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荆忻  荆忱  贾绍斌 《西部医学》2011,23(3):436-438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青年组56例(〈45岁)AMI患者、老年组156例(≥60岁)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青年AMI组危险因素如吸烟、男性、超重、心血管病家族史、血脂异常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或P〈0.05),发病时症状较老年人典型(P〈0.01),并发症明显少于老年患者(P〈0.01)。冠脉造影(CAG)显示青年患者冠脉病变以单支、局限性病变为主,而老年组则以多支病变多见(P〈0.05)。结论青年人AMI患者吸烟、男性、家族史、血脂异常是其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发病时症状典型、并发症少;CAG显示冠脉正常者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2.
老年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德明  乔锐  黄盛  程静芳 《安徽医学》2009,30(5):521-523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特点及发病的危险因素与临床症状分析。方法将2006—2009年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60岁以上老年女性、老年男性与非老年女性患者,对其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危险因素与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老年女性冠心病与老年男性无差别,病变以双支、三支病变为主,血管病变类型以B、C型为主;老年女性、男性两组危险因素除吸烟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临床症状老年女性不典型;而非老年女性冠心病血管病变以单支、双支为主,类型以A、B型为主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症状老年女性与非老年女性一样不典型。结论老年女性冠状动脉病变以双支、三支病变为主,类型以B、C型为主,非老年女性冠心病血管病变以单支、双支为主,类型以A、B型为主;影响老年女性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与老年男性相似,老年女性与非老年女性临床症状均不典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选取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岁)53例作为青年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岁)60例为老年组,比较两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青年组男性、吸烟、饮酒、劳累、冠心病家族史、高脂血症、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典型胸痛、单支病变病例明显高于老年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低于老年组。结论吸烟、饮酒、精神压力大、冠心病家族史、超重、高血脂是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青年AMI症状典型,多为首次发病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单支病变为主。应针对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加强预防,积极诊治,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特点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选择首次发病的STEMI患者112例,按年龄分青年组43例(年龄1844岁)、老年组69例(年龄≥60岁),对两组患者间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青年组患者腹型肥胖、吸烟史、饮酒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及血脂异常程度均高于老年组(P<0.05);青年组患者以男性为主。青年组患者发病前多伴有过度劳累、情绪异常、暴食酗酒等诱发因素(P<0.05)。青年组患者多为前降支病变(P<0.05),单支冠脉病变比例明显高于老年冠心病组(P<0.05),ACC/AHA冠脉病变分类低危组占多数。结论:患者腹型肥胖、吸烟、饮酒、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及血脂异常,主要是青年STEMI患者的危险因素,青年组发病前多伴有过度劳累、情绪异常、暴食酗酒等诱发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示青年组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大多累及前降支近段,病变多为低危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将40岁以下(含40岁)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53例与同期确诊的中老年患者57例及青年非冠心病者36例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结果 青年型冠心病组患者症状多不典型,吸烟为主要危险因素,多支病变者显著少于中老年男性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亦显著低于中老年男性组,分别为(7.2±3.2)、(13±5.5)分(P〈0.05),单支受累多见。结论 吸烟为青年型冠心病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青年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再通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与临床病变特点,探讨预防青年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途径。方法对38例年龄〈4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72例年龄〉6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比观察,从性别、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冠脉病变程度、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以男性为主,且临床症状表现典型,与老年患者相比冠脉病变简单以单支病变为主,且右冠状动脉多见(P〈0.05),心梗后心功能衰竭与死亡发生率均低于老年组(P〈0.05),但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老年组(P〉0.05)。结论吸烟饮酒长期熬夜疲劳是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通过改正生活习惯可能会大大减少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青年患者冠脉血管病变简单,经皮介入治疗效果好,其并发症少预后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对134例年龄≤45岁、首次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男性患者进行回顾性ICVD风险评估,以明确现行ICVD风险评估方法对青年男性患者ICVD风险评估的有效性。方法 入选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住院,年龄≤45岁,首次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男性患者134例。