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护理干预对减轻居家痴呆照顾者抑郁焦虑情绪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减轻居家痴呆患者照顾者抑郁、焦虑情绪的效果,为居家痴呆患者及其照顾者的社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临床诊断的53例居家痴呆患者的照顾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使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评定并比较两组照顾者的抑郁、焦虑情绪。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发生抑郁情绪的照顾者由干预前的10(55.6%)例降低至干预1年后的4(22.2%)例(P<0.05);干预组发生焦虑情绪的照顾者由干预前的7(38.9%)例降低至干预后1年的2(11.1%)例,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干预组照顾者SDS分值由干预前的(40.22±6.07)分减轻至干预后3月的(33.94±8.58)分(P<0.05)、干预后6月(34.83±9.16)分(P<0.05)、干预后9月的(35.89±8.22)分(P<0.05)及干预后1年的(35.67±6.91)分(P<0.05);SAS分值由干预前的(35.83±7.69)分减轻至干预后3月的(30.50±8.23)分(P<0.05)、干预后6月的(33.28±8.71)分,干预后9月的(27.89±5.23)分(P<0.05)及干预后1年的(29.67±6.18)分(P<0.05);对照组照顾者的SDS、SAS得分干预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针对居家痴呆患者照顾者的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照顾者的抑郁及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评价护理干预对减轻居家痴呆患者照顾者抑郁、焦虑情绪的效果,为居家痴呆患者及其照顾者的社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将临床诊断的53例居家痴呆患者的照顾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使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评定并比较两组照顾者的抑郁、焦虑情绪.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发生抑郁情绪的照顾者由干预前的10(55.6%)例降低至干预1年后的4(22.2%)例(P<0.05);干预组发生焦虑情绪的照顾者由干预前的7(38.9%)例降低至干预后1年的2(11.1%)例,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干预组照顾者SDS分值由干预前的(40.22±6.07)分减轻至干预后3月的(33.94±8.58)分(P<0.05)、干预后6月(34.83±9.16)分(P<0.05)、干预后9月的(35.89±8.22)分(P<0.05)及干预后1年的(35.67±6.91)分(P<0.05);SAS分值由干预前的(35.83±7.69)分减轻至干预后3月的(30.50±8.23)分(P<0.05)、干预后6月的(33.28±8.71)分,干预后9月的(27.89±5.23)分(P<0.05)及干预后1年的(29.67±6.18)分(P<0.05);对照组照顾者的SDS、SAS得分干预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针对居家痴呆患者照顾者的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照顾者的抑郁及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患者配偶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配偶的压力水平与应对方式。方法应用“压力症状自评量表”和“Jalowie应对量表”分别调查114例乳腺癌患者配偶的压力水平和应对方式,并以92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结果乳腺癌患者配偶的总体压力水平为1.484,属轻度,最常见的压力反应是“忧虑”(3.277)、“出汗”(2.589)和“睡眠问题”(2.518);乳腺癌患者配偶最常用的应对方式为“乐观”(1.788).结论乳腺癌患者配偶承受的压力不高,最常用的应对方式是“乐观”应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配偶的压力水平与应对方式.方法应用"压力症状自评量表"和"Jalowic应对量表"分别调查114例乳腺癌患者配偶的压力水平和应对方式,并以92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结果乳腺癌患者配偶的总体压力水平为1.484,属轻度,最常见的压力反应是"忧虑"(3.277)、"出汗"(2.589)和"睡眠问题"(2.518);乳腺癌患者配偶最常用的应对方式为"乐观"(1.788).结论乳腺癌患者配偶承受的压力不高,最常用的应对方式是"乐观"应对.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照顾压力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6月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家属155名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主要照顾者的一般资料、照顾压力等,分析影响照顾者照顾压力的相关因素。结果 99例患者照顾者照顾压力总分≥7分,占63.9%。身体、社交压力方面,生活受限排在第1位,其次为生活不方便,身体疲惫、睡眠被打扰、家庭正常生活被打乱,个人时间需要满足其他人需要阳性率最低。工作经济压力方面,个人计划发生改变的阳性率最高,其次为工作受到影响、有经济方面的压力。心理压力维度,感到精疲力竭/焦头烂额排第1位,其次为因患者的改变而感到沮丧、患者的行为令人苦恼和情绪改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值、照顾者照顾天数、共同照顾者的数目与照顾者的照顾压力具有相关性(P〈0.01)。患者依赖性越强则照顾者的照顾压力越大,共同照顾者的数目越少照顾者的照顾压力越大,照顾时间为28-〈180 d的照顾者照顾压力最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共同照顾者数目、患者的ADL与照顾者照顾压力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的照顾压力相对较大,而患者的ADL、共同照顾者的数目与照顾者的照顾压力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9.
