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应用 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全组共 10例 ,年龄 2~ 35 (平均 11.6 )岁 ,体重 8~ 6 4(平均 30 .6 ) kg,PDA最窄处直径 1.4~ 3.2 (平均 2 .6 ) m m。经导管置入 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 PDA。封堵后 10 min行胸主动脉造影评价疗效。术后 3天、1月、6月及 12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 PDA再通。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术后 10 m in胸主动脉造影及术后 3d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随访 12个月 ,均未发现 PDA再通及弹簧栓子移位。结论 :应用 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小型 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研究Duct Occlud封堵器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治疗直径≤ 4mm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方法  1996年 4月至 2 0 0 2年 8月 ,4 2例直径 <2mm和 2 9例直径 2~ 4mm的PDA患者施行了Duct Occlud封堵器 (2 5例 )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 (4 6例 )封堵术。结果  (1)直径 <2mm的PDA行Duct Occlud封堵器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后 10min、2 4h和 12个月残余分流率显著小于直径 2~ 4mm的PDA(分别为 4 8%与 6 2 0 % ,0与 37 9% ,0与 13 8% ;P均 <0 0 5 )。 (2 )Duct Oc clud封堵器治疗直径 2~ 4mm的PDA后 10min ,2 4h ,1和 12个月残余分流率显著高于Cook可控弹簧栓子组 (分别为 94 4 %与 9 1% ,6 1 1%与 0 ,4 4 4 %与 0 ,33 3%与 0 ;P均 <0 0 5 ) ,其中Duct Occlud封堵器脱落至腹主动脉远端 1例 ,向左肺动脉内凸出 4例 ;2例直径 2~ 4mm的PDA患者置入 2枚Cook可控弹簧栓子。结论 Duct Occlud封堵器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均是治疗直径 <2mmPDA的安全有效方法 ;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直径 2~ 4mm的PDA近、中期疗效优于Duct Occlud封堵器 ,但部分患者需置入 2枚栓子。  相似文献   

3.
应用可控弹簧栓子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可控弹簧栓子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初步疗效。  方法:应用可控弹簧栓子经导管封堵PDA共12例。其中静脉法8例,动脉法4例。封堵前、后均行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检查。PDA最窄直径1.3~3.4 m m ,平均2.5±0.6 m m 。  结果:应用可控弹簧栓子封堵PDA,全组12例均封堵成功,无残余分流及并发症。  结论:可控弹簧栓子封堵小PDA安全、有效,一枚弹簧栓子适用于封堵直径≤2.5 m m 的PDA  相似文献   

4.
0.052吋Gianturco coil弹簧栓子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 0 0 5 2Gianturcocoil弹簧栓子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例PDA患者在基础和骶管麻醉下 ,用心内膜心肌活检钳控制和传递 0 0 5 2Gianturcocoil弹簧栓子 ,顺行经导管封堵PDA。结果 :8例 1枚Gianturcocoil弹簧栓子、1例 3枚Gianturcocoil弹簧栓子完全封堵成功 ,1例因Gianturcocoil弹簧栓子未能回收至传递鞘内改行手术结扎。结论 :用 0 0 5 2Gianturcocoil弹簧栓子经导管封堵 3 0~ 4 0mm直径的PDA ,是安全、可靠的非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特殊的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特殊的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1995年2月至2002年2月应用可回收弹簧圈及Amplazer封堵器成功治疗了321例各种PDA,其中51例为特殊的PDA,分别为PDA合并肺动脉狭窄(PS)3例、合并主动脉缩窄(COA)3例、合并房间隔缺损(ASD)2例、合并主动脉瓣狭窄(AS)3例、合并纠正性大动脉转位(L-TGA)1例、右位主动脉弓左位PDA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1例、合并中度或中度以上二尖瓣关闭不全(MR)38例.治疗方法为同时应用球囊扩张和其他封堵技术治疗合并畸形.术后行心脏超声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所有51例患者介入治疗术均获得成功.PDA直径为1.2~6.9 mm,平均直径为(3.0±1.2)mm,所有PDA中临床关闭(听诊无杂音)在出院时达100%,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在出院时无分流达100%.2例合并ASD者,在ASD堵塞后即刻也无残余分流.球囊扩张的AS、PS、COA随访疗效均良好.合并MR中,二尖瓣返流明显好转占92.1%(35/38).在平均3.8年随访中没有任何并发症.结论一些特殊的PDA或合并其它先天性心脏病组合可通过心导管介入技术来治愈.  相似文献   

