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云南省重点地区伤寒、副伤寒病例诊断的准确性及符合率,为判明当地疫情是否真正高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照国家诊断标准对重点地区2013-2015年报告的伤寒、副伤寒病例开展回顾性调查。分析比较不同病种、不同地区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诊断符合率及不符合情况。结果 460例调查病例中,伤寒病例占62.8%,副伤寒病例占37.2%。有135例病例完全符合诊断,总诊断符合率为29.35%,其中副伤寒诊断符合率高于伤寒(X~2=86.18,P0.001);不同地区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诊断符合率均存在差异(X~231.48,P0.001),地区以红河州最高(62.22%),医病机构以州市级最高(45.52%)。有325例(70.65%)诊断不规范,其中169例(52%)应排除诊断,156例(48%)应订正为伤寒、伤寒其它诊断类型。不符合诊断类型主要是伤寒和副伤寒确诊病例。结论云南省伤寒、副伤寒病例诊断准确性低,报告疫情数据不真实。按国家标准诊断、报告病例和重点开展病原菌分离、培养方法,有助于提高病例诊断的准确性及符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玉溪市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医院报告病例诊断的准确性,为伤寒副伤寒诊断及报告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全市2012-2014年报告的伤寒、副伤寒病例的诊断结果进行调查。结果 本次收集病例510例,诊断符合率80.98%;伤寒诊断符合率55.00%,副伤寒诊断符合率66.06%;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率48.66%,实验室确诊病例符合率96.69%;临床病例中伤寒与副伤寒的构成为6∶1,确诊病例中伤寒与副伤寒的构成为1∶15;诊断符合率为100%的是玉溪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新平县、元江县、峨山县,最低的是通海县(33.90%);各级医院的伤寒副伤寒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率为市级明显高于县乡两级,确诊病例符合率市、县和乡三级比较接近。结论 玉溪市伤寒副伤寒诊断符合率偏低,影响了网络报告的真实性,影响了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玉溪市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的诊断与治疗现况,为伤寒、副伤寒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玉溪市2012—2014年报告的伤寒、副伤寒病例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本次收集病例510例,临床病例中伤寒与副伤寒的构成为6∶1,确诊病例中伤寒与副伤寒的构成为1∶15;确诊病例的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所占比例较临床病例高(P0.05),较接近诊断标准。伤寒、副伤寒确诊病例的嗜酸性粒细胞降低或消失,且比例高于临床病例(P0.05);确诊病例的培养率为100.00%,临床病例的培养率为44.92%;24.12%调查病例的疗程小于10天,临床病例的疗程较确诊病例短,有50.80%临床病例疗程小于10天;按出院标准进行便培养的仅占7.25%。结论玉溪市伤寒、副伤寒临床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检验结果和治疗与确诊病例有差异,部分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未按诊断标准和防治手册执行,尤其是临床病例更为突出,影响了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伤寒副伤寒高发区开展综合防治,以摸索贫困地区伤寒副伤寒防制经验,为开展大规模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建立发热患者监测,以及时发现患者,在干预区实施对传染病规范管理,对重点水源消毒管理,开展健康教育等措施,以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结果主动搜索疑似伤寒副伤寒发现率0.08%,主动发热就诊病例监测,疑似伤寒副伤寒病例发现率0.33%;对3 664例发热就诊病例采血319例作伤寒沙门菌培养,检出伤寒沙门菌12株,伤寒副伤寒阳性率3.76%。干预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比对照区下降60.06%%,比干预前发病率下降71.2%。结论开展就诊发热病例监测,及时采血培养,是早期发现伤寒副伤寒传染源的关键,采取规范治疗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6-2018年北京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为调整现有防控方案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网络直报系统中2016-2018年北京市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数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8年,北京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56例,报告病例集中在6-8月,共报告33例(33/56);20~49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较多,共报告43例(43/56),城区报告病例数高于郊区。伤寒、副伤寒发病后9 d左右可以明确诊断。2018年北京市报告一起输入性伤寒暴发疫情。