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十分少见。20世纪80年代前认为,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主要是平滑肌源性肿瘤(形态上可呈梭形或上皮样;有良性、交界性或恶性).极少部分是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或神经纤维瘤),所以,仅凭光镜一般都诊断为这两类肿瘤,尤其是前一类。20世纪80~90年代初,通过免疫组织  相似文献   

2.
宋茂力  邹小明  李刚 《现代肿瘤医学》2006,14(11):1409-14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2003年~2004年我院收治23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CD34阳性20例(87.0%),CD117阳性20例(87.0%)。.结论:胃肠道间质肿瘤好发中老年人,常以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呕血黑便为主要表现。肿瘤大小是判断良恶性重要指标之一。完整的局部切除或扩大切除是有效的手段。对无法切除或肿瘤残留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多种肿瘤标记物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117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二步法进行一组肿瘤标记,观察CD117、CD34、α-SMA、S-100表达.结果在GIST中,CD117阳性率93.3%,CD34阳性率73.3%,α-SMA阳性率33.3%,S-100、desmin均阴性.胃肠道平滑肌肿瘤中α-SMA.desmin阳性率均100%,CD 117、CD34、S-100均阴性.神经鞘瘤中S-100阳性率100%,CD117、CD34、α-SMA、desmin均阴性.结论CD 117能准确地诊断GIST,对GIST的辅助诊断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8年5月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3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7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100%,无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死亡者;术后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97.2%,CD34阳性率86.5%,CD117与CD34共同阳性率83.8%。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课题。其概念、发病机制、组织病理学、诊断与治疗方面均有很大进展,尤其是免疫组织学的发现和伊马替尼(商品名:格列卫)的靶向治疗,使GIST的诊断与治疗出现了新的飞跃,给这类患者带来福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 tumor,GIST)病理发生学的重要因素是KIT受体酪氨酸的活性表达.伊马替尼是一种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临床前期及基础临床研究中,已显示出了抑制胃肠道间质肿瘤的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05年10月收治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主要l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6例),消化道出血(14例)。病变部位在胃(12例)、小肠(6例)、直肠(1例)、结肠(1例)。均行手术治疗。20例镜下均见梭形细胞,其中良性9例,交界性5例,恶性6例。免疫组化CD117(+)90%,CD34(+)85%。随诊率100%,患者均存活。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术前确诊较网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新近得以深入认识的肿瘤,尤其在GIST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获得的重要进展被迅速运用到临床诊断及治疗中,使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GIST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也是新型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和应用获得成功的又一典范,因此,GIST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文章主要对GIST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种高效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临床上用于进展期或手术不能切除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患者.虽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是容易产生耐药,耐药机制主要有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其中继发性耐药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焦点.通过对继发性耐药机制的研究,可探讨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等方面研究进展的文献进行了阐述,以探索胃肠道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和其病理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19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2.8岁,男女比例为1.1∶1,部位以胃和小肠最多见,病理诊断良性9例,恶性10例.19例均行根治手术或局部切除.结论 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GIST的诊断有赖于纤维光镜及钡剂胃肠道造影与免疫组织化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食管恶性胃肠道间质瘤1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例报道一 临床资料 患者 ,龚×× ,男 ,6 0岁。发现黑便 1月。胃镜 :门齿下 36cm至贲门有 2 3圈新生物伴坏死。病理 :坏死组织。胸片 :左下肺 10cm径软组织块影 ,密度均匀 ,边界清晰 ,诊断为肺转移性肿瘤可能 (第 2原发待排 )。CT :下胸段食管平滑肌肉瘤并向左胸腔内凸入 ,左肺浸润或转移。GI:食管下段平滑肌肉瘤可能。 2 0 0 0年 3月 1日在气管插管麻醉下行食管次全切除术 (弓下吻合 )。术后化疗 :环磷酰胺 80 0mg静推第 1天、长春新碱 2mg静推第 1天、顺氯氨铂 40mg静滴第 1,3,5天 ,每月 1次。随访 10月无局部复发及远…  相似文献   

13.
蒋友华  曾剑 《中国肿瘤》2008,17(6):492-494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消化道肿瘤,确诊依靠病理学诊断,基因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GIST对放化疗不敏感,手术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的问世给GIST的治疗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1月至2004年1月收治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中病变部位在胃的9例,小肠8例,食管3例,直肠2例,十二指肠1例。全部行手术治疗,恶性10例,良性9例,交界性4例。18例术后随访1~99月,随访期内死亡8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言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 ,GIST)是一个随着临床病理技术发展而逐渐成熟的概念 ,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大量研究表明 ,以往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及神经鞘瘤大多数都属于GIST。目前比较公认的GIST的定义为 :GIST是胃肠道除外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的、富于细胞且表达CD117的梭形、上皮样或多形性的间叶源性肿瘤 ,起源于向ICC(interstitialcellsofcajal)分化的未定形的间充质细胞。由于GIST确切的定义、组织来源、生物学行为、良恶性判断以及与胃肠道其他间叶性肿瘤的关系现存有不同意见 ,以致临床上诊断和治疗均较为困难。本文就GIST的目前诊治作一简要介绍。1 GIST的临床特征及生物学行为国外文献报道 ,GIST发病率约 1~ 2人 / 10万 ,占胃肠道肿瘤的 1%~ 4 % ,发病中位年龄在 5 5~ 6 5岁之间 ,4 0岁以前发病很少 ,儿童患此病更为罕见 ;男性稍多见或男、女性发病率相近 ;最常见于胃(6 0 %~ 70 % ) ,其次是小肠 (2 0 %~ 30 % ) ,结肠和直肠仅占 5...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的罕见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在诊断中,免疫组化染色CD117已成为该肿瘤的定义性特征之一,和标准的病理诊断一样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而治疗除了手术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ST1571)在进展期胃肠道间质瘤中的应用开拓了靶向治疗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7.
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种高效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临床上用于进展期或手术不能切除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患者.虽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是容易产生耐药,耐药机制主要有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其中继发性耐药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焦点.通过对继发性耐药机制的研究,可探讨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概念提出后,其内涵几经变更,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才得以明确GIST是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的肿瘤,不同于消化道真正的平滑肌或神经源性肿瘤。由于GIST分子靶向治疗的成功,GIST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对GIST的临床病理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纯刚  陈利生 《中国肿瘤》2006,15(6):386-389
回顾总结近几年国内外关于胃肠道间质瘤(GISTs)在诊断治疗方面研究进展。GISTs的确诊需要依靠病理诊断及免疫组织化学,手术是GISTs主要的治疗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给GISTs的治疗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5年经病理确诊的38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病理、外科治疗及预后资料.结果: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92%,CD34阳性率74%.按Lewin标准良性11例,潜在恶性17例,恶性10例.38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前诊断无明显特异性.潜在恶性、恶性组有25%~70%的复发转移率.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75%和40%.结论:GIST无特异性临床表现,CD117阳性有特异性诊断价值;良恶性判断主要以手术所见和组织学特征为依据;手术完整切除是治疗的关键,恶性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