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国5个县(区)儿童接种首剂麻疹减毒活疫苗(First Dose Measle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V1)后的免疫成功率及受免疫前抗体的影响,评价MV1的接种质量。方法2010年,在黑龙江省富锦县、河北省武安市、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江苏省响水县和上海市松江区,对290名适龄儿童在接种MV1前和接种后1个月,各采集1次血标本,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5个县(区)儿童MV。免疫前麻疹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平均阳性率为13.28%,免疫后麻疹IgG阳性率为98.34%。8~17月龄儿童麻疹IgG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9,P〉0.05),仅7月龄组低于其他组;不同月龄组麻疹IgG几何平均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6,P〈0.05)。MV1免疫后免疫成功率为85.89%,MV1免疫前麻疹IgG阴性者免疫后免疫成功率为97.60%,MV1免疫前麻疹IgG阳性者免疫后免疫成功率为9.38%。MV1免疫前麻疹IgG不同水平的儿童,MV1免疫后麻疹IgG阳性率、阳性者麻疹IgGGM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16,F=1.82;P均〉0.05),但MV。免疫后免疫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8.29,P〈0.05)。结论儿童接种MV1后可使麻疹IgG阳性率达到较高水平;MV1免疫成功率水平较高;5个县(区)儿童的MV1及时接种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麻疹-风疹联合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麻疹-风疹(MR)联合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选择8~12月龄未接种过麻疹疫苗(MV)和风疹疫苗(RV)、且免疫前麻疹和风疹血凝抑制(HI)抗体均为阴性的健康儿童238人,分为3组,分别接种MR联合疫苗、MV、RV,观察免疫后局部和全身反应,并于免疫后1个月检测麻疹和风疹HI抗体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结果受种者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免疫后1个月麻疹和风疹HI抗体阳转率均为100%,MR联合疫苗麻疹HI抗体GMT为1∶50.6,风疹HI抗体GMT为1∶512;MV的HI抗体GMT为1∶35.8,RV的HI抗体GMT为1∶289.2。结论MR联合疫苗在适龄儿童中使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3.
奉贤县产妇与婴儿麻疹免疫水平监测及当前麻疹控制对策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28  
鉴于近些年本县小月龄婴儿及成人麻疹发病出现增多趋势,我们于1997年对1973-1975年出生的产妇及所生婴儿的麻疹免疫水平,以及6月龄婴儿的麻疹疫苗(MV)免疫应答反应,进行了血清学监测.结果:170对产妇及婴儿麻疹血凝抑制(HI)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76%及93.53%,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7.53及1:8.54;139名出生时HI抗体阳性的婴儿,在6月龄时HI抗体阴转率达99.28%;31名6月龄婴儿免疫前HI抗体均<1:2,免疫后1个月HI抗体阳转率达100%,GMT为1:20.01.鉴于上述监测结果及当前麻疹流行特征,作者建议将现行婴儿麻疹疫苗初免由8月龄提前到6月龄.对预防本县出现麻疹流行提出控制对策:使外省籍流动人口中20岁以下人群MV接种率应达80%以上;对散发病例的儿童接触者和暴发点周围30岁以下人群做应急接种;当发病率>10/10万时,对流行波及范围内6-7月龄婴儿提前初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8月龄婴儿接种0.2ml和0.5ml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V)后,血清抗体应答情况,以及母传抗体与抗体应答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96名健康8月龄婴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在接种MV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血清麻疹抗体。结果101名婴儿接种0.2mlMV,95名婴儿接种0.5mlMV,然后与接种前相比较,接种前抗体阴性者,接种后抗体阳转率0.2ml组为88.24%,0.5ml组为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6,P=0.031);接种前抗体阳性者,接种后抗体≥4倍增长率0.2ml组为56.25%,0.5ml组为5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957)。所有检测婴儿,接种前麻疹抗体阴性率已达81.12%(159/196),而母亲抗体阴性率仅为7.65%(15/196)。结论母传抗体对8月龄婴儿初免MV免疫成功率的影响较小,接种0.5ml MV能明显提高接种前抗体阴性婴儿的阳转率,但对于接种前抗体阳性的婴儿,接种后麻疹抗体阳性率并不随接种剂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5.
