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是近年来矫正近视较为理想的一种手术。弥漫性板层角膜炎是LASIK或相关板层角膜屈光手术后出现的一种非感染性炎症,其发病率不高,但如处理不当,对病人视力的恢复将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早期的正确诊断和恰当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界面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动态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后界面性角膜炎 (DLK)的临床变化 ,同时对其角膜瓣下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方法 :对 35 0 0例行LASIK后 1 0例 (1 8只眼 )发生DLK患者进行观察。按3、7、1 4天和 1、2、6个月不同时间进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结果 :局部用激素、抗生素治疗 1周 ,症状控制 ,1~ 2个月全部吸收。视力恢复至 1 .0~ 1 .5 (1 6只眼 ) ,0 .8~ 1 .0 (2只眼 )。 结论 :LASIK后DLK常发生在术后 1~ 7天内 ,迟发者偶见 ,男性多于女性 ,以局部激素治疗为主 ,严重患者需全身激素加抗生素治疗。DLK早期须与角膜上皮植入、层间感染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 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行 L ASIK手术的 2 5例 4 8只眼按屈光度 (等值球镜 ,下同 )分为 A组 (屈光度为 - 6.0 0~ - 9.75 D)和 B组 (屈光度为 -10 .0~ - 2 0 .0 D) ,术后进行半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术后 6个月裸眼视力≥ 0 .5和≥ 0 .8者 ,A组分别为 10 0 %、94 .73 % ;B组为 90 .4 7%、63 .15 %。术后 1、3、6个月时 2组角膜地形图前表面曲率各自无统计学差异 ( P>0 .0 5 )。术前屈光度高则手术预测性下降。结论 L 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范围广 ,稳定性、安全性良好 ,术后视力恢复快 ,并发症少 ,尚需进一步观察其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朱志燕 《中华医学全科杂志》2008,3(5)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目前公认治疗屈光不正的既方便又安全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角膜板层刀在角膜上制作一个带蒂角膜瓣,在角膜基质层进行激光切削,不损伤角膜的上皮层及前弹力层。本文通过笔者在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对LASIK术前准备术中注意和术后护理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术后干眼症的相关因素。方法:观察816例1 632眼行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术后干眼症状,其中术中将150例患者的左右眼角膜瓣蒂部随机置于角膜上方或鼻侧,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行干眼问卷调查、泪液分泌量检查、角膜荧光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检查。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干眼症状明显,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泪液分泌减少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术后1周、1个月角膜着色眼数明显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术后1周、1个月BUT缩短,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角膜瓣蒂部位于上方组与位于鼻侧组之间术后干眼症状、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染色、泪液分泌量无显著差异。结论:LASIK术后1周、1个月干眼患者较术前增加,术后6个月干眼缓解。角膜瓣蒂部位置对干眼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利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300例近视患者进行LASIK治疗。术前采取心理护理、电化教育、眼位训练;术中指导患者正确配合,采取准确体位和眼位;术后加强用药、护眼指导。结果300例患者术后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1例感染,无因紧张眼肌痉挛卡刀、不完整瓣、角膜挫伤或不配合发射激光病例。随机抽取30例患者予以LASIK术后视力恢复统计分析,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患者疗效好,满意度高。结论针对性及专业性全程护理措施为手术成功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0.
陈燕 《中国农村医学杂志》2006,4(1):27-2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在我国开展已有七年多的历史,在这短短的几年中,其发展速度之快,普及面之广是令人惊叹的,它是在PRK的基础上开展的,由于手术不破坏角膜上皮及前弹力层,可避免PRK术后的一些并发症。随着LASIK手术广泛开展,一些并发症也随之出现。现笔者就LASIK手术后可能遇到的并发症和如何进行处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 is currently the most popular keratorefractive procedure performed worldwide with generally excellent outcomes. However, infectious keratitis after LASIK is a devastating, vision-threatening complication. The common pathogens were bacteria and fungi.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um (NTM) accounted for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these pathogens. Most NTM infections (86% of cases) were involved in unilateral cornea.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six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NTM keratitis following LASIK.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在矫正远视及远视散光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5例患者(121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行LASEK和LASIK,其中LASEK组35例68眼,LASIK组30例53眼。比较两组术后刺激症状、角膜瓣或角膜上皮瓣制作及愈合情况、术后视力变化、术后屈光度变化、术后散光度变化以及并发症。