结论北京市对于夏季炎热季节出现相关症状的青壮年,应考虑伤寒、副伤寒感染可能;应详细调查外地感染后回京的病例,以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10—2020年云南省伤寒与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云南省11年的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20年全省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35 217例,死亡6例,年均发病率6.79/10万,总病死率0.017%;2010—2020年报告病例数、发病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全年均有病例报告,主要发病于5—10月,占总病例数的60.75%;发病地区分布广泛,其中西双版纳州年平均发病率为全省最高(20.04/10万);以10岁为等组距,20~岁年龄组累计发病数最多,占总病例数的18.14%;男女性发病数之比为1∶1;发病人数最多的职业是农民(47.04%),其次为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结论云南省11年来伤寒副伤寒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应针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和高发季节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2004-2006年浙江省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疫情及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浙江省2004-2006年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为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浙江省沿海地区近三年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和监测点监测报表资料录入EXCEL2003整理后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呈下降趋势,发病曲线由双峰型变为单峰型,且峰值逐年降低。病例在宁波和温州以农民、工人、学生为主,台州地区以民工、农民、学生为主,病例年龄集中在20~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疑似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阳性率没有明显差别,恢复期患者带菌率显著高于健康从业人员,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甲型副伤寒对利福平和萘啶酸耐药,且耐药率在97%以上。暴发疫情以水型为主。结论浙江省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发病总体呈发病率逐年下降的趋势,但甲型副伤寒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对病例应规范治疗彻底治愈、加强恢复期患者的监测,发现阳性应及时隔离治疗,有利于疫情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2012年江苏省菌痢和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实验室诊断病例诊断符合情况。方法江苏省南、中、北地区各抽2~3地市,再抽取省、市、县级医疗机构。结果本次调查抽取菌痢有效调查病例124例,符合率为13.71%;伤寒/副伤寒有效调查病例53例,符合率为50.94%,伤寒/副伤寒符合率高于菌痢。菌痢实验室诊断符合率省级高于其他级别医院。结论江苏省菌痢和伤寒/副伤寒符合率均较低,临床医生实验室诊断标准知晓率亟待提高,培训、交流和调研是发现问题、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伏晓庆  古文鹏  尹建雯 《现代预防医学》2014,(14):2497-2499,2502
目的分析2003-2012年云南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0年全省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和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伤寒副伤寒在云南省的发病和流行情况。结果 2003-2012年,云南省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66 870例,死亡23例,年均发病率14.91/10万,病死率0.034%,报告病例数、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3/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 125.33,P0.001)。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季节性明显,感染高峰期在5-10月;发病地区分布广泛,但不同地区间发病率差异较大,发病率居前五位的州市年均发病水平呈交错排位;发病人数最多的职业是农民(39.50%),其次为学生和工人,近年散居儿童发病呈上升趋势。目前,云南省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起数和人数均维持在较低水平,伤寒副伤寒主要以散发病例为主,报告病例以实验室诊断居多(71.28%),近年来甲型副伤寒发病上升,在个别州市已成为优势菌感染。结论云南省10年来伤寒副伤寒发病虽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以甲型副伤寒优势菌感染为主的重点州市应加以有效策略控制和分类指导;对农民发病较高和散居儿童发病上升应予以特别关注和警惕;在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诊断及实验检测技术和方法上需进一步提高和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 2007-2012 年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防控效果。方法 收集贵州省2007-2012 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数据、病例卡片信息、防控措施及管理文件等资料,比较 2007-2009 年与 2010-2012 年伤寒/副伤寒平均发病率、暴发疫情变化、病例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间隔变化、病例上报机构变化、实验室诊断病例比例变化和疫情报告管理变化情况,利用Excel和EpiInfo软件进行描述和χ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09年贵州省共报告伤寒/副伤寒5 978例,平均发病率为5.29/10万;2010-2012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2 765例,平均发病率为2.57/10万,平均发病率比2007-2009年下降51.31%。各市(州)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局部存在暴发和流行,暴发起数减少87.50%。报告病例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99),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报告病例增加11.51%,乡镇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报告病例减少61.47%,实验室诊断病例比例增加23.63%,填卡及时率增加8.44%,卡片录入及时率增加6.76%,县区审核及时率增加2.40%。