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PLR)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8例结直肠癌患者,比较不同水平PLR值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术前PLR高水平组比较,低水平组的TNM分期和脉管侵犯率更低,肿瘤分化程度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R高水平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低于PLR低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2个月vs.60.9个月,P=0.00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Ⅲ期、中-低分化、脉管侵犯和术前PLR≥216.78水平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PLR值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且是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PLR值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BCG2基因rs2231137和rs2231142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样本690份,社区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样本431份,使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应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ABCG2 rs2231137和rs2231142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关联分析。结果对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显示,携带ABCG2 rs2231142 AA基因型的男性,与CC基因型相比,结直肠癌发病风险降低(OR=0.50,95%CI:0.28~0.90,P=0.022)。年龄≤60岁携带rs2231137 AA基因型的结直肠癌患者发生Ⅰ、Ⅱ期肿瘤的比例高于Ⅲ、Ⅳ期(OR=0.29,95%CI:0.14~0.61,P=0.001)。结论 ABCG2 rs2231137和rs223114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全血铅暴露水平与进展期结直肠肿瘤患病的关系,为结直肠癌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14年4月—2016年12月通过浙江省嘉善县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筛查项目发现的272例进展期结直肠肿瘤患者作为病例组及按病例组同性别、年龄(±5岁)进行频数匹配的605名同期进行筛查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病例组进展期结直肠肿瘤患者和对照组健康人群全血铅浓度几何均数分别为(28.11±1.64)和(26.87±0.93)μg/L,2组人群全血铅暴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体育锻炼情况、有无结直肠癌家族史和体质指数(BMI)等潜在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全血铅暴露水平最高五分位组人群进展期结直肠肿瘤的患病风险为最低五分位组人群的1.87倍(OR=1.87,95%CI=1.15~3.04);全血铅暴露水平最高五分位组男性人群进展期结直肠肿瘤的患病风险为最低五分位组男性人群的2.12倍(OR=2.12,95%CI=1.05~4.3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多肽抗原19-9(CA19-9)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经病理诊断的结直肠癌原发住院病例123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及CEA、CA19-9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对病例进行随访,分析CEA、CA19-9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组的CEA阳性率高于未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细胞学分级诊断(Dukes分期)C/D分期的CA19-9阳性率高于A/B分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术前CEA、CA19-9单项阳性和双阳性病例的生存时间明显缩短(分别P=0.022,P=0.002,P=0.008);结直肠癌组织学分型(OR=2.524,95%CI=1.230~5.182,P=0.012)及血清CA19-9(OR=3.310,95%CI=1.371~7.991,P=0.008)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术前血清CEA和CA19-9升高可预测预后不良,结直肠癌组织学分型及血清CA19-9可作为预测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MMR)基因MLH1 rs1800734、MSH2 rs3732183和代谢酶基因UGT1A1 rs3755319、GSTM3 rs7483、DPYD rs1801159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关系,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分子水平的参考依据。方法整群抽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690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在南京康爱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431人作为对照组,每人抽取2 mL外周静脉血,采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并应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MLH1 rs1800734、MSH2 rs3732183、UGT1A1 rs3755319、GSTM3 rs7483、DPYD rs1801159等5个多态性位点与结直肠癌的关系。结果病例组MLH1 rs1800734 AA+GA型和GG型基因型携带者分别占80.9%和19.1%,对照组分别占85.8%和14.2%;在校正性别和年龄后,MLH1 rs1800734隐性模型中GG基因型显著增加结直肠癌发病风险(OR=1.440,95%CI=1.021~2.032,P=0.038)。未发现MSH2 rs3732183、UGT1A1 rs3755319、GSTM3 rs7483和DPYD rs1801159与结直肠癌发病有相关性(均P 0.05)。结论 MLH1 rs1800734 SNP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的病理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盐城大丰人民医院结直肠息肉患者病理诊断及临床表现结果。结果:258例检出息肉患者病理结果中腺瘤174例(67.68%),非腺瘤82例(32.31%);腺瘤组平均年龄、便血、息肉直径1cm、数量3个、分叶、腺瘤上皮内瘤变、癌变的发生比例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发生率较高,恶变与患者便血、年龄、息肉大小、发生部位、癌变状况等情况有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临床上应尽早完善全结肠镜检查及时发现息肉并给予摘除,同时应注重监测及随访预防癌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组织芯片检测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和簇分化抗原147在人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化疗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诊治的98例结直肠癌患者,通过组织芯片技术比较caspase-3和CD 147不同表达水平的临床病理差异及其与化疗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各组患者肿瘤部位、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aspase-3和CD147低表达组淋巴结转移明显低于caspase-3和CD147高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3与CD147低表达组的化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caspase-3和CD147高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和CD147低表达组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低于caspase-3和CD147高表达组(HR=0.436,HR=0.473,P0.05);caspase-3和CD147低表达组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明显低于caspase-3和CD147高表达组(HR=0.462,HR=0.463,P0.05)。