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剂量何首乌醇提物致大鼠多脏器损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剂量何首乌对大鼠主要脏器的损伤作用,暴露其可能的毒性作用。方法采用亚急性毒性试验,初步比较生何首乌和制何首乌不同提取物(20g生药/b)灌胃28天的毒性,观察肝脏病变频数;进一步对毒性较大的生何首乌和制何首乌醇提物进行研究,以40g生药/kg连续灌胃28天,观察大鼠体重增长情况、脏器指数变化、肝肾功能生化指标、组织病变结果。结果初步发现生何首乌和制何首乌醇提物毒性均大于各自的水提物和药材全粉,肉眼观察发现服药大鼠主要脏器中,肝脏发生显著病变的频数最高。何首乌醇提物毒性结果发现,与未给药动物比较,生何首乌组和制何首乌组大鼠体重增长显著受抑,生首乌组主要脏器指数显著升高;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生何首乌组和制何首乌组肝、肾和肺脏均发生显著损伤;肝功能生化指标动态监测显示:生何首乌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仅在给药第3天时出现一过性显著升高,在此后第7、14、21和28天均无显著改变,而CCl。阳性对照组在实验第1周ATJT和AST即出现显著升高。结论初步实验提示何首乌的肝毒性物质可能集中在醇提物,其毒性器官主要集中在肝脏。进一步实验提示生何首乌毒性大于制何首乌,何首乌对肝、肾和肺均有损伤,其中对肺脏的损伤作用是首次报道;肝功能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对何首乌肝损伤不敏感,提示何首乌肝损伤的机制可能与CCl。主要基于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的肝损伤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2.
比较何首乌生品和炮制品对大鼠肝脏损伤作用的差异。以生何首乌、制何首乌75%乙醇提取物按可比生药量(50 g·kg-1),连续灌胃给药6周,动态检测血清生化指标,6周后检查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筛选何首乌肝损伤的敏感指标。实验结果显示生何首乌组大鼠血清ALT,AST,ALP,DBIL,TBIL显著性升高(P<0.05或0.01);IBIL,TBA显著性降低(P<0.05或0.01);制何何首乌组血清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病理组织分析显示生何首乌组肝组织结构破坏明显,局部可见肝细胞坏死;制何首乌组可见肝脏组织基本正常,未见明显病变现象。该研究发现制何首乌对大鼠肝脏的损伤作用显著低于生何首乌,提示炮制能有效降低何首乌肝毒性;转氨酶等传统肝功能指标对生何首乌肝损伤作用不敏感,血清DBIL,TBIL含量可早期反映出何首乌引起的肝损伤,且作为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考察制何首乌水提物作用后大鼠肝脏P450酶5种亚型的mRNA表达变化。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制何首乌高、低剂量组(5.40,1.08 g·kg~(-1)),连续灌胃给药7 d。给药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各实验组大鼠肝脏P450酶5种亚型mRNA表达。实验结果显示AST在高、低剂量组都显著下降;ALT在低剂量组显著降低,在高剂量组显著升高。高、低剂量组的大鼠肝组织P450酶5种亚型mRNA的表达均下调,且下调程度与给药剂量成一定的剂量性依赖。特别是高剂量制何首乌水提物能够显著抑制大鼠的CYP1A2和CYP2E1的mRNA表达。该研究发现大剂量制何首乌水提物具有肝毒性,且随着剂量增加其肝损伤程度增加。其中制何首乌水提物5.40 g·kg~(-1)对大鼠肝CYP1A2和CYP2 E1的mRNA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CYP450)以及血液生化酶在生何首乌、制何首鸟致SD大鼠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分为3组,每日灌胃给药30g/kg,连续给药90d,末次给药后处死,称取脏器指数,测定肝脏CYP450、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肌酐(CREA)、尿素氮(BUN)、甘油三酯(TG)等含量。结果生何首乌组肝微粒体蛋白显著性下降,CYP450含量显著增高(P〈0.01),制何首乌组无明显变化;血液生化酶中生何首乌组的血清ALT、AST显著性降低,制何首乌血清ALP显著性升高;生何首乌和制何首乌的血清TP、TG均显著性降低;血清BUN中二者均呈下降趋势,但生何首乌具有显著性;CREA二者均呈显著性下降趋势。结论生何首乌致肝损伤并有CYP450的明显升高。制何首鸟对CYP450无影响。