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337例接触性皮炎湿疹致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辨敏”牌20种标准抗原,对337例接触性皮炎、湿疹的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并选择50例健康者作对照。接触性皮炎组136例,对一种以上抗原呈阳性反应者79例,阳性率58.09%,硫酸镍是其主要的致敏原。湿疹组201例,对一种以上抗原呈阳性反应者85例,阳性率42.29%,氯化钴是其主要的致敏原。健康对照组阳性率为6%。结论:接触性皮炎和湿疹对斑试抗原的敏感性高于健康对照组,接触性皮炎与湿疹的主要致敏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皮炎湿疹致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了解皮炎湿疹类疾病的致病因素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对324例皮炎湿疹患者进行了斑贴试验、特异性IgE食物和吸人性变应原检测及自体血清皮肤试验。 1 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发生和复发与外源性接触性致敏原有密切的关系。斑贴试验是公认的检测接触性变应原的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我们对 1997年~ 1999年在我科确诊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 177例所做斑贴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和方法1 1 病例资料  177例患者中 ,女 131例 ,男 46例 ,年龄 8~ 6 6岁 ,平均 37岁 ,病程半月~ 32年 ,接触性皮炎 6 6例 ,湿疹 6 2例 ,荨麻疹 30例 ,异位性皮炎 5例 ,神经性皮炎 6例 ,多形红斑 5例 ,结节性红斑 3例。所有患者做试验均在急性期后 2周以上 ,试验前 2周未服皮质类固醇激素…  相似文献   

4.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201例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的变应原,以期更好地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1例皮炎湿疹类患者进行瑞敏标准变应原系列斑贴试验检测。结果201例患者斑贴试验总阳性率77.6%,变应原阳性率位居前8位的分别是硫酸镍、重铬酸钾、氯化钴、芳香混合物、N-环己基硫酞内酯、夸特15、卡巴混合物、对苯类。男女性患者斑贴试验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的变应原分别为N-环己基硫酞内酯、对苯类、卡巴混合物、夸特15。结论硫酸镍、重铬酸钾、氯化钴、芳香混合物、N-环己基硫酞内酯、夸特15、卡巴混合物、对苯类是目前引起皮炎湿疹类患者的主要变应原。N-环己基硫酞内酯、对苯类、卡巴混合物、夸特15是男性患者的主要变应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皮炎湿疹的常见变应原。方法收集我科门诊自2006年1~12月确诊的470例皮炎、湿疹类患者进行斑贴试验,记录试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70例患者中变应原呈阳性反应者381例(80.13%),主要致病因素为硫酸镍、香料、橡胶和对苯二胺。结论斑贴试验可帮助皮炎、湿疹患者明确病因,为预防和治疗该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 我科在1989年研制了一套斑贴试验过筛抗原并应用于临床。现将用其对100例皮炎湿疹患者斑贴过筛试验结果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989年9月至1990年8月,我科门诊确诊为皮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与外源性接触性致敏原的关系,我们于2000年7月~2002年7月使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研制,怡达技术装备厂生产的诊断试剂盒标准筛选系列抗原,对953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进行斑贴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了寻找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致敏原及了解此组标准抗原对此类疾病致敏原的覆盖面,我们应用仿欧洲标准抗原对50例皮炎湿疹患进行了芬兰斑试器斑贴试验,并对其病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斑试阳性率为86%,主要致敏原为氯化钴(36%)、硫酸镍(26%)、硫柳汞(26%)、芳香混合物(18%)、对苯二胺(12%)。此组抗原斑试阳性率较高,基本覆盖子临床引起接触性皮炎致敏原。我们认为进一步补充有关漆抗原,将使此组抗原更完善。  相似文献   