收集其发病前临床资料,根据传统ICVD风险因素(包括年龄、血压、体质量、吸烟史、糖尿病和血脂水平),按照国人ICVD 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对其本次发病前的ICVD风险进行回顾性评估。结果 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中,检出的前3位风险因素为超重和肥胖、吸烟及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检出率占20.0%~30.0%。根据传统风险因素,按照国人ICVD 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对患者发病前的ICVD风险进行评估,发现ICVD 10年发病绝对风险仅为2.09%,属于低风险患者。与同年龄段人群ICVD 10年发病平均风险相比,该组青年男性患者ICVD 10年发病风险增加1.66倍;与ICVD 10年发病最低风险相比,该组青年男性患者ICVD 10年发病风险平均增加5.70倍。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中,单支血管病变者占44.0%,双支及三支血管病变者占56.0%;梗死相关血管以前降支为主,其次是右冠状动脉。结论 青年男性是冠心病的易患人群,但我国现行的ICVD 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明显低估年龄≤45岁的男性ICVD风险,不能很好地预测其ICVD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52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青年(〈4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收治的52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同期55例老年(≥60岁)急性心肌梗死组作对比,从性别构成、危险因素、诱发因素、发病时情况、心肌梗死部位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时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青年人心肌梗死有以下特点:(1)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高血脂、阳性家族史;(2)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为:发病突然,多有明显诱发因素,前驱症状少,胸痛症状典型,并发症少,死亡率低,预后良好;(3)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占有一定比例。结论: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有其自身的特点,青年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石化青年员工和中老年员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造影特点。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2年12月新疆独山子石化医院收治的60例AMI患者,年龄≤44岁的AMI患者为石化青年组(A组),年龄≥45岁的AMI患者为石化中老年组(B组),比较两组AMI危险因素、发病情况、心电图改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等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A组患者男性AMI发生率为96.7%,吸烟(83.3%)、高脂血症(65%)、冠心病阳性家族史(60%)的比例均高于B组(P<0.05);AMI发作多与过度劳累、过度饮酒、情绪异常有关(P<0.05),胸痛为典型症状,心电图检查多为前壁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P<0.01);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主要为左前降支(63.3%),以单支病变为主(60%),与B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史(P<0.05),下壁心肌梗死多见(P<0.05),梗死相关血管主要为右冠状动脉(45.2%),双支和3支病变多于A组。结论石化青年AMI以男性多见,吸烟、高脂血症、家族遗传因素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主要因过度劳累、过度饮酒及情绪异常诱发,病变多累及左前降支,多发生前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应积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AMI的过早发生。  相似文献   

10.
田洁  魏双超 《当代医学》2010,16(34):53-54,10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特点,为青年AM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回顾性研究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中心CCU2010年5月至~2010年10月住院的所有AMI患者共101例,其中青年14例(男性11例,女性3例),中老年87例(男性53例,女性34例),将中老年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结果青年组发病男性多见,其次为吸烟者,但与中老年组比较,大量饮酒与青年人AMI更为密切(P〈0.05)。典型胸痛、有诱因者较中老年组多(P〈0.05),冠脉以单支病变为主(P〈0.05)。中老年组发病与高血压、既往冠心病史有关(P〈0.05),心功能下降多见(P〈0.05),冠脉以多支病变为主(P〈0.05)。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家族史,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病死率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大量饮酒与青年AMI密切相关,胸痛典型,常有诱因,冠脉以单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1.
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临床特点。方法:对65例老年(〉60岁)和51例中青年(〈40岁)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危险因素中老年组高血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但中青年组家族史和吸烟因素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或P〈0.01);两组高血脂症、糖尿病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病变血管的支数以双支和多支病变为主(75.4%),中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66.7%)。老年组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以中、重度为主,共占92.3%,而中青年组占60.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阳性率为93.8%,中青年阳性率仅为70.6%,两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是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其冠脉病变以双支、多支、中重度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12.
