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335例病人分为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脑梗塞及对照组,并据年龄大小分5组。观察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结果 四种常见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年龄增大斑块发生率也增高。结论 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四种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助于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早期诊断,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对108例分别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糖尿病患者做颈动脉超声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8例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以扁平斑多见,软斑、硬斑次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彩超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 使用SONOLINE Versa P1us彩超仪检测55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状态。结果 55例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者18例,发生率为32.73%,多好发于颈动脉窦及颈内动脉起始部。脑梗塞、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多见。5例已经DSA证实。结论 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便、准确,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选取我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263例,使用超声检测仪对所有患者颈部血管进行扫查,记录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部位及性质。结果斑块组年龄显著高于无斑块组[(64.46±10.18)岁vs(55.86±10.20)岁,P<0.05]。斑块组112例患者共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36处,其中颈总动脉膨大处最多(126处,占53.4%),斑块性质以混合斑居多(123处,占52.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中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无高血压者(73.7%vs 26.3%,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斑块发生率明显增加。颈总动脉膨大处为斑块好发部位,斑块以混合斑居多。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斑块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及斑块形态与脑梗塞发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56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CT或者MRl分为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组(DMCI)、糖尿病非脑梗塞组(DMNCI),检测分析二组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内径(D)、斑块发生率及斑块形态。结果 DMCI组IMT、D、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DMNCI组,有显著性差异性(P<O.05,P<0.01);不稳定的软斑、溃疡斑、混合斑发生率增加(P<O.05)。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是造成脑梗塞的主要原因。不稳定性斑块是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能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物理特性,对糖尿病患者的脑梗塞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各种原因所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疾病彩超特点.方法 对163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疾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椎动脉、椎-基底动脉的血管走行、弯曲程度、管腔狭窄程度、血流速度、管腔内径及管壁回声、粥样硬化斑块回声.结果 163例患者中,7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颈椎病引起、43例椎动脉供血不足是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38例椎动脉供血不足是由椎动脉型颈椎病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4例由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因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为了解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其与高血压等主要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115例36 ̄81岁患者的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起始段做了颈动脉B型超声检查,观察指标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情况、直径狭窄百分率。结果 发现脑梗塞患者主块的发生率为69.6%,随年龄增加,斑块的发生率逐渐增高,但粥样硬化病变致管腔严重狭窄(〉70%)的发生率很低。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之间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查112例,分别为(1)脑梗死;(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高血压、冠心病;(4)偏瘫;(5)糖尿病;(6)短暂性脑缺血;(7)双上肢血压异常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观察、测量其血管直径、内-中膜的厚度、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等参数,观察有无斑块、斑块的形成情况及斑块的性质,并选择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101例,检出率90.2%,对照组中有内-中膜增厚和软斑形成者14例,检出率14%,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颈动脉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彩超诊断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预报和疗效的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鹏  王鸿 《农垦医学》2010,32(3):216-218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高频探头(7.5-10MHz)对150例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好发于分叉处,左侧多于右侧,在各型斑块中硬斑多见,软斑是脑梗塞的主要栓来源之一。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椎动脉CTA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7例经临床表现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患者椎动脉CTA的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椎动脉CTA对本组病例进行相关的治疗选择的意义。结果在6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双侧椎动脉:粥祥硬化斑块63例,钩椎关节增生32例,先天变异3例,局部无受压痉挛狭窄8例,闭塞4例。本组病例38例接受非手术治疗,18例接受介入治疗,11例接受手术治疗。结论椎动脉CTA检查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采取相应的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早期防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提供了确切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共收集患者246例,以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为依据将所有的患者分组,其中冠心病组176例,非冠心病组70例;将冠心病组患者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69例,双支病变组56例,三支病变组51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三组间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具有较高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P<0.05);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具有较高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76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6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Lp-PLA2、HCY水平,并行相关分析。[结果]①脑梗死组的Lp-PLA2、HCY、IM 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1)。②脑梗死组易损斑块的比例(39.2%)明显高于对照组(14.3%),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③易损斑块组血清Lp-PLA2、IM T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且两者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1)。