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DS)的效果。方法:选取64例D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统计并比较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法(JOA)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变化,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Cobb角均明显减小、腰椎前凸角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ODI评分均明显降低、JOA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为4.69%。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可明显减小术后Cobb角,增加腰椎前凸角,并能有效矫正脊椎侧弯,提高腰椎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2002年7月~2004年12月,我院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脊柱侧凸10例,疗效优良.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应用钉棒系统矫治脊柱侧弯的体会。方法本组共15例,男4例,女11例,年龄13~21岁。特发性脊柱侧弯10例,神经纤维瘤所致的脊柱侧弯1例,脊柱后突3例,结核病致脊柱侧弯1例。前路手术4例,后路手术11例,15例均获随访。结果15例患者均经矫正,术前侧弯Cobb's角平均78.4°,术后为24.3°,平均矫正率为54.1%。结论钉棒系统对矫治脊柱侧弯矫形效果满意,具有操作方便,植入器械稳定性好及安全性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应用钉棒系统矫治脊柱侧弯的体会。方法本组共15例,男4例,女11例,年龄13~21岁。特发性脊柱侧弯10例,神经纤维瘤所致的脊柱侧弯1例,脊柱后突3例,结核病致脊柱侧弯1例。前路手术4例,后路手术11例,15例均获随访。结果15例患者均经矫正,术前侧弯Cobb‘s角平均78.4&#176;,术后为24.3&#176;,平均矫正率为54.1%。结论钉棒系统对矫治脊柱侧弯矫形效果满意,具有操作方便,植入器械稳定性好及安全性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何剑锋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61-62,65,F0003
目的 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5例,均为完全分节性半椎体畸形.患者均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及后凸角度矫正情况.结果 本组15例患者术前胸弯Cobb角为(52.4±10.6)°,末次随访为(14.6±6.4)°,矫正率为72.1%;术前腰弯Cobb角为(43.7±9.8)°,末次随访为(12.1±4.7)°,矫正率为72.3%;术前C7-CSVL为(6.3±4.6)cm,末次随访为(2.7±1.3)cm,矫正率为57.1%;各指标治疗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脊髓损伤,术后均无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无假关节形成无骨不连及植骨吸收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矫正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1年6月~2007年10月收治的17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患者的疼痛改善率88.2%,间歇性跛行改善率91.7%.术前Cobb角平均28.4°(16°~51°),术后Cobb角平均7.8°(0°~33°),改善率72.5%;随访8~48个月,平均15个月,未见矫正明显丢失,无断钉及螺钉松动.结论 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和畸形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年人腰椎退行侧凸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相关问题。方法:本文总结了自1998年1月-1999年 6月共 14例资料完整的成人腰椎退行侧凸,采用短节段中华长城、CD或 AF,撑开凹侧一般3到 4个椎体,使脊柱基本达到生理行纵向直立位。选择合适直径的BAK Cage从后路45°角置入椎体间隙。结果:本组14例病人近期内腰痛完全消失,神经症状明显减轻。通过6个月至2年的随访,腰痛及神经根症状复发者3例,病人经保守治疗后均有所缓解。结论:成年人腰椎退行侧凸患者在较好技术条件下积极的手术治疗是合适的,可以最大限度减轻病人腰椎及下肢神经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行后路跨节段内固定常规外侧植骨治疗,比较治疗疗效。结果2组术后3个月时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较术前增高(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更为明显(P<0.01)。2组术后神经功能均较术前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观察组E级为90.00%,高于对照组66.67%(P<0.05)。术前评估为A~D级而术后升高2个级别者,观察组为36.67%高于对照组的13.33%(P<0.05)。结论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能较大程度恢复伤椎高度及Cobb角,复位良好,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可膨胀椎弓根螺钉(expansive pedicle screws,EPS)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degenerative scoliosis, D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月-2013年9月手术矫形治疗的DS患者21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0.1(45~74)岁。均采用EPS进行矫形固定。术前、术后5~7 d、术后1年拍摄脊柱全长X线片测量影像学参数观察矫形变化。收集术前、术后1年腰腿痛VAS及ODI评分评定生活质量。结果21例均随访1年以上。术中使用EPS 252根,3次共5根螺钉矫形时拔钉。术后Cobb角、C7至骶骨中线铅垂线偏移距离、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失状位垂直轴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形效果满意;手术前后腰痛VAS、腿痛VAS及ODI评分分别为6.2±2.2、3.8±1.5,5.3±2.7、3.3±2.3,35.3±6.4、17.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应用可膨胀椎弓根螺钉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11.