生何首乌和制何首乌能够影响血液生化酶,生何首乌减低ALT、AST,制何首乌升高ALP,二者同时降低TG、BUN和CREA,这意味生着何首乌、制何首乌致大鼠肝物质代谢途径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扶脾柔肝方配方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0.2 mg·kg-1)组、扶正化瘀(0.415 g·kg-1)组、扶脾柔肝方配方颗粒高、中、低剂量(80,40,20 g·kg-1)组,采用四氯化碳复合乙醇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8周成功后,分别给予相应药物ig,每日1次,连续4周,正常组、模型组ig等体积生理盐水。第12周末,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酸转移酶(AST),透明质酸(HA);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组织i NOS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HA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秋水仙碱组、扶正化瘀组、扶脾柔肝方低、中剂量组血清中的ALT,AST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高剂量组ALT,AST含量显著降低(P0.01),秋水仙碱组、扶正化瘀组、扶脾柔肝方中剂量组血清中的HA含量明显降低(P0.05),扶脾柔肝方高剂量组HA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肝组织内纤维化程度均有不同程度减轻(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i NOS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大鼠肝组织i NOS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其中以扶脾柔肝方高剂量组最明显。结论:扶脾柔肝方配方颗粒下调纤维化肝组织i NOS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血清生物标志物、HSP70蛋白表达,观察解毒护肝方对药物性肝损伤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水飞蓟宾阳性对照组,解毒护肝方高、中、低剂量组。其中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各组给予相应药液灌胃,连续给药30天。实验结束时,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苹果酸脱氢酶(MDH)、谷氨酸脱氢酶(GLDH)、精氨酸酶(ARG)的含量变化,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热应激蛋白(HSP70)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对乙酰氨基酚大鼠血清AST、ALT、DBIL、ARG、GLDH、MDH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P0.01),解毒护肝方中、低剂量组能明显降低转氨酶活性及胆红素含量(P0.05,P0.01),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肝损伤大鼠血清MDH含量(P0.05),中剂量组明显降低ARG、MDH的含量(P0.05)。肝损伤大鼠HSP70蛋白阳性表达增多;水飞蓟宾对照组以及解毒护肝方高、中、低剂量组阳性表达明显减少(P0.05,P0.01)。结论:解毒护肝方各剂量组均有一定的护肝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HSP70蛋白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吴茱萸不同炮制品连续给药15d致小鼠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探讨吴茱萸的炮制减毒原理。方法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吴茱萸不同炮制品组,各炮制品分为3个不同剂量组,以6.5,3.25,0.65 g·kg~(-1)连续ig 5 d,10 d,15 d后处理,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并计算肝、肾脏器指数,光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生吴茱萸组可显著升高小鼠肝、肾脏器指数(P0.01,P0.05),显著升高小鼠血清中ALT、AST、LDH、AKP的含量(P0.01,P0.05),显著增加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与生吴茱萸组比较,甘草制吴茱萸组、盐吴茱萸组可明显降低小鼠肝、肾脏指数(P0.01,P0.05),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ALT、AST、LDH、AKP的含量(P0.01,P0.05),降低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肝、肾脏指数和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具有时间依赖性,吴茱萸各炮制品致小鼠肝毒性的作用顺序为:生吴茱萸甘草制吴茱萸盐吴茱萸。