痴呆照顾者心理负担的评估和干预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Fu Y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4,26(2):210-212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痴呆成为困扰现代人生活的社会问题.西方对痴呆照顾者的研究表明,不仅患者病情越重,照顾者的负担越重,而且不同疾病导致的痴呆、照顾者与患者关系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结果也有不同.对患者、照顾者从多方面进行评估,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其他辅助性服务,可以改善照顾者的身心状况,减轻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居家照顾痴呆患者配偶的心理和照料负担与社会支持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46例居家照顾痴呆患者的配偶,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自编痴呆患者照顾者负担量表、自编痴呆患者照顾者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评定.结果:照顾者的负担重(总分66.59±15.51),他们抑郁情绪(SDS平均分为38.6±8.2,40分以上者43%)和焦虑情绪(SAS平均分为34.5±7.6,40分以上者23.9%)明显;负担水平和社会支持度之间存在着负相关(r=-0.51,P<0.01).结论:照顾者的心理负担重,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提高社会支持度可有效降低其负担水平,促进照顾者的身心健康,并最终提高照顾质量. 相似文献
11.
居家痴呆患者照料者的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居家痴呆患者照料者的健康状况,为干预照料者的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及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选择自评健康问卷、Zarit照料者负担问卷、流调用抑郁量表调查分析居家痴呆患者照料者的健康状况。结果居家痴呆患者照料者的自评健康状况较差,“不太好”~“非常不好”的比例占67.5%;照料者主观感受的负担较重;照料者的抑郁症状高于常模(P<0.05),有抑郁症状者占32.5%。结论痴呆患者照料者的健康状况较差,社会在关注痴呆患者的同时,也要关注痴呆患者的照料者。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患者居家照顾负荷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了解脑卒中患者居家照顾者负荷的现状(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负荷),探讨主要照顾者负荷的影响因素(如病人的残障程度、照顾者的特征、社会支持系统等)。方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抽样2011年4月-6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复诊的脑卒中患者的居家主要照顾者96例。结果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需要协助者占55.2%,照顾者所承受的压力明显存在,社会支持系统不足。照顾者负荷的主要因素为患者病程、日常生活能力、照顾者年龄、性别和每日照顾时间等。结论脑卒中患者居家主要照顾者存在压力性负荷,在关注患者的同时也应关注照顾者,完善社区服务,提高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护士家访对保健科出院病人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保健科出院病人随机分为家访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要求病人出院后按照医嘱用药、锻炼,交代其平时工作、生活注意事项,定期到医院检查等。家访组除按对照组做法外还对其进行为期6个月的家访,半个月1次,共12次。家访内容为观察病人对出院医嘱的执行情况、执行效果,并根据情况调整用药、锻炼和平时的生活行为。最后一次家访半月后对病人做一次调查,其内容包括出院医嘱的执行情况、病情的稳定情况、半年内医院门诊就诊及再住院人次、病人对护士家访的态度等,同时对照组也进行一次同样的调查。将两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家访组在家中绝大多数能很好地执行出院医嘱。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访组多数病人病情稳定,半年内医院门诊就诊人次较对照组少,无再住院者。对照组多数病人病情不稳定,有超过一半的病人到过医院门诊就诊,再次住院18人次,有的甚至住院3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访组全部病人、对照组多数病人都欢迎护士家访,两组病人对护士家访态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健科护士家访可以保证病人很好地执行出院医嘱,病人病情稳定,能明显减少病人的门诊就诊及再住院人次,有利于出院病人的康复,深受病人欢迎。 相似文献
15.
痴呆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频繁发生不仅给患者本身带来危害,还影响了痴呆患者照料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恰当管理痴呆患者的BPSD,对患者、亲属及照料者都有益处。近年来,痴呆患者BPSD的非药物干预日益得到重视,在相应的理论支持下,可以尝试通过对居家痴呆患者的照料者进行知识宣教、技能指导实现对患者BPSD的恰当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VD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于入院后和护理干预3mo后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Barthel指数量表及社会功能调查表(FAQ)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MMSE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明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4.094,5.310),而FA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t=12.692)。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不仅能提高患者ADL能力,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而且还能延缓VD病情进展,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从而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老年期痴呆患者的护理现状调查,为疾病预防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同时为本地区老年期痴呆患者护理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资料。方法:对沈阳市8所养老机构护理痴呆老人的照顾者进行调查。评定老年期痴呆照顾者现状选用自制调查表。结果:调查敬老院护理人员47例,结果发现,护理人员存在文化程度低、专业水平低、岗位培训少、护理干预少的问题。结论:老年期痴呆患者缺少有针对性的护理和恰当的照顾措施,照顾者缺少护理专业人员指导和帮助,痴呆老人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8.
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制备理想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方法。方法采用反复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缺血再灌注加剪尾放血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行为学和生化学评价。结果行为学检测结果表明,血管性痴呆大鼠有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且该组大鼠海马组织乙酰胆碱含量持续降低。结论本方法可制备理想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用于血管性痴呆的基础研究及药物筛选或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痴呆患者居家安全隐患及防护对策。方法分析2008年7月~2012年7月入住解放军总医院的98例痴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首先对患者居家安全隐患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最后对比分析安全措施实施前后MMSE量表评分、生存质量及危险发生率。结果老年痴呆患者居家安全隐患主要包括:跌倒、坠床、自伤、伤人、误食、食物梗阻、走失、烫伤等,应加强预防。本组患者实施安全措施干预后MMSE量表总得分为(27.8±3.3)分,明显高于干预前[(13.2±1.9)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生存质量评价标准,本组患者干预前生存质量总得分为(106±5)分,明显低于干预后[(131±8)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安全措施实施前后,各种危险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痴呆患者居家安全隐患较多,应加强相应安全防护措施的实施;安全防护措施实施后患者基本情况明显好转,且危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