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70年1月~2005年1月我院收治的4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1例患者中,行根治性切除18例,1、3、5生存率分别为82·3%、45·8%、45·8%;姑息性切除10例,1、3年生存率分别为11·1%、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21·38,P<0·01)。行开腹取活检9例,1、3年生存率分别11·1%、0;与姑息性切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2,P=0·89)。淋巴结阴性组25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4%、27·3%、27·3%;淋巴结阳性组16例,1、3年生存率分别为61·8%、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13·85,P<0·01)。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2.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1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9例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肝胆管癌的发生率占同期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2.0%(19/936).19例患者中,可行手术13例(68.4%,13/19);其中根治性手术8例,姑息性手术5例.8例根治性切除的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62.5%(5/8)、25%(2/8);姑息性切除1,3年生存率分别为加%(1/5)、0%(0/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高度警惕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的可能,提高疗效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不同手术方式的预后及影响。方法 :对 5 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方式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手术切除 2 2例 (3 9.2 % ) ,其中根治性手术 15例 ,姑息切除 7例 ,行胆管内、外引流 2 9例 ,5例仅作探查活检。随访根治性切除 13例中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5 3 .3 % (8/15 )、2 0 %(3 /15 )、13 .3 % (2 /15 ) ,最长 1例生存已 5 1个月。姑息切除 7例中 ,1年生存率为 2 8.5 % (2 /7) ,非切除 3 4例中随访 2 2例 ,仅 2例作胆管外引流 ,术后放疗 ,存活 15、17月 ,其它未超过 8月。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治疗应力争作根治性切除 ,无法切除者应作内或外引流 ,尤以内引流者可延长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9例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肝胆管癌的发生率占同期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2.0%(19/936)。19例患者中,可行手术13例(68.4%,13/19);其中根治性手术8例,姑息性手术5例。本组8例根治性切除病例1、3年生存率分别为62.5%(5/8)、25%(2/8);姑息性切除1、3年生存率分别为20%(1/5)、0%(0/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高度警惕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的可能,提高疗效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大导管型肝内胆管癌及小导管型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内胆管癌患者91例的临床病历资料,比较大导管型肝内胆管癌及小导管型肝内胆管癌的病理特征。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做无复发生存曲线及总生存曲线分析,Log-rank法比较组间生存率。采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大导管型肝内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91例肝内胆管癌患者中大导管型52例,小导管型32例,未确定型7例。与小导管型比较,大导管型具有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血清CA199水平高、TNM分期高、肝内胆管结石病史等特点(P<0.05)。大导管型患者术后1、3、5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小导管型(P<0.05)。大导管型与小导管型术后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是大导管型肝内胆管癌总生存期的预后不良因素,血管侵犯、TNM分期是肿瘤无复发生存期的预后不良因素(P<0.05)。结论 大导管型及小导管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有一定差异,大导管型预后更差,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及TNM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内胆管结石相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特点。方法:收集296例首次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ICC患者资料,按有无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分为两组,其中结石阳性组38例,结石阴性组258例。对两组患者16项临床病理特点以及术后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等数据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结石阳性组平均年龄和女性比例、临床症状阳性率、CA19-9、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胺转肽酶水平均明显高于结石阴性组,而且,结石阳性组的患者肿瘤更易形成子灶、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TNM分期更晚。结石阳性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9.8%,2.6%,0%,明显低于结石阴性组(46.9%,26.4%,20.9%)。结石阳性组ICC患者的1,3和5年生存率为39.5%,7.9%和0%,也明显低于结石阴性组ICC患者(67.8%,38.0%,26.4%)。结论: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ICC患者肿瘤分期更晚,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更差,术中应行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比较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不同手术方案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将114例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患者,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胆总管切开取石加纤维胆道镜术组(A组)、单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组(B组)、肝叶/段切除术组(C组),每组各38例,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例数。