结论给小鼠连续灌胃一定剂量的吴茱萸不同炮制品后,可造成较为显著的肝损伤,毒性呈剂量依赖性,并具一定的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炮制品可降低吴茱萸的体内肝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探究南、北五味子醇提物对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保护作用及差异。CCK-8法检测南、北五味子醇提物对LO2细胞生存率的影响;构建APAP诱导的LO2细胞损伤模型,检测南、北五味子醇提物对细胞损伤的影响;利用APAP构建小鼠肝损伤模型并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及不同批次南、北五味子醇提物组,通过小鼠血清ALT,AST检测,肝组织中的MDA,GSH,GSH-PX和SOD含量测定,HE染色以及TUNEL染色等评价不同批次南、北五味子醇提物对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醇提物剂量小于1 g·L~(-1)时不影响LO2细胞生存率。与模型组相比,南、北五味子醇提物各组均可显著抑制APAP诱导的肝细胞凋亡,提高细胞生存率,同时显著降低细胞培养上清中ALT,AST水平(P0.05或P0.01)。且北五味子醇提物各组生存率较为一致,而南五味子醇提物不同组之间生存率差异较大。利用APAP诱导的小鼠肝损伤模型研究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南、北五味子醇提物各组均能够明显改善病理损伤,抑制细胞凋亡和血清中ALT和AST水平升高(P0.01),降低MDA含量(P0.01),同时显著提高GSH,GSH-PX和SOD活性(P0.01),其中南五味子醇提物-2组作用最佳(P0.05或P0.01)。与其他给药组相比,南五味子醇提物-1作用则较差(P0.05或P0.01)。该研究表明南、北五味子醇提物对APAP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均有保护作用但不同产地南五味子作用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何首乌肝毒性物质基础探索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观察何首乌中蒽醌类成分对Hep G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并通过精密肝切片技术对细胞毒成分进行验证,探讨何首乌致肝毒性的物质基础。运用MTT法检测何首乌中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及柰类共11个单体成分对Hep G2细胞的毒性。将有明确细胞毒的成分与大鼠肝切片共同培养6 h后制备肝组织匀浆,通过BCA法测定匀浆液中蛋白含量,连续监测法测定并计算每1μg蛋白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氨基转肽酶(GG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率,以考察这些成分对肝组织的毒性作用。细胞试验结果显示,只有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甲醚-8-O-(6'-O-乙酰基)-β-D-葡萄糖苷显示一定的细胞毒作用,其IC50分别为71.07,125.62,242.27,402.32μmol·L-1,而其他7个化合物的毒性很小。肝切片试验结果显示,大黄酸400μmol·L-1组能引起肝切片ALT,AST,LDH漏出率的显著升高(P0.01),100μmol·L-1组能引起肝切片LDH漏出率的显著升高(P0.05);随药物浓度增大,肝切片中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显示有一定的量毒关系。大黄素400μmol·L-1组可引起肝切片ALT,GGT,LDH漏出率的显著升高(P0.01)。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800μmol·L-1组能引起肝切片ALT,AST,LDH漏出率的显著升高(P0.01或P0.05),200μmol·L-1组能引起肝切片LDH漏出率的显著升高(P0.05);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大肝切片中ALT,AST,LDH漏出率呈升高趋势,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此外,浓度为800μmol·L-1的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还可使肝切片MTT还原能力显著下降(P0.01)。