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探讨大肠癌和其间质血管的关系,我们研究了48例大肠癌标本不同部部位的巨-微血管构筑 。方法:用癌瘤标本造影摄X线片,立体显微镜和微机图象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
靳明林  马宏敏 《肿瘤》1997,17(4):219-220
结直肠癌血管构筑的病理改变和血管密度的临床研究靳明林马宏敏詹新恩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普外科(重庆630038)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血管构筑血管密度血管形成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为了解结直肠癌的血管在癌肿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和治疗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形成与大肠癌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在肠粘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15 5例大肠癌石蜡切片微血管数量 (MVC) ,分析MVC与临床病理因素、预后及大肠粘膜癌变的关系。结果 MVC与大肠癌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肝脏转移密切相关 ,而与肿瘤大小无关。高MVC(≥ 98)大肠癌患者比低MVC( <98)者 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随着肠粘膜由良性向恶性的转变 ,MVC明显增加 (P <0 .0 1)。结论 MVC对大肠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肿瘤及其不同灌注区域在血管构筑、血流动力学功能、超微结构及其微血管分布方面的差异性.方法 应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MVI)技术,检测30例乳腺恶性肿瘤(33个病灶)和30例乳腺纤维腺瘤(34个病灶)的微血管造影特征.应用时间-强度曲线(TIC)定量分析技术,检测瘤灶边缘及中心部区域灌注参数及平均灌注参数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时间(TTP)和廓清时间(WOT).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瘤内新生血管超微结构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34的表达.结果 乳腺良恶性肿瘤造影后,病灶呈不均匀增强、充盈缺损、紊乱的血管网、血管扩张、血管迂曲征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病灶中,TIC多数(29/33,87.9%)呈速升缓降型;良性组病灶中,TIC多数(27/34,79.4%)呈缓升速降型.恶性组平均AUC和WOT大于良性组(P<0.05).两组平均PI和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病灶边缘各灌注参数与中心区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病灶边缘各灌注参数与中心区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不同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分裂旺盛的瘤性特征,痛灶边缘以扩张、迂曲的大血管为多,癌灶中心常见狭窄、闭塞的幼稚新生血管及固缩、变形的内皮细胞和周细胞.恶性组的微血管密度(34.84±8.34)显著高于良性组(18.65±4.69,P<0.05),微血管丰富区位于痛巢边缘.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灌注模式、TIC形态、各平均灌注参数及区域灌注参数的差异,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肿瘤间质中新生微血管密度、形态、分布、结构及功能的差异性,是影像学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大肠癌间质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肿瘤浸润和转移和关系。方法 应用CD34抗体和VEGF抗体,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6例手术切除的大肠癌患者进行血管标记和染色,并取10例正常组织对照。结果 有淋巴结转移组大肠癌MVD、VEGF表达强度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MVD与VEGF表达两者呈相关(r=0.92)。结  相似文献   

6.
进展期胃癌血管构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进展期胃癌的血管构筑进行了影像研究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胃癌血管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可见三个区域。癌中心为缺血管区,癌周是多血管区。影像改变与定量分析结果相吻合。血管构筑可以提示进展期胃癌的Borrman类型。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李德川  冯海洋  徐笑红 《癌症》2001,20(3):314-31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对82例大肠癌患者血清的VEGF水平进行测定。并同期检测30名健康人的血清VEGF水平作为对照。结果:大肠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VEGF水平与大肠癌肿瘤大小、血管侵犯、淋巴结受累及肝脏转移密切相关;随着临床病理分期(Ddukes分期)的上升,VEGF水平亦明显升高。VEGF水平与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及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因素无关。结论:血清VEGF水平与大肠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术前检测血清VEGF水平,对预测大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化疗后脂肪肝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70例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肝脏CT表现及实验室生化指标(AST、ALT、ALP、GGT、TG、CHOL、HDL、LDL)的变化.结果:化疗3个月、6个月及1年后,发生脂肪肝的例数分别为21例(7.8%)、64例(23.7%)、58例(21.5%),化疗后患者肝功能指标及血脂水平较化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除外高密度脂蛋白),脂肪肝组转氨酶及血脂水平均比非脂肪肝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外胆固醇).结论:大肠癌患者化疗后可以发生脂质代谢异常,导致肝脏的脂肪性病变,部分发展为脂肪肝.  相似文献   

9.