结论 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防控成效显著,但依然存在局部暴发或流行的风险,健康教育和实验室监测等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平坝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发病危险因素,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平坝县2005-2008年伤寒副伤寒疫情特征,对暴发或聚集性病例采取现场回顾性病例对照调查,对村(居)民个人习惯和环境相关因素采用现况调查。结果平坝县伤寒副伤寒全年均有病例报告,6-10月为发病高峰;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学生和农民居多;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流行优势菌型。暴发主要危险因素为饮用水被污染;病前2周喝生水(OR=6.42,χ2=11.28,P0.01)聚集性甲型副伤寒病例的危险因素与每周喝水大于15次以上有统计学联系(OR=10.55,χ2=4.71,P0.05);饭前偶尔或不洗手(OR=2.81,χ2=3.92,P0.05)为散发病例的危险因素。现况调查农村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蓄水池无消毒设施,改厕率低(9.11%),多数厕所粪便未无害化处理;城区餐饮店食品卫生合格率偏低,人群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知晓率为22.61%,66.56%喝生水。结论平坝县伤寒副伤寒传染源广泛存在,应严格管理传染源,加强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管理,针对个人卫生习惯和就医行为开展健康教育,才能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流行或暴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2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法定报告数据,了解全国疫情态势和高发省份发病、人群特征变化趋势,为制定全国和高发地区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中2012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法定报告数据。结果2012年全国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1 998例,死亡3例,发病率为0.89/10万。与2011年相比,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上升1.20%。报告实验室诊断病例6522例,占总病例数的54.36%,其中伤寒与副伤寒之比为1.71:1,副伤寒占36.86%。病例均以农民为主,其次为学生和散居儿童,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均以0~4岁组儿童最高(分别为1.31/10万和0.46/10万)。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浙江、湖南和新疆为高发省,2005--2012年大部分高发省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广东省下降幅度最小,各高发省问发病高峰和高发人群有差异。结论2012年全国伤寒、副伤寒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发病水平,而5岁以下儿童是防控重点人群,部分高发省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3.
202例伤寒住院病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 1999年我科住院伤寒、副伤寒病例数占杂病 (除肝炎外的传染病 )总数 32 % ,远远高于 1991~1994年 (占 16 % ) ,为探讨 1996年以来伤寒、副伤寒患病人数增多的原因及指导预防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调查了 1996~ 1999年我科伤寒、副伤寒住院病例流行病学特征。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 来自 1996~ 1999年我科伤寒、副伤寒住院病例 36 1例 (均经血培养、粪培养或血肥达反应诊断)。其中伤寒 2 0 2例 ,副伤寒A 15 1例 ,副伤寒B 7例 ,副伤寒C 1例。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描述了 1996~ 1999年伤寒、副伤寒患病情况 ,患病季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广东省汕头市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征,探讨该病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汕头市2009—2013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3年汕头市报告伤寒和副伤寒病例共1 148例,其中伤寒1 056例、副伤寒92例,年均发病率为4.20/10万,其中濠江区发病率最高,年均发病率为17.20/10万。7—9月是发病高峰,占病例总数的31.36%(360/1 148)。男性发病617例,女性发病531例,男女性别比为1.16∶1;发病年龄以15~29岁居多,占病例总数的32.14%(369/1 148)。职业以学生为主(244例,占21.25%),其次为农民(173例,占15.07%)。结论汕头市伤寒副伤寒发病水平较高,夏、秋季是高发季节,学生、农民是高发人群,应在高发季节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和分析个旧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在近年来云南省伤寒副伤寒报告发病率较高的个旧市,选取血培养确诊病例50例,对照100例,采用问卷收集资料。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病前2周是否经常吃米线(OR=5.784,95%CI:1.288~25.969)和病前2周吃过冷饮(OR=4.593,95%CI:1.790~11.781)是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个旧市伤寒副伤寒高发主要与不安全的食物有关,今后应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管力度和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降低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刘亚华 《职业与健康》2014,(20):2983-2985
