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的化疗及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宫内膜癌以手术和放射治疗为主,化疗多用于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可与手术、放疗或孕激素治疗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对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及放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放疗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提高疗效和降低并发症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放射治疗是仅次于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放疗主要是用于不适合手术的中、晚期患者、复发患者及早期复发高危患者.现应用较多的是术后辅助放疗,而全放疗或术前放疗现已很少应用.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已成为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据统计,2010年美国有43 470例新发子宫内膜癌患者,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总体治疗预后较好。部分患者仍有复发,复发率与高危因素有关。手术治疗是子宫内膜癌的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放射治疗是子宫内膜癌的最重要辅助的治疗手段,但应限于高中危及高危患者。化疗对病灶的控制及延长患者生存期有一定意义,孕激素已广泛用于晚期及复发子宫内膜癌的姑息治疗。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一直以来子宫内膜癌沿用手术治疗,辅以放疗、化疗和激素治疗等综合治疗。化疗作为子宫内膜癌的一项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在早期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和晚期或复发患者的治疗地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近年有学者提出,新辅助化疗用于晚期患者,以提供手术机会。  相似文献   

7.
介绍有关子宫内膜癌化学治疗方面的进展.单一用药治疗是最早试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方法,迄今为止的观察结果尚不能肯定联合用药方案优于单一用药.动脉插管化疗可以提高肿瘤内的药物浓度.凡腹水细胞学阳性或手术证实盆腔有转移者,建议进行腹腔化疗.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与孕激素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癌的放射治疗开始于 190 8年的巴黎。 194 7年Heyman[1] 报道用预先填镭的小球堵塞宫腔 ,并在随后数十年成为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法[2 ] 。 2 0世纪 30年代 ,手术和放疗相配合 ,大大提高了子宫内膜癌的 5年存活率。由于麻醉、抗生素和手术技巧的进步 ,目前子宫内膜癌 ,尤其是早期的子宫内膜癌 ,首先考虑手术治疗。放疗多用于术前或术后辅助治疗 ,单纯放疗则主要用于晚期病例和手术禁忌证的病人。但是 ,单纯放疗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复发率不高[3 ] ,而且复发后易于治疗[4] 。1 后装腔内放疗技术的发展最近 2 0多年来 ,治…  相似文献   

9.
介绍有关子宫内膜癌化学治疗方面的进展。单一用药治疗是最早试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方法,迄今为止的观察结果尚不能肯定联合用药方案优于单一用药。动脉插管化疗可以提高肿瘤内的药物浓度。凡腹水细胞学阳性或手术证实盆腔有转移者,建议进行腹腔化疗。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与孕激素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现在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我们现将1994年1月~2003年12月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57例加以汇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全量放疗后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治疗临床Ⅲ期子宫内膜癌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4~1998年收治的2 6例全量放疗后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治疗的临床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通过计算5年生存率、分析手术中及手术后并发症,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患者采用体外放疗合并腔内放疗,体外照射总量4 0~6 0Gy ,腔内照射总量36~4 2Gy。停放疗后8~16周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结果:2 6例总的5年生存率5 7.9% ,平均手术时间135分钟,平均出血量2 4 2ml,无手术副损伤。局部复发2例(7.6 9% ) ,远处转移4例(15 .38% )。结论:临床Ⅲ期子宫内膜癌全量放疗后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2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来 ,其发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本研究旨在对我院 10年来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以阐明本病的临床生物学行为、预后及其相关因素 ,为治疗提供参考。一、临床资料1 资料来源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自 1990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收治的 2 0 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年龄为 (5 7± 11)岁 (2 5~ 89岁 )。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者 187例 ,占 90 8%。其中 ,绝经者 15 0例 ,占 93 8% (15 0 16 0 ) ;未绝经者 37例 ,占 80 4 % (37 4 6 )。2 诊断 :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综合治疗的临床价值,关注其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以积累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50例患者分为3组,A组50例,单纯应用根治术治疗;B组50例,在根治术基础上加用化疗,C组50例,在根治术基础上加用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比较各组的疗效及术后3年生活质量的差别。结果:三组患者1年生存率未见明显差别,C组的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A组,C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A、B组,B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A组。C组术后3年生活质量明显高于A组和B组。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在根治术基础上加用综合治疗,效果理想,且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应积极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单纯阴道复发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给予补救放疗后的预后因素和总生存.50例因单纯阴道复发而获得补充放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纳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尽管大多数子宫内膜癌患者在确诊时处于早期,通过手术即可治愈。但伴有复发高危因素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依然面临复发的危险,需要术后辅助治疗,包括放疗、化疗、激素治疗等。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癌合并症1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合并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对子宫内膜癌治疗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971年7月~2001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伴各种合并症的14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合并症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无合并症的16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子宫内膜癌常见的合并症为高血压病(104例,71.2%)、糖尿病(30例,20.5%)、冠心病(29例,19.9%)等;合并症组患者平均年龄57.8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3.5岁,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而合并症发生情况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和病理类型无关(P>0.05).合并症组3例因较重合并症未能手术,对照组无因合并症不能手术者,而合并症组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放疗)、化学药物治疗(化疗)的比例(69.2%),明显高于对照组(54.0%),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对随访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存在合并症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情况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得出,肿瘤分期和分化程度对预后有明显影响,而年龄及合并症情况对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随年龄增大,合并症发生机率增加,合并症对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存在一定影响,但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后补充治疗及晚期患者非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癌以手术为主,但放疗及化疗等非手术治疗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文章重点就早期子宫内膜癌手术后的补充治疗及晚期患者的非手术治疗选择和实施原则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18.
19.
子宫内膜癌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其诊治理念也不断更新.首先.在临床诊断与分期方面,宫腔镜、超声及腹腔细胞学等检查的意义增加.宫腔镜检查有利于发现微小病灶并定位活检,已成为诊断子宫内膜痛重要手段:超声及腹腔细胞学检查对肿瘤分期及预后判断有较大意义.其次,腹腔镜手术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治疗显示良好应用前景:放化疗、激素治疗等辅助疗法对中晚期及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有一定疗效.最后,保留生育功能的观念不断更新.在保证治愈率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女性生育功能已成为妇科肿瘤治疗新理念,反复子宫内膜诊刮及孕激素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已有不少报道.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其诊治理念也不断更新。首先,在临床诊断与分期方面,官腔镜、超声及腹腔细胞学等检查的意义增加。宫腔镜检查有利于发现微小病灶并定位活检,已成为诊断子宫内膜癌重要手段;超声及腹腔细胞学检查对肿瘤分期及预后判断有较大意义。其次,腹腔镜手术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治疗显示良好应用前景;放化疗、激素治疗等辅助疗法对中晚期及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有一定疗效。最后,保留生育功能的观念不断更新。在保证治愈率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女性生育功能已成为妇科肿瘤治疗新理念,反复子宫内膜诊刮及孕激素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已有不少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