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结了5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围手术期营养护理,包括营养方法;术前饮食护理、肠内营养护理、肠外营养护理;术后肠外营养护理、肠内营养护理。认为加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围手术期营养护理,能纠正术前营养不良,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对手术的耐受性,及时发现营养支持是否有效及相关并发症,减少营养支持的不良反应,为营养支持提供了安全保障,有利于肝癌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肠外营养过程中糖代射紊乱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空 《天津护理》2005,13(2):109-109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过程中糖代谢紊乱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实施肠外营养过程中加强了对糖代谢紊乱的预防、监测与护理。结果:接受肠外营养治疗430例.26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6.05%,其中糖代谢紊乱5例,占并发症的19.23%。结论:糖代谢紊乱是肠外营养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严重影响患者对营养的吸收和康复,在临床护理中应密切注意监测,使用正确的静脉输注技术,尽可能地避免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生及时处理,以确保肠外营养得以继续和安全实施。  相似文献   

3.
PICC在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肠外营养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肠外营养的应用效果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2006年12月-2007年12月为36例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实施PICC留置管,给予术后肠外营养,分析PICC留置管在肠外营养护理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方法。结果36例患者PICC管留置成功率为100.0%,留置时间8-196d,平均68 d。患者术后均顺利进行7-36 d的肠外营养,营养状况明显改善。结论PICC置管成功率高,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及肠外营养液对外周血管的损害,确保营养顺利输入,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且操作简单、危险性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龄(年龄≥65岁)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对术后机体恢复的影响以及护理的要点。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57例采用早期肠内营养和63例采用全肠外营养的高龄食管癌患者,观察2组术前1天和术后10天患者营养指标(体质量、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和术后胃肠通气时间、营养费用、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总蛋白、白蛋白均高于全肠外营养组,术后胃肠通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均少于全肠外营养组。结论高龄食管癌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并加强护理工作,有利于高龄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贾素霞  陈原 《临床医学》2013,33(2):121-122
目的探讨米-阿氏管行肠内支撑排列结合留置营养管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术后护理流程,为规范术后临床护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36例患者术后护理流程,更好的掌握米-阿氏管、营养管术后护理方法,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研究患者均采用小肠内置米-阿氏管同时放置肠内营养管,术后规范化护理流程为配合肠内和肠外营养创造良好条件,促进患者早期恢复。结论规范化的护理流程是应用米-阿氏管+内置营养管治疗重症粘连性肠梗阻术后的有力保障,在预防术后并发症及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肠外营养的应用效果及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对136例胃癌根治患者围手术期实施肠外营养并进行观察.结果 患者术后均顺利进行了7~10 d的肠外营养,营养状况明显改善.结论 肠外营养保证了机体对营养的需求,有利于减少术后吻合口瘘、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患者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将76例贲门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肠内营养组各38例,肠外营养组术后每天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经口进食,肠内营养组术后第2天开始经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输液。观察术后体重变化、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住院费用等。结果:肠内营养组体重变化、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费用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肠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加快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24例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于术后24h内开始实施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于术后进行常规输液治疗,全静脉营养,肠蠕动完全恢复以后才开始进食。两组均给予营养支持护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等相关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体重减轻少、肛门排气时间早、药费低、住院日缩短,与肠外营养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肠内营养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未出现护理并发症。结论:腹部肿瘤手术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并给予有效的临床护理,能显著改善腹部手术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9.