疫苗时代≤8月龄婴儿麻疹胎传抗体动态观察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为探讨疫苗时代≤ 8月龄婴儿麻疹胎传抗体消长情况 ,于 2 0 0 2年 10月 ,采用麻疹血疑抑制 (HI)试验对 4 6 5名观察对象采集的血清进行麻疹抗体检测 ,现报告如下。1 对象的选择和检测方法 在全市开展婴儿健康体检中 ,抽取≤ 8月龄未接种过麻疹疫苗 (MV)、又未患过麻疹的 4 6 5名婴儿为对象 ,每人采集静脉血1ml,分离血清 ,置 - 2 0℃冻存待测。采用HI试验检测麻疹抗体 ,抗体滴度 <1∶2为阴性 ,≥ 1∶2为阳性。诊断试剂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制备 ,猴红细胞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由江西省CDC指导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6.
李晓军 《职业与健康》2001,17(11):74-75
[目的]调查本地与外地小学生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前后抗体水平.[方法]采集64名本地学生及51名外地学生接种MV前后血清,检测麻疹血凝抑制(HI)抗体.[结果]强化免疫前,本地学生HI抗体阳性率90.63%(58/64),GMT(谷氨酸转肽酶)18.807,外地学生HI抗体阳性率76.47%(39/51),GMT 15.321.免前阳性率本地与外地学生差异有显著性(x2=4.31,P<0.05),外地学生免后抗体升高明显高于本地学生.[结论]在外来学校学生中,开展MV强化免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国产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国产麻腮风疫苗安全性和免疫效果。方法对379名18~24月龄儿童分两组分别接种国产及进口麻腮风,观察疫苗接种的安全性,于免前免后采血,用微量血凝抑制法定量检测接种者的HI抗体。结果两组观察对象接种MMR后麻疹HI抗体阳转率均在90%以上,风疹HI抗体阳转率为100%,腮腺炎HI抗体阳转率均在80%左右,两组无明显差异,疫苗接种后两组对象全身和局部反应轻微。结论国产与进口的MMR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相似,可用于预防麻疹、风疹、腮腺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了掌握西安市婴儿麻疹疫苗 (以下简称MV)基础免疫接种情况 ,以进一步提高免疫成功率。方法 在西安市城区和郊区随机抽查 5 7名 0岁组健康婴儿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血清麻疹IgG抗体水平。结果 免疫前MV阳性率为 2 8 0 7% ,GMT 1∶4;免疫后MV阳性率为 98 2 5 % ,GMT 1∶1666;免疫前后阳性率、抗体平均滴度经统计分析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对MV免疫后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抗体阳性率 ,平均滴度进行统计分析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婴儿在出生后 8个月 ,母体胎传抗体逐渐衰减 ,致MV阳性率极低 ,只需按现行的免疫程序及时有效地接种MV ,就能获得保护抗体 ,达到控制麻疹发病的目的。同时也说明MV的免疫成功与否不受性别和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育龄妇女接种麻疹疫苗(measle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V)对婴儿麻疹发病的影响,为降低婴儿麻疹发病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06-2012年枣庄地区婴儿麻疹发病状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育龄妇女接种MV后母婴麻疹抗体。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运用χ2检验、t检验、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育龄妇女接种MV后(2010-2012年)婴儿年均麻疹发病率降至34.08/10万;病例以母亲孕前≥24个月接种MV者最高,占婴儿病例的50.00%(19/38),其中〈8月龄占42.11%(16/38);育龄妇女抗体阳性率、几何平均倒数滴度(GMRT)分别为95.72%和1 300.52,随时间推移到孕前24个月迅速下降至82.05%和521.35,接近免前水平(82.72%、419.78)。孕前3-6个月、8-12个月内接种,其婴儿(0-8月龄)麻疹抗体阳性率、GMRT明显高于相应对照(χ^2=27.92、24.41;t=10.23、9.78;均P〈0.01),而其8月龄婴儿免疫成功率(76.19%-90.00%)、GMRT(672.24-712.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4,F=0.47,P〉0.05)。结论育龄妇女孕前3-12个月内接种MV,可显著提高母婴抗体水平,减少婴儿初免前暴露;同时不影响基础免疫成功率和GMRT水平,对降低婴儿麻疹发病,实现消除麻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计划免疫实施前,麻疹是流行广泛的一种疾病,严重危害着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自实施麻疹疫苗(MV)接种以来,麻疹流行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为了解榆林市实施计划免疫后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为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作者于2006年对本市252名健康人群进行麻疹血凝抗体(HI)检测。