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类风湿因子(RF)和白介素-17(IL-1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10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组,及102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及不同病情活动程度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RF、IL-17水平;分析RF、IL-17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RF、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病情活动程度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RF、IL-17水平为:低活动度<中活动度<高活动度(P<0.05).RF、IL-17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均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推测RF、IL-17可能参与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发展过程,联合检测两者在帮助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期间治疗7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来氟米特、阿达木单抗治疗12周;统计患者治疗12周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测定血清hs-CRP、IL-18水平;分析血清hs-CRP、IL-18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患者治疗总有效54例(75.00%),其中显效22例,有效32例;治疗无效18例(25.00%);无效组血清hs-CRP、IL-18水平明显高于有效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s-CRP、IL-18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有关(P<0.05).结论:血清hs-CRP、IL-18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性关节炎血小板参数变化与病情活动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小板参数与病情活动的关系。方法用麦道—尼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4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活动者34例、临床缓解期13例)及24例正常人的血小板参数,同时检测反应病情活动的实验室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观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以及相关性。结果血小板参数中,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容明显高于临床缓解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0.05);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小板参数中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容分别与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呈正相关(r=0.475,0.527,0.468;r=0.648,0.478,0.434,P均<0.01)。结论血小板参数中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容可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病情活动性和治疗效果评价的简便有效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4.
背景:腰椎管狭窄症后路手术除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外,还存在大量的"隐性失血"。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能会影响围术期出血尤其是隐性失血,此前并无报道。目的:针对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与非类风湿性关节炎行腰椎后路手术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隐性失血情况进行对比,并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了65例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筛选87例未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所有患者均采取椎弓根螺钉+钛棒+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术中行自体骨后外侧植骨。提取信息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类风湿性关节炎信息(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Steinbrocker分级、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手术信息以及出血量相关指标。以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隐性失血作为主要指标;以手术时间、术前术后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及其变化值、手术前后贫血数量、术后新发贫血数量、自体血和异体血输注量等作为次要指标。结果与结论:①类风湿性关节炎组腰椎管狭窄患者平均年龄为(65.97±8.02)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5.76±3.68)kg/m^2,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和手术节段数上均与之匹配;②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患者平均病程为(16.78±12.73)年,其中单药或联合口服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者最常见,2组在椎弓根螺钉数和椎间融合器置入数量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2组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③主要结果对比显示2组在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隐性失血以及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在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更低(P<0.001,0.012);根据手术节段数进行分层分析,长节段(≥3节段)手术中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隐性失血和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均优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组;④次要指标对比红细胞压积改变值(P=0.021)在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小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但血红蛋白减小值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2组新发贫血以及贫血加重情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异体血输注和手术时间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患者隐性失血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Steinbrocker级别高、未服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血红蛋白变化和输注异体血为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⑥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和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在总失血量、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和手术时间上无差异,而隐性失血以及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组高于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尤其是长节段手术;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的Steinbrocker分级高、未服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血红蛋白改变较多以及输注异体血为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臧莉  臧涛  裴强 《医学信息》2009,22(12):2725-2726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于2007年1月~2009年1月期间收治的7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常反复发作,最终会出现关节畸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甲氨蝶呤联合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测研究.方法:时间为2019年9月~2020年5月,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2)和研究组(n=52).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疗效预测因素分析.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6.15%)高于对照组(82.69%)(P<0.05);两组治疗后ESR、CRP、RF水平均降低,以研究组最显著(P<0.05).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年龄(>60岁)、肿胀关节数(>5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甲氨蝶呤与艾拉莫德联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ESR、CRP、RF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谱(anti nuclear antibody spectrum,ANAs)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间康复免疫科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另选取我院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的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NAs。比较两组ANA阳性情况,类风湿性关节炎ANA阳性核型分布情况,及两组ANAs各项阳性情况。结果研究组ANA阳性率(60.19%)明显高于对照组(5.00%),且有统计学差异(P<0. 05)。类风湿性关节炎ANA阳性核型分布中,以胞浆颗粒型、核均质型和核颗粒型为主。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03例中,ANAs阳性71例,阳性率为68.93%;对照组80例中,ANAs阳性0例,阳性率为0.00%。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以抗Ro-52、抗SS-A和抗SS-B为主。研究组抗Ro-52、抗SS-A、抗SS-B、抗nRNP和抗dsDNA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抗核小体、抗CENPB、抗Sm、抗Scl-70、抗Jo-1、抗Histone和抗PCNA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 ANAs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明确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种类,具有重要临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CIA模型,探讨食物抗原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Wistar大鼠尾根、足部和脊柱两侧注射牛Ⅱ型胶原免疫诱导建立CIA模型,通过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学对模型进行评价,检测TNF-α、IL-17和IL-1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鸡蛋和牛奶粗提抗原与CIA模型的相关性。