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镜消毒剂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随着内镜使用的增多,如何减少由内镜造成的交叉感染以及延长内镜的使用寿命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Uwagawa和Deva等[1,2]的研究表明,经过标准的清洗消毒程序后,内镜上基本检测不到病原体(甚至包括细菌孢子);从内镜上取下的标本经培养后也没有微生物生长;同时正确合理的清洗消毒还有助于延长内镜设备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软式内镜使用后再处理流程的探索,将优化手工流程与《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2004年)及(WS507-2016)中的常规清洗流程进行对比,比较两种方法的清洗效果,从而提高清洗质量。方法 在随机研究中,28根用于上消化道检查后的软式内镜被随机分配成优化清洗组和常规清洗组。同时使用相对光单位(Relative Light Unit, RLU)中体现的ATP水平和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CFU)分别来评估软式内镜的清洗质量和微生物水平。结果 使用后的软式内镜再处理后,优化清洗组微生物水平降低2.33-LOG10 CFU,而常规清洗组微生物水平降低0.53-LOG10CF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优化清洗组内镜ATP水平降低2.39-LOG10 RLU,而常规清洗组内镜降低0.95-LOG10RLU(P<0.001=。在优化清洗组85.7%软式内镜RLU值低于200(12/14)而常规清洗组为14.3%(2/14)。结论 通过优化清洗后可显著地提高软式内镜再处理流程中的清洗质量,注重清洗过程的监测可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尽可能减少医院感染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3.
内镜检查属于侵入性诊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多年.消化内镜由于内部结构精细、材料特殊、怕热、管道细长,易粘附血液、粘液、组织液、排泄物等,病原微生物容易残留,清洗消毒难度较大.据报道,胃镜使用后,可有 105~1010 cfu/cm2 的生物负载[1];支气管镜在清洗前生物负载可达到 6.4×104 cfu/cm2[2].  相似文献   

4.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术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有极大的价值,内镜的清洗与消毒问题已引起医学界和患的极大关注。内镜的清洗和消毒彻底与否是杜绝病原散播控制医院交叉感染的关键。严格的内镜消毒是防止因内镜检查而发生医源性传染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我们对河北省部分医院消化科内镜室使用的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评估,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医用内镜分为硬式内镜和软式内镜。硬式内镜主要是金属材料构建,如腹腔镜、关节镜、阴道镜、直肠镜等;而软式内镜的镜体是由高分子材料构建,如纤维胃镜、支气管镜等。内镜材质特殊,构造精密,管腔窦道多,不耐高温,高压,易腐蚀,且该类器械定期地暴露于有机质中,极易携带病原微生物。使用后的内镜未经恰当的清洗、消毒、灭菌处理,可能埋下隐患,导致患者交叉感染的发生〔1〕。据报道〔2〕,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探讨两种监测方法对于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结果的影响,并鉴定内镜消毒不彻底时,残留微生物的种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该院的345条内镜。其中,132条内镜依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进行检测,并设为对照组,剩余的213条内镜按照《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中的监测方法进行检测,并设为实验组。比较两组的清洗消毒达标率和微生物检出率,同时用质谱分析未消毒彻底时,内镜上残留微生物的种类。结果 实验组清洗消毒达标率为88.3%,对照组清洗消毒达标率为9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检出的细菌菌落数明显少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未消毒彻底的内镜上共检出34种微生物,革兰氏阴性菌占76.5%。其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频次最高。结论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中的内镜监测方法敏感性明显高于《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中的相应方法,软式内镜清洗消毒不彻底时,残留微生物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40所医院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不同等级医院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现况,发现存在问题,以便改进内镜消毒质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州市不同等级开展胃肠镜诊疗工作的40家综合医院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清洗人员主要为护理人员和聘用工人;有72.5%的医院由护理人员负责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27.5%的医院由聘用工人负责内镜清洗消毒;其中有24.2%属兼职清洗人员。有70%的医院能将内镜诊疗与清洗消毒分室进行,只有35%的三级医院内镜清洗消毒室面积≥20 m2。内镜室基本清洗消毒设施齐全的医院只占37.5%,三级医院占60%配置齐全,所有二级医院消毒设施配置均不齐全。