结果:C组总有效率最高;A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2例、B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3例,显著高于C组的2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叶/段切除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理想途径,临床疗效显著,且可彻底解决胆管狭窄以及肝叶累及等问题,安全性高;在临床应用肝叶/段切除术时,可在术中术后结合应用纤维胆道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0.6~2007.1月收治的53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3例患者中根治性手术组1、3、5年生存率为70.1%、40.3%、20.1%;R1手术组1、3年生存率为38.1%和0%,开腹探查组1、3年生存率为25.1%和0%。单因素分析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与预后相关(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根治性切除(P<0.01)、淋巴结转移(P<0.0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根治性手术切除可使患者具有较高的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0月至2007年10月手术治疗的6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术后均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统计术后生存期并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根治性切除组1、3、5年生存率为76.2%、41.5%、30.8%;姑息性切除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3.5%、6.4%、0。癌胚抗原(CEA)〉15μg/L组1、3、5年生存率为43.6%、10.5%、0;CEA≤15μg/L组1、3、5年生存率为78.6%、52.8%、18.8%,多因素分析根治性切除术,CEA是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治性手术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张彤  秦锡虎  黄伯华  朱峰  吴宝强 《河北医学》2007,13(9):1080-108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诊断和和外科治疗结果,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到2005年12月18例ICC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块,消瘦,黄疸及伴有肝内胆管结石.本组TSGF,CA19-9,CA242阳性率分别为83.3%(15/18),66.6%(12/18),50%(9/18).CT早期强化16.7%(3/18),延迟强化72.2%(13/18),病灶轮廓呈特有方形或长方形各1例,MRI T1WI低信号T2 WI略高信号14例,T1WI,T2 WI 均为低信号4例.病灶内见"胆汁湖"4例,邻近近端胆管扩张6例.根治性切除11例,1,3年生存率23%和12%.姑息性切除5例,1,3年生存率11%和0%.探查者2例,术后4.5月内死亡.结论: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综合肿瘤标志物TSGF,CA19-9,CA242的血清学检查和CT,MRI增强扫描特征,有助于提高ICC的术前诊断率.根治性切除可获得良好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婴儿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收集我科2009-2011年收治的88例胆汁淤积症患儿,对其病因、临床检查、病理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婴儿胆汁淤积症男孩、足月儿多见;2~3月龄发病率高。本组患儿中胆道闭锁组19例;肝内淤胆组69例,其中仅10.1%明确病因。胆道闭锁组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明显高于肝内淤胆组,其他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筛瓜氨酸血症1例;尿筛40%患儿高度怀疑Citrin缺陷。肝内淤胆组中23例行LSC25A13基因12种突变位点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胆道闭锁组B超确诊率为64.7%。49例肝组织病理提示两组胆汁性肝硬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病死率和好转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胆道造影术、内科动态观察是鉴别胆道闭锁的常用方法,前者更可靠。对于有肝内胆汁淤积病史或存在肝功能反复异常者,应积极找病因,注意代谢病检查,并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肝内胆管三维结构重建,预测肝外胆道闭锁的预后。方法:对2例肝外胆道闭锁和1例对照的肝组织进行二维病理观察。系列组织切片在计算机辅助下,重建肝内胆管的三维构形。结果:二维病理学研究显示,胆道闭锁、肝内胆管增生、炎症和肝组织纤维化明显。胆道闭锁2例的肝内胆管三维构形是相似的,小叶间胆管弯曲扩张并形成微囊肿;增生的胆管主要来自赫令管,多数赫令管管腔开放并且互相连结形成网络状,少数赫令管形成膨大盲端。结论:①肝外胆管闭锁的三维构形变化是检测预后的依据之一;②小叶间胆管的微囊肿和赫令管膨大盲端,指示肝外胆道闭锁不适合肝肠吻合术而需要肝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胆道闭锁是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最常见的病因,也是小儿肝移植的主要指征,如果不及时诊治,可导致患儿进行性肝纤维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甚至死亡。目前普遍认为及时行Kasai术或肝移植可明显改善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预后,因此其早期鉴别诊断极其重要。然而,先天性胆道闭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早期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特征方面存在着诸多共同点,给临床鉴别诊断带来极大困难。过去的十年里,各种无创性检查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取得了很大进展,包括早期筛查,特征性生物标志物的研发,超声检查定性、定量指标的完善,放射性核素肝胆动态显像价值所在的明确,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应用的探索等。但目前临床上尚无一种同时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无创性早期鉴别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方法。