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凝、静脉溶栓及动静脉联合溶栓在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珐回顾性分析发病时间在12—72h的12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资料。评价标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根据治疗前后临床评分变化,评价治疗24h和治疗7d的效果。根据选用治疗方法,将120例患者分为抗凝治疗组(60例)、静脉溶栓组(40例)和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组(联合治疗组,20例)。结杲静脉溶栓组的治疗效果最差,抗凝治疗组次之,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最好,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后循环脑梗死的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将溶栓时间窗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凝、静脉溶栓及动静脉联合溶栓在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发病时间在1272h的12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选用治疗方法,将120例患者分为抗凝治疗组(60例)、静脉溶栓组(40例)和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组(20例)。结果:静脉溶栓组的治疗效果最差,抗凝治疗组次之,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最好,各组间有显著差异。结论:后循环脑梗死的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将溶栓时间窗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与静脉溶栓对发病12 h内的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对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rt-PA 0.60 mg/kg静滴,完成术前准备后,经股动脉行超选择性动脉灌注溶栓,剂量为rt-PA 0.25~0.30 mg/kg;静脉溶栓组:对16列急性脑梗死患者用rt-PA总量(0.85 mg/kg)的1/5静脉注射10 m in,余静滴60 m in。并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0 m in,12 h,1 d,3 d,7 d,30 d行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动静脉联合溶栓优于静脉溶栓。脑卒中发生后在不同时间内开始动静脉溶栓的患者在溶栓后30 m in,12 h,1 d,3 d,7 d,30 d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分减少的百分率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再出血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动静脉联合溶栓疗效显著,再出血率与静脉溶栓治疗无差别,且可以放宽脑卒中动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避免了动脉溶栓不能及时治疗的弊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凝、静脉溶栓以及动静脉联合溶栓在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名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分为抗凝组、静脉溶栓组和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比较三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与抗凝组相比,静脉溶栓组和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治疗效果优势明显,P0.05。静脉溶栓组与动静脉联合溶栓组相比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0)。与抗凝组(7.7±4.2)分相比,另外两组NIHSS评分具有优势,P0.05。与静脉溶栓组(3.9±2.9)分相比,动静脉溶栓组NIHSS评分(2.1±1.5)分明显较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治疗,针对治疗时间窗较长的患者,可以选择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与静脉溶栓治疗大血管病变引起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本科收治的由于大血管病变引起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8例,实验组采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成形术组),对照组采用行静脉溶栓(静脉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NIHSS评分和治疗后30 d的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即刻、24 h、1 d、7 d、14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实验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治疗的30天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治疗的30天总有效率为50.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治疗,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神经内科收治的50例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使用肝素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26例)和非抗凝组(24例)。2组均经静脉给予阿替普酶50 mg进行溶栓治疗。抗凝组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肝素钠静脉泵人,调整肝素剂量以延长APTT基线值,溶栓治疗3 d后改为口服氯吡格雷和/或阿司匹林;非抗凝组则在溶栓24 h后给予氯吡格雷和/或阿司匹林口服。比较2组溶栓前1 d及溶栓后1 d、7 d、14 d、30 d的NIHSS评分以及发病30 d内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与溶栓前1 d比较,抗凝组在溶栓后7 d、14 d、30d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且14 d、30 d时低于非抗凝组(p<0.05)。溶栓治疗30d内,抗凝组病死1例(3.8%)、非抗凝组病死1例(4.2%,)(P>0.05)。有出血症状抗凝组3例(11.5%)、非抗凝组3例(12.5%)(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抗凝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症状的恢复,而且不增加症状性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超早期患者63例,随机分为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组,和UK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组。两组一般治疗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一般营养脑神经细胞药物、降压和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4h第7天和第14天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随访3个月进行Barthel指数评定生活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组内比较,治疗7d和14d后,2组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后14dNIHSS评分、3个月Barthel指数,动静脉联合溶栓评分明显低于单纯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采用不同方式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8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患者予即刻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予即刻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4 h及7 d后神经缺损检查量表(NIHSS)评分,以及治疗1个月后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I指数)评分。结果:治疗24 h、治疗7 d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BI指数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采用即刻抗凝方式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ACI)静脉溶栓疗效比较及安全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脑梗死类型的不同,分为前循环组37例,后循环组39例。观察2组患者在静脉溶栓前、溶栓后24 h、溶栓14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量表(NIHSS)评分情况,静脉溶栓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静脉溶栓前后生活质量(SF-36)量表对比,静脉溶栓后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 后循环组溶栓14 d后,NIHSS评分明显高于前循环组(P<0.05)。2组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消化道出血、脑出血转化、肝功能异常、皮肤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组静脉溶栓14 d后,SF-36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后循环组(P<0.05)。前循环组临床疗效高的总有效率为91.89%,高于后循环组的69.23%。结论 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早期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效果显著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等剂量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予UK1.5×104/k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30min内静滴,2h后给予普通肝素钠维持静点24h,根据凝血时间调整滴速,1d后给予低分子肝素及活血对症治疗,对照组只给予低分子肝素及活血对症治疗,用药后1d、7d、14d各判定疗效1次。结果50例患者经UK静脉溶栓治疗,用药后7d和14d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中等剂量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稳定、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根据预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在Medline及万方数据率、CNKI数据库中进行相关检索,由2名评价员独立提取资料。应用RevMan5.1软件包对各研究结果进行数据合并分析。结果纳入1999—2011年国内外文献7篇,共352例患者,其中177例动静脉联合溶栓,175例单一静脉/动脉溶栓或基础治疗。(1)动静脉联合溶栓组神经功能缺损的总改善率为67.23%,对照组为4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0.05),联合组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OR=2.67,95%CI 1.68~4.26,P=0.01)。(2)联合组溶栓后24 h E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加权平均差=15.65,95%CI 9.30~21.99,P<0.01)。(3)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合并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9.04%,对照组为9.7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静脉联合溶栓疗效优于单一静脉/动脉溶栓或基础治疗,而继发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相当。  相似文献   

12.
