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淑媛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6):1608-1609
胃痞病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望无胀大,且常伴有胸膈满闷.得食则胀,嗳气则舒.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绪、起居、冷暖等诱因有关.乃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和而成,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太阴所至为积饮否膈."又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脾不能行气于肺胃,结而不散则为痞".临床上屡见不鲜,而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分型探讨较少.为便于临床治疗有必要作以探讨,现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介绍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2.
痞,其病名首见于《内经》,称为“否”、“痞”、“痞满”、“痞塞”。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日:“备化之纪……其病痞。”《素问·至真要大论》日:“太阳之复,厥气上逆……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指出了本病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故又称心下痞。乃无形之气结于心下,自觉胃脘部有痞闷不舒之感,可见于多种证候之中。对于痞满证治的认识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奠基于仲景,在《伤寒论》中关于痞证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证候的特征都有了简要的记载。由于其病因繁异,  相似文献   

3.
胃痞的中医辨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中国医药导报》2008,5(19):184-184
胃痞是以心下胃脘痞塞,满闷不适为主症,按之柔软,触之无形,且常伴有疼痛,胸膈满闷,纳少,大便不调的病症。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胃痞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成为各型慢性胃炎治疗中的一个难点。而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常常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浅谈淋证从胃治疗史嘉林《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论也。”笔者遵循这一理论,淋证从胃治疗收效良好,愿与同道共讨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阳明司天之政…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小便黄赤,甚则淋。”“热至则身热…淋闷之...  相似文献   

5.
痞证是以胃脘部痞塞闷满为主证的证候名称,为临床的常见证之一。《伤寒论》中论述的痞证,是指病人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但不疼痛的一种症侯,其病因病机虽有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等不同,但总的病机都是胃气壅滞。如果心下痞硬疼痛者则名结胸,若仅觉心下烦闷不舒,不硬不满者则名为“心下支结”,此二证均不属于痞证范围。关于痞证的成因,《伤寒论》中多认为是误下所致,如《伤寒论》中所述:“病发于阴而复下之,因依痞也”。(13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及入里则作痞”。(151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心下痞硬而满”。  相似文献   

6.
胃痞壅滞,主用通降,慎用开破 胃痞是指胃脘部痞塞满闷、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的一种病证,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生理上,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均可直接影响气机的通畅,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木郁不能疏土,可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脾不升清,胃不和降,则升降气机痞塞,或逆乱失常,导致气滞中满;脾胃不和,则木可侮之,使气机乖常而生痞满.  相似文献   

7.
胃痞以胃脘部位自觉满闷阻塞为其主症。"痞"意有二:一指病理上的胃气不通,一指满闷阻塞的症状。纵观当今医学内科教材,多详于胃痛而略于谈痞,或痛痞混论。然证之临床,现今所称之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消化系统疾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半夏泻心汤系汉·张仲景治疗痞证的主方之一.《伤寒论》149条(赵本)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由于原文叙证简单,未言病机,故后世医家对此阐发,各有见解,以致后学者临证时莫衷一是,难以把握。本文试从以下两方面谈谈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痞满、呃逆、呕吐、嘈杂、嗳气等范畴。胃为水谷之海,仓廪之官。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明医杂著·卷之一》云:“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津气,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无病矣。”《盂伯雄先生医案·肝气肝风》云:“脾为湿土,以升为健,胃为燥土,以降为和,肝木横亘于中,上犯胃经,下克脾土,以致胸腹不舒,甚则吐作泻。”可见本病虽病位在胃,但与肝脾两脏关系密不可分。今就王垂杰导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认识及中医辨证论治经验总结如下。1固护脾胃调气为要本病病位在胃,关联脏腑为脾与…  相似文献   