结果 45 d后成功建立CIA模型,ELISA检测发现鸡蛋和牛奶粗提抗原与CIA模型组免疫反应较高,Western blot检测到鸡蛋和牛奶与CIA模型组免疫反应存在特异性蛋白,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分别在45 000~60 000和80 000~90 000之间。结论食物抗原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鸡蛋和牛奶中的特异蛋白的种类及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CIA模型,探讨食物抗原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Wistar大鼠尾根、足部和脊柱两侧注射牛Ⅱ型胶原免疫诱导建立CIA模型,通过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学对模型进行评价,检测TNF-α、IL-17和IL-1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鸡蛋和牛奶粗提抗原与CIA模型的相关性。结果 45 d后成功建立CIA模型,ELISA检测发现鸡蛋和牛奶粗提抗原与CIA模型组免疫反应较高,Western blot检测到鸡蛋和牛奶与CIA模型组免疫反应存在特异性蛋白,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分别在45 000~60 000和80 000~90 000之间。结论食物抗原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鸡蛋和牛奶中的特异蛋白的种类及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背景:类风湿性关节炎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其发病机制并进行相应的靶向治疗是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目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炎基因芯片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差异基因,建立和完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因调控网络。方法:利用GEO2R对数据库中筛选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芯片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使用R语言及DAVID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富集分析和DAVID功能富集分析,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网络互作分析,Cystoscape软件获取关键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对部分关键靶基因进行实验验证。结果与结论:(1)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滑膜组织中2 064个基因呈差异性表达,其中上调基因625个,下调基因1 439个;(2)差异基因主要涉及免疫反应激活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和抗原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等生物反应;(3)根据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筛选出10个关键靶基因,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MYC、RELA、ITGB2、LCK、EPHB2、IRF4、NRAS、FN1、MAPK1;(4)基于蛋白互作网络的蛋白互...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发生关节炎及关节周围组织慢性炎症为主,有骨质增生,同时又可以是身体其他部位受到侵犯的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患。本病急性期及发作期常需住院治疗。我院2003年至2005年收治急慢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56例,其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HDL)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小鼠的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IA组、CIA+HDL组。应用Ⅱ型胶原蛋白诱导建立关节炎小鼠模型,尾静脉注射高密度脂蛋白(10 mg/kg),每3 d注射1次,共注射5次。期间记录小鼠体质量变化和关节炎临床评分。第75天处死小鼠,使用ELISA试剂盒测定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Ⅱ型胶原特异性抗体IgG2α的水平,将小鼠踝关节组织切片用HE染色,分析各组小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严重程度以评价高密度脂蛋白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结果与CIA组相比,静脉注射10 mg/kg的HDL可以显著改善小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实验结果显示HDL可以减轻关节炎临床症状,降低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以及特异性抗体IgG2α表达水平(P0.05)。病理组织学检测显示HDL可以使小鼠踝关节关节面变光滑,明显改善滑膜增生、炎性细胞浸润与骨侵蚀等病理变化。结论 HDL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的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侵蚀性关节炎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可引起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永久性关节破坏,严重损害时可以导致残疾和畸形。骨破坏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进程中造成患者功能障碍等诸多临床问题的重要原因,骨重建(bone remodeling)过程的失调加重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损伤。在骨重建过程中,两条重要通路在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骨和软骨形成与损伤修复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Wnt信号通路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信号通路。本文拟对正常状态下骨重建的两条重要通路和其在RA中的异常改变对骨重建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细胞因子参与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大量表达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和滑膜组织中,促进巨噬细胞、滑膜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活化,促进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炎症反应、滑膜组织增生和关节损伤。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ACⅡ、ACCP检测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风湿科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6例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组,同期选择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10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ACⅡ、ACCP、RF的检测与阳性率判断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的血清ACCP、ACⅡ、RF水平分别为15.93±1.44 U/mL、30.22±7.14 U/mL和28.93±4.29 IU/mL,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8±0.99、5.11±2.84、10.93±5.33(P<0.05).类风湿性关节炎组血清ACCP、ACⅡ、RF阳性率分别为71.7%、61.3%和70.0%,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0.0%和5.7%(P<0.05).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ACCP、ACⅡ与RF都呈明显正相关性(P<0.05).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ACⅡ、ACCP都呈现高表达状况,且与患者的风湿因子表达呈现正相关性,有很好的临床诊断与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据美国WebM D医学新闻网(2018-02-05)报道,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更年期可能会加速类风湿性关节炎(RA)女性体质的下降。研究人员说,虽然女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率比男性高3倍,而且RA患有较严重的身体衰退和残疾,但RA患者的性别差异知之甚少。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引起关节炎症和疼痛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非化脓性多关节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一般认为是遗传、感染及某些诱因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了探讨血液中β_2微球蛋白(β_2-m)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理是否存在联系。我们对26例临床确证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血清β_2-m水平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李锡  李苗  白希壮 《解剖科学进展》2013,19(1):20-22,26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TAK1,MEKK7)基因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组织的表达与活性变化,探讨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方法本实验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别利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A)、骨性关节炎(OA)及非关节炎病人膝关节滑膜中TAK1基因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并利用磷酸化抗体比较其活性差异,以验证TAK1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TAK1 mRNA和蛋白在RA病人膝关节滑膜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OA和行膝关节镜探查术未见异常的病人,其TAK1酶活性亦高于OA和行膝关节镜探查术未见异常的病人。结论 TAK1基因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正据美国WebMD医学新闻网(2016-12-01)报道,最新研究指出,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会增加心脏病发作、脑卒中以及其他心脏疾病相关问题的风险。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罹患心脏病相关问题的比例是一般人的一倍以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心脏问题的比例和2型糖尿病患者类似。但这篇研究并未证明因果关系,只是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心脏病有关。  相似文献   

20.
Lard[1] 等指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早期治疗(2周内得到确诊 ) ,2年预后比延误治疗者好 ,患者和医师都应把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早期作为一种内科急症 .他们的研究证实了尽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益处的先前报导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急性和慢性结局 (关节肿胀、关节破坏及功能丧失 )是由于持续的、未能被控制的炎症反应所致 ,所以控制异常炎症过程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明显地 ,早期治疗的目的是消除患者症状的同时恢复患者正常体格和结构正常关节的职业功能 .只有在疾病的初始 ,软骨受到不可逆的损害之前进行治疗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长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