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要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危险因素,探讨防护措施。方法 对2009年1月-2015年12月发生的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其职业、工作年限、暴露源、暴露方式和暴露原因。结果 515名职业暴露者以护士为主,占67.77%;工作年限<5年的占63.50%;暴露源以乙肝病毒为主,占65.08%;锐器伤是主要暴露方式,占94.56%,其中针刺伤占91.38%;暴露地点主要在病房,占64.85%。最易发生暴露的环节是注射或采血时被针刺伤,占38.83%;其次是丢弃或整理锐器时针刺伤,占23.30%。结论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实施标准预防,规范操作流程,加强疫苗接种,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1):4814-4816
目的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登记的76例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暴露方式、暴露场所、人群分布、暴露源、暴露部位和高危环节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为护士、医生和实习工作人员,分别占56.58%、21.05%和15.79%。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场所为住院病房和手术室,占的比例分别为59.21%和26.32%。引起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环节主要为拔针及针头处理、手术操作、急诊抢救,分别占的比例为51.32%、26.32%和11.84%。暴露源中最常见为HBV,占56.58%,暴露部位中手部发生率最高,为86.84%,暴露方式最常见的是锐器伤,占81.58%。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经过消毒、冲洗等局部处理,局部处理率达到100%。其中48例患者展开预防用药,预防用药率达到63.16%。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最主要人群是护士,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及时的局部处理和针对性用药是有效的预防感染措施,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和院感知识的宣传培训可有效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产房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对策,避免或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回顾性调查55名产房医务人员在2011年1月~2013年6月职业暴露情况。结果:锐器伤主要发生在人工破膜、缝合切口环节,皮肤黏膜暴露主要发生在胎儿娩出、徒手剥离胎盘环节。低工龄医务人员发生率最高。结论: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及高危环节干预,提供合格、舒适的防护用品,督促防护用品使用等措施,可避免或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护行为现状,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减少手术室医务人员的血源性职业暴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行为现状调查问卷,对213名手术室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中,手术室医务人员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比例为92.02%,医务人员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的为94.37%,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行为总分百分比为69.84%。结论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护行为现状欠佳,职业暴露的风险较高,医院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行为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了解掌握昆明市某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及管理现状。方法 收集2010-2014年该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间共有160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其中护士发生率最高,占49.38%;其次为实习生和医师,分别占21.25%和14.37%;工作年限<5年者是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占75.62%。职业暴露以锐器伤为主,发生的操作环节主要以输液拔针(28.75%)、收集医疗废物(16.88%)和采血过程(16.25%)居多。结论 护士及低年资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应优化医院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加强医务人员防护培训、建立职业暴露监测体系并实施暴露后正确处理与干预。  相似文献   

6.
28例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为制订预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建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监测报告系统,调查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共收到28例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报告。其中锐器伤18例,血液或体液暴露10例。最常见的暴露物为血液,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比率最高,达60.71%,暴露多发生在静脉输液结束拔针、手术缝合及处理废物时。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医务人员均进行了紧急及相关干预处理,经追踪随访,无1例因暴露而发生感染。结论增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规程,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预防或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暴露发生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暴露后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脏内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致伤原因及风险因素,提出防护对策和暴露发生后的处理措施,以降低事故发生率。方法统计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的25例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人员分布、暴露途径、暴露源的分类、暴露后的处理措施及预后。提出预防职业暴露的对策。结果25例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人员以护十为主;暴露的途径以针刺伤、锐器伤为主;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是最主要的暴露源。暴露后处理措施以挤压、冲洗和消毒伤口为主。结论在日常工作当中,锐器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损伤,适当的防护措施和暴露发生后及时的处理措施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和暴露后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基本情况和危险因素,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0年全院所有医务人员发生的148名职业暴露案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48名职业暴露人员发生锐器伤114名,发生率77.03%;接触暴露34名,暴露率22.97%;但无一名感染。结论:强化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加强重要环节管理,实施标准预防,健全防护管理制度,是保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状况及危险因素,探讨防范对策。方法通过现场观察和调查问卷方式,对某医院部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及危险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该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者是护士,占总调查人数的69.44%,其次是医生,占30.56%。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和发生环节主要在动静脉穿刺、手术和拔针操作过程中,分别占38.89%、25.00%和16.66%。有61.27%的暴露者具有明确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因素,但未发现职业暴露感染者。有66.66%的职业暴露者知道正确的处理流程,但未能执行正确的操作。