促血管生成素家族包括Angiopoietin-1,2,3,4(Ang1,2,3,4)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1~7(Angiopoietin—likeprotein1—7,Angptl-1~7),其中Ang-1和Ang-2研究较多。受体Tie是一种内皮细胞特异性酪氨酸激酶型受体,促血管生成素与受体结合,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此外,Ang家族还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调节通路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肿瘤血管形成的参数 微血管计数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鼠抗人Ⅷ因子抗体免疫组化法染色后微血管计数回顾性研究了 72例进展期大肠癌组织标本 ,其中 12例有肝转移。结果 :无肝转移的大肠癌微血管计数平均值为 31 7± 11 6 ,而发生肝转移的大肠癌微血管计数平均值为 35 9± 11 5 ,明显高于无肝转移的大肠癌 (P <0 0 1)。复发的 8例MVD值 35 2± 10 7,显著高于未复发的MVD值 31 9± 11 3(P <0 0 1)。结论 :用免疫组化印迹方法对大肠癌微血管计数显示 ,微血管计数与大肠癌肝转移及复发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端粒酶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肠癌伴肝转移 ,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 分析我院自 1994年 1月~ 1999年 12月共 77例大肠癌伴肝转移病人的资料。结果 原发灶与肝转移灶同时切除十化疗者的效果、生存率明显好于其它未行肿瘤切除的其它方案 ,其 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 :91.6 7% (2 2 /2 4)、6 2 .5 0 % (15 /2 4)、41.6 7% (10 /2 4)、2 9.7% (7/2 4)。其它方案仅有少数患者存活过一年。结论 对于大肠癌伴肝转移的治疗应持积极的态度 ,部分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血管生成图像分析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肿瘤血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关系。方法在92例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病例的石蜡包埋肿瘤组织标本中,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程度和新生血管数目,并采用目镜网格测微尺和图像分析系统分别对二者进行定量观察。结果VEGF表达程度与肿瘤新生血管数目之间具有极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新生血管数目随着VEGF表达程度的增高而增加。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VEGF表达程度、新生血管数目密切相关,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表达程度及新生血管数目明显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组(P<0005~0001)。结论VEGF在原发性乳腺癌的血管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肿瘤的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中p73,p51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30例大肠癌组织及邻近正常大肠粘膜组织p73及p51的两个转录p51A、p51BmRNA表达情况。结果:30例大肠癌组织中有22例p73表达阳性,相对应的正常大肠组织仅有3例表达阳性,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肠癌组织的p73阳性表达率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及TNM分期均无关(P〉0.05);p51A、p51B在30例大肠癌组织和相对应的正常大肠组织呈低水平表达,其中大肠癌组织中p51A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组织(P〈0.01),与细胞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无关(P〉0.05),而p51B在大肠癌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存在p73、p51A的过度转录表达,p73、p51A的过度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郑淼  李继坤  周立生 《中国癌症杂志》2005,15(4):383-384,386
目的:探讨大肠粘液腺癌(MUC)与大肠非粘液腺癌(non-MUC)的临床病理差异及其综合治疗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方法:1994~2003年收治的1715例大肠癌中粘液腺癌为197例。比较MUC与non-MUC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结果:MUC中年轻人(年龄<45岁)比例明显升高MUC:(21.3%vs非MUC:12.6%),部位多见于直肠、升结肠;MUC组更易向肠周组织浸润及播散(侵润至浆膜外:MUC:59.9%vs非MUC:35.1%),亦易发生周围的淋巴结转移(MUC:41.6%对非MUC21.6%);MUC晚期患者比例增高(D期:MUC:44.1%对非MUC:22.1%);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低(MUC组:34%vs非MUC组:69%),术后复发率高、预后较差。结论:大肠粘液腺癌的预后差,与其临床病理特点相关,对大肠粘液腺癌应采取较积极的综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介入方法综合治疗高危大肠癌的远期疗效。方法 大肠癌根治术及再次根治术 ;术中门脉置管及手术前后选择性肝动脉 ,肠系膜上或肠系膜下动脉 ,髂内动脉或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 ;术后腹腔灌注化疗 ;全身辅助化疗 ;局部辅助放疗 ;中医中药和免疫治疗等有机综合治疗方法随机性治疗 2 2例高危大肠癌 ,并与常规综合治疗 2 5例对照 ,观察其 1.5年及 2 .5年无瘤生存率。结果 治疗组 1.5年无瘤生存率 90 .9% ,对照组 72 .0 % ,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治疗组 2 .5年无瘤生存率 76 .9% ,对照组为 42 .9%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治疗组的毒副反应及并发症均较对照组减轻。结论 有机溶入介入疗法及中医中药的综合治疗方法 ,可提高高危大肠癌病人 1.5年及2 .5年无瘤生存率 ,且治疗的毒副反应及并发症均较轻。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典型的多血管恶性肿瘤。越来越多的实验和临床数据显示,肝细胞肝癌的发展和血管形成有关,而且微血管密度的增加其预后不良。虽然血管形成的分子机制仍未清楚,但血管生成的研究为HCC的治疗和预后判断带来新的希望。现综述有关血管形成和肝细胞肝癌相关的文献。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lanosis of the colon (MC)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polypus and carcinoma of the large intestine.
