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介入诊疗时预防和处理血管腔内异物的方法。方法15例介入诊疗过程中发生血管腔内异物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21~70岁,中位年龄50.6岁。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1例;房间隔缺损2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1例;冠心病3例;肾功能衰竭2例;左髂内动脉开口处动脉瘤1例;下腔静脉临时滤器取出1例;经股动脉插管介入诊疗4例。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取出异物,并结合文献讨论其预防和处理的方法。结果15例血管腔内异物的患者12例通过介入方法安全取出异物,3例结合外科切开取出,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诊疗中,施术者一定要细心,避免粗暴操作,一旦发生血管腔内异物,用介入方法或结合外科手术切开处理是较为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是目前对人类健康威协最大的疾病之一,在西方国家中,因冠心病致死人数占总死亡率的60-?0%。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虽比欧美低,但近年来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冠状动脉阻塞用药物治疗效果不好,一般采用外科方法是冠脉旁路手术(Th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简称CABG)。西方国家每年做该种手术的达25万人次,费用昂贵,平均每例达2.5万美元,美国每年花费则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血管介入手术在治疗复杂医源性血管腔内异物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3例复杂医源性血管腔内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导丝碎裂、刺破血管及穿透周围脏器、局部血栓机化包裹导丝并血管闭塞1例,植入性导管周围血栓形成、粘连血管及心脏瓣膜1例,导丝脱入血管并发静脉血栓形成伴血管狭窄、局部血栓机化包裹导丝1例。经静脉采用钳夹、圈套、绞缠、拖拽、套取等血管腔内介入技术治疗,观察异物取出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3例患者的异物取出率为100%,其中完全取出2例,部分取出1例(残留约5%)。出现血管损伤1例,其余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介入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异物取出率高,效果显著,可作为复杂医源性血管腔内异物取出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采用学生不记名单独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对三个年级不同专业的500名医学生进行了学习生理兴趣及其原因的调查。结果表明,有兴趣的45%,有兴趣又无兴趣为48.6%,无兴趣为6.4%。并对兴趣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据Jeffrey L.Saver 2015年4月17日(N Engl J Med,2015 Apr 17)报道,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证实,治疗缺血性发作的腔内血管治疗(ET)技术或是该类疾病患者的最佳选择,其减少患者残疾事件的发生。采用血管内支架治疗或许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发作患者的最佳方法;相对于单独t-PA溶栓治疗,对于患者ET联合t-PA积极治疗结果,脑功能恢复了提高到60%。研究者随机选择了196例卒中患者接受t-PA治疗,即利用破坏血凝的药物或t-PA外加ET治疗。  相似文献   

6.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海军  高涌 《解剖与临床》2009,14(2):116-118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40例(44条肢体),包括髂动脉病变18例,其中单纯球囊扩张术(PTA)6例,内置支架术(PTA+stenting)12例;股浅动脉病变13例,其中PTA5例,PTA+stenting8例;腘动脉病变2例,行PTA治疗;膝下动脉病变7例,单纯deep球囊扩张,不放置支架。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髂动脉18例手术全部获得成功;股浅动脉13例,11例获得成功,1例致血栓形成取栓治疗成功,1例介入失败转为人工血管转流手术;腘动脉2例获得成功;膝下动脉7例中5例获得成功。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操作简单,短期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结合多年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经验,浅议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和自信中学好解剖学。  相似文献   

8.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作为介入性治疗手段对动脉粥样硬化(AS)狭窄的病变进行扩张,尽管其临床成功率不断提高,但成功的PTA及术后6个月内原扩张部位出现的再狭窄(RS)的机制仍不甚清楚。本研究用家兔制做成髂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狭窄病变进行PTA,以探讨PTA及术后RS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动脉管壁切变力与血管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RS)与动脉内膜的增生程度密切相关,正常动脉损伤后也有内膜的显著增生,但这种内膜增厚通常不引起腔径的显著减小。因此,除最初出现的内膜增生外,其它因素——包括动脉管壁切变力的改变在粥样硬化动脉腔径的减小方面一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于广大医学生来说,药理学因为涉及知识广,内容复杂难懂并且知识点容易混淆,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会不断降低,甚至有的学生还比较畏惧。因此,为了提高药理学教学成效,并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同营造友好和谐共赢的学习氛围,提高医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很有必要。本文提出一些培养医学生对药理学的学科兴趣的措施,提高医学生探讨新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对医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达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双源CT评价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移植物及血管变化的特点。对39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患者的双源CT血管成像图像进行分析。发现39例患者术后均无支架断裂及移位,术后内漏15例(Ⅰ型12例、Ⅱ型2例、不明原因1例),17例假腔大量血栓形成,1例支架段假腔完全吸收。术前15例肾灌注异常病例,术后肾灌注改善9例,并且越靠近原发破口封堵部位,其血管重塑情况越明显。因此,双源CT血管成像可准确评价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移植物情况及血管的解剖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2.
我们自1991年11月~1996年12月为32例布-加综合征患进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其中膜型阻塞或狭窄21例,采用大球囊一次性扩张;段型11例,采用内支架植入术。其中28例随访2~60个月,疗效满意;管腔通畅,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我们认为该技术安全,简单,对布-加氏综合征治疗有效,尤适合于肝段下腔静脉膜型阻塞的患。  相似文献   