结论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因素是不能严格执行规范的操作方法,因此首要措施是严格规范行为,不断增强执行规范操作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状况,分析职业暴露原因,制定有效预防措施.方法 监测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对其职业、科室分布,暴露源病种、职业暴露发生的环节、暴露后评估、血清学水平检测、预防用药及心理反应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6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中,护士发生率最高,占62.50%,其次医生,占23.21%;主要发生科室是内科,占37.50%;主要暴露源是乙型肝炎,占46.43%,其次梅毒,占28.57%;护士拔针操作环节占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首位,占39.29%;锐器伤46例,占82.14%.暴露后均由专职医生进行评估和心理干预,全程免费进行血清学水平检测,26例预防用药,占46.43%.经6个月目标性监测,无1例感染.结论 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极易受到血源性病原体的危害而发生职业暴露,应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的教育和培训,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职业暴露发生,确保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现状和特点,预防和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并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437名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采用《医务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处置表》进行调查,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职业排前3位的分别为在职护士、在职医生、实习护士。护士(包括在职护士、实习护士和规培护士)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较高,占56.4%,且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频率排前2位的分别为>1次·年-1、1次·1年-1。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科室排前2位的分别为外科和内科,暴露源排前3位的分别为暴露源感染性疾病筛查全阴、乙型肝炎病毒、梅毒。职业暴露致伤的方式以针刺伤为主,占44.9%。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教育,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规程。暴露发生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与特点.方法 运用职业暴露不良事件管理平台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某三甲综合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上报的497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暴露人群中女性较多,占82.90%;职业以护理人员为主,占52.72%.工龄5年以下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3.
杨芬芬  ) 《全科护理》2011,9(26):2422-2424
对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进行综述,指出护士锐器伤发生情况严重、护士职业防护意识差;从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及为护士创建安全工作环境等方面综述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特点及处置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对云南勐海县25家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共调查25家医疗机构946名医务人员,其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145人、151例次.在医务人员中以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构成比为18.84...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其暴露的危险因素,为制订医务人员防护措施和危险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2015年本院血源性职业暴露人员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暴露源、预防用药、定期检查和随访情况,以及职业防护培训后与职业暴露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2013-2015年,职业暴露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护士多于医生,30岁以下者居多。职业暴露主要发生环节是拔针时,其次是手术缝合时和医疗废物处置时;职业暴露主要发生在上午,其次是下午,晚上最少。防护培训后职业暴露发生率明显低于防护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暴露源依次为乙型肝炎、梅毒、艾滋、丙型肝炎,经过6~12个月的血清学和病毒学定期检查和随访,均无1例发生感染。结论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培训,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程,提高安全的防护意识,能够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有利于控制职业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性拟定制度与流程的改进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手术室的69名护理人员,收集基本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9名护理人员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17名(24.64%)。其中手术缝合操作刺伤7名,手术操作器械割伤4名,清理医疗废物损伤3名,污染针头损伤2名,双手回套针帽1名。影响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医务人员的工作年限、学历、血源性职业暴露认知情况(P<0.05)。结论针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因素进行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完善管理制度,加强防护,可预防或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产科医务人员对HIV职业暴露的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产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因素的分析,强调产科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即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工作中标准职业防护措施,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风险.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发生职业暴露并上报的95例医务人员,统计分析其暴露人群、工作年限、暴露环节、发生场所、暴露源类型.结果 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者为护士,占47.37%,工作年限在5年...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了解某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保障职业安全。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院2015年1月-2018年10月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期间共上报职业暴露320例,职业暴露发生人群主要是护士和医生,分别占61.88%和34.38%;主要发生在<30岁人群中,占60%;职业暴露的主要发生场所为病房和治疗室/处置室,占45.63 %和27.81%;引起职业暴露的高危环节主要是医疗废物处置和补液/输注等操作中,分别占25.31%和21.56%;暴露源中有37.19%的患者未做相关病原体检测,其次是单独乙肝和梅毒患者,分别占33.75%和9.69%,另有1.88%的患者同时患有乙肝和梅毒两种传染病。结论 应根据职业暴露发生的高危人群、高危环节做好预防措施,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及危险因素,为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医务人员上报的职业暴露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2020年该医院发生职业暴露医务人员179例,其中工作年限少于5年的人员为职业暴露主要人群,占67.04%。职业暴露以锐器伤为主,护理人员锐器伤发生率为94.6%。职业暴露病原体以乙型肝炎病毒(HBV)为主,占35.75%。有98.9%的护理人员发生暴露后应急处理正确。结论 医务人员中发生职业暴露者以护理人员为主,锐器伤者占90%以上,危险因素主要是不规范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