结果LASEK组术后多数患者有流泪、异物感等轻度的刺激症状,较LASIK患者重;两种术式的患者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LASEK组患者术后0.5、1、3、6个月球镜屈光度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IK组球镜屈光度术后3、6个月较术后半个月及1个月出现回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术式的患者术后散光度均明显下降且均未见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LASEK及LASIK手术治疗远视无严重并发症,手术预测性好,均为安全、有效的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对近视患者术后黄斑部视网膜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行准分子激光手术的中低度近视患者31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ASIK组和Epi-LASIK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2周黄斑部视网膜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结果无论是LASIK组还是Epi-LASIK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视盘周围RNFL平均厚度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术后之间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与Epi-LASIK虽然负压吸引时间不同,但是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短期内对视网膜组织的结构和正常生理功能均没有明显影响,对于中低度近视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术后黄斑出血的特点及原困。方法:系统回顾1994年5月~2001年12月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20 248眼,其中术后黄斑出血10眼,从年龄、屈光度方面与接受准分子激光治疗的总体人群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行眼底及FFA检查,给予药物治疗,随访4~18个月。结果:黄斑出血8例10眼占我院激光治疗近视病例的0.494‰,与术式、性别、眼别无关;平均年龄(32.10±12.36)岁,平均屈光度[(-15.50)±(-7.73)]D,与接受准分子激光治疗的总体人群的平均年龄[(23.64±8.56)岁]及平均屈光度[(-6.65)D±(-2.36)D]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2.053,P<0.05;t=3.434,P<0.005)。结论: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术后的黄斑出血与病理性近视的视网膜病变有关,不能排除准分子激光治疗为其诱因。高龄、高屈光度近视人群易发生黄斑出血,故对此类高危人群应慎行准分子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16.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应用小光斑扫描的激光机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不同程度复性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 观察1999年2月至2000年7月在本院行LASIK的208例 (308眼 )复性近视散光患者术后1周、1月、3月、6月的视力、等效球镜度、散光度和散光轴向 ,按散光度不同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3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6月3组患者的散光度分别为 (0.31±0.23)、(0.61±0.41)、(1.68±0.57)D。矫正散光的轴向差小于10°。术后6月3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和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差别 (P>0.05)。 结论 应用小光斑扫瞄的激光机行LASIK治疗不同程度近视散光疗效确切。矫正散光的轴向基本准确。矫正高度散光约在1周至1月之间产生一定量的回退 ,并持续至3月以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及散光患者30°中心视野的影响。方法:对实施LASIK的近视及散光患者31例(61只眼)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使用Octopus 1-2-3视野计行自动静态视野检查。观察指标包括0°~15°和15°~30°中心视野平均敏感度(MS)。以术后1周、术后6个月和术前平均敏感度差值(△MS)进行配伍组设计的两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用SNK法行两两比较。结果:术后1周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4.7以上,6个月后均稳定在4.9~5.2。术后1周及6个月0°~15°中心视野MS改变无统计学意义;15°~30°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为(-0.91±1.42)dB。术后6个月为(-0.87±1.38)dB。术后1周和6个月15°~30°中心视野△MS无显著差异。结论:自动静态视野检查可检出近视患者LASIK术后15°~30°中心视野MS下降,可为今后观察屈光性手术后的视野改变、全面评价视力质量提供一项有效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4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0例(797只眼)近视患者,按术前屈光度(球镜等量)分为三组:A组:456只眼,-1.00 ̄-6.00D(平均-4.25D±1.23D);B组:309只眼,-6.25 ̄-12.00D(平均-7.86D±1.45D);C组:32只眼,-12.25 ̄-24.75(平均-15.82D±3.05D)。记录视力、眼压、屈光状态、眼前节、眼底、角膜厚度及角膜地形图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裸眼视力≥1.0:A组91.01%,B组76.05,C组15.63;χ2=129.00,P=0.000,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残余屈光度≤±0.5D:A组75.22,B组63.43,C组18.75;χ2=49.82,P=0.000,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LASIK治疗近视有较好效果,尤其是12.00D以下的近视术后视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近视眼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调节性集合(AC)与调节(A)比值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分别选取41例戴框架眼镜患者(框架眼镜组)和14例戴隐形眼镜患者(隐形眼镜组),采用同视机测定比较其LASIK术前戴镜和术后3个月裸眼AC/A值,并分析术后AC/A值与其相关因素(年龄、主视眼角膜厚度、术前角膜曲率、术前等效屈光度及术前AC/A值)的相关性。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AC/A均呈正态分布,术后12例发生了主视眼的改变。两组患者术后AC/A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比较,手术前后AC/A值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SIK术后裸眼AC/A仅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P〈0.05),而与角膜厚度、术前角膜曲率、术前等效屈光度、术前AC/A值无明显相关性;仅框架眼镜组LASIK术后裸眼AC/A值与术前AC/A值明显相关(P〈0.05),其他均无相关性。结论对于长期戴镜者,无论是隐形眼镜还是框架眼镜,AC/A值均不会发生明显改变。LASIK术后3个月裸眼AC/A值基本恢复到术前戴镜水平,术后AC/A值仅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