METHODS Clinical feature and colonoscopic findings of 156 MC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inal diagnosis of MC case was made after colonoscopic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data of the case history was recorded. RESULTS The overall detection rate of MC was 1.12%, with 0.46% in males, 0.66% in females. An 82.69% of the patients suffered various constipations and had a history of taking cathartic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total-colon melanosis occurred in 83.97% of the patie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ate of concomitant polypus (27.56%) in the MC patients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polypus in th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 synchronous colonoscopy (χ^2 = 1.205, P = 0.298). Also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tection rate of carcinoma of the large intestine (8.97%) in MC patients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same disease in th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ynchronous colonoscopy (χ^2 = 0.268, P = 0.604). A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has shown that the older the age of MC patients is, the more opportunities of MC and the concomitant polypus would occur.
CONCLUSION MC may be related to constipations and a long-term administration of cathartics, among which total-colon melanosis ranks first in the cases. There is an earlier age of onset in the females, with a higher detection rate. The older the age of the patients is, the higher the detection rate of MC is, and the more possibility the onset of the concomitant polypu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因子Livin和Survivin在大肠癌组织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各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ivin和Survivin在60例大肠癌、12例良性肿瘤、12例癌旁组织和6例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Livin在24例癌旁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Livin和Survivin在大肠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是70%、56.7%,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表达。Livin在组织分化、临床Duckes分期、淋巴结及远隔脏器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的表达阳性率未见明显差异,Survivin在组织分化、临床Duckes分期、淋巴结及远隔脏器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的表达阳性率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ivin在癌旁淋巴结阴性与阳性组中的表达分别为0%、83.3%,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Livin和Survivin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Livin的表达与组织分化、临床Duckes分期、淋巴结及远隔脏器转移与否无明显相关性,在淋巴结中的表达可能有重要意义。Survivin的表达与组织分化、临床Duckes分期、淋巴结及远隔脏器转移有明显相关性,Survivin可能成为大肠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和判断切缘是否阳性的指标。Livin和Survivin在大肠癌组织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戎 《肿瘤防治研究》1995,22(6):388-389
 结肠癌是引起肠梗阻常见病因之一, 其治疗方法至今尚有分岐, 为了总结和积累结肠癌致肠梗阻的治疗, 本文着重叙述我们的围手术期处理:术前准备, 术式选择, 术中化学药物的应用及吻合口瘘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