结果提示,大黄酸、大黄素及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只有在高浓度(≥400μmol·L-1)时才可能对肝组织产生一定的损害作用。但是,据文献报道这3个成分的体内暴露水平都很低,要达到毒性浓度(400μmol·L-1或800μmol·L-1)的暴露水平,转化为健康成人至少分别需要单次口服4 898,339,5 581 g的何首乌药材,这与何首乌的临床使用剂量(生首乌3~6 g,制首乌6~12 g)相差甚远,因此,"蒽醌类成分是何首乌肝毒性成分"这一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甘草炮制雷公藤降低其肝毒性的作用,动物实验评价炮制前后雷公藤对肝脏的毒性,观察空白组、雷公藤组、甘草炮制雷公藤组肝组织病理切片、血清生化指标及细胞炎症因子的差异。大鼠肝组织病理切片显示雷公藤组肝组织损伤明显,炮制后肝组织未见明显损伤;雷公藤组与空白组比较AST,ALT,CRE升高(P0.01),UREA升高(P0.05),ALB降低(P0.01);甘草炮制雷公藤组与雷公藤组比较AST,ALT,CRE,UREA降低(P0.01),ALB升高(P0.01)。炎症因子检测结果显示雷公藤组与空白组比较IL-1β,IL-6,TNF-α显著升高(P0.01);甘草炮制雷公藤组与雷公藤组比较IL-1β,IL-6,TNF-α显著降低(P0.01)。甘草炮制雷公藤可有效降低雷公藤肝毒性,减轻雷公藤导致的肝损伤。该实验可为雷公藤合理制用提供参考,同时为甘草炮制雷公藤降低其肝毒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手参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观察手参醇提物对模型大鼠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肝组织TC、TG的影响.结果 和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C、TG、LDL-C、ALT、AST及肝组织中TC、TG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P<0.01).而高、中、低剂量手参乙醇提取物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清TG、ALT、AST及肝组织TG的含量(P<0.05,P<0.01).结论 手参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具有一定降脂作用,并能保护脂质代谢紊乱造成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赤苍藤醇提物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血管内皮保护作用与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苯溴马隆组、赤苍藤醇提物中剂量组和低剂组,共5个组。以腺嘌呤和盐酸乙胺丁醇灌胃法建立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分别给予赤苍藤醇提物中、低剂量,苯溴马隆,连续给药28 d。末次给药后取血,检测大鼠血清尿酸(SUA)、黄腺嘌呤氧化酶(XOD)、肌酐、血管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UA、XOD、肌酐、ET-l含量显著升高(P 0.05),NO含量明显降低(P 0.05);与模型组比较,赤苍藤醇提物中、低剂量组的血清UA、肌酐、XOD、ET-1含量均显著降低(P 0.05),NO含量均显著升高(P 0.05)。结论:赤苍藤能够抑制XOD的活性,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血清尿酸含量,对实验动物血管内皮舒缩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茵陈蒿汤水提和醇提组分的降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给大鼠灌胃脂肪乳制备高血脂模型,分别给模型大鼠灌胃高、中、低剂量的茵陈蒿汤水提、醇提组分连续21 d,测定大鼠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比较,血清TG、TC、LDL-C含量极显著升高(P<0.001),HDL-C含量极显著降低(P<0.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茵陈蒿汤水提组分高、中剂量组血脂各项指标明显改善(P<0.01或P<0.05),醇提组分各剂量组均有明显改善(P<0.001或P<0.01),醇提组分模型大鼠血脂各项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水提组分。结论:茵陈蒿汤水提组分、醇提组分均有较强的降血脂作用,但醇提组分的降脂作用优于水提组分。  相似文献   

14.