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经鼻肠管行空肠内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经肠营养是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之一,较肠外营养有其独特之处。回顾性分析了50例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经鼻肠管行空肠内营养的护理,认为术前正确留置鼻肠管、术后加强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是患按期完成肠内营养的基石,并从中论证了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开展肠内营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陈宪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0):483-484
目的探讨结扎颈段、腹段食管治疗食管破裂患者术后护理.方法对10例食管结扎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道及各种引流管护理,肠内营养支持及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10例患者术后全部治愈,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后除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呼吸道及引流管护理外,加强营养和心理支持是预防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扎颈段、腹段食管治疗食管破裂患者术后护理。方法:对10例食管结扎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道及各种引流管护理,肠内营养支持及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10例患者术后全部治愈,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后除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呼吸道及引流管护理外,加强营养和心理支持是预防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结合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将36例全胃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17例,观察组采用肠内与肠外营养结合治疗及护理,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治疗及护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营养指标改变情况、术后恢复状况、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及住院费等。结果:观察组术前1 d与术后8 d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8 d体质量及人血白蛋白明显低于术前1 d(P0.05),术后8 d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术前1 d(P0.01)。观察组患者恢复排气及排便时间、平均住院费、医药费、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结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加快肠功能恢复进程,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总结14例亲缘性活体小肠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护理要点,为临床护理提供借鉴。护理内容如下:成立跨学科合作团队,根据术后早期并发症不同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护理;注重肠造口窗的观察和凝血功能的监测,预防血管吻合口血栓形成;尽早发现并积极协助止血处理;监测感染征象,实行严格的感染防控策略;加强排斥反应监测和用药管理。该组移植受体术后30 d内发生5例出血、5例感染、2例急性排斥反应,1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经及时准确的监测、治疗和护理,12例患者移植肠存活且功能良好,术后(20.58±5.79) d停止肠外营养,逐步恢复经口进食。  相似文献   

14.
重症胰腺炎患者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美云 《天津护理》2003,11(4):191-191
针对34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根据不同的时期选择不同的营养途径;入院48h内给予全胃肠外营养,入院后或术后5~10天,在肠外营养的同时予以肠内营养,10天后过渡到全肠内营养,并加强肠内与肠外营养的护理,对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5年2月在该院进行诊治的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患者88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各44例,全部患者行肿瘤病灶切除加淋巴清扫根治术,肠外营养组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组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肠内营养,两组营养干预观察时间为14d。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肠内营养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半流饮食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期间肠内营养组合理饮食、运动锻炼、日常服药依从性分别为100.0%、97.7%和100.0%,均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的84.1%、79.5%和8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期间肠内营养组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切口愈合不良、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少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血清总蛋白与清蛋白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干预后肠内营养组血清总蛋白与清蛋白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护理的应用能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27例出生体质量<1000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ELBWI)肠外营养的护理经验.通过脐静脉通路建立肠外营养,加强对生长发育和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尤其是对高血钾、低血糖及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的预防和护理,本组惠儿顺利过渡到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7.
报告了52例手术治疗阴道直肠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进行有针对性心理护理,做好皮肤、阴道及肠道准备;术后加强体位及活动、引流管的护理,肠外营养的护理及饮食指导,密切观察排便情况;认真详细做好出院指导.术后患者均顺利痊愈出院,无一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肠切除肠吻合术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有效方法。报告了16例先天性巨结肠行肠切除肠吻合术的护理。主要包括:术前肠道准备及营养;术后1—3d内实行保护性隔离,重点加强隔离病房的环境处理和患者呼吸道、泌尿系的护理;JJD强用药护理,术后第2天开始由静脉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5—7d肠功能恢复后逐渐过渡为经口进食;严密观察肠道的功能,根据症状、体征判断肠功能恢复情况;加强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包括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以及小肠结肠炎等。本组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并获1月至3年的随访,本组所有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可以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6年8月~2007年12月56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为肠外营养组。早期肠内营养组早期(术后24h)给予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支持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从排气时间、进食后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方面进行比较,观察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停止静脉输液时间提前且肛门排气时间缩短、治疗费用降低,术后营养指标早期肠内营养组均较肠外营养组改善明显,2组术后并发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不但有利于患者术后器官功能的康复、减少住院时间与治疗静用,而且可以明显政善术后营兼状况及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20.
高龄低肺功能食管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龄低肺功能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和护理特点,以期提高高龄低肺功能食管癌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对53例70岁以上低肺功能食管癌惠者手术前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惠者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6例、心律失常25例,51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围手术期死亡2例.结论:术前重点做好呼吸道准备,加强肺功能锻炼,完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监护,加强呼吸道管理,合理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改善呼吸功能,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早期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支持等,可降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康复,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