10.
《素问·咳论》首先论述了寒邪从皮毛、胃两条途径侵肺而致内外合邪,导致咳嗽;总结咳嗽病机时又强调曰“此皆聚于胃,而关于肺”。各注家对此注解有异,如王冰从中上焦关系进行解释,认为两焦受病,邪气熏肺而肺气满逆,故而咳嗽涕唾;《医宗金鉴》则把主要病机归为胃有邪而浊,进而影响致肺;《太平圣惠方》根据前后文义把所属之邪定为寒气;《医学三字经》则认为是不能输布之水谷之气,随热化痰,随寒化饮,痰饮为患,致肺喘咳;《内经讲义测直接认为水饮聚于胃而关于肺,并认为本句经文含义可相当于“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  相似文献   

11.
吐法在中医内科急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者,涌吐上焦之邪也。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其在高者,引而越之”就是吐法很早的应用。历代医家运用吐法者甚多。例如: 后汉·张机《伤寒论》云:“宿食在上脘者,当  相似文献   

12.
周勇  魏盼  周小康 《中医学报》2019,34(2):248-251
《伤寒论》所称"心下痞"即患者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无疼痛症状。痞证之根本病机为中焦气机壅滞,脾胃升降失和。《伤寒论》中关于心下痞的"泻心汤"有五种,分别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附子泻心汤。五方均主治痞证,然各方所治主证之病机有所差异: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生姜泻心汤主治太阳少阳并病之胃虚不化水热痞;甘草泻心汤主治少阳阳明并病之胃虚痞;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寒郁化热,热邪壅聚之热痞;附子泻心汤主治热痞兼阳虚之证。五证虽均以痞为患,但病机不同,立法处方也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13.
《素问·阴阳别论》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其大意是说,二阳之病(胃病)的发生,多由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而致。脾与胃同居中焦,属土,故脾伤可累及于胃;心为君主之官,为一身之大主,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故心伤亦可影  相似文献   

14.
攻下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大法,是中医八法之一,攻下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留者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云:“因其重而减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伤寒论》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峻下、缓下、和下、润下和导下等法,从而发展了《内经》攻下的理论。近年来余等在临床上用攻下法治疗各科杂病,取得了满意疗效,兹介绍如下。1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属中医“中风”病范畴,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观…  相似文献   

15.
虚热证治     
<正> 一、祖国医学对虚热的认识对虚热一征的认识和探讨,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素问·逆调论》说:“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盛,故热而烦满也。”《素问·调经论》说;“阴虚生内热奈何?妓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内热。”以上所说的内热、烦热均为虚热。后世医家并陆续有所阐发:张仲景创制小建中汤治疗“虚劳  相似文献   

16.
眩晕病;内伤为主,多系本虚标实,其病变以肝、脾、肾为重点。三者中以肝为主。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疾病亦可单独出现。1历代沿革眩晕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如《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人于脑则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念则目眩以转矣”;吸枢》海论篇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口问篇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统上所述《内经)}认为其病在肝在脑,病机属民,属虚,外邪乘虚而入所致。历代医家在…  相似文献   

17.
略论阴结     
阴结者,正虚火衰而大便闭也。与邪实火亢之阳结判若天渊。仲景云:“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阳结;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者,名曰阴结。”阴结恒属三阴,故《素问》有“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之论。盖以肝主疏泄,肾司二便,脾与胃脏腑相连,为病固当如是。观《素问·厥论》:“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与“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二句,其义概可见矣。陈梦雷注云:“泾大便,溲小便。”此  相似文献   

18.
三焦为六府之一。《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同时,三焦也为十二官之一。《素问·十二藏相使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素问·五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则所谓三焦,好  相似文献   

19.
关于痞证的几个问题曾林森(姜堰市卫校225500)“痞”和“痞证”有不同的内涵”.“痞”以自觉胃院部满闷不适,按之而不痛为特征,它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痞证”则是以“痞”为主症的一类病变.痞证的临床辨治,仲景论之甚详,历代医家对其均有精辟见解.个人学...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在祖国医学属于消渴。早在春秋战国时已有关于本病的论述。如《素问·奇病论篇》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后世医家根据本病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的主次,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类。其病理主要在于燥热偏盛,阴津亏耗,并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肺、胃、肾,虽有所侧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病的后期常导致肺燥、胃热、肾虚同时存在。祖国医学在过去数千年中,一直把饮食控制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