结论 caspase-3低表达和CD147低表达的结直肠癌患者有更好的化疗疗效,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同TNM分期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方法纳入350例不同TNM分期的结直肠癌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等病历资料,采用化学发光仪检测患者术前血清CEA和CA19-9水平,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NM分期与血清CEA、CA19-9的相关性。结果Ⅰ~Ⅳ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阳性率分别为25.00%、36.69%、50.78%和66.67%,血清CA19-9阳性率分别2.94%、10.07%、17.97%和53.33%,血清CEA和CA19-9阳性率均随结直肠癌TNM分期进展呈升高趋势(P0.05)。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清CEA阳性(OR=1.790,95%CI:1.163~2.755)和CA19-9阳性(OR=3.476,95%CI:1.790~6.749)是结直肠癌临床分期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CEA和CA19-9指标阳性与结直肠癌TNM分期进展有关,血清CEA和CA19-9水平可作为评估结直肠癌进展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标本53例,良性腺瘤标本31例;以正常结直肠黏膜标本37例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MP-2的表达变化,并与临床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MP-2在正常黏膜、良性腺瘤和结直肠癌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12.9%和75.5%,与正常黏膜组和良性腺瘤组比较,结直肠癌组MMP-2表达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 MMP-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复发有关,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进展及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E2F转录因子家族基因错义突变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寻找E2F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的错义突变,鉴定汉族人群等位基因频率0.01的2个突变位点(E2F2的rs2075995和E2F7的rs3829295)。对1 055例结直肠癌(CRC)患者和1 936例健康对照者运用Taq Man基因分型检测,使用Logistic回归评估这2种SNPs与CRC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E2F7的rs3829295与CRC风险显著相关。与TT基因型携带者相比,CT和CT+CC基因型携带者有较低的结直肠癌发生风险(OR分别为0.61(95%CI:0.44~0.85,P=0.003)、0.61(95%CI:0.44~0.84,P=0.003)。根据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发现,rs3829295突变者中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男性高于(OR=0.56,95%CI:0.38~0.83,P=0.004)女性(OR=0.73,95%CI:0.43~1.22,P=0.232)。结论 E2F7的错义突变与CRC风险显著相关,E2F7在结直肠癌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核糖体结合蛋白1(RRBP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7月-2018年7月于四川省某医院就诊的184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RBP1表达水平,分析RRBP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RRBP1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9.35%(146/184),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19.02%(35/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患者RRBP1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大小、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患者RRBP1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RBP1阳性、Ⅲ/Ⅳ分期、低分化、淋巴结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RRBP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RRBP1阳性为结肠癌患者预后危险因素;RRBP1作为分子标志物可以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EA(血癌胚抗原)与CA19-9(糖多肽抗原)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病理参数和预后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A组(n=95,存活组)和B组(n=25,死亡组),对术前CEA、CA19-9和预后关系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A组CEA、CA19-9水平明显低于B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B组CEA、CA19-9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CA19-9、联合检测阴性组的生存时间显著长于阳性组(P0.05)。结论:CEA、CA19-9水平和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具有密切关联,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CD166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4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及40例健康人群的结肠腺瘤组织中CD133和CD166的表达,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10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中,CD133和CD166的阳性率分别为71.6%和60.8%,而对照组结肠腺瘤中的阳性染色率分别为17.5%和15.0%,正常黏膜组织阳性率均为0%,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33和CD166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和术后复发转移有相关性(P0.05)。CD133和CD166双阳性组的5年生存率为42.5%,双阴性组为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33和CD166在结直肠癌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腺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两者阳性组与预后呈负相关,提示其可能与结直肠癌的恶性演进有关,可作为结直肠癌侵袭、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1990—2005年杭州市萧山区人群结、直肠癌的发病部位和年龄特点及生存率影响因素。方法以杭州市萧山区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监测系统为基础,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结、直肠癌的生存率,分析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部位、生存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1990—2005年结、直肠癌病例共2450例,中位发病年龄65.3岁,1990—1995年、1996—2000年、2001—2005年中位发病年龄分别为63.2岁、65.3岁、66.8岁,结、直肠癌病例的发病年龄呈增高趋势。结肠癌中位发病年龄64.5岁,低于直肠癌病人中位发病年龄(65.8岁),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2.06,P=0.039)。发病部位以直肠癌为主,占60.2%,60岁以下发病的病人中结肠癌的比例高于60岁以上年龄组。近年来结肠癌的比例呈增高趋势,2001—2005年已占全部结、直肠癌患者的46.6%。本组结、直肠癌病人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1.5%,45.6%和43.4%。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有肿瘤部位[直肠癌相对危险度是结肠癌的1.453倍(95%CI:1.293~1.633)]、发病年龄[45~59岁组和≥60岁组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45岁组的1.071倍(95%CI:0.867~1.325)和1.847倍(95%CI:1.535~2.222)]、诊断时期[1996—2000年和2001年以后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996年以前的0.901倍(95%CI:0.788~1.030)和0.691倍(95%CI:0.600~0.795)]。结论结、直肠癌病人有发病年龄增高、发病部位趋向近端、预后改善的趋势,须针对发病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闵艳 《智慧健康》2023,(4):136-140