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麻疹、风疹减毒活疫苗联合免疫的可行性,于1997年4~12月随机选择了本市342名8月龄婴儿进行了观察.所有入选婴儿被随机分成3组:第1组105人,皮下接种BRD-Ⅱ株风疹疫苗;第2组105人,分别在左、右上臂同时皮下接种BRD—Ⅱ株风疹疫苗和沪191株冻干麻疹疫苗;第3组132人,皮下接种沪191株冻干麻疹疫苗.在免疫前,第1组与第2组的风疹血凝抑制(HI)抗体阳性率均为2.86%,几何平均滴度(GMT)均为1:1.06;第2组与第3组的麻疹HI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86%和5.30%,GMT分别为1:1.02和1:1.60.免疫后1个月,第1组与第2组的风疹HI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10%和99.05%,GMT分别为1:144.15和1:148.99,两者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第2组与第3组的麻疹HI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05%和97.73%,GMT分别为1:35.10和1:32.85,两者的差异亦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所有免疫的儿童均未发现局部和全身反应.结果表明:麻疹、风疹减毒活疫苗联合免疫可产生与常规免疫相同的免疫应答,风疹疫苗初免月龄定于8月龄与麻疹疫苗联合免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麻疹疫苗初免1针后抗体阳转率水平与麻疹疫苗初免和加强接种2针后的抗体阳转率水平,评价麻疹疫苗的接种质量和复种效果。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麻疹IgG抗体,把某计免门诊343名儿童抗体水平监测资料和合肥市3818名儿童抗体水平监测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该计免门诊儿童以及合肥市总体儿童在接种2针麻疹疫苗后抗体阳转率均高于接种1针麻疹疫苗后的抗体阳转率,(X2分别为8.86和14.59,P均小于0.01)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麻疹疫苗复种能明显提高抗体阳转率。  相似文献   

13.
麻疹血凝抑制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比较用于检测麻疹抗体的血凝抑制 (HI)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1998年河北省采用这两种方法平行检测了麻疹疫苗 (MV)强化免疫前后 1~ 2 4岁人群的血清 1317份。结果显示 :MV强化免疫前HI抗体和ELISA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99 78%和 95 2 2 % ,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GMT)分别为 1∶36 15和 1∶812 15 ;强化免疫后 ,HI抗体和ELISA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10 0 0 0 %和 99 88% ,抗体GMT分别为 1∶91 6 5和 1∶2 15 8 17,强化免疫前后分别比较 ,差别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阳性符合率为 98 33% ,ELISAIgG抗体的GMT比HI抗体的GMT高 2 3 5 5倍 ,两种方法具有较密切的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r=0 73,95 %可信区间为 (0 70 ,0 75 ) ;所建回归方程为 :Log^Y =- 0 32 10 0 6 +0 6 70 75 6LogX0 。两种方法平行检测 5 8份强化免疫前后双份血清抗体≥ 4倍增长情况 ,符合率为 82 76 %。结果表明 ,两种检测方法用于麻疹抗体检测相关性较好 ,符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选择在8~9月龄时已完成麻疹减毒活疫苗(MV)初免的11~16月龄儿童为观察对象,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风疹活疫苗(M-M-RⅡ)的免疫效果进行了观察,并探讨其免疫程序.M-M-RⅡ免疫后麻疹血凝抑制(HI)抗体阳性率100%,抗体≥4倍增长率为55.42%,几何平均滴度(GMT)1:46.60,较免疫前增长2.27倍;腮腺炎HI抗体阳转率95.23%,GMT1:9.60;风疹HI抗体阳转率100%,GMT1:392.47.作者认为,在上海市M-M-RⅡ初始免疫程序确定为已完成MV初免的12~18月龄儿童是合理的,且能产生理想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核和评价东海县儿童麻疹疫苗的接种质量和效果,了解冷链系统和疫苗管理情况。方法2006年对东海县63名满8月龄儿童于麻疹疫苗免疫前及免疫后1个月各采集末梢血0.5ml.分离血清.应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麻疹血凝抑制(HI)抗体。采用组织培养法检测县疾控中心和乡镇接种点麻疹疫苗效价。结果免疫前麻疹HI抗体阳性率为6.35%.免疫后为100%.基础免疫成功率为96.83%,免疫后麻疹HI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为1:122.49。县疾控中心和乡镇接种点麻疹疫苗效价均在10^2.5TCID50/0.1mL以上,均为合格疫苗。结论东海县麻疹疫苗基础免疫成功率为96.83%.高于国家免疫规划规定的免疫成功率≥85%的指标,冷链系统和疫苗管理情况良好,为控制和消除麻疹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市自1985年起被列为湖南省第二批计划免疫冷链运转单位。