6.
动脉导管未闭 (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一般无症状或活动后气急乏力 ,易并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婴幼儿多因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而就诊。近年国外报道[1] ,采用导管介入堵闭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我院于 1989年开始应用此项技术 ,特别是近年来Rashkind的双面伞器 ;Sideris的纽扣补片及多种弹簧圈堵闭器等方法堵闭动脉导管未闭[2 ] 。我院于 1989年 3月~ 1997年 6月用双面伞器、纽扣补片法及弹簧圈堵闭法共堵闭PDA患儿 12 7例 ,现本文重点对堵闭术术前、术后护理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共 12 7例 …  相似文献   

7.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一种先天性的异常通道,多位于主动脉狭部和左肺动脉根部之间,发病女性多于男性[1]。Amplater伞介入疗法是安全性高、疗效好、并发症少的心脏介入治疗方式。我科自2002年8月~2005年7月对6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开展Amplater伞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治疗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 全组17例,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15~43(24.5±11.1)岁.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腰部内径为18~26(25.5±1.8)mm,需采用腰部直径20mm以上的封堵器方可操作成功.术后3d及3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 术前超声诊断,17例中6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7例患者中14例(其中5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封堵成功(操作和临床成功),成功率为82%(14/17).16例选用国产特制PDA封堵器,1例26 mm ASD因封堵器位置不能牢固地“站稳”而放弃封堵治疗;1例严重肺动脉高压且左向右分流为主存在少量右向左分流,经封堵试验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不适宜治疗;1例术后第2天发生封堵器脱落入降主动脉,经捕获器成功取出体外,但死于误吸(迷走反射引起恶心呕吐)导致的严重肺部感染及感染性休克.封堵成功14例,封堵器直径为22~30(26.5±2.7)mm,术后即刻降主动脉造影检查示9例微量残余分流,均为封堵器中间存在云雾状分流,10 min后重复造影云雾状分流消失.术后3d及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示患者所有左心内径增大均明显回缩,未发现残余分流和导管再通.结论 巨大PDA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争取介入治疗,成功后较普通PDA血液动力学恢复更明显,可获得较好的收益/风险比.  相似文献   

9.
动脉导管未闭导管介入治疗13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导管连接肺动脉和降主动脉,是胎儿期血液循环的主要渠道,如果1岁后仍未闭塞,即为动脉导管未闭(PDA),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10%,多见于女性。目前,介入治疗先心病由于其安全性高、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越来越被临床所接受。我院自2005年1月—2007年7月对13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应用国产动脉导管封堵器的介入治疗,获得较满意结果。现将护理体会及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范云霞 《山东医药》2005,45(27):87-87
近年来,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共收治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2例,现就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直径≥5mm婴幼儿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婴幼儿大型PDA(≥5mm)患儿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介入治疗术前准备、术后病情观察,并发症护理措施等。结果本组76例PDA均封堵成功。经过术前、术后的仔细观察和精心的护理,全部患儿随访1个月至1年,无发生与护理及手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面色、尿色、伤口、足背动脉搏动、下肢皮温及心脏杂音等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做好护理工作,协助医生及时处理等,对保证大型PDA患儿介入治疗成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pfm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使用 pfm弹簧圈封堵未闭动脉导管的临床应用。方法 :从 1998- 0 3~ 2 0 0 1- 0 2 ,2 3例患者进行了PDA封堵术 ,年龄 8个月~ 32岁 (平均 10 .7岁 ) ,体重 9.5~ 5 5 (2 9.0± 16.6) kg,肺动脉平均压 2 0 .6 (10~ 38) mmHg,PDA最窄内径 1.6~ 4.1(2 .7± 0 .8) mm,3例为开胸结扎术后再通。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成功 ,封堵术后主动脉造影显示 19例完全封堵 ,4例有残余分流 ,术后 2 4h彩色多普勒显示 2 2例无血流通过 ,平均 X光暴露时间是15 .5 min(7~ 34 min) ,无任何并发症出现。结论 :采用 Duct- Occlud(pfm)弹簧圈封堵 PDA是安全有效的 ,PDA最窄内径应在 3mm以内 ,输送系统较细可用于婴幼儿 ,封堵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大小和形态对 Amplatzer封堵器 (ADO)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全组 12 4例 ,年龄 2 6± 2 2 (0 .6~ 6 2 )岁。根据造影结果 ,按 Krichenko方法分型 :其中 A型 78例 ,B型 8例 ,C型 2 1例 ,D型 5例 ,和 E型 12例 ;按 PDA肺动脉端最窄处直径分为 : 组 16例 (直径 <2 .5 m m ) , 组 96例 (直径 2 .5~ 10 .0 mm)和 组 12例 (直径 >10 .0 m m)。结果 :12 4例 ADO治疗均获成功。术后 5~ 10 m in降主动脉造影示有微量残余分流 2 6例 (2 1.0 % ) ,2 4 h超声心动图有微量残余分流 2例 (1.6 % ) ,随访 1~ 6月未发现残余分流和导管再通。不同形态和大小 PDA,其 ADO治疗的技术成功率、2 4 h完全闭合率和残余分流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术后 5~ 10 min微量残余分流与 PDA大小有关 , 组明显高于 组和 组 (P<0 .0 5 ) ;与 A型比较 ,C型 PDA术中透视时间长 (P<0 .0 1) ,再次封堵率高 (P<0 .0 5 )。结论 :PDA的大小和形态不影响 ADO的最终治疗结果 ;大的PDA封堵 5~ 10 min后其微量残余分流亦高 ;C型 PDA的封堵技术操作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4.
160例动脉导管未闭堵闭术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道非开胸160例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的体会。方法采用经皮股动、静脉穿刺心导管动脉导管未闭堵闭法。结果一次堵闭成功156例,二次堵闭成功3例,改变治疗方案1例。堵闭成功率为99%。随访14~132个月,疗效满意。结论本方法创伤小、操作简便、费用低、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15.
经皮用蘑菇伞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70年代年以来,已有多种介入治疗法先后用于临床[1]。 1.资料与方法:我院自1998年6月至1999年8月用蘑菇伞治疗PDA 26例,女15例,男11例,年龄2~46岁,平均(23.2±14.6)岁,体重10~75kg,平均体重(46.5±21.2)kg。2例为PDA结扎术后再通。全部病例均经临床、心电图、X线胸片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证实为PDA。蘑菇伞由美国AGA公司生产,由自膨胀性的单盘及与之相连的“腰部”组成,呈蘑菇状,系镍钛记忆合金丝…  相似文献   

