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从《黄帝内经》营卫理论出发,探讨血痹证治及病传规律,拓展临床思路。[方法]基于《金匮要略》与《黄帝内经》原文,旁参《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神农本草经》等相关文献,通过文献研究探讨血痹证治机制,挖掘血痹与相关疾病的病传脉络,拓展血痹理法的应用范围。[结果]《内经》详论营卫理论,强调营卫血气本源为一,化用有别;仲景重视营卫辨证,善以脉症候营卫病机,同时审查表里三焦,明辨病传机要。基于营卫理论,血痹在病机上属太阴中风病传,以营弱卫虚为基础,治以宣通阳气、和营通痹;在病传层面,根据营卫三焦之损益,血痹可病传上焦之肺痿、胸痹,中焦之虚劳、寒疝,下焦之妇人杂病等诸疾,其治法方药皆从桂枝汤衍化。[结论]运用营卫理论可以帮助理解血痹证治机制,完善血痹病传相关疾病的理法脉络,有助于拓展相关疾病的辨证思路与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2.
一、血痹浅识痹者,闭也,寓有闭阻不通之意。《索问》:“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府者为痹”。又:“痹在脉则血凝不流”,故血痹乃风寒湿邪痹着血分所形成。关于血痹的脉、因、证、治,《金匮要略》作了专论。但所论脉、因较详,叙证较简。《金匮要略》云:“血痹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之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臼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又:“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血痹的症状表现是:“身体不仁如风痹状”,《素问》云:“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又:“营卫之行涩……皮肤不营,故不仁”,不仁由经络不通,营卫之行涩所形  相似文献   

3.
中药熏洗治疗膝骨性关节炎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膝关节退行性病变,为老年常见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济生方》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证属肝肾不足,寒湿痹阻。笔者自2002年9月至2005年5月  相似文献   

4.
五体即皮、肌、脉、筋、骨,是中医解剖学的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痹是病因病机的概念,“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因此,顾名思义,所谓五体痹证就是指由于和五体相合的脏腑、经络的气血不足,感受了风寒湿热等邪而导致皮、肌、脉、筋、骨等部位气血闭塞不通的病证。《内经》对痹证的分类,主要有按病位区分的五体痹和以病因病性区分的风寒湿痹(《医宗金鉴》分别称之  相似文献   

5.
桂枝汤为《伤寒论》中第1方,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以桂枝汤为基础进行化裁而成的方剂多达20余首;后世医家在临证及著书时也颇重视此方。其临床应用已远不局限外感太阳表虚证,其功效也远超过于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范畴。正如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所说:“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主方。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杂病,成得用此…….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  相似文献   

6.
1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文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者.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一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方议血痹,主要以肌肉、皮肤麻木不仁为特征,仲景所谓"如风痹状".多由阳气不足,营卫不和,复感风邪,以致营血运行不畅,痹于肌肤所致.黄芪桂枝五物汤乃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方中黄芪助卫之行,桂、芍和营之滞,姜、枣调和营卫,且血痹证在肌表,故重用生姜走表以祛风邪,温行血脉.合而成方,使血气流畅,血痹自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沈津湛教授依据《素问·痹论》治疗痹证的临床思路与经验。[方法] 通过跟师临证学习,从沈师对《素问·痹论》原文的解读,对痹证病因、病机、病位、治法、用药、传变、预后等方面的理解运用,以及对固本培元派、温补学派诸位医家治痹经验的继承,总结整理沈师治疗痹证的临床经验与方药特色,并选取一则系统性硬皮病验案进行佐证。[结果] 沈师认为,痹证为风寒湿邪侵袭所致,其根本病因为正气虚弱,包括营卫不足、运行异常与精血亏损、阳气不足两方面,病位多在脾、肾。发病之初尚在五体,是治疗绝佳期,久而入络,转为脏腑痹,则为难治。治疗上,沈师主要继承固本培元派及温补学派多位医家的治痹思路,以脾、肾为核心,将扶正贯穿整个治疗过程。邪在肌表及痹证发作期,以除邪为先,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兼以扶正;邪入经络、脏腑后,以养正为要,依据侵邪之偏重施以补剂,风盛补血,寒甚补火,湿重补气。所举验案乃阳虚寒甚之系统性硬皮病,沈师先治以温阳散寒、除痹止痛,四诊后主以养正温阳、补益气血,取得较好疗效。[结论] 沈师系统解读《素问·痹论》,认为治痹当“养正为要,除邪为先”,以温阳、益气、养血、除邪、止痛、通络六法治疗痹证,疗效尚佳,对临床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丽莉 《健康之路》2016,(4):224-225
桂枝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方中桂枝与芍药等量相配,收散相得,解肌发表而不致营阴外泄,调和营卫。生姜、大枣益脾和胃。甘草甘平用以调和中气。证乃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吴谦等《医宗金鉴》"凡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者,皆属表虚,宜桂枝汤主之。"桂枝汤可用于感冒、痛经、颈椎病、肩周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妊娠呕吐、病后及产后低热等,证属营卫不和者。后世徐彬《金匮要略论注》曰"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和阴阳。"正如柯琴所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伤寒论附翼》)笔者从桂枝汤加减变化应用于临床生益于此较多,现将自己一点理论学习与临床心得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尪痹证治     
痹证范围广矣。《素问》专立〈痹论〉篇按风、寒、湿病因分行、痛、着三痹;又按病位分心、肝、脾、肺、肾痹及脉、筋、肌、皮、骨痹。《灵枢》则列〈周痹〉一篇,论及诸痹与周痹之异同。《金匮要略》不提痹,但仲景又特别论及“历节”一证,实为痹证之属也,惟不见尪痹称谓。 以上诸痹,按其病因有外感风寒湿之外因,有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之内因;按其证候有仅以关节肿痛为主者,亦有肿痛重,全身虚弱羸瘦筋骨强直关节变形甚至残废者;按其转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对《内经》中关于痹病的内容进行收集、梳理和归纳,以期形成对痹病的病因病机、诊法、辨证和治疗方法的系统认识。《内经》认为痹病的发生一方面除了风寒暑湿等外邪侵袭机体外,另一方面还由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阴阳失调逆乱而生病,强调先由脏腑内伤,阴阳失调以及营卫不和,然后感受风寒湿、雾露所伤、治疗不善他病转变及五运不及而致病。《内经》对于痹证的辨证运用了多种辨证方法,指出了可采用针刺、砭石的方法、汤液、草药、汤熨(热敷)及火罐、艾灸的治疗方法,这些丰富的治疗方法,对指导现代医生对于痹证的治疗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谈痹从虚治     
<正>痹者,闭而不通。痹证是由气血凝滞、壅塞经络所引起的一类病证。《内经·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所以医者治痹,多从风寒湿热之因,以祛邪为务。却不知痹证起于元精内虚,而成于风寒湿热外袭。1成因《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祖国医学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正气作用,重视其内因,同时也不忽视外因对机体的影响。《素问·痹论》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其病因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而人体经络内联脏腑,外络于肢节,肝肾虚损,筋骨筋脉失养,而受外邪侵袭,脾失健运,湿从内  相似文献   