为了解冷链运转后出生的6~16月龄婴幼儿中接种和未接种麻疹疫苗且均未患麻疹者的麻疹血凝抑制抗体水平,于1996年10~11月对89名婴幼儿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市范围内随机抽取3个乡(镇),各乡镇随机抽取2个村,在每个村按居住顺序调查6~16月龄婴幼儿8~12名。1.2取受调查婴幼儿耳垂血0.3ml,分离血清,作麻疹微量血凝抑制试验(HI)。HI抗体滴度等于或大于1:2者为阳性。2结果本次调查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婴幼儿44名,HI…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荆州市部分高校新生麻疹抗体阳性率与含麻疹成分疫苗(Measles-containing Vaccine,MCV)免疫史的相关因素,为提高高校新生麻疹抗体阳性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荆州市部分高校新生既往麻疹患病史、MCV接种史和麻疹抗体阳性率的关系,评价麻疹抗体阳性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检测高校新生2078人,麻疹抗体总阳性率93.70%;患麻疹后与接种MCV后的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P0.05);接种1~3剂MC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5.31%、95.44%、96.00%;接种1剂与2剂MCV的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59,P0.05)、接种1剂与3剂MCV的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44,P0.05),接种2剂与3剂MCV的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P0.05);麻疹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结论对既往无麻疹患病史、接种MCV2剂及抗体检测阴性的高校新生进行MCV补种,可以提高高校新生的麻疹抗体阳性率。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2006年-2008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江苏省健康人群麻疹血凝抑制抗体水平免疫状况。方法:采用麻疹血凝抑制(HI)试验对监测人群进行麻疹抗体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麻疹血凝抑制抗体总阳性率为92.44%,GMT为1:22.84。2006年-2008年麻疹抗体阳性率范围波动在89.15%~96.71%之间,抗体效价在1:7.52~1:32.22之间。不同年份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52.03,P〈0.01)。结论:江苏省麻疹血凝抑制抗体除0岁组偏低外,其余人群均有保护作用,提示应加强对0岁组人群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娄可令  刘林  温之花  李殿华 《健康天地》2009,3(12):93-94,99
目的:评价麻疹疫苗效价及免疫原性,更好地做好麻疹疫苗接种管理工作。方法:选择8月龄麻疹疫苗基础免疫儿童60人,4周岁麻疹疫苗复种免疫儿童60人,每名儿童于接种前当天及接种后1个月各采集末稍血0.3ml,分离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麻疹IgG抗体。选择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其辖区内2个接种门诊,各采集麻疹疫苗10支,采用微量细胞培养板法,进行麻疹疫苗效价检测。结果:检测麻疹疫苗3份,疫苗效价均值为3.7310g CCID50/ml,合格率100%。8月龄儿童基础免疫后抗体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GMT)均较免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础免疫成功率为93.33%。4周岁儿童复种免疫后抗体阳性率较免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种免疫后GMT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种免疫前抗体阴性及低水平抗体儿童免疫成功率为100%;免前抗体1:800者,免后抗体4倍增长率为28.30%。结论:邳州市冷链系统运转正常,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较高,两剂次麻疹疫苗接种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20.
103例儿童麻疹发病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儿童麻疹的发病特点与危险因素,以利有效预防和早期控制消除麻疹发生。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997年1月至2001年12月本院诊治的麻疹103例,将有确切麻疹疫苗(MV)接种史的36例为接种组,无MV接种史的67例为未接种组,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接种组较未接种组症状轻、病程短、合并症少、恢复快,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发病年龄、发病高峰季节呈动态变化。症状的潜在危险因素主要为症状及并发症变迁、免疫空白、无效接种、社会环境因素等。结论:加强基层MV预防接种的监管力度,提高常规免疫覆盖率,杜绝免疫空白和无效接种,是预防和控制消除麻疹发生的最基本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