Rao YB  Xiao SP  Wang YL  Wang ST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3):906-908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的疗效。方法对94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了Harrington术式、联合Harrington—Luque(H-L)术式、C—D及TSRH三维矫正,术前、术后临床资料的长期总结,分析所采用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94例术后随访时间1—3年,Harrington术式、联合Harrington—Luqve(H-L)术式、C—D及TSRH三维矫正平均矫正率分别为36.42%、45.18%、55.68%、63.28%,采用H—L、C—D和TSRH手术方法的矫正度均高于Harrington方法,其中以TSRH三维矫正系统效果最显著。结论手术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效果是明显的,尤以近年运用的三维矫正系统效果更为优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成人脊柱侧凸中最常见的退行性脊柱侧凸(DS)的影像学特征,并与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IS)相比较,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通过对站立位X线、Bending像的相关参数测量及脊髓造影和CTM检查,回顾性分析98例成人脊柱侧凸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DS和成人Is的发病年龄、性别、侧凸的解剖位置和顶点分布上有明显区别,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18.67±7.62)°和(56.2±10.10)°,顶椎旋转度(1.36±0.33)°和(2.34±0.61)°,顶椎偏距(27.4±10.7)mm和(44.7±12.1)mm,主弯的节段数(3.7±2.3)节和(7.1±4.4)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两种侧凸的影像学表现有明显区别,结合临床表现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分析TSRH、CD、Isola等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成人脊柱侧凸矫治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分析运用TSRH、CD、Isola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的35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平均58.1° (42°~95°),采用前后路联合矫形或单纯后路矫形手术方法.平均随访20个月(10~48个月).通过影像学资料对术前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形效果对比分析并通过C7椎体中点距骶中线(CVSL)的距离来分析躯干平衡的重建,通过关于自我评估的问卷调查来获得患者主观治疗效果评价.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外观矫形效果明显(P<0.05).总体冠状面主弯平均Cobb角矫正53.2%.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平均丢失4.3°.C7中点距CVSL由术前的平均2.6 cm矫正为术后的0.24 cm.通过随访期间的问卷调查89.3%以上的患者对外观改善、疼痛的缓解表示满意,2例术气胸、血胸,3例术后随访1年后仍主诉腰背部疼痛,其中2例为临近节段退变,1例为假关节形成. 结论:对于成人脊柱侧凸,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能得到冠状面上较高的矫正率、重建躯干平衡,并且可以获得患者较高的满意度,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后路选择性胸弯融合中不同矫形系统对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随访2年以上的双弯型AIS患者共42例,北京协和医院(PUMC)分型Ⅱb1型(Lenke1、2型),按内固定系统分为hybrid组(钩钉混合组)、全钉组,测量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脊柱矢状面参数,包括:胸弯冠状面Cobb角,腰弯冠状面Cobb角,胸后凸角度,腰前凸角度,近端交界角(PJM),远端交界角,胸腰段交界角及C7铅垂线偏离S1后上缘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主弯矫形率分别为(60.4&#177;19.3)%与(67.5&#177;14.5)%,腰弯也获得比较满意的自发性矫正,矫形率分别为(62.1&#177;21.8)%与(61.2&#177;25.7)%.两组患者术前及随访中总体矢状面平衡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两组胸后凸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其余各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 虽然不同内固定系统对胸后凸矫形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对于总体躯干衡及其他矢状面参数的影响不大.钩钉混合组与全钉组同样可以获得满意的矢状面及冠状面矫形.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特发性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至2003年6月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男9例,女15例,平均年龄17岁(12~20岁)。术前站立位主侧凸冠状面Cobb角平均98°(80°~117°),仰卧位反向弯曲相上柔韧性平均20·8%(5%~29·5%)。合并有矢状面畸形者15例。全部病例以北京协和医院分型原则进行手术融合。19例行前后路联合矫形术,5例行一期单纯后路矫形术。结果全部病例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12~30个月)。术后主侧凸冠状面角58°(32°~100°),主侧凸矫正率平均为41·0%(10·9%~61·0%)。术后1例脱钩而行翻修术。1例钢丝断裂而无神经症状,给予严密观察。最后一次随访主侧凸冠状面角平均63°(31°~104°),矫正平均丢失5°(0°~10°)。无假关节形成及失代偿发生。结论与椎体截骨术相比,前路松解加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及单纯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具有危险性小、出血少、感染率低等优点,对特发性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当矫形及恢复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哈氏棒联合CD钩治疗脊柱侧凸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 脊柱侧凸患者 5 0例 ,术前Cobb角平均 6 0 .7°,采用哈氏棒联合CD钩 (简称HCD)治疗 ,术后随访 8~ 6 5个月。