40所医院中,仅有5所医院能对消毒剂浓度进行择机检测。结论广州市医院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现状不理想,内镜超负荷使用,消毒设施配置不齐全,需要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8.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镜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应用广泛,但由于内镜构造精细、管道细长、弯角狭小、材质特殊、许多部件不耐高温,给清洗消毒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内镜如果消毒不严,可能会造成幽门螺杆菌、结核杆菌、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甚至艾滋病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医源性传播[1].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细菌培养法和ATP荧光检测法监测和改进内镜清洗的环节,提高内镜清洗效果,有效保证内镜清洗消毒的效果。方法将60条使用后的内镜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条。对照组的清洗方法为常规床旁预处理、床旁负压吸引的压力、酶洗液的温度为常温;观察组的清洗方法为改进床旁预处理、增加床旁负压吸引的压力、提高酶洗液的温度。通过两种常用内镜微生物学监测方法评价两组内镜清洗前及清洗后内镜活检管腔的细菌残留情况。结果两组内镜清洗前内镜活检管腔中细菌计数和ATP荧光读数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清洗后,观察组内镜活检管腔中细菌计数和ATP荧光读数均值分别为0cfu,(210±32)RLU,低于对照组的(32±17)cfu,(4940±256)RL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90,2.391;P〈0.05)。结论内镜清洗环节十分重要,有效清洗能够显著地降低内镜微生物水平,保证内镜清洗消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医院内镜清洗、消毒与灭菌管理制度,确保内镜消毒质量。方法通过规范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程序,实现内镜达到高质量使用。结果对内镜室进行专门管理,使内镜清洗、消毒、灭菌、保管和使用进入规范化管理,未发生内镜相关医院感染病例。结论内镜属于高度精密医疗仪器,必须加强管理,确保消毒与灭菌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对肠镜的日常生物学监测中发现其中1把肠镜常规清洗消毒失败.更换消毒失败肠镜的钳子管道后,肠镜消毒则达到要求,且消毒前肠镜的微生物指数也显著降低.电镜扫描证实该肠镜钳子管道内膜损伤严重,并有矿物质沉积于管道内膜.结果 表明肠镜清洗消毒失败与钳子管道内膜损坏及沉积物有关,内镜医护工作者应注意肠镜的维护、使用频率,重视内镜生物学监测.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部分医院内镜清洗消毒状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加强医院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管理,贯彻《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采用现场抽样和检测方法,对全省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内镜室一般管理合格率波动在47.4%~96%;内镜清洗消毒处理程序合格率多数在50%左右。使用多酶洗液清洗内镜的医院约占40%;有20%的医院清洗活检孔道方法不正确。内镜消毒灭菌处理方法总合格率仅49%,其中纤支镜消毒操作合格率只有15.8%,腹腔镜灭菌操作合格率也只有60%。用压力蒸汽灭菌法对活检钳进行灭菌处理者仅占17.4%。结论,湖北省医院内镜消毒管理存在问题,多数医院内镜消毒灭菌处理程序和方法不正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肯LK-NQX-12A型内镜储存柜对消毒内镜的储存效果.方法 将当日不再使用的内镜,按照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版)的规定清洗消毒后,随机分别存于老肯内镜储存柜和普通内镜储存柜中,次日对拟使用内镜在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前采样,以监测两种内镜储存柜对消毒内镜的储存效果.结果 老肯内镜储存柜储存的内镜微生物监测合格率为100%,普通内镜储存柜储存的内镜微生物监测合格率为82.5%,老肯内镜储存柜储存内镜的效果明显高于普通内镜储存镜柜(p<0.05).结论 老肯内镜储存柜适合清洗消毒后内镜的存储,避免二次污染,可免去每日使用前对内镜的消毒.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手术室硬式内镜器械清洗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了解湖南省手术室硬式内镜器械清洗现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探讨提高硬式内镜器械清洗质量的有效措施.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湖南省60家医院手术室护士长和内镜专职护士进行硬式内镜清洗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 60家医院中,58.3%未设内镜专用清洗室,70%未配备内镜专职清洗人员,58.3%的清洗人员未经过相关培训,81.7%使用酶清洗剂清洗,78.3%能按使用说明配制酶清洗剂的浓度,56.7%做到了酶清洗荆现配现用,28.3%使用了超声清洗机;28.3%能按规范流程清洗内镜器械,90.0%能手术结束后立即清洗;清洗检测中,65.0%采用目测法.仅1.7%采用杰力试纸检测.结论 影响硬式内镜器械清洗效果的主要原因有:清洗条件不具备,清洗人员培训力度不够,清洗流程简化,主要清洗工具使用方法不当,内镜附件及器械数量比例不当,检测方法落后和监控力度不强.