④稳定斑块组血清Lp-PLA2、HCY和IM T均高于无斑块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⑤血清Lp-PLA2辅助识别易损斑块特异性高于 HCY。[结论]与 HCY比较,血清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更好;血清Lp-PLA2能反映斑块的不稳定,可作为临床预测脑梗死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伴颈动脉斑块的疗效。方法将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伴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前列地尔加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疗程15 d,对比观察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VBI的治愈率明显提高(P〈0.05),3 d显效率明显增加(P〈0.05),半年内复发率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缩小,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治疗老年VBI伴颈动脉斑块疗效高,并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缩小斑块面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00例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并检测hs-CRP以及进行头颅CT或MRI扫描.观察不同年龄段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分析脑梗死与不同级别颈动脉斑块及hs-CRP水平的关系.结果随年龄增加,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2级以上斑块的检出率显著增高(P〈0.01),有斑块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1),斑块级别2级以上的患者其hs-CRP水平显著增高(P〈0.01),脑梗死组较非脑梗死组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增高(P〈0.01).结论高龄是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斑块级别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与判断缺血发生机制和评价危险因素.hs-CRP水平能够提示斑块不稳定性,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脑梗死早期检测和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将非脑血管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20例)、心绞痛组(20例)和心肌梗死组(20例)。冠心病依据心电图、肌钙蛋白、运动试验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结果:对照组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未见狭窄及粥样斑块,颈动脉内膜厚度/腔内径〈0.1;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组90%(36/40)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内膜厚度/腔内径〉0.1,收缩期颈内动脉血流速/颈动脉血流速〉0.8,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上述指标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样硬化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信号。  相似文献   

16.
张华  芦永红 《中外医疗》2013,32(2):180-18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了解颈动脉超声在脑梗死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对78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78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检测,并对两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性质进行对比。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斑块共检出139处,检出率(79.49%)高于对照组(46.15%)(P<0.05),其中低回声斑块及混合回声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30名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A组)、脑供血不足患者(B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健康体检者(C组)血清中Hs-CRP含量。结果A组Hs-CRP含量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s-CRP与动脉硬化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有关,Hs-CRP与稳定性颈动脉硬化性斑块患者的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大动脉弹性与颈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冠心病患者共137例,有颈动脉增厚以及斑块的患者分为A组(62例),无颈动脉增厚或斑块者为B组(75例),按冠脉单、双支病变分为A1组(32例)、A2组(30例)和B1组(30例)、B2组(39例)。选择与A组和B组的性别及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C组(32例)和D组(42例)。采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查各组的颈动脉弹性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 1、A2组患者的颈动脉厚度为(0.14±0.02)mm,(0.18±0.02)mm,显著高于对照C组的(0.08±0.02)mm;A2组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60.0%,显著高于A1组的34.4%;D组与B1组和B2组的各项颈总动脉弹性参数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大动脉弹性与颈动脉病变密切相关,颈动脉弹性参数可以作为预警冠心病的重要敏感标志,采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可对动脉弹性进行无创性检查,准确性、敏感性均较强,可用于早期预警冠心病。  相似文献   

19.
田军 《中国现代医生》2012,(28):11-11,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及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 224例脑梗死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硬化196例(87.5%);60例非脑梗死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硬化10例(1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188,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简捷的方法,对脑梗死预警和防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背景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新的危险因素,国内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诊断切点尚有争议,本研究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高血压患者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比较不同切点引起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生情况。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不同诊断切点〔同型半胱氨酸(Hcy)≥10 μmol/L,Hcy≥15 μmol/L〕对高血压患者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0-1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及健康中心新诊断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Hcy水平分为:A组50例(Hcy<10 μmol/L),B组52例(10 μmol/L≤Hcy<15 μmol/L),C组66例(Hcy≥15 μmol/L)。比较3组患者临床资料〔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酸、叶酸、Hcy〕、超声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腔隙性脑梗死和冠心病的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和冠心病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A组叶酸高于B组、C组,B组叶酸高于C组(P<0.05);A组Hcy低于B组、C组,B组Hcy低于C组(P<0.05)。C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高于A组、B组(P<0.05),B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高于A组(P<0.05)。C组冠心病发生率高于A组、B组(P<0.05),A组和B组冠心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cy≥10 μmol/L、IMT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Hcy≥15 μmol/L、EDD为冠心病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加重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Hcy≥10 μmol/L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Hcy≥15 μmol/L为冠心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