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脈辨証 伤寒論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八十一条,从張仲景自序中所說的“勤求古訓,博采众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难,……并平脉辨証,为伤寒什病論合十六卷”几句話来看,很可能是采自古人的遺論,并結合自己的經驗而写成的。 (一) 切脉法的发明,当在战国(公元前五世紀)以前,因为在战国时代切脉法就已經盛行了。这可从内經和难經两书中看出来。根据多数学者考証内、难二經很可能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两书論脉甚詳,尤其是难經。当时偉大的医学家扁鵲(即秦越人)精通各科医学,尤以切脉为著名,因此,不少学者认为难經是  相似文献   

2.
美尼尔氏病是一种陣发性眩暈旋轉,恶心嘔吐,耳鸣耳聋的綜合症,其病理变化是内淋巴系統的阻塞性肿胀。凡是具备上列症状的就診断为美尼尔氏病,不再分型,不能分型論治,而中医对美尼尔氏病应用四診八綱,根据脉証不同,可分出类型而辨証論治。祖国医学文献中,虽然没有像美尼尔氏病的系统記載,但对其主要症状和类似的症候群,很早就有叙述。内经五脏生成篇云:“徇蒙招搖,目眩耳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将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归于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属太阳病范畴,本文试图从葛根黄芩黄连汤的中药药理角度探讨,认为该方的六经归属为阳明热证兼太阳表证,属太阳阳明并病。  相似文献   

4.
《伤寒杂病论》对肺系喘咳的辨治法则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肺系喘咳的基本因素、辨治大法(首辨虚实、善辨表里、宣降并举)以及仲景汤方在肺系喘咳中的应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久治难效,可从肝论治;痰饮久伏,可着眼于瘀)等方面进行阐述,对于临床指导肺系喘咳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總的原則 中医治病,關鍵問題在于掌握辨証法則,辨証分寒、熱、虛、实;治療有溫、清、補、瀉,但總的原則是以“扶正祛邪”或“却邪扶正”为主,这不僅应用于外感熱病与內伤雜病而皆准,卽对今日的血吸虫病治療上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与“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三个问题。一个坏病的概念。坏病一般认为是因医生误治而致的变证,实际内涵还应包括各种疑似难辨难治的病证。二是《伤寒论》关于坏病的辨治原则及其具体例证,并通过对这些具有例证的分析探讨,揭示辨证方法。这是《伤寒论》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伤寒论》理论的精髓所在。三是辨治坏病的方法和规律。因其能有效地指导疑难病的辨治,因而最有临床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4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主并治第二十》曰:"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欠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方由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细辛、当归、木通而成。方中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与细辛合而除内外之寒;甘草、大枣益气健脾,补血通阳;更以木通引诸药入血脉而温经通络,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  相似文献   

8.
腎脉病病型的分类,向为内科学中的重要章節,西医新旧內科学書籍,均有明晰的記載。在現代西欧及美國內科学冢所采用的,为繆勒Miiler氏分类法。苏联內科学冢所采用的系最近塔列耶夫TapecB院士著的內科学所列举的分类法。祖國医学自內經伤寒掄金匱要略以下,歷代的名医著作,关于腎病,虽省有不少的描述,但尚無精細的病型分类,最近江西医学院附屬中医实驗院在治療慢性腎炎中,为着臨床上辨証諭治实地适用起見,曾將慢性腎炎分为湿热、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辨证与辨病的角度出发,试将脾病证治和现代医学中有关疾病作了有机的结合,从而扩大了脾病的证治范围,发展了中医临床医学,这对于脾病的探讨和探索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涉及咳喘等肺系症状的条文163条。《伤寒论》重要集中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金匮要略》包括:咳嗽上气、支饮、肺萎、肺痈、肺胀。  相似文献   

11.
王志意 《现代医药卫生》2002,18(12):1105-1106
辨病与辩证,是诊治中的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又可谓一体。中医学比较注重辩证而忽视辨病,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辨病;西医学注重辨病而忽视辩证(对症)治疗。为了正确理解辨病与辩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辨病与辨证的含义中医学有人称之为经验,实际上是指辨病而不辩证。所谓  相似文献   

12.
张士舜主任医师提出的“三辨治癌”,是在传统的辨证论治基础上加辨病论治,即辨病理论治与辨病位论治。在此理论指导下,与现代医学、药学相结合,应用中药有效部位提取物,靶向给药抗胃癌,疗效颇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首都医药》2009,16(15):48-49
(接上期) