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腹内高压对兔肠道通透性及内毒素细菌移位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腹内压及作用时间对兔肠粘膜通透性及内毒素、细菌移位的影响 ,探讨腹内高压 (IAH)在腹腔间隙综合征形成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方法 制作IAH动物模型 ,通过异硫氢酸荧光素葡聚糖 (FITC Dextran )和辣根过氧化酶Ⅱ型 (HRP Ⅱ )两种分子探针 ,观察不同程度腹内压力下肠道通透性的改变 ,检测IAH对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结果 腹内压 (IAP) >2 0mmHg(1mmHg =0 .133kPa)时 ,门静脉血中FITC D及HRP Ⅱ含量显著增高 (P<0 .0 1) ;IAP为 10mmHg作用 1、2、4h ,门静脉血中内毒素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改变 ;2 0mmHg压力作用 1h ,内毒素含量即显著增高 ,并随压力增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细菌培养结果显示 ,2 0mmHg压力下 1、2、4h ,细菌到肠系膜淋巴结的移位率分别为 33.3%、6 6 .7%、10 0 % ,2、4h各有 1例移位到肝脏 ;30mmHg时 2h以内 ,细菌到肠系膜淋巴结的移位率为 10 0 %。所有实验组均未出现细菌至脾脏的移位。 结论 当IAP >2 0mmHg时肠道通透性显著增加 ,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显著升高 ,细菌可移位至肠系膜淋巴结及肝脏 ,可能是导致腹腔间隙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大承气汤对腹膜炎大鼠肠源性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实验以125I-LPS对大鼠灌胃后,观察腹膜炎大鼠肠源性内毒素移位后各脏器中分布。结果表明:急性感染性腹膜炎可致肠源性内毒素移位增加,各重要脏器中均含不同浓度的内毒素,内毒素含量由高至低为:肾、肺、肝、胰、肠系膜淋巴结、心脏(P<0.05)。大承气汤能明显抑制腹膜炎大鼠肠源性内毒素移位(P<0.01),并可增加125I-LPS的粪便排出量(P<0.01)。为临床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喹吖因对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磷脂酶A2(PLA2)抑制剂喹吖因对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gut ischemia reperfusion,GIR)损伤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和GIR损伤组(36只)。GIR损伤组又分为GIR损伤对照组、再灌注后3h喹吖用药组和12h喹吖用药组,每组12只。取正常对照组、GIR损伤对照组及用药组48、72h门、腔静脉血测定内毒素含量、腔静脉血浆TNFα含量和肠系膜淋巴结、肝、肺、肾等肠道外器官组织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早期应用喹吖因,无论是GIR损伤后3h用药组还是12h用药组,均可明显降低GIR损伤后血浆内毒素和TNFα水平(P<0.01);显降低GIR损伤后肠系膜淋巴结和肺、肝、肾组织器官中的细菌移位发生率(P<0.05-0.01)。结论 GIR损伤后早期应用喹吖因可显地降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减轻促炎性介质和细菌因子的释放,减轻肠道外脏器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选择性肠道去污(SDD)和盲肠造口、结肠灌洗对猪急性重症胰腺炎(ASP)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选健康长白种猪23头,体重16 ks~22 k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4组:组Ⅰ:假手术对照组(n=5);组Ⅱ:ASP对照组(n=6);组Ⅲ:ASP+SDD预防组(n=6);组Ⅳ:ASP+盲肠造口、结肠灌洗组(n=6)。在麻醉状态下,进腹向胰总管注入1 ml/kg·BW 5%牛磺胆酸钠混合液(内含8 000~10 000 BAEE单位胰蛋白酶/ml,pH7.6)诱导ASP。假手术对照组以0.9%NaCl磷酸盐缓冲液取代5%牛磺胆酸钠混合液。分别于ASP诱导前30 min、诱导后6 h、24 h、48 h、72 h采集腔静脉血作内毒素(LPS)测定(鲎试剂法)。ASP后72 h,采集门、腔静脉血及大小肠系膜淋巴结、肺组织、肺门淋巴结、胰腺组织作系列细菌定量培养和细菌鉴定。结果:预防性SDD不仅可非常显著地降低粪便培养中肠杆菌数(P<0.01),而且使血浆LPS水平明显下降,血和组织器官中移位细菌数量明显降低。盲肠造口、结肠灌洗亦可有效地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及组织器官中移位细菌数量。结论:预防性SDD或盲肠造口/结肠灌洗均可有效地减少胰腺炎性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尤其后者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EEM)是介导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制备了家兔离体及在体肠袢动物模型,观察了肠腔内施压对肠粘膜损伤及肠腔内内毒素转运之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肠粘膜屏障损害的程度与肠道内压及施压时间的关系呈正比,为进一步研究肠腔内内毒素转运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一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休克时组织内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内毒素移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休克时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IL-1)β、白介素6(IL-6)的表达受其与内毒素移位的关系。方法 应用RT-PCR、ELISA等方法,观察小鼠和大鼠休克后肝、肺、肾、肠组织内TNFα、IL-1β、IL-6mRNA的表达。TKFα的释放和内毒素水平的变化。结果 失血性休克和复苏后,各重要器官内TNFα、IL-1β、IL-6等的基因相继表达增加,以TNFα表达最早;各组织内TNFα水平也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于复苏后3小时.三种组织内TNFα水平仍显著升高;肝、肺、肾组织中内毒素水平先后明显增加,与休克早期组织内TNFα水平呈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 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重要器官内细胞因子可相继表达、释放增多,可能与休克后内毒素的组织移位有关。 相似文献
7.
丙泊酚对大鼠肠缺血内毒素移位及肺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肠缺血-再灌注组(ⅡR组)、丙泊酚组(P组)和假手术组(S组),每组10只.记录各组平均动脉压(MAP)、动态肺顺应性(Cdyn),测量再灌注120 min时门静脉血内毒素(ET)、腔静脉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以及肺灌洗液(BALF)中总蛋白(TP)和磷脂(Lip)的含量.结果S组的检测指标在整个实验中未见明显变化.再灌注后P组和ⅡR组的MAP、Cdyn呈进行性下降(与S组比,P<0.05),再灌注120 min时两组的门静脉血ET,腔静脉血TNF-α、IL-8浓度升高显著(与S组比,P<0.05),尤以ⅡR组显著(与P组比,P<0.05).P组BALF中TP、Lip含量与S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ⅡR组与S组比较TP含量升高,Lip含量减少(P<0.05).结论丙泊酚能减轻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内毒素移位和细胞因子反应并对肺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潜能、对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和对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选择性肠道去污染对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后肠道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的效果。方法将制成肝硬化模型的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肝门阻断30rain组(阻断组)及通过选择性肠道去污染预处理组(预处理组),各20只。在实验术后30min及24h时分别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肺及门、腔静脉血作细菌培养,并取门、腔静脉血作内毒素检测。结果阻断组大鼠手术后30min即出现门、腔静脉血内毒素浓度升高(P〈0.01),在手术24h后升高更明显。并在术后24h肠系膜淋巴结、肝组织及门、腔静脉血细菌培养出现阳性,主要为大肠杆菌。预处理组大鼠无论是手术30min还是24h后,门、腔静脉内毒素水平升高均不明显,较阻断组明显降低(P〈0.01),肠道外组织及门、腔静脉血细菌培养阳性率也明显降低。结论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30min后早期即可出现内毒素血症,并于手术24h后出现明显肠道细菌移位。选择性肠道去污染能减少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后肠道细菌移位及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10.
内毒素/脂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膜Toll样受体2及4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内毒素/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LPS)是革兰阴性菌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是导致感染和中毒性休克乃至患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尚无既能杀菌又能中和LPS的有效手段。因此加强对LPS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中毒性休克的途径。本研究采用双荧光抗体标记法,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LPS刺激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书)胞膜上Toll样受体(TLR)2和TLR4表达的变化,以探讨其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1.
12.
p38 MAPK在LPS诱导内皮细胞表达ICAM-1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脂多糖(LPS)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中的作用。方法 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后分为两组:(1)刺激组,设不同时相点分别用LPS刺激内皮细胞;(2)预处理组,在LPS刺激前2h,用SB203580预处理内皮细胞。观察ICAM—1蛋白和mRNA表达的变化,检测内皮细胞p38MAPK活性变化。结果 LPS刺激后,内皮细胞表面ICAM—1分子在8~36h显增加,胞浆中mRNA在2h即有显增加;LPS刺激HUVEC后15min,p38MAPK活性即有升高,30~60min达高峰。p38抑制剂SB203580可显抑制LPS的诱导作用。结论 LPS可能通过激活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调节HUVEC的ICAM—1基因和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3.
内毒素与内皮细胞直接结合和损伤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内毒素(LPS)和内皮细胞的结合及损伤特性。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MMECs),选择不同浓度的LPS及同一浓度不同时相点,作用于贴壁状态的MMECs,应用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荧光扫描显微镜(laser confocal scanning microscope,LCSM)进行观察和图象分析。结果 (1)随孵育时间延长,LPS作用后MMECs的OD值逐渐增加,30min为最高点,有时间依赖性。(2)LPS和MMECs共培养2h ,LPS浓度从0.03125-2.00000g/L,都可以使MMECs的阳性细胞数及OD值增加,0.2500g/L时是OD值的峰值,提示该浓度是LPS与MMECs的最佳结合浓度,有浓度的饱和性。(3)LPS可以进入MMECs胞浆和胞核。(4)LPS可导致MMECs的核移位和脱核。结论 (1)LPS在无血清状况下可以与内皮细胞结合,并进入细胞核。(2)LPS可导致内皮细胞的直接损伤。 相似文献
14.
重症急性胰腺炎细菌移位的重组质粒标记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作标记,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大鼠肠道细菌移位及肠形态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4小时可在腹腔内检及有活力的标记菌,12~36小时渐增至高峰,并可在光镜和电镜下发现微绒毛脱落,基底膜水肿等粘膜损害,甚至可在肠细胞胞浆内发现细菌,说明本病很早即可发生肠道细菌移位至腹腔各脏器,提示细菌移位可导致胰腺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15.
抗生素诱导革兰阴性杆菌释放内毒素的实验研究(一)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目的研究抗生素诱导革兰阴性细菌释放内毒素的规律、特点和可能机制,为临床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目前临床上G-细菌感染中最常见的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以及治疗中最常用的4种代表性抗生素亚胺培南(IMP)、头孢他啶(CTZ)、培福新(PFX)和丁胺卡那霉素(AMN)作为观察对象。4种抗生素以0.5、1、5和10MIC浓度分别作用于两种细菌后,观察各时相点细菌菌量、细菌形态学变化,检测培养液上清中游离内毒素水平。结果IMP、CTZ、AMN和PFX四者间的杀菌曲线无明显差异,但能导致细菌产生不同的形态学改变。IMP导致细菌产生球状变,CTZ和PFX引起细菌丝状变,AMN则导致细菌菌体溶解。同等条件下不同种类抗生素诱导细菌释放内毒素的能力为CTZ>PFX>IMP>AMN;不同抗生素浓度诱导细菌释放内毒素的能力为0.5MIC>1MIC>5MIC>10MIC;不同抗生素作用时间诱导细菌释放内毒素的水平为8h>6h>4
h>2h;不同菌种释放内毒素的能力为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结论IMP、CTZ、AMN和PFX4种抗生素作用于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后,均能诱导细菌释放不同水平的内毒素,这种释放与细菌形态学改变有关,亦受抗生素种类、浓度、作用时间以及不同菌种的影响。建议临床选用低诱导力的敏感抗生素(如IMP),减少细菌释放内毒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参附注射液对实验性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实验性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时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ANP大鼠制模方法采用胰腺被膜下注射牛磺胆酸钠。假手术组、对照组经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同法给予等量参附注射液。取标本(下腔静脉血、腹水、肠系膜淋巴结及大肠内容物)进行细菌培养,计数菌落数及鉴定细菌种类。结果:标本中生长的细菌与大肠内容物培养细菌种类相同,实验组标本的菌落数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验性ANP大鼠合并感染的细菌来源于肠道,参附注射液可以减少肠道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17.