9.
湿疹皮炎类患者接触性变应原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接触性变应原在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发生规律。方法采用瑞典进口“瑞敏牌”斑贴试验试剂盒对患者做斑贴试验,同时进行可疑因素评估:试验前医、患对可疑因素进行预估,并与试验后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 5 7例患者中,阳性9 6例,阳性率为6 1.1 5%,可疑因素评估显示患者预估符合率为1 0.0 0%,医生预估符合率为9.03%。结论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临床表现多样,应做斑贴试验,以排除接触过敏的可能。医、患双方对可疑因素预估符合率都较低,说明接触性变应原致病临床表现复杂,仅凭印象判断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69例皮炎湿疹类患者以19项26种抗原进行斑试,结果表明48小时阳性率60.9%,72小时总阳性率40.6%。40例具有过敏素质者阳性率为67.5%,提示本法是寻找本组疾病致敏原的可靠方法,其主要致敏原是对苯二胺12例、香料(含I、Ⅱ)10例、橡胶(含I、Ⅱ)9例、重铬酸钾7例及硫酸镍4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皮炎湿疹患者同时进行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检测的必要性。方法对2007年3月~2009年3月间同时进行斑贴试验和点刺试验检查的复发性皮炎湿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2例同时进行斑贴试验和点刺试验检查的复发性皮炎湿疹患者中斑贴试验有一项或一项以上过敏原阳性者106例,阳性率为50.00%,阳性率最高的前三位过敏原为重铬酸钾(61/212)、硫酸镍(18/212)和甲醛(15/212)。点刺试验有一项或一项以上过敏原阳性者98例,阳性率为46.23%,阳性率最高的前三位过敏原为屋尘螨(46/212)、粉尘螨(42/212)和红辣椒(24/212);斑贴和点刺试验均有一项或一项以上过敏原阳性者42例,占总人数的19.81%,占斑贴试验阳性者的39.62%,占点刺试验阳性者的42.86%。结论为更好地筛查和有效避免变应原,有必要对反复发作的皮炎湿疹患者同时进行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部湿疹患者的常见病因及其常见的变应原。方法采用ImmunoCAPl00全自动过敏原体外检测系统检测手部湿疹患者的血清总IgE,采用斑贴试剂盒检测接触性变应原。结果 100例患者中,血清总IgE≤60KU/L者73例(73.00%),>60KU/L共27例(27.00%),其斑贴试验均为阳性;其中具有特应性素质的20例手部湿疹患者,总IgE>60KU/L,并且对两种及以上变应原过敏;受检的100例患者中94例(94.00%)斑贴试验出现阳性反应,前5位的常见变应原依次为:橡胶Ⅰ、重铬酸钾、硫酸镍、香料混合物、白降汞。结论手部湿疹主要与接触性变应原有关,斑贴试验有助于明确变应原种类。手部湿疹与血清总IgE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湿疹的皮肤试验及细胞免疫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确定湿疹可能的变应原,探讨细胞免疫在本病中的作用。方法:对70例湿疹患者进行了斑贴试验,其中41例进行了吸入变应原皮内试验,25例进行了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测定。结果:斑贴试验阳性反应者60例(85.71%),全部阳性10例(14.28%)。阳性率较高的为重铬酸钾、对苯二胺、硫酸镍等。皮内试验阳性反应32例(78.04%),阴性9例(21.95%),与荨麻疹组的结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湿疹病人的T细胞亚群CD3、CD4/CD8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结论:湿疹的发生与一些常见的接触、吸入等过敏原有关,可能还与T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沿海地区慢性湿疹和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过敏原分布情况,探讨预防过敏性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采用皮肤点刺试验,对沿海地区1145例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结果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患者的主要致敏原分别为牛奶(54.61%)、鸡蛋(52.34%)和鸡蛋(60.04%)、粉尘螨(58.97%)。东港市本地父母辈和子女辈的过敏原皮肤反应强度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辈为内地居民,而子女辈出生于东港市的二代之间对鱼虾蟹贝等海产品皮肤反应强度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复习国内几个代表地区的过敏原检测情况,发现与本研究结果有相同趋势。结论沿海地区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患者的过敏原中鱼虾等海产品呈低敏感性,提示早期接触过敏原对预防过敏反应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常见的接触性过敏原。方法对来自我科门诊的50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进行瑞敏欧洲标准系列斑贴试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00例患者中,斑贴试验总阳性率为49.80%,阳性率列前5位的过敏原依次为硫酸镍(21.20%)、卡松CG(14.40%)、氯化钴(7.40%)、重铬酸钾(5.80%)、甲醛(4.80%),男女斑贴试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病种间斑贴试验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硫酸镍是过敏性皮肤病患者最常见的接触性过敏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慢性湿疹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尘螨变应原检测阳性的慢性湿疹患者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尘螨疫苗皮下注射,2次/周,治疗组采用1∶109(W/V)起始浓度,0.1mL剂量开始,快速递增注射,每次剂量递增1倍,对照组采用1∶1012(W/V)起始浓度,0.1mL开始,常规递增注射,每次剂量递增0.1mL,两组下一疗程均较上一疗程浓度增加10倍,疗程间不间断,至1∶102(W/V)的维持浓度后,剂量维持为0.5mL,2次/周,两组疗程最长均不超过1年,并分别在治疗后3,6,9,12月末对其EASI评分、瘙痒积分及用药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判定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均有一定疗效,治疗组3,6,9,12月末有效率分别为17.39%,38.09%,64.70%,85.71%;对3年,照组则为0,5.26%,14.28%,63.6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湿疹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7.
派瑞松霜治疗皮炎湿疹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派瑞松霜治疗皮炎湿疹的疗效、耐受性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患者来自门诊和住院病人,男55例,女5例。年龄14~87岁,平均71.1±15.1岁;病程2天~20年,平均9.5±25.1月。每日2次外用派瑞松霜涂于患处,每周随访1次,共3周。结果治愈33例(55.0%),显效16例(26.7%),好转4例(6.6%),无效7例(11.7%)。总有效率为81.7%,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派瑞松霜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Hand eczema is a diseas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dermatological practice. This condition has negative emotional,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effects due to its impact on daily life and morphological appearance. Due to its considerable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life, this disease can lead to depression. However, not many studies have been performed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depression in hand eczema patients.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quality of life, depression, and disease severity in hand eczema patients in South Korea.

Methods

A total of 138 patients with hand eczema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was assessed by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using the 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 (DLQI). Data o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depression was obtained using the Beck''s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II). The disease severity was determined during the clinical examination, according to the Hand Eczema Severity Index (HECSI).

Results

We found positive associations between DLQI and HECSI scores (p<0.05). BDI-II scores had also statistical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HECSI scores (p<0.05). DLQI and BDI-II scores both increased with disease severity.

Conclusion

Hand eczema negatively affected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mood of patients relative to the disease severity.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quality of life modification and emotional support should be included as a part of treatment for hand eczema.  相似文献   

19.
咪唑斯汀治疗皮炎湿疹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咪唑斯汀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118例皮炎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咪唑斯汀组68例口服咪唑斯汀10mg,氯雷他定组50例口服氯雷他定10mg,均1次/d。结果咪唑斯汀治疗急慢性湿疹和异位性皮炎3周有效率为90.7%,氯雷他定组为60.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咪唑斯汀与氯雷他定对接触性皮炎的1周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咪唑斯汀是治疗皮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皮肤止痒脱敏膜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328例婴幼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73例)和对照组(155例),治疗组予蓝科肤宁湿敷15~20 min,2次/d,对照组予3%硼酸溶液湿敷,同时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均2次/d。两组疗程均为1周。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症状和体征。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治疗前后两组间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89.59%和87.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止痒脱敏膜湿敷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疗效明显,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