大鼠连续灌胃不同剂量的何首乌水提物(1,10g·kg-1)7 d,取肝脏制备肝微粒体,分别用Cocktail体外孵育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观察何首乌水提物对大鼠肝脏主要CYP450酶活性及mRNA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10g·kg-1何首乌水提物组大鼠肝脏CYP2E1酶活性和mRNA的表达均受到明显抑制(CYP2E1酶活性,P<0.01;CYP2E1的mRNA表达1 g·kg-1组P<0.05,10 g·kg-1组P<0.01),CYP3A1酶活性虽显示明显升高(P<0.01),但mRNA的表达没有显著变化;10 g·kg-1何首乌水提物组大鼠肝脏CYP1A2酶活性和mRNA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茵陈蒿汤水提物和醇提物对大鼠肝损伤的疗效,并初步探讨二者疗效差异的原因.方法:用TLC初步比较茵陈蒿汤水提物和醇提物的成分差异,HPLC测定茵陈蒿汤水提物和醇提物中栀子苷和大黄素的含量,并以D-氨基半乳糖(D-GalN)复制大鼠肝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乙醇提取物高剂量预防组、乙醇提取物低剂量预防组、水提物高、低剂量组.水提物和醇提物的高、低剂量分别以预防性ig高剂量1.67 g'kg-1、低剂量0.84 g·kg-1给药7d,对照组正常饮食.8d后观察提取物对大鼠血清肝损伤指标的影响,对肝组织进行常规HE染色.结果:茵陈蒿汤水提物和醇提物的成分存在差别,但二者均具有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其中水提物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甘油三酯(TG)、总胆红素(T-Bil)含量(P <0.05,P<0.01),改善了肝脏的炎症病理状态.醇提物对血清AST,ALT,ALP等部分指标有所改善(P <0.05,P <0.01).但水提取物中栀子苷和大黄素的含量均低于醇提取物.结论:以药效为指标,茵陈蒿汤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以水提取工艺为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茜草醇提物干预AIA大鼠模型,探讨茜草醇提物对佐剂性关节炎(AIA)大鼠模型肝脏、脾脏损伤及脾脏组织中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的影响。方法: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0.125 mg·kg-1)组和茜草醇提物低、中、高剂量组(2.5,5,10 g·kg-1),每组12只。适应性喂养7 d后,于其余5组大鼠右后足跖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CFA)0.1 m L致炎,复制AIA模型,正常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连续灌胃给药21 d。给药期间,用排水法测定致炎侧大鼠足体积,观察大鼠行为、体质量增长情况。给药21 d后,计算大鼠足肿胀度、脏器指数,检测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一氧化氮(NO)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脾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脾脏组织内Foxp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肿胀显著升高,脾脏、肝脏脏器指数明显降低,肝脏组织中MDA和MPO含量明显增加,脾脏中Foxp3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茜草醇提物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足肿胀明显降低(P0.05,P0.01),但茜草醇提物低剂量组无显著性差异;茜草醇提物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脾脏、肝脏脏器指数显著增加(P0.01);改善肝脏及脾脏组织炎症变化,茜草醇提物低、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均可以明显降低MDA和MPO的含量(P0.05,P0.01),仅茜草醇提物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显著升高SOD活性和降低NO的含量(P0.01),茜草醇提物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明显上调脾脏中Foxp3蛋白水平(P0.05,P0.01)。结论:茜草醇提物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表明茜草醇提物可以改善AIA大鼠肝脏及脾脏损伤,增加肝脏中MDA和MPO的含量,并提高脾脏组织中Foxp3的表达水平来增强机体的免疫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17.
王海丽  肖林焱  陈毅  单鸣秋  张丽  丁安伟 《中草药》2016,47(8):1351-1356
目的观察茜草炭不同提取物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影响,筛选茜草炭化瘀止血作用最佳的提取方式。方法连续给药8 d,于第7天给药后,除对照组大鼠外,其余各组大鼠均sc盐酸肾上腺素加冰浴复制急性血瘀模型,以云南白药为阳性药,观察茜草炭醇提物、醇提加水提物、醇提后水提物、水提物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体外血栓形成、血小板系统及纤溶系统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升高(P0.01),体外血栓湿、干质量增加(P0.05),凝血时间延长(P0.05、0.01),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量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升高(P0.0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和血栓素B2(TXB2)的量增加,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1α)的量下降(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茜草炭醇提物与醇提加水提物显著改善模型大鼠全血黏度、减轻血栓湿质量与干质量、缩短凝血时间、升高PAI-1与6-keto-PGF1α的量、降低TXB2的量(P0.05、0.01),两者均能升高模型大鼠血小板聚集率,醇提物显著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量(P0.05),但对FIB量影响不大;而醇提加水提物显著升高t-PA的量(P0.01),其中醇提加水提物对全血黏度、血栓湿质量与干质量影响优于醇提物,而醇提物对凝血时间的作用效果强于醇提加水提物;醇提后水提物与水提物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影响弱于醇提物与醇提加水提提取物,两者均具有改善模型大鼠全血黏度、减轻血栓干质量、缩短凝血酶时间(TT)与凝血酶原时间(PT)、升高PAI-1与TXB2的量、降低t-PA量的趋势,显著缩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升高FIB与6-keto-PGF1α的量、减轻血栓湿质量(P0.05、0.01)的作用。