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早产儿的消化道结构、功能和机体免疫发育不成熟,且消化道微生物定植异常,易发生各种消化道疾病。益生菌能调节消化道微生物的构成,改善消化道屏障功能,减轻消化道炎症反应并调节机体免疫。目前主要益生菌用于防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晚发败血症及喂养不耐受等。但益生菌在早产儿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运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益生菌在降低极低出生体重(VLBW)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ENTRAL)、the ISI Web of Knowledge Database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4年3月,查找所有研究预防性使用益生菌对降低VLBW早产儿NE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1项研究(4 607例VLBW早产儿),Meta分析发现预防性使用益生菌能显著降低VLBW早产儿NEC的发病率[RR=0.47;95%CI(0.35~0.62);PRR=0.63;95%CI(0.51~0.78),PRR=0.87;95%CI(0.72~1.06);P=0.17]及NEC相关病死率[RR=0.68;95%CI(0.31~1.48),P=0.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防性使用益生菌能降低VLBW早产儿NE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其对早产儿的长期影响仍需大量的临床研究来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口服益生菌预防早产儿严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EMBASE、 Ovid、Springer、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等。应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评价文献质 量。采用RevMan 4.22软件对满足纳入标准的有关口服益生菌预防早产儿严重NEC (Ⅱ期及以上)的RCT研究进行Meta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为严重NEC的发生率、总 病死率、NEC相关病死率和院内感染导致脓毒症的发生率。结果共检索到10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10项RCT研究(共2 117 例早产儿)进 入Meta分析,文献质量评价8篇为A级,1篇为B级,1篇为C级。各研究间的基线水 平差异较大,出生体重,胎龄,益生菌应用的种类、剂量、开始应用时间和治疗 持续时间等均有差异。Meta分析结果表明,益生菌组可显著降低严重NEC的发生率 和总病死率,OR分别为0.34(95%CI:0.22~0.55,P<0.000 1)和0.36(95%CI: 0.22~0.58,P<0.000 1)。无证据表明预防性口服益生菌可减少院内感染导致脓毒 症的发生率和NEC相关的病死率,OR分别为0.94(95%CI:0.62~1.42)和0.48(95%CI :0.16~1.47)。所有研究均未见口服益生菌导致相应菌株全身感染的发生。结论预防性口服益生菌可显著降低早产儿严重NEC的发生率和总病死率。对低出生 体重儿可给予口服益生菌预防NEC的发生。现有的研究尚不能证实预防性口服益生 菌对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关超低出生体重儿预防性口服益生菌的 安全性和疗效仍有待大规模的临床多中心RCT研究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5.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的一种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的疾病,也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随着极低出生体重儿成活率的不断增加,NEC的发病率亦在逐渐增多,且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近年来,诸多研究发现,口服益生菌能够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病率以及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但有关其预防NEC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因此,本文将对益生菌预防新生儿NE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12月收住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早产儿室患儿224例,依据相关入组标准(排除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遗传代谢病、染色体病、入院时日龄3 d、住院期间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开始喂养前已出现呕吐、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入院时已诊断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未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最终入组190例,其中男婴106例,女婴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益生菌组,通过比较两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及其程度,来评价口服益生菌对NEC的预防效果;比较两组败血症发生率,了解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比较达到全肠道营养的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胎粪排尽时间、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评估早产儿的喂养情况。