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俞丹  尹家祥 《疾病监测》2018,33(1):15-19
巴尔通体为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寄生于脊椎动物红细胞内,可引起巴尔通体病。随着交通、旅游业的发展和原生环境的开发,人类与鼠形动物的接触机会增多,可能导致巴尔通体病大范围传播,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本研究对巴尔通体的生物学特性、宿主动物、传播媒介以及流行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居住区啮齿动物的巴尔通体感染和分布特点,为相关疾病防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笼夜法捕鼠,采集鼠类脾脏标本,用胰酶大豆琼脂培养基分离巴尔通体,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扩增巴尔通体gltA基因片段,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2011年在德宏州居住区共捕获啮齿动物5属9种340只和食虫动物2种18只,黄胸鼠为优势种(77.09%,276/358)。这些动物的脾脏标本中巴尔通体分离率为24.86%(89/358),其中黄胸鼠分离率为28.99%(80/276),其他阳性鼠种为黑缘齿鼠(5株)、社鼠(1株)、大绒鼠(1株)、小泡灰鼠(1株)和臭鼩鼱(1株)。共获得85株巴尔通体gltA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表明,40株为特利波契巴尔通体(Bartonella tribocorum),28株为伊丽莎白巴尔通体(B.elizabethae),11株为昆州巴尔通体(B.queenslandensis),3株为森林巴尔通体(B.silvatica),3株未定种。黄胸鼠携带上述所有种类的巴尔通体。结论 德宏州啮齿动物中至少存在4种巴尔通体的流行,巴尔通体具有遗传多样性特点。以特利波契巴尔通体、伊丽莎白巴尔通体和昆州巴尔通体为主要流行菌株,黄胸鼠为当地居住区巴尔通体的主要宿主。今后应加强巴尔通体相关疾病的监测和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巴尔通体体外药敏试验方法,检测多种抗生素对巴尔通体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并分析耐药性。方法优化Etest法试验条件;将该方法与琼脂稀释法进行比较,评价该方法的可靠性。采用Etest法,检测了7株ATCC参考株对22种抗生素的MICs,数据分析使用SPSS 13.0软件。结果确定含5%羊血的胰酶大豆琼脂培养基为最佳培养基、2.0 MCF(麦氏浊度)度为最佳细菌接种浓度,7天为最佳孵育时间。测试的7株巴尔通体在体外对强力霉素等13种抗生素敏感(MIC0.016),对克林霉素等4种抗生素MIC偏高。结论 Etest法简便易行、定值准确、重复性好、结果可靠,可以用于巴尔通体体外药敏试验,并获得了巴尔通体的一些体外药敏数据,为将来制订巴尔通体药敏标准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赵帆  刘起勇 《疾病监测》2011,26(6):471-474
汉赛巴尔通体是一种新发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呈全球性分布。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多种分子分型方法应用于其流行病学调查,加深了研究者们对汉赛巴尔通体种内变异和系统发育关系的了解。本文就几种常见的分子分型方法在汉赛巴尔通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汉赛巴尔通体感染后常见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探讨猫抓病(CSD)的临床特点,减少对该病的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8年来10例CSD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病理特点。结果:10例CSD患者术前均未确诊,初步诊断分别疑为颈部甲状舌骨囊肿、结核及腮腺肿物,腋下脂肪瘤、囊肿、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上臂软组织囊性肿块待查,及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全部病例经手术切除,肿块病检发现符合CSD改变,再追问病史,复习病理除外深部真菌感染及淋巴瘤,行抗酸染色除外结核,最终确诊为CSD;淋巴结肿大显著,长径均超过3cm;行手术切除加术后抗炎治疗,均治愈,随访1月~7年,无复发。结论:详细的病史询问结合淋巴结病检可减少CSD误诊,对于异常肿大的淋巴结,可选手术切除加术后抗炎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巴尔通体菌株对10类19种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MICs),分析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性,为指导临床用药和耐药监测提供实验和数据参考。方法 采用E试验法,检测巴尔通体属11种、35株菌株对强力霉素、阿奇霉素、利福平等19种抗生素的MICs。将培养的巴尔通体菌制成McFarland(MCF)2.0浊度的菌悬液,均匀涂布于含5%去纤维羊血的胰酶大豆琼脂培养基上,置5% CO2的37℃培养箱培养。培养5~7 d后判读MICs。结果 35株巴尔通体菌在体外对强力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仙霉素等13种抗生素敏感,MICs 0.016 mg/L;34株对利福平敏感,MICs 0.002 mg/L;对克林霉素、丁胺卡那霉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和磺胺类5种抗生素不敏感,MICs较高。结论 绝大多数巴尔通体菌对强力霉素等14种抗生素敏感,但也对克林霉素等5种抗生素不敏感,在对巴尔通体病进行治疗时要注意选择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猴株五日热巴尔通体的生化特性和药物敏感性, 为进一步研究五日热巴尔通体的耐药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E test法, 检测1株五日热ATCC参考株及10株五日热巴尔通体猴分离株的生化特性及对14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H15SC对利福平高度耐药(MIC256), 其余菌株敏感;H98SC对克林霉素耐药, 其余菌株敏感;除S13外, 其余10株菌株对丁胺卡那霉素、多粘菌素MICs值较高;全部菌株对阿奇霉素、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红霉素、妥布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苄星青霉素敏感。