结论茜草炭醇提加水提物化瘀止血作用强于茜草炭其他提取物,即醇提加水提法为茜草炭化瘀止血作用的最佳提取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黄精多糖(Polygonatum sibiricum polysaccharide,PSP)对顺铂(cisplatin,CP)致大鼠肝损害的保护作用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ip顺铂5 mg· kg-1的方法制备肝损害模型,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PSP低、中、高剂量组(10,20,40 g·kg-1);分别ig处理10 d,采血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处死后剪取肝测定肝脏系数,肝组织匀浆后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同时观察肝脏组织学结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匀浆中SOD,GSH-Px均下降(P<0.01),而MDA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PSP作用后大鼠血清ALT,AST含量均明显降低(P <0.05或P<0.01),肝组织匀浆中SOD,GSH-Px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黄精多糖可明显降低顺铂致大鼠肝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辣木叶醇提物对自发型肥胖型糖尿病(zucker diabetic fatty,ZDF)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方法选取20只7周龄ZDF(fa/fa)大鼠用Purina 5008饲料诱导4周建立肥胖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同窝Zucker非糖尿病瘦鼠(zucker lean,ZL)(fa/+)大鼠8只为正常组。造模成功ZDF大鼠按照血糖体重采取随机区组法分为模型组8只、实验组8只。实验组给予300 mg/kg·d辣木叶醇提物混悬液灌胃,模型组及正常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期间监测大鼠体重、血糖。6周后大鼠麻醉处死,检测血清血脂4项、游离脂肪酸、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肝脏组织匀浆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活力、总谷胱甘肽(total glutathione,T-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肝脏组织切片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及脂质含量。结果治疗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及实验组大鼠体重、肝脏质量、肝脏血脂四项及游离脂肪酸、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经治疗,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实验组大鼠体重、肝脏质量、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含量均降低(P0.05),肝脏脂质含量降低(P0.01),肝脏SOD活力、T-GSH升高(P0.01),MDA含量降低(P0.01)。结论 ZDF大鼠具有显著的肥胖、高脂血症、肝脏损伤及肝脏脂质沉积,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表现。辣木叶醇提物能改善ZDF大鼠肥胖及肝重,降低ZDF大鼠血脂,减轻大鼠肝脏炎性损伤及脂质沉积,减轻大鼠肝脏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20.
何首乌与制何首乌补血作用及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比较何首乌、制何首乌水煎液的补血作用及其HPLC指纹图谱,初步探索两者药效不同的物质基础.方法:将大鼠分为4组,除正常组外,对其他3组大鼠于实验第2和第6天分别sc 0.015,0.03 g·kg-1剂量的乙酰苯肼,并于第6天起每天ip 0.03 g·kg-剂量环磷酰胺,持续3d,建立大鼠贫血动物模型,并于造模期间每天对相应组别大鼠灌胃何首乌、制何首乌水煎液各2 g·kg-1,造模结束后取血检测给药后大鼠外周血象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测定(Hgb),红细胞压积(HCT)的变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制定并建立何首乌与制何首乌的HPLC指纹图谱.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贫血模型组大鼠RBC,Hgb,HCT均显著降低(P<0.01),说明造模成功;何首乌组大鼠RBC,Hgb,HCT与贫血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HCT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制何首乌组大鼠RBC,Hgb,HCT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指纹图谱比对则发现制何首乌与何首乌有成分的差异,同时也有共有成分含量的差异.结论:制何首乌具有显著的补血功效,研究结果提示制何首乌中所含有的新的化学成分很有可能为麦拉德反应的产物,制何首乌较何首乌具有更佳补血功效有可能是该部分产物与较为温和的药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