结果两组胎龄(F=1.552,P=0.2144)、出生体重(F=1.415,P=0.2357)、1分钟Apgar评分(F=0.553,P=0.814 3)、5分钟Apgar评分(F=0.047,P=0.8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益生菌补充组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94%vs 13.6%,x~2=7.4316,P=0.0064)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且在发生NEC的患儿中,补充益生菌组的患儿疾病严重程度显著低下,虽补充益生菌组患儿败血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下(2.9%vs 4.5%,x~2=0.342 6,P=0.5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益生菌补充组患儿更快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F=3.83,P=0.048),恢复至出生体重(F=5.48,P=0.02),并排尽胎粪(F=16.02,P0.01);而喂养不耐受(14.7%vs 30.09%,x~2=26.784,P0.01)、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20.59%vs 42.05%,x~2=10.256,P=0.0014)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早期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可以有效降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减轻疾病严重程度,有利于促进早产儿喂养耐受性,且相对安全,对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益生菌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和万方数据库,收集益生菌预防早产儿NEC的RCT,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3月。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偏倚风险,采用 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3个RCT (n=8 248)。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低出生体重儿(LBWI):益生菌降低NEC 2级以上(包括2级和3级)发生率[OR=0.26(95%CI:0.10~0.66)]、3级发生率[OR=0.29(95%CI:0.11~0.78)]、缩短达全肠道喂养时间[WMD=-3.57(95%CI:-5.79~-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益生菌组和对照组总病死率[OR=0.80(95%CI:0.50~1.28)]和脓毒症发生率[OR=0.50(95%CI:0.13~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益生菌降低NEC 2级以上发生率[OR=0.34(95%CI:0.26~0.44)]、3级发生率[OR=0.39(95%CI:0.20~0.76)]、总病死率[OR=0.55(95%CI:0.44~0.69)]、NEC相关病死率[OR=0.38(95%CI:0.21~0.69)]和脓毒症发生率[OR=0.77(95%CI:062~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益生菌组和对照组达全肠道喂养时间 [WMD=-128(95%CI:-262~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益生菌缩短达全肠道喂养时间 [WMD=-170(95%CI:-285~-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益生菌组和对照组的NEC 2级以上和3级发病率、总病死率、NEC相关病死率和脓毒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防性使用益生菌可减少LBWI和VLBWI的NEC 2级以上以及3级发生率,缩短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并降低VLBW的总病死率、NEC相关病死率和脓毒症发生率,但纳入研究在研究设计、方法学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性,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8.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早产儿常见的严重胃肠道疾病,其发病率及病死率与早产儿胎龄及出生体重呈负相关,可引起多种胃肠道并发症,并可对患儿神经系统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调在NE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探究肠道微生态改变与NEC的相关性有助于NEC早期诊断及严重程度的预测。益生菌在降低早产儿NEC发病率和病死率中的作用已受到业界广泛关注,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主要就新生儿肠道微生态发育及其与早产儿NEC之间的关系,以及益生菌对NEC的预防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对上海市早产儿中心近10年间NEC临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旨在加强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进一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方法 调查1993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出生的1869例早产儿,对确诊NEC的59例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引起。NEC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早产儿NEC发生率为3.16%。胎龄小、体重低、胃肠道动力功能差及局部免疫应答能力低下、感染仍是NEC发病重要的影响因素。临床分度与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减少早产儿发生率是降低NEC发病率的最好办法。加强早产儿的护理,实施正确喂养方案,促进胃肠蠕动功能,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是十分重要的预防措施。何时恢复喂养需谨慎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谷氨酰胺(glutamine,Gln)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s,NEC)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科2007年10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2717例早产儿分为Gln预防组(1389例)和非Gln预防组(1328例),观察两组患儿NEC的发病率.结果 Gln预防组与非Gln预防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有无窒息史,是否合并肺炎、败血症、脑出血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n预防组1389例患儿中35例诊断为NEC,发病率为2.52%;非Gln预防组1328例患儿中68例诊断为NEC,发病率为5.12%,两组患儿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90,P<0.01).结论 预防性应用Gln能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0月至2010年3月住院期间103例早产儿NEC患儿病史、一般情况、喂养情况、有无并发症、有无预防应用谷氨酰胺及孕母妊娠期患病状况等.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胎龄、围生期窒息、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是早产儿NEC发生的危险因素,谷氨酰胺应用为保护因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性别、孕母妊娠并发症等无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避免NEC的危险因素,预防应用谷氨酰胺能够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双胞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治疗的双胞胎NEC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并与单胎NEC早产儿进行比较,了解双胞胎NEC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双胎早产儿NEC发生率[8.1%(124/1 539例)]高于...  相似文献   