12.
痹证是以肢体关节、肌肉等处疼痛或酸楚、麻木、重着、曲伸不利、活动受限等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其病因正如《济生方》所说的:“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由于风寒湿邪在痹证中有所偏盛,故临床护理上有所不同,因此,可因人因证辨证施护。临床分型和特点行痹:是风寒湿痹的初期症状,肢体关节疼痛,以游走不定为特点。肘、腕、膝、踝关节屈伸不利,伴有发热、恶寒等表证,舌淡、苔薄白或腻,脉象浮。着痹:肢体关节疼痛,以麻木为特点,痛有定处,甚则关节肿胀、活动不便,脉濡缓、苔白腻。痛痹:肢体疼痛较剧,痛似针刺,保暖则减,遇寒…  相似文献   

13.
痹证多因人体营卫虚弱,腠理不固,外受风、寒、湿三气侵袭,流注经络,使气血不得宣通,运行障碍,内外失调所致。临床表现为四肢躯干疼痛、麻木等。《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  相似文献   

14.
<正> 风湿性关节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运动系统疾患。祖国医学对本病大体上包括在“历节病”及“痹证”的范畴之内。远在我国古代医书上已有了详细的记载,无论在病因,症状及治疗等方面,均有丰富的论述。对病因方面历代医学家均认为是由于“风”、“寒”、“湿”三邪之外因所致,再加上先天禀赋不足或内伤气血亏损之内因相合而致病的。如《素问.痹论》黄帝问:“痹之安生?”歧伯答曰:“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合故不为痹:”宋严用和曰:“痹者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湿寒气而成痹也”,又曰“白虎历节由体虚之人将理失宜,受  相似文献   

15.
痛痹乃常见病证,多由寒邪入侵肌肤、经络,损伤筋骨关节,闭阻营卫气血所致。《素问·痹论》云:“寒气胜者为痛痹”,故痛痹亦称寒痹。其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剧烈疼痛,遇寒痛增,得热痛减为主要特征,甚者出现关节僵直变形、痿废不用,或变生他疾,危及生命。笔者临证多年,略述管窥之见,以就正于同道。一、寒凝经脉淤阻气血《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邪入侵,致使气血不和,营卫失调,经络痹阻,血行不畅。症见拘急收引,卒然而痛。所谓“寒则气收”即此意也。《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  相似文献   

16.
<正> 痹证包括关节炎。是指气血为病邪阻闭而引起的疾病。凡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统称为痹证。 本证最早见于《内经》,且将病因病机作了详细的描述,如《素问.痹论篇》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指出了风寒湿是本病的病因,同时依其发病的时间部位不同而把本病分为五痹,如《素  相似文献   

17.
<正> 桂枝汤是《伤寒论·辩太阳病脉症并治篇》之主方,用于太阳病中风证。临床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或浮弱为辨证要点。本方治病广,疗效佳,为《伤寒论》之要方。据统计,《伤寒论》共113方,其中由桂枝汤加减变化而成的方占20余首。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柯韵伯说“此方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头  相似文献   

18.
桂枝汤调和功能的现代研究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枝汤乃<伤寒论>中群方之首.清@柯韵伯称之为"仲景群方之冠",为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症,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均得而主之.  相似文献   

19.
以叶熙钧《东山别墅医案》为依据,从行痹之因、治痹之法切入,分析叶氏行痹辨治特色。叶氏认为风血胶结易致痹,重视血病导致的营卫失调对疾病发生过程的影响,并提出治痹之法,养血活血以熄风,并兼以调和营卫助其祛风。  相似文献   

20.
痹证是指人体营卫气血失调,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气血经络为病邪闭阻而引起经脉、肌肤、关节、筋骨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僵直、畸形、肌肉萎缩等为其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我科自1982年来试用低功率激光穴位照射治疗此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