中青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危险因素及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建建  赵献明 《微创医学》2007,2(5):399-401
目的分析中青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危险因素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情况,指导临床防治。方法对中青年组(<55岁)32例和老年组(≥70岁)31例ACS病人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CAG)、PCI、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危险因素居首位的中青年组是吸烟(68.75%),老年组则为高血压史(74.19%)。中青年组吸烟、饮酒、高LCL-C血症患者较老年组多,有高血压、冠心病史的患者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狭窄病变中青年组前降支累及最多(81.25%),单支病变的比例较老年组(34.38%vs16.13%)高,但闭塞性、弥漫性病变例数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中青年组右冠状动脉病变达56.25%,多支病变(21.88%)较老年组(80.65%、48.39%)少,直接PCI的例数(31.25%vs9.68%)多,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中青年ACS的主要危险因素与不良生活习惯相关,吸烟居首位;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程度已与老年ACS患者差别不大,直接PCI安全且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无明显冠状动脉狭窄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将398例首次AMI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纽(直径狭窄程度≥50%)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纽(直径狭窄程度〈50%),比较分析二纽的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情况。结果398例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31例,占心肌梗死患者的7.79%(31/398)。二组在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组比较,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的AMI患者在少于40岁的比例(71.0%对46.5%p〈0.005)、吸烟(71.0%对56.5%p〈0.005)和有诱发因素(67.7%对25.9%p〈0.005)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比例较高(70.1%对45.2%,P〈0.05),而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较低(20.1%对40.3%,P〈0.05)。结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的AMI患者心功能较好,在年轻人及吸烟者相对多见,常伴有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冠心病(CHD)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275例CHD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17例,中年组(45~60岁)83例,普通老年组(60~75岁)138例和高龄老年组(≥75岁)37例,对4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血生化指标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组比较,随年龄增长吸烟比例逐渐降低(P<0.05),而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升高(P<0.01);随年龄增长血尿酸水平逐渐升高(P<0.01)。CAG结果比较,青年组和中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而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以多支病变较多;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病变所占比例均明显多于青年组和中年组(P<0.05,P<0.01);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ACC/AHA(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积分和弥漫长病变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结论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有不同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不同年龄人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冠心病防治措施;不同年龄人群冠脉病变血管部位不同,普通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LCX和RCA病变所占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绝经前女性并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8例绝经前女性急性胸痛患者(ACS组)及100例早发男性患者(对照组)临床资料,记录并分析其造影特点、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结果 ACS组合并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在单支病变及冠状动脉正常比例方面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作为影响绝经前女性并发ACS的主要因素。结论高血压、高脂血症是绝经前女性最重要的冠心病危险因素,该病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内源性雌激素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血管内皮功能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ACS病人43例,以冠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评分来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同时以我院门诊非冠心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量介导的肱动脉扩张(FMD)测定来评估血管内皮功能。结果 ACS组FM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CS组FMD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ACS患者FMD水平明显降低,且FMD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呈负相关,可作为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方法:将148例CHD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n=52)、普通老年组(年龄60~74岁,n=74)和高龄老年组(年龄>74岁,n=22),对三组患者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及CAG结果进行分析,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中青年组高血压并发率低于高龄老年组(P<0.05)。中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而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以多支病变较多(P<0.05),高龄老年组右冠状动脉病变高于中青年组(P<0.05),三组ACC/AHA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弥漫长病变多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CHD有不同的临床和CAG特点,不同年龄人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CHD防治措施,对合理防治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青年(〈60岁)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危险因素相关性。方法对168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GAG结果进行回顾性讨论:分析冠脉病变支数与易患因素关系,比较危险因素聚集个数与冠脉病变支数、冠脉阻塞积分的关系。结果中青年冠心病中有近98.21%有传统的冠心病易患因素,其中男性占(83eO/o)其次为吸烟占72o%,高血压占577%,早发冠心病家族史274%,糖尿病101%。冠脉病变支数与性别、高血压、2型糖尿病、吸烟及血清Tc、TG、LDL-c水平呈正相关。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冠心病家族吏、BMI、UA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无显著相关性。随着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冠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均增高,呈正相关性。结论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中青年冠心病主要易患因素,冠脉病变程度不仅与冠心病危险因素水平有相关性,还与危险因素累积数量有关,危险因素越多,冠脉病变支数越多,狭窄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评价能力,比较不同斑块性质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差异。方法选择因怀疑冠状动脉病变就诊的患者,均在接受CTAT检查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CAG检查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率≥50%且CTCA检查存在斑块者纳入研究。根据CTCA检查显示斑块的CT值将患者分为软斑块组、钙化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比较各组间的临床特征。同时,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与慢性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SIHD)患者以及不同HS-CRP水平患者CTAT斑块分布的特点,评价软斑块联合HS-CRP识别ACS患者的价值。结果共有106例患者入选该研究,其中66例(62.3%)为软斑块组,13例(12.3%)为钙化斑块组,27例(25.4%)为混合斑块组,三组斑块的CT值分别为(35.2±11.8)、(252.3±40.9)和(88.3±19.6)HU。除钙化斑块组患者年龄高于软斑块组和混合组(P=0.036),三组间其他临床因素以及血肌酐、血肌钙蛋白和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与SIHD组、HS-CRP水平正常组与HS-CRP水平升高组患者的斑块分布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例HS-CRP水平升高且合并软斑块的患者均诊断为ACS。结论CTCA可区别不同性质的冠状动脉斑块。不同临床诊断结果和不同HS-CRP水平患者的CTCA斑块分布并无差异,而HS-CRP水平升高且斑块为软斑块的患者均诊断为A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