16.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但其中部分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因其解剖及合并症的特殊性,导致其介入方法及器械使用较为特殊,现复习相关文献对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经导管堵塞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89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导管堵塞婴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方法对89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采用了4种不同堵塞装置治疗。结果总成功率98.88%(88/89),失败1例,严重并发症2例,术后24小时内残余分流19例(21.3%),经1个月~3.5年随访,微量残余分流7流(7.08%)。结论经心导管堵婴幼儿动脉导未闭安全、有效、操作简单、适应证广,可作为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与Amplatzer封堵器(美国进口)在经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中应用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1月至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确诊为PDA的206例患者,110例采用国产封堵器,96例采用Amplatzer封堵器,分别进行PDA封堵术,对比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和费用等情况。结果国产组109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9.1%),进口组95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9.0%)。两组PDA术前各项临床资料指标、手术和X线曝光时间、封堵成功率及住院天数、术后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PDA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压及心胸比率降低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总费用国产组明显低于进口组。结论国产PDA封堵器与Amplatzer封堵器相比其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费用低,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 1999~ 2 0 0 1年共施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15例 ,手术成功率 10 0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本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15例 ,男 6例 ,女 9例 ,年龄 1.5~ 4 7(平均 5 .2 )岁 ,体重 9~ 5 5 (平均18.4 )kg。 90 %的患者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96 %患者有胸骨左缘第Ⅱ肋间连续性杂音 ,4 %为收缩期杂音。动脉导管形态 :管型 8例 ,漏斗型 7例。1.2 方法本组均于局麻下穿刺右侧股动脉、股静脉 ,从股动脉鞘送入F6~F7猪尾导管 ,经腹主动脉至胸段降主动脉内 ,快速注入优雅显 2ml/kg ,速度 14ml/s ,以显示胸段降主动脉及动脉导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建立一种经皮可释放性弹簧栓栓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新方法。方法:经主动脉造影测定PDA内径及长度,在X线和超声心动图监测引导下,经心导管将可释放性弹簧栓栓堵于PDA。分别采用Jackson弹簧栓(J组)和PDA弹簧栓(P组)。经临床、主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确定疗效。结果:采用本法治疗21例,PDA平均最狭窄处内径3.18±0.62mm(范围1.5~4.7mm,其中81%超过3mm),平均长度5.17±2.13mm。20例获得成功且无并发症,术后经临床、主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其中J组8例均获成功;P组13例,成功12例、失败1例。结论:本法属于安全可靠的非开胸治疗PDA的新方法,创伤性很小,值得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