Bednar F Osmancik P Vanek T Mocikova H Jares M Straka Z Widimsky P 《The 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2008,136(4):1054-1060
18.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pathogenesis is explained by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among diet and lifestyle-predisposing factors, the genetic variance of the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 genome, associated phenotypic traits, and the yet not fully explored interactions with epigenetic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cluding the microbiome. Despite the wealth of knowledge gained from molecular and genome-wide investigations in patients with NAFLD, the precise mechanisms that explain the variability of the histological phenotypes are not fully understood. Earlier studies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patients with NAFLD and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 provided clues on the role of the fecal microbiome in the disease pathogenesis. Nevertheles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does not fully explain tissue-specific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the degree of disease severity, including liver inflammation, ballooning of hepatocytes, and fibrosis. The liver acts as a key filtration system of the whole body by receiving blood from the hepatic artery and the portal vein. Therefore, not only microbes would become entrapped in the complex liver anatomy but, more importantly, bacterial derived products that are likely to be potentially powerful stimuli for initiating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Hence, the study of liver tissue microbiota offers the opportunity of changing the paradigm of host-NAFLD-microbial interactions from a “gut-centric” to a “liver-centric” approach. Here, we highlight the evidence on the role of liver tissue bacterial DNA in the biology of NAFLD and NASH. Besides, we provide evidence of metagenomic findings that can serve as the seed of further hypothesis-raising studies as well as can be leveraged to discover novel therapeutic targets.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新型化合物鹅去氧胆酸浙贝乙素酯(CDCA-Ver)对H22荷瘤小鼠体内肿瘤细胞生长和免疫器官的影响。方法采用鼠系肝癌细胞H22造荷瘤模型,将H22荷瘤小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对照组、环磷酰胺(CTX)组、CDCA-Ver腹腔注射组和CDCA-Ver静脉注射组。模型对照组按每日10 mL·kg-1无菌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1次,CTX组按每日20 mg·kg-1剂量腹腔注射1次,CDCA-Ver腹腔注射组每日按20 mg·kg-1剂量腹腔注射1次,CDCA-Ver静脉注射组每日按20 mg·kg-1剂量小鼠尾静脉注射1次。接种24 h后给药,给药量为0.1 mL·(10 g)-1,连续给药10 d。以CTX为阳性对照药,考察CDCA-Ver(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对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评价CDCA-Ver对荷瘤小鼠的免疫脏器指数(胸腺指数和脾指数)的影响,采用组织病理学切片法研究CDCA-Ver对荷瘤小鼠瘤块组织病理学形态的影响。结果CDCA-Ver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两种给药方式对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腹腔注射20 mg·kg-1剂量CDCA-Ver抑瘤率达48.3%,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X组作用相当。与模型对照组相比,CDCA-Ver腹腔注射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没有显著变化(P>0.05),而CTX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显著降低(P<0.01),表明CDCA-Ver发挥体内抗肿瘤作用不会降低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组织病理学结果也证实CDCA-Ver具有体内抗肿瘤作用。结论CDCA-Ver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严重烧伤患者早期短程应用高效抗生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短程应用高效抗生素对严重烧伤后患者感染的防治效果。方法烧伤患者35例,烧伤面积50%~95%。根据高效抗生素使用时机分为早防组(20例,伤后6h内开始)和迟防组(15例,伤后48h开始)。动态检测血浆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变化,严密观察脓毒症各项指标。结果大面积烧伤后血LPS、TNFα和IL-8明显升高,于伤后3~5d达高峰,但早防组明显低于迟防组(P<0.05~0.001)。伤后2周内脓毒症、内脏并发症的发生率,早防组明显低于迟防组(P<0.05);伤后4~7d痂下组织菌量,早防组明显低于迟防组(P<0.01)。结论严重烧伤早期短程使用高效抗生素,能有效预防烧伤后感染,并可降低内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