术中胆道探查、造影仍是目前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最准确的方法,但该法的有创性及对术者的高要求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本综述在阐述临床常用早期鉴别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方法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多学科、多技术联合应用早期鉴别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最佳策略,为提高先天性胆道闭锁早期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缺血对胆道并发症发生和预后的影响,以及早期肝动脉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自2003年10月至2007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720例原位肝移植(OLT)患者中,共有32例在移植术后4~65(25±15)d彩超发现肝动脉缺血并经肝动脉造影(DSA)和(或)CT肝动脉成像证实,其中肝动脉狭窄(HAS)30例,肝动脉血栓(HAT)2例.32例中,20例接受了肝动脉介入治疗.以再次肝移植及患者死亡为观察终点,随访32例患者的临床转归.结果 20例(62.5%)发生胆道并发症,包括单纯胆总管狭窄2例,肝内外胆管狭窄13例,肝内胆管狭窄5例,同时合并胆漏2例、胆汁瘤4例、胆源性肝脓肿3例.20例中,8例为HAS接受了成功的肝动脉介入治疗者,但治疗时间均在发现HAS 2周后;10例为HAS未接受肝动脉介入治疗者;1例为HAT溶栓开通者;1例为HAS支架治疗失败者.2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62 d(22~517 d),死亡10例,再次肝移植6例,健在4例;6、12、24个月移植肝累积存活率分别为60.0%、34.9%和0.12例未发生胆道并发症,其中9例为HAS接受了成功的肝动脉介入治疗者,其治疗时间均在发现HAS 2周内;2例为HAS病检提示急性排斥反应者,均及时应用抗排斥药物冲击治疗;1例为HAT溶栓失败接受再次肝移植者.该12例中位随访时间952 d(14~1398 d),死亡3例,再次肝移植1例,健在8例;6、12、24个月移植肝累积存活率分别为75.0%、66.7%和66.7%.结论 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缺血是引起胆道并发症的重要原因,早期成功的肝动脉介入治疗有助于减少胆道并发症、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Fu Y  Yang W  Wu JY  Yan K  Wu W  Xing BC  Chen MH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1,124(13):1957-1963
Background  Biliary injury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an cause serious consequences including death. However, there are limited data regarding bile duct changes with or without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hepatic malignancies.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incidence, prognosis and risk factors of intrahepatic biliary injury associated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Methods  Between June 2001 and January 2009, 638 patients with hepatic malignancies (405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233 with liver metastasis) who had 955 treatment session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Imaging and laboratory data,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and patient outcomes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The risk factors of biliary injury and the impact on overall survival of patients were analyzed. The chi-square test, Fisher’s exact test, Kaplan-Meier curves and stepwis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where appropriate.
Results  Biliary injury was observed in 17 patients after 17 ablation sessions based on imaging findings.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biliary injury was 1.8% (17/955) with an average onset time of 12 weeks (2–36 weeks).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complications of biliary injury were identified in 9, 6 and 2 cases, respectively.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after detection of biliary injury was 40 months. There seemed no notable difference in overall survival between patients with and those without biliary injuries. By multivariate analysis, vessel infiltration (P=0.034) and treatment session ≥4 times (P=0.025)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biliary injur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hile tumor located centrally was the only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in the metastasis group (P=0.043).
Conclusions  The incidence of biliary injury was not frequent (1.8%). Through appropriate treatment, intrahepatic bile duct injuries seemed not affect the patients’ long-term survival. Additionally, risk factors may be helpful for selecting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andidates and predicting biliary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婴儿胆道闭锁的麻醉方法.方法:将23例胆道闭锁患儿随机分成两组:A组(n=12)单纯全麻组,B组(n=11)全麻复合硬膜外组,记录术前(T1)、手术切皮(T2)、胆道探查(T3)、拔除气管导管(T4)时病人的MAP和HR的变化,记录各组芬太尼、阿曲库铵、异氟烷的用量和停异氟烷吸入后病人呼吸恢复的时间、拔管时间.结果:两组MAP和HR在术前无显著差别(P>0.05),在T2、T3及T4时A组高于B组(P<0.05);呼吸恢复的时间、拔管时间A组高于B组(P<0.05);全麻药的用量A组高于B组(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婴儿胆道闭锁手术,但B组更优于A组.  相似文献   

17.
