值,评价CTA融合导航在髂内动脉保留策略中的技术优势。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珠海市人民医院接受CTA融合导航EVAR术治疗的12例肾下型未破裂出血腹主动脉瘤患者。术前CTA扫描确诊,术中配准术前CTA与术中DynaCT扫描重建图像后,将融合图像叠加至术中透视影像,作为导丝等器械的路径导引。融合图像可作为双肾动脉支架锚定的参照。融合导航下根据髂动脉受累程度行髂内动脉单侧或双侧保留治疗。结果12例融合导航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5例单侧髂内动脉栓塞并保留一侧髂内动脉,1例双侧髂内动脉重建,6例支架远端固定于髂总动脉远端并保留双侧髂内动脉。术后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CTA融合导航技术辅助EVAR手术安全可行,无需使用对比剂,有助于保留髂内动脉,技术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与传统手术后的护理特点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与传统经腹手术的护理学差异,对1989年9月-2000年4月手术治疗的148例腹主动脉瘤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传统经腹腔或经腹膜后长路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重建术96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52例,主要对两组间术后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镇痛时间和恢复饮食时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术前一般状况无显著差异,术后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镇痛时间和恢复饮食时间腔内隔绝术组明显缩短。说明在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中,腔内隔绝术具有术后患者痛苦小、恢复快的优点,有助于优化临床护理工作模式,减轻术后护理强度。  相似文献   

4.
ⅡC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髂内动脉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总结累及髂动脉分叉的ⅡC型腹主动脉瘤(AAA)的处理方法。方法:自1997年3月至2002年10月共对42例ⅡC型AAA实施了腔内隔绝术,其中包括单侧髂动脉分叉受累者19例,双侧髂动脉分叉受累者23例。针对髂总动脉不同的病变情况,采取了保留健侧髂内动脉、一侧髂内动脉重建、髂总动脉外绑扎等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即时操作成功41例(97.6%),手术结束时无Ⅰ型内漏存在。术后出现臀、股部疼痛3例(7.5%),便血2例(5.0%),未发生臀、股部和结、直肠坏死。结论:通过对髂内动脉作不同的处理,应用腔内隔绝术治疗ⅡC型AAA完全可以取得满意疗效。术中应尽可能保留一侧髂骨动脉,避免同时封闭双侧髂内动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1例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患者,男,78岁,瘤颈短,瘤体较大且严重扭曲,采用改良“八爪鱼技术”重建内脏动脉联合腹主动脉覆膜支架进行腔内修复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腹主动脉瘤完全隔绝,未见内漏,双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双髂内、外动脉通畅,双肾中下极部分肾梗死,取得了较好的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是腹主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腹主动脉瘤伴发髂动脉瘤时保留髂内动脉已成为共识,可避免发生臀肌缺血、乙状结肠缺血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随着近年腔内器械不断更新,EVAR术中保留髂内动脉成为可能.目前EVAR术髂内动脉重建术包括腔内髂分支支架技术、三明治技术、髂总动脉覆膜支架喇叭口技术、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腔内分流技术(反向“烟囱”技术)以及弹簧圈栓塞技术,该文就此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EVAR临床经过,通过术前对主要脏器功能进行评估和保护,CTA测量近远侧瘤颈长度、直径、角度和构型,瘤体与分支动脉的关系,最低肾动脉开口至腹主动脉分叉的距离,导入途径的直径、扭曲和钙化程度.根据CTA测量结果,选择覆膜支架和手术方式.术时采用局麻20例,中转全麻l例,1例通过髂总动脉重建导人途径采用硬膜外麻醉,1例合并Stanf.0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时采用全麻.在支架释放前准确定位最低肾动脉位置,至少保留一侧通畅的髂内动脉,若双侧需要覆盖,分期覆盖或髂内动脉重建.支架植入后复查造影,有无内漏.正确判断内漏类型并进行相应处理.支架近端Ⅰ内漏2例,球囊扩张1例,植入Cuff 1例;支架远端Ⅰ内漏1例,球囊扩张时,动脉破裂,行人工血管补片修补术;Ⅲ型内漏3例,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1例.1例合并Star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先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行EVAR.术后7一10 d复查CTA,以后每年复查1次.结果 EVAR手术全获成功.主要并发症为单侧髂肢扭结继发血栓形成,Fogarty导管取栓并支架植人1例;腹壁切口裂开1例,清创缝合;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5年,患者均存活.结论 CTA图像质量高、测量准确,是EVAR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的金标准.EVAR是高危、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廖凯兵  席仁刚  郑传胜  冯敢生  梁惠民   《放射学实践》2012,27(12):1382-1386
目的:评价腔内隔绝术与外科开放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效果。方法:介入放射科67例临床确诊为腹主动脉瘤的患者作腔内隔绝术。血管外科71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行外科开放手术。比较围手术期及术后中远期情况。结果:腔内组及外科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45±70)ml及(360±164)ml,输血量分别为0ml及(506±261)ml,早期并发症率分别为11.9%及25.3%,手术时间分别为(2.5±1.2)h及(3.4±1.1)h,住院时间分别为(8±4)d及(15±5)d,术后30d死亡率分别为1.4%及8.5%,上述指标腔内组均少于外科组,生活质量和住院费用[(15.6±4.3)万元]高于外科组[(4.2±0.8)万元]。中远期疗效令人满意。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心肺并发症少,中远期疗效较好等优点,但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分析三明治技术应用于腹主动脉瘤(AAA)累及髂总动脉腔内治疗保留髂内动脉的近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采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的9例AAA累及髂总动脉患者(累及单侧髂总动脉3例,双侧6例),术中均接受髂内动脉三明治重建。术后观察和随访围手术期死亡率、腔内修复效果、内漏、支架一期通畅情况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9例患者EVAR术和髂内动脉三明治重建技术均获成功,围手术期无死亡。术中即刻造影显示9例支架均获通畅,瘤腔均成功修复。出现1例Ⅰ型内漏,2例Ⅲ型内漏,随访时自行消失;1例左上肢急性缺血,再次予急诊肱动脉修复术;3例左肱动脉切口处血肿形成,2例右股动脉穿刺点处血肿形成。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复查CTA分别显示支架通畅9例、8例、8例,均无肠缺血、脊髓缺血或瘫痪症状。 结论 三明治技术在AAA累及髂总动脉腔内治疗中保留髂内动脉安全可行,术后臀肌跛行发生率低,近期随访支架通畅率可,值得临床推广,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及更大临床样本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技术与疗效.方法:收集随访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例接受腔内治疗的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术后疗效.结果:腔内治疗8例AAA,手术全部成功.3例SchumacherⅡB型,4例SchumacherⅡC型,1例SchumacherⅢ型;2例扭曲成角Ⅰ级,4例扭曲成角Ⅱ级,2例扭曲成角Ⅲ级.8例患者术后出现1例髂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置管溶栓后血管通畅;1例术中髂动脉出现Ⅰ型内漏,经植入支架延长段和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1例术中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后未出现相应症状;其中5例使用烟囱技术,术后随访肾动脉通畅;结论:EVAR结合烟囱技术治疗AAA是安全、有效的,提高了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