13.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早产儿常见主要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发病率,可以导致多种远期并发症,如短肠综合征、全身感染、眼部疾病、营养不良和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等.乳铁蛋白是母乳中的一种成分,具有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增强免疫力等多种作用.新近许多研究评估了乳铁蛋白防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效果和安全性.应用乳铁蛋白预防和治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对于提高早产儿的预后具有很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菌群受出生方式、喂养情况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菌群的稳态或紊乱与新生儿多种疾病相关。早产儿出生时胎龄小于37周,与足月儿相比多方面发育未成熟,菌群定植也有差异,研究早产儿菌群特征与疾病的关系,可为临床上治疗新生儿疾病提供新思路。该综述对早产儿出生前宫内菌群、生后皮肤菌群、口腔菌群、胃部菌群、肠道菌群及环境菌群的特征与早产儿常见的各种疾病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菌群受出生方式、喂养情况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菌群的稳态或紊乱与新生儿多种疾病相关。早产儿出生时胎龄小于37周,与足月儿相比多方面发育未成熟,菌群定植也有差异,研究早产儿菌群特征与疾病的关系,可为临床上治疗新生儿疾病提供新思路。该综述对早产儿出生前宫内菌群、生后皮肤菌群、口腔菌群、胃部菌群、肠道菌群及环境菌群的特征与早产儿常见的各种疾病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血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的变化,探讨PAF与NEC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测定21例早产儿NEC血中PAF浓度,同时检测35例早产儿、15例健康足月儿血中PAF浓度进行对照.结果 早产儿NEC时PAF浓度(56.1±14.6)ng/L显著高于早产儿血中PAF浓度(9.44±3.31)ng/L(P<0.001),高于健康足月儿血中PAF浓度(44.1±12.0)ng/L(P<0.05).结论 早产儿NEC时血中PAF浓度增高,说明PAF在病理情况下参与了NEC的发病.  相似文献   

17.
益生菌防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导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病因之一。NEC的发生与新生儿肠道菌群定植延迟和结构紊乱密切相关。近些年大量研究认为,益生菌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病原菌定植和迁移,同时促进新生儿肠道免疫细胞发育和功...  相似文献   

18.
最近的系统评价分析确定了对早产儿相关临床结局具有疗效的益生菌菌株,仅发现使用少数单个菌株或复合菌株益生菌有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功效。现旨在提供目前哪些菌株可被使用、哪些菌株不应该被使用的文献系统评价建议,同时提供国内相应的制剂及应用现状;如所有产品制剂的质量安全都能得到满足及监测,为了降低早产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产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以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识别和救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4例早产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早期诊断、术中诊断等。同时在万方、中国知网、维普、PubMed等数据库中组合检索相关文献并分析。结果①病例资料:本文4例早期均以"腹胀"为首发症状,炎性指标明显升高,予以急诊手术,均术中诊断急性阑尾炎,其中2例为单纯急性阑尾炎,余2例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合并阑尾炎。术后予积极抗感染、补液等治疗,4例均痊愈出院。②文献复习:经过阅读与筛选,中文文献数据库检索出早产儿急性阑尾炎文献8篇,Pub Med检索出10篇。国内外近30年早产儿急性阑尾炎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文献多以病例报道、误诊分析等为主。其中国内8篇文献,共报道早产儿急性阑尾炎35例,男27例,女7例,1例文献未描述性别;症状以腹胀、吐奶为主;32例穿孔,1例未穿孔,1例为早产儿阑尾炎合并肠套叠,另1例为合并腹股沟嵌顿疝;死亡1例(2.9%),其余均积极手术治疗后治愈出院。国外文献共10篇,早产儿急性阑尾炎共11例,男9例,女2例;穿孔5例,败血症2例,血便1例,腹股沟嵌顿疝3例,无死亡病例。11例中,早期均未诊断急性阑尾炎,均为术后诊断。结论早产儿急性阑尾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误诊率高,术前诊断较难,需结合腹部查体、X线片、B超及剖腹探查术明确。临床怀疑本病时应早手术探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极早产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器官发育不成熟、肠道菌群建立异常和免疫功能低下, 易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晚发型败血症等并发症。益生菌能改善肠道菌群, 调节细胞代谢活性及免疫功能, 可用于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晚发型败血症等。但使用益生菌对极早产儿可能的危害不能忽视。本文主要就目前国内外关于益生菌对极早产儿的作用作一综述, 以更好地帮助极早产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