不同溶栓方式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晨 《医学综述》2014,(8):1496-1498
目的观察脑梗死超早期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物剂(rt-PA)进行不同溶栓方式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太原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80例,依据不同溶栓方式分为静脉溶栓组(30例)、动脉溶栓组(20例)与对照组(30例)。记录各组治疗前、治疗后24 h、7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各组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及死亡情况,评估各组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静脉溶栓组和动脉溶栓组在溶栓前的NIHSS评分由(12.4±8.9)分和(13.7±8.9)分,分别降至治疗后24 h的(10.3±7.3)分和(11.1±6.3)分,并且7 d时的NIHSS评分低于溶栓治疗前(P<0.05)。静脉溶栓组的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动脉溶栓组(P>0.05)和对照组(P<0.05)。各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动脉溶栓的临床安全性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3.
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先予以r-tPA静脉溶栓,然后在DSA下动脉溶栓,24h后常规予以抗血小板集聚、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等治疗,对照组入院后即予以抗血小板集聚、扩张血管、脑神经保护剂等治疗。两组均采用美国国立卒中研究中心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评价治疗前、治疗24h、14d、21d、90d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状性脑出血2例,死亡1例;对照组并发症状脑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两组均无全身性出血发生。结论治疗组短期内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状况,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临床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殷安鹏  黄会林 《河北医学》2014,(11):1777-1781
研究脑卒中患者CT灌注(CTP)在辅助纤溶酶原重组组织型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因急性脑卒中入院治疗的患者共58例,根据CTP 提示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脑血流量CBF比值介于0.2-0.6之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rt-PA静脉溶栓,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CTP 辅助溶栓。对比实验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h、7d的CTP 各参数。对比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h、7d的NIHS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溶栓后14d时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24h、7d的CBF、CBV灌注量均显著高于前一时间节点,而CBF、CBV和TTP 面积均显著低于前一时间节点,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24h、7d的rCBF和rCBV均显著高于前一时间点,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24h、7d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前一时间节点,P<0.01;实验组治疗后24h、7d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一时间节点的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TP 辅助静脉溶栓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介入置管溶栓联合抗凝与单纯抗凝治疗产后合并下肢静脉血栓(DVT)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6年2月34例产后合并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单纯抗凝组和介入治疗组,其中单纯抗凝组23例,介入治疗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随访6~14个月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单纯抗凝组比较,介入治疗组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与单纯抗凝组比较,介入治疗组Villalta评分及各等级例数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置管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优于单纯抗凝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吴趋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6):676-677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注射尿激酶超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10万IU尿激酶溶入50ml生理盐水中,进行患侧经颈动脉推注溶栓治疗。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结果两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经颈动脉小剂量尿激酶超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后再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梗死的疗效.方法 8例后循环梗死患者发病4~32 h内先行静脉溶栓,因效果欠佳,临床症状加重再行动脉溶栓.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结果 8例患者中有5例动脉溶栓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2例溶栓后临床症状稍改善,1例患者溶栓后有出血转变.动脉溶栓前、溶栓后24 h、溶栓后7 d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31.75±3.20)分、(22.25±9.22)分和(16.5±9.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循环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如果效果差,病情重,再行动脉溶栓治疗效果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恶化的疗效。方法 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经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恶化的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头颅CT除外出血转化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采用单抗加抗凝,即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采用双抗,即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恶化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14天后治疗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偏低(P<0.05),治疗组mRS评分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恶心、呕吐1例,对照组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恶心、呕吐2例,对照组和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差异不显著。结论 采用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减轻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恶化症状,减轻残疾程度,疗效显著,且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模式磁共振成像(MRI)指导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3~6 h内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3~6 h,存在MRI灌注加权成像(P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不匹配的ACI患者48例,分为rt-PA静脉溶栓治疗组(rt-PA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前、治疗后1 h、7 d及90 d时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90 d时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综合生活能力。结果rt-PA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 h、7 d及90 d时rt-PA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rt-PA组临床结局良好率和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t-PA组出现症状性脑出血2例,2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发病3~6 h的ACI患者,在PWI和DWI不匹配的情况下,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重度牙周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合并重度牙周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58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溶栓组),60例患者接受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照组)。分析各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24 h及7 d的NIHSS评分,治疗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3个月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消化系出血、泌尿系出血)和卒中相关病死率的差异性并分析合并重度牙周炎的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溶栓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24 h及7 d NIHSS评分水平明显下降(P0.05)。3个月时远期预后溶栓组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之间的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内的不良事件中,溶栓组发生牙龈出血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皮下出血、消化系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泌尿系出血。[结论]尽管rt-PA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重度牙周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会增加牙龈出血,但并未使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患者病死率增加,而且,静脉溶栓还能够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