目的 研究分析微卫星状态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肿瘤微卫星不稳定性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6例患者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组,46例患者为低度微卫星不稳定(MSI-L)/微卫星稳定(MSS)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微卫星状态,分析微卫星不稳定状态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同时分析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MSI-H组与MSI-L/MSS组的年龄、血清癌胚抗原(CEA)<4.7ng/mL、肿瘤部位、肿瘤TNM分期、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黏液成分、肿瘤最大直径、神经侵犯、癌结节、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I-H组1年内复发率明显低于MSI-L/MS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微卫星不稳定状态与血清CEA水平、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可加大研究力度,为临床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羧肽酶A4(CPA4)、几丁质酶(Chitinase)水平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性,分析CPA4、Chitinase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75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肝转移分为肝转移组(21例)和非肝转移组(54例),另取健康志愿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3组血清CPA4、Chitinase水平,分析CPA4、Chitinase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及诊断肝转移的价值。结果肝转移组、非肝转移组血清CPA4、Chitinase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肝转移组上述指标高于非肝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转移组原发肿瘤T3-4分期比例、原发性肿瘤低中度分化比例、原发肿瘤区域淋巴结转移比例、血清CA19-9、CEA水平高于非肝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性别、年龄、原发肿瘤大小、原发肿瘤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T3-4期、原发肿瘤区域淋巴结转移、血清CEA、CPA4、Chitinase水平是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的危险因素(均P0.05)。CPA4和Chitinase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AUC为0.933,高于CPA4、Chitinase单独检测。结论高水平CPA4、Chitinase与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同时或异时合并其他部位原发癌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从而有利于其预防和个体化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1989年1月~2009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31例住院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两组。A组:同时或异时合并其他部位原发癌(多原发癌)患者。B组:单纯子宫内膜癌患者。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多原发癌患者占9.96%(23/231),平均发病年龄56.3岁,以结直肠癌、卵巢癌、乳腺癌及宫颈癌常见。A组手术-病理Ⅰ期患者占43.48%,明显低于B组的61.54%(P=0.004 8),A组预后明显较B组差(P=0.021 7)。结论:子宫内膜癌合并多原发癌占全部子宫内膜癌的9.96%,平均发病年龄为56.3岁,手术-病理分期期别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CEA和CA19-9水平与结直肠癌分期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71例结直肠癌患者,检测其血清CEA和CA19-9水平,分析其表达在不同肿瘤TNM分期和分化程度上的差异。结果肿瘤TNM分期越晚,血清CEA水平越高(P〈0.05);分化程度越高,血清CEA水平越低(P〈0.05)。肿瘤TNM分期越晚,血清CA19—9水平越高(P〈0.01);分化程度越高,血清CA19—9水平越低(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和CA19-9水平可作为评估肿瘤分期和分化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结直肠癌组织中微小RNA-181a(miR-181a)、微小RNA-1260b(miR-1260b)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85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检测其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iR-181a、miR-1260b表达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探索影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结直肠癌组织中miR-181a表达量降低,miR-1260b表达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iR-181a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均P0.05),miR-1260b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均P0.05)。miR-181a低表达组和miR-1260b高表达组患者术后随访期总生存率低于miR-181a高表达组和miR-1260b低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较高临床分期、miR-181a低表达、miR-1260b高表达是结直肠癌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miR-181a表达降低、miR-1260b表达增加,其为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均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可成为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青年人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青年人直肠癌误诊病例(年龄≤35岁)的临床资料.结果 66例患者中行直肠癌根治术41例,占62.1%,姑息切除术25例,占37.9%,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化疗.术后随访57例,随访率为86.4%.根治术后3、5年生存率分别为42.4%、30.3%;术后局部复发率为37.8%,且多发生在2年内.姑息切除术后生存2~15个月.结论 青年人直肠癌误诊率高,临床表现以黏液血便和便频为主,进展快,恶性程度高,转移早,根治率低,预后差.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青年人直肠癌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