各级医院应该针对这些原因,强化内镜管理,寻求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内镜器械的清洗环节进行日常监测,提高清洗质量和灭菌成功率,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安徽省各级医院内镜消毒管理现状,以便改进内镜卫生消毒质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方法对各级医院内镜消毒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在38所不同级别医院中,全部都建立了内镜管理制度,将内镜消毒管理纳入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接受过内镜清洗消毒和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培训的内镜从业人员占93.10%。内镜室设有独立清洗消毒间的医院占86.84%,洗消间具有良好通风条件者占94.74%;有97.37%的医院配备了专用贮镜柜和清洗消毒槽,有92.11%的医院使用酶洗剂清洗内镜,配备有超声波清洗机和高压水枪分别占86.84%和73.68%。有专用干燥设备的仅占26.32%。结论安徽省各级医院内镜消毒管理比较规范,但在某些环节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应进一步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效果,探讨内镜清洗消毒规范化管理措施。方法采用细菌检验和理化分析方法,对医院现场抽样的清洗消毒后内镜及其消毒剂进行了检测。结果所调查的18所医院中,有15所医院内镜清洗消毒效果合格。共调查84条不同类型内镜,有81条内镜内腔消毒效果合格,合格率为96.4%。不同类型内镜中,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的消毒效果合格率分别为100.0%、96.2%和92.9%。84条内镜所使用的消毒剂的浓度和卫生质量全部合格。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医院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程序规范,清洗消毒效果合格率较高,某些管理环节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7.
软式内镜的清洗和监控管理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从软式内镜清洗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分析了影响清洗效果的原因。正确使用酶洗液,重视管道清洗及清洗过程监测,可有效提高软式内镜清洗质量;医院及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使软式内镜的清洗方法及流程更加科学实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影响因素,寻找可行的改进措施.方法 对本院内镜中心使用后的泌尿内镜、胃镜、肠镜、胆道镜、纤支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的消毒灭菌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把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效果分三阶段进行研究(分别是执行卫生部的内镜清洗消毒规范前期、初期、成熟期),根据调查的影响因素,寻找有效可行的改进措施.结果 内镜清洗前各部件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使用后清洗前各组内镜的平均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阶段各组内镜消毒灭菌后的平均菌落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同阶段不同消毒灭菌方法的效果不同;内镜清洗消毒规范执行前期及初期,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设施不齐全,内镜资源短缺,清洗消毒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清洗不彻底,内镜消毒灭菌合格率低.内镜清洗消毒规范执行成熟期,清洗消毒灭菌设施齐全,内镜资源充足,操作人员技术熟练,清洗彻底,内镜消毒灭菌合格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细节管理的意义,减少因内镜造成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取开展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综合化管理前后的1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的方法分为2组各78例,观察组实施细节管理,对照组为常规化管理,观察细节管理在减少软式内镜使用后感染发生率、并发症情况以及内镜的使用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显著优于常规管理组,P0.05。且观察组软式内镜使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软式内镜清洗和消毒采取细节管理模式,显著提高了清洗质量和消毒灭菌成功率,减少了使用后感染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且内镜本身的使用率也显著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7,(12):1129-1131
目的了解陕西省医疗机构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陕西省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内镜室基础设施配置、人员配备、个人防护及内镜清洗消毒卫生学监测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170家医疗机构,其中有独立清洗消毒室的占94.12%;有独立内镜贮藏间的占43.53%;上下消化道内镜分开洗消的占82.35%;使用多酶洗液清洗的占98.24%;当日拟使用的内镜进行再次消毒的占94.71%;对消毒后的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的占93.53%。结论重视和规范内镜洗消的规范流程对确保患者健康及预防医院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