目的探讨伤寒副伤寒流行因素及流行规律。方法对南通市通州区2004—2013年伤寒副伤寒疫情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伤寒副伤寒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以夏秋季为主,占69.03%;十总镇发病率最高,年均发病率为8.55/10万;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分别占51.61%和10.32%;流行因素配对调查显示,发病与生食海产品水虾有关(P〈0.01)。结论该区应加强饮用水和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治疗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控制伤寒副伤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以人口为基数的伤寒发热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及时了解、掌握伤寒高发区流行情况。方法在广西河池市的金城江辖区内的金城江镇、东江镇建立以人口为基数的监测系统开展伤寒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对发热疑似病人进行病原学、血清学检测;对就诊发热病例进行登记。监测区内的各级医疗机构及大部分的个体诊所均作为监测点。以病原学为确诊依据,肥达试验作为辅助诊断依据。结果监测区内4年的伤寒副伤寒发病数为99例,年均年龄段发病率为20.6/10万。病原学监测9049份标本,分离出伤寒、副伤寒菌99株,其中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占70.1%,伤寒沙门氏菌仅占29.9%;伤寒副伤寒症状相似,以发热头痛为主要症状。结论监测区内以散发病例为主要流行趋势,监测的发病率低于以往的常规疫情报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是优势菌型;肥达试验在常规监测中的诊断意义较差,确诊伤寒、副伤寒病例的肥达试验诊断符合率低。  相似文献   

18.
广西地区伤寒副伤寒及痢疾病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掌握广西各地医疗机构对伤寒副伤寒和细菌性痢疾病例的诊断、隔离及疫情报告情况,为制订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于2002年8月选择广西自治区部分市(县)开展了此项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09-2013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分子分型特征,为伤寒/副伤寒的防控、监测策略制定及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析2009-2013年全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的流行特征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针对13个国家级监测点的伤寒/副伤寒病例,采用病原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药物敏感性试验、PFGE等方法进行病原学特征分析。结果 2009-2013年全国伤寒/副伤寒年均发病率为1.03/10万,报告发病数及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报告病例数较多的省份为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浙江省、广东省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0~4岁组为发病率最高。农民、散居儿童发病构成比自2009年逐年上升。7-8月及夏秋季为发病高峰。2009-2013年共报告25起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13个监测点的伤寒/副伤寒病例标本分离培养的阳性率为3.00%(940/31 322),其中,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占68.19%(641/940),伤寒沙门菌占31.60%(297/940)。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均对萘啶酸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50.22%和85.33%。伤寒沙门菌PFGE带型多而分散,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带型相对少而集中。结论 虽然我国伤寒/副伤寒发病处于低发水平,但时有暴发,应进一步加强以实验室为基础的伤寒及副伤寒病原确诊、暴发发现及应对能力,建立耐药监测系统,在新的高发省份加强监测并开展危险因素调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004 - 2017年郑州市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 - 2017年郑州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 - 2017年郑州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939例,以副伤寒为主(70.71%)。2006 - 2007年和2015年发病率出现2次高峰,其他年份发病率波动在0.14/10万~1.02/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0.92/10万。郑州市各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郊县居民发病率高于市区,发病高峰为每年的6 - 10月,主要集中在15~44岁的青壮年(63.79%),男女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病例职业主要为农民和学生,分别占39.51%和14.70%。结论 郑州市属于伤寒副伤寒的低发地区,但部分县(市)发病率仍较高,应增加对重点地区和人群的健康教育,加强传染源管理,加大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的监管力度,采取综合性措施防止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