13.
14.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腔内微创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20例(24条肢体)。结果:24条肢体均成功进行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治疗;1例治疗后第2天出现下肢急性缺血,改行人工血管搭桥术,症状改善;另1例髂动脉支架4月后再次出现下肢动脉闭塞,再次予以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症状缓解。所有病例随访3~40月,平均22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踝肱指数(ABI)0.64±0.13。结论:腔内治疗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改进现代实验动物外科学教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医学实验动物外科教学( Surgery teaching of medicine experiment animal) 是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课程,是外科学中必修的基础学科,是学习外科手术学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术、无菌观念及正确使用常用手术器械的必经之路.我国目前的外科学教学模式和内容基本上沿用前苏联模式,其局限性表现为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1].在此背景下,作者结合参与医学实验动物外科教学的亲身体会,针对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如下几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管球瘤(glomus tumor,GT)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发生在指骨骨髓腔内的GT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结果观察,结合文献复习,分析G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形态特点和免疫学表型.结果 左拇指末节肿胀隆起,约4.5 cm×3.5 cm,X线提示左拇指远节远端骨髓腔内低密度影.光镜下肿瘤组织由小血管及周围的肿瘤细胞组成,瘤细胞丰富,圆形、卵圆形,形态较一致,胞质丰富红染或透亮,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象,间质明显黏液变性、水肿.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SMA、MSA、vimentin、Ⅳ型胶原,EMA、CK、S-100、HMB-45、desmin、calponin、CgA、Syn均阴性.结论 血管球瘤是少见的软组织肿瘤,一般位于正常血管球细胞所在的部位,如甲床下或皮下浅表软组织.发生于骨髓腔内的血管球瘤非常罕见.确诊必须依赖于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相结合,且需要和其他肿瘤予以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外科病历的特点及医学生书写的常见问题,以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促进外科临床教学.方法 总结912份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医学生书写的住院病例,分析其常见问题,结合外科病历的特点,提出外科病例书写教学的方法与对策.结果 病历集中体现出一些共性问题,例如现病史与病历特点书写冗长重复,专科查体不完善,拟诊讨论简单、欠缺条理...  相似文献   

18.
背景:自体骨髓干细胞通过肌肉注射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疗效在动物实验和临床上均得到证实。近年来,小球囊扩张是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常见方法。然而,通过导管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这种干细胞移植和介入治疗结合方式在临床上常见于治疗冠心病,而鲜见于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治疗。目的:多指标客观评估自体骨髓干细胞血管腔内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06/2009-06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部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51例,男27例,女24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小球囊扩张和血管腔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小球囊扩张治疗。移植前后两组患者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及移植后踝肱指数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移植2周后,实验组患者下肢疼痛症状、冷感、间歇性跛行明显缓解率、好转率、无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踝肱指数变化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所有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提示自体骨髓干细胞血管腔内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乳血管的解剖类型及内乳动脉(IMA) 与第1~5肋间隙胸骨边缘距离的CT影像学特点,为胸骨旁入路穿刺路径设计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影像中心行胸部64排CT检查244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29例,女95例;年龄27~90岁,平均(63.2±10.4)岁。通过冠状位薄块曲面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图像观察患者内乳血管在胸骨旁的走行特点,参照修订的Schwabegger分类法记录内乳血管的解剖类型,测量比较不同解剖类型、侧别、性别间两侧IMA与第1~5肋间隙胸骨边缘距离。结果 单根动脉伴单根静脉的Ⅱ型和Ⅳ型是最常见的内乳血管解剖类型(左侧分别为73.7%、19.6%,右侧分别为61.2%、15.6% ),其次为Ⅰ型、Ⅲ型和Ⅴ型(左侧分别为2.2%、2.7%和1.8%,右侧分别为12.5%、7.1%和3.6%)。不同肋间隙左右两侧IMA距离胸骨边缘的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一侧别不同肋间隙之间IMA与胸骨缘的距离由小到大依次为第1、3、2、4、5肋间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左侧第2、3、5肋间隙和右侧第2肋间隙的IMA与胸骨边缘的距离均小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解剖类型各肋间隙之间IMA与胸骨缘的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可以显示内乳血管的解剖类型,并能够准确测量IMA与胸骨边缘的距离,为胸骨旁胸腔及心包腔穿刺的手术路径设计提供了精确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20.
苏军 《医学信息》2002,15(11):658-659
目的 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被认为是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然而 ,最严重 (V级 ) SAH患者的治疗结果还未被全面评价过。方法 总结 1988- 2 0 0 0年 2 2例急性期血管内治疗 V级 SAH患者 (根据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分级标准 )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参数 ,并与 1995 - 1997年 18例保守治疗 V级SAH患者的相比较。结果  2 2例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中 ,8例 (36 .4 % )存活比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的 18例患者 (5 .6 % ) ,他们中只有一例存活。然而 ,良好恢复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4.5 %比6 .0 % )。根据格拉斯哥评分 (GCS)细分两治疗组患者 ,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