结果 术后Cobb角平均 2 5 .8°,平均矫正率5 7.3% ,3例发生断棒 ,无其它并发症发生。90 %的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结论 HCD系统操作简便 ,固定可靠 ,并发症少 ,疗效满意 ,是一种很实用的脊柱侧凸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小卫  尹战海  张银刚  王金堂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1):1467-1468,147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24例,其中完全分节性半椎体16例,半椎体伴对侧分节不全8例。手术采取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矫正。结果: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年6个月至7年8个月。术前侧凸Cobb’s角30~90,°平均66,°术后Cobb’s角10~28,°平均16,°矫正率为58.5%;术前后凸25~68,°平均46,°术后后凸7~16,°平均14,°矫正率为62.6%。22例均无并发症,1例半椎体切除患者术后出现同侧下肢股部麻木,伸膝肌力Ⅳ级,经营养神经等治疗1月恢复正常。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大多数都进行性发展;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矫正,固定节段短,创伤小,可以起到很好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及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诊断为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接受椎管减压、腰椎内固定手术的47例患者的完整病例资料,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其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记录患者的再次手术原因和术后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8.2±3.6)年(5.2~12.5年),平均年龄(67.0±9.6)岁(56~81岁)。随访过程中有10例行再次翻修手术,其中固定节段近端失败8例、远端失败2例。37例首次手术后5年的平均临床改善优良率为83.3%,10例再次翻修术后1年平均临床改善优良率为67.6%。结论: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随访5年以上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存在一定比例的再手术率,再次翻修手术的临床效果有所下降,患者低骨量、近端融合至L1及远端融合至S1可能是导致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程度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采用不同术式治疗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自1998年5月至2002年11月手术治疗31例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平均年龄55.8岁(45~71岁).全部患者共分4组:A组为腰椎冠状位畸形较轻、矢状位畸形明显者13例;B组为腰椎冠状位畸形明显、矢状位畸形轻微,行椎管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者5例;C组为腰椎冠状位、矢状位均畸形严重,行后路椎管减压、冠状位原位融合、矢状位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者5例;D组为腰椎冠状位、矢状位轻微畸形伴腰椎管狭窄,行单纯减压者8例.所有病例术后至少随访5年,收录临床结果和影像学资料.术前、术后1年和5年所有患者完成Oswestry下腰痛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结果 30例患者全程随访,平均随访74个月(60~94个月).内固定组患者术后1年较术前冠状位、矢状位Cobb角显著改善(q=10.125,P<0.05),术后1年和术后5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031,P>0.05);术后5年,单纯减压组(D组)腰椎冠状位Cobb角较术前呈增大趋势(q=3.071,P>0.05),矢状位Cobb角呈减小趋势(q=0.928,P>0.05).所有患者术后1年ODI评分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显著改善(12.4±7.69比56.8±13.2,q=6.453,P<0.05);术后5年较术后1年略有反弹,但仍显著优于术前(24.9±5.3比12.4±7.69,q=8.148,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 为彻底减压、重建矢状面和冠状面力学平衡.尽管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临床情况复杂多变,按照不同患者具体畸形情况、根据个体化原则,合理选择术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成人肱骨小头骨折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合理的骨折分型方法,据此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及内外固定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自2008年9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8例肱骨小头骨折患者,男18例、女10例,年龄14~66岁,平均34岁。Dubberley分型:ⅠA型6例、ⅠB型2例、ⅡA型8例、ⅡB型4例、ⅢA型4例、ⅢB型4例。手术入路:肘关节外侧入路16例、外侧加内侧入路1例、肘前入路2例、肘后入路9例;均以Herbert螺钉固定,7例加用支撑钢板,4例加用可活动铰链式肘关节外固定架。观察术后骨折愈合、肘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8.5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8周,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为112°(60°~150°),前臂旋转度平均为145°(100°~170°)。Broberg Morrey评分优良率91.2%,出现2例创伤性关节炎及2例肘关节僵硬。结论:应注意肱骨小头骨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勿漏诊合并损伤;Dubberley分型能很好地显示骨折的严重程度,据此可以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内外固定方式;术后早期、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有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