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及胆漏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及胆漏微创治疗的价值.方法对17例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及胆漏的患者,应用十二指肠镜逆行胆道造影(ERCP)、胆管狭窄部扩张、塑料内支架置入、经皮经肝胆管内外引流或联合经皮腹腔胆汁湖引流等微创方法治疗,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17例肝移植术后黄疸患者经造影证实:胆管吻合口狭窄9例,其中合并胆漏3例;肝门部胆管狭窄4例,其中合并胆漏1例;移植肝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4例;行ERCP加胆管扩张及塑料内支架置入8例,经皮经肝胆管造影、胆管内外引流管置入9例,对合并胆漏的4例联合进行了经皮腹腔胆汁湖引流,13例非胆管弥漫性狭窄的患者治疗有效、黄疸消退,胆漏愈合,4例移植肝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患者治疗无效.结论肝移植术后胆管非弥漫性狭窄及胆漏的微创治疗安全、有效,但对于移植肝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尚无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胆道闭锁和新生儿肝炎肝脏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例胆道闭锁患儿和3例新生儿肝炎患儿肝脏进行了透射电镜的观察。发现胆道闭锁患儿肝细胞质内高电子密度物质(EDM)较新生儿肝炎患儿为多。认为其与胆汁淤滞有密切关系。推测其为胆色素性物质。胆道闭锁患儿毛细胆管数量较新生儿肝炎患儿为多,管腔稍有扩张。还可见到胆道闭锁患儿毛细胆管处细胞连接破坏现象。这些可能是胆管梗阻,胆管内压增高所致。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Dong JH  Zhang LD  Wang SG  Bie P  Yang Z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8):1236-1239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ITBL)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从1999年2月至2004年8月间212例次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ITBL的情况.结果共发生缺血型胆道病变14例(6.6%),其中肝门部胆管病变5例,肝内外胆管多发病变6例,肝内胆管多发病变3例.供肝冷保存时间超过10 h,供受体ABO血型不符,术后肝动脉病变及原发病为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ITBL发生率分别为9.8%(10/102)、22.2%(2/9)、40%(2/5)及14.6%(7/48).14例患者采用内科保守、内镜、外科及再次肝移植治疗,7例治愈,4例病情改善,1例无效、1例死亡.治疗有效率为78.6%(11/14),治愈率为50%(7/14),与ITBL相关的病死率为7.1%(1/14),与ITBL相关的移植物失功率为23%(3/14).结论尽量避免供受体ABO血型不符和供肝冷保存时间过长,及时处理术后肝动脉病变是预防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ITBL的有效措施.根据胆管树的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原位肝移植术后ITBL患者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胆道支架引流联合腔内射频消融治疗胆道恶性梗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引流联合腔内射频消融治疗胆道恶性梗阻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18例因胆道恶性梗阻接受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治疗的患者,在胆管插管成功后,循导丝插入双极射频电极,于肿瘤部位进行射频消融,并留置胆道支架进行引流,观察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射频消融治疗;胆道引流成功率为100%(18/18),12例患者留置塑料支架,6例患者留置金属支架,其中3例患者同期留置胰管支架;术后患者出现胆管炎2例,胰腺炎2例,均经短期对症治疗后控制;黄疸明显缓解率为61%(11/18);中位随访期10.9(2.0~15.4)个月,3个月内支架通畅率为87%(13/15),6个月内支架通畅率为64%(9/14),12个月内支架通畅率为25%(2/8);6个月生存率为67%(8/12),12个月生存率为50%(4/8)。结论对于胆道恶性梗阻,胆道支架引流联合腔内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