结论 首次发现巴尔通体菌株对利福平高度耐药, 需要进一步了解其耐药机制, 减少不合理用药, 预防利福平耐药在人分离株中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滇西地区室内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方法 在滇西地区8个州(市)抽取10个县(市、区)40个自然村,随机抽取800户家庭(每村20户),进行室内捕鼠,采集鼠脾脏标本并提取基因组DN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巴尔通体枸橼酸合酶(gltA)基因,阳性者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捕获9种421只鼠形动物,采集脏器样本404份,PCR扩增阳性64份,阳性率为15.84%。9种鼠形动物中仅黄胸鼠和褐家鼠检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23.05%(62/269)和8.70%(2/23)。10个县(市、区)中6个检出阳性。基因分析表明携带的巴尔通体至少存在6种基因型:B. tribocorum、B. queenslandensis、B. elizabethae、B. rochalimae及2个可能的新型。结论 滇西地区室内鼠形动物感染巴尔通体,且呈现基因多样性特征,部分县(市)阳性率较高,需加强监测和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2017年云南省剑川县鼠形动物中巴尔通体的自然感染情况。方法2017年3—7月在剑川县用笼捕法捕获鼠形动物,无菌采集其股动脉血并提取DNA,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巴尔通体检测,对检测阳性的血液样本进行巴尔通体分离培养。结果从剑川县沙溪镇石龙村及金华镇西门社区共捕获鼠形动物372只;经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208份,阳性率为55.91%;11种鼠形动物中有10种检出阳性,其中大绒鼠的阳性率为38.73%,齐氏姬鼠为72.49%,贝氏树鼩为7.14%,中华姬鼠为77.78%,赤腹松鼠、社鼠、褐家鼠为50.00%,大足鼠、巢鼠为100.00%;阳性样本经分离培养后获得19株巴尔通体。结论TaqMan探针荧光PCR技术是巴尔通体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 剑川县鼠形动物中感染较高的为巴尔通体,受感染的鼠种较多,其中以齐氏姬鼠与大绒鼠较高,人群与外环境的鼠类接触存在感染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河南山东部分地区家猫汉赛巴尔通体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河南、山东部分地区家猫汉赛巴尔通体血清抗体及菌血症情况.方法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调查314份家猫血清抗体情况,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测序对血培养产物进行病原学鉴定.结果 用ELISA法共检测314份标本,总的抗体阳性率为29.6%,<6月龄的幼猫阳性率较低(19.3%),>2岁的老猫抗体阳性率最高(37.5%),雌性和雄性之间没有明显差别,血培养共培养出42份可疑阳性,PCR及序列分析证实为汉赛巴尔通体.结论 河南、山东部分地区家猫均存在汉赛巴尔通体感染情况,汉赛巴尔通体是家猫感染的主要菌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我地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根据其流行病学情况,总结防治对策。方法对我地区2010年1月2013年12月共140例手足口病患者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我地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140例手足口病中,2010年发生23例,2011年29例,2012年41例,2013年47例;2010年重症病例4例、死亡0例,2011年重症2例、死亡1例,2012年重症2例、死亡2例,2013年重症2例、死亡1例;高发月份为42013年12月共140例手足口病患者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我地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140例手足口病中,2010年发生23例,2011年29例,2012年41例,2013年47例;2010年重症病例4例、死亡0例,2011年重症2例、死亡1例,2012年重症2例、死亡2例,2013年重症2例、死亡1例;高发月份为46月。患病人数中以5岁以下为主,男多于女。结论我地区手足口病发病以46月。患病人数中以5岁以下为主,男多于女。结论我地区手足口病发病以46月为主,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男性发病率较高,且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需要积极采取措施防治手足口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化,痴呆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中国痴呆类型的比例南北报告不同,这与多种因素有关,但总的印象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的患病率较高。文章阐述了目前AD的调查方法,分筛查和确诊两个阶段,常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康金斯基评分量表(HIS)和长谷川痴呆量表(HDS)等。并总结了造成目前AD患病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包括:①样本的年龄结构不同。②不同的环境因素的影响。③调查方法的差别。④诊断标准未统一。这些有待得到解决。有关AD的危险因素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及两者相互关系。目前一直认为家族史、年龄、女性、雌激素的水平可使AD的危险性增高。因此,有必要将AD的流行病学研究开展得更加广泛、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3.
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项目的运动员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发病情况及其诱发因素。方法:利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对502名专业运动员和701名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结果: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发病率存在有明显的项目差异,以中长跑项目最高(62.2%),且专业运动员和体育专业学生组之间没有明显区别(P>0.05);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发生与运动强度、性别、饮食、疲劳心理和运动后补水等因素均有关;运动性胃肠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意和恶心等形式。结论:运动性胃肠综合征发病范围较广、频率较高,已成为影响运动员正常训练和比赛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肺部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53例肝移植受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病死率和相对危险度,肺部感染发生的时间、相关因素、临床表现、致病菌种类的分布和细菌耐药性。结果:53例肝移植受者,33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62.3%,死亡6例,病死率18.2%,肺部感染死亡相对危险度高于非肺部感染1.0倍。感染均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最常见于术后第1周。移植前后有多种因素与术后肺部感染有关或提示肺部感染。痰液、咽拭子和气道吸引液中致病菌最多,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氏菌最为常见。G-菌大部分对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和碳青霉烯类敏感,G 菌仅对糖肽类敏感,均对喹诺酮类、三、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结论: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率、病死率高,发病时间早,临床表现不典型,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致病菌种类多,分布广,对常用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20年我国狂犬病流行分布特征,为下一阶段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20年狂犬病疫情数据和国家级监测点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20年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狂犬病病例202例,报告发病率较2019年下降30.34%。 我国狂犬病疫情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地区,湖南(59例)、河南(27例)、四川(20例)、江苏(17例)报告发病数排前4位,共占全国发病总数的60.89%。 8月为狂犬病全年发病最高月份,4月为最低月份。 狂犬病病例以农民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93∶1,中老年病例居多。 本研究共收集85例病例个案用于分析,结果显示致伤动物以犬为主(97%),近60%致伤犬为自养犬或邻居家养犬,多数通过主动袭击和咬伤致人感染;65%的病例为Ⅲ级暴露,上肢暴露居多,66%伤者的伤口未处理; 8例Ⅲ级暴露者接种了疫苗(其中5人注射了被动免疫制剂),但未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即发病死亡;病例潜伏期大多在1年以内。  结论  2020年狂犬病疫情明显下降,保持13年持续下降的良好态势。 湖南、河南等省份疫情较突出,应重点防控。加强犬只尤其是农村犬只的管理和免疫工作,弥补猫的管理漏洞,是保障防控成果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浙江南部沿海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等鼠传疾病流行情况,为实施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浙南沿海地区鼠传疾病疫情报告和监测资料,用Excel 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浙南沿海地区是鼠传疾病老疫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曾报告鼠疫、HFRS、钩体病、斑疹伤寒和恙虫病等鼠传疾病,2004-2012年累计报告鼠传疾病165例,其中HFRS 113例,钩体病3例和恙虫病49例。鼠疫从1950年后进入静息期,无报告病例;从2011年开始疫情呈缓慢上升趋势;钩体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报告,发病率达445/10万,20世纪80年代后逐年下降,目前处于散发状态;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有恙虫病病例报告,近年来恙虫病报告病例呈增多趋势。1984年以来发现鼠形动物16种,其中褐家鼠、臭鼩鼱和黄胸鼠为优势种。结论浙南沿海地区适宜鼠传疾病动物宿主孳生繁殖,人口流动频繁,存在鼠传疾病流行暴发风险,应加强鼠传疾病综合监测积极防范鼠传疾病危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FluA)、乙型流感病毒(FluB)、副流感病毒1型(PIV1)、副流感病毒2型(PIV2)和副流感病毒3型(PIV3)在武汉地区儿童中的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儿科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上述7种病毒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资料,分析不同病毒的检测结果及流行特征。结果共检测患儿标本5925例,检出阳性标本1657例,总阳性率为28.0%。RSV阳性检出率最高,为17.4%,PIV2阳性检出率最低,为0.2%。总体而言,2月份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为54.0%,10月份最低,为15.4%。RSV和 PIV3在0~1岁患儿中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大于1岁的患儿( P<0.05),ADV、FluA和FluB在0~1岁患儿中的阳性检出率明显低于大于1岁的患儿(P<0.05),PIV1和PIV2阳性检出率组间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V是导致武汉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病毒感染流行性有明显的季节特征,2月份是病毒感染流行性最强的月份;不同年龄儿童对各种病毒存在不同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05 — 2019年上海市奉贤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5 — 2019年奉贤区流行性腮腺炎报告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05 — 2019年奉贤区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290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9.31/10万,各年发病数、发病率分别为89~438例和8.26/10万~54.78/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人群年龄以5~9岁为主;发病高峰在4 — 7月;本地人口病例多于外来人口,无含腮腺炎成分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多于有免疫史病例。  结论  2005 — 2019年上海市奉贤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呈现总体下降趋势,5~9岁儿童高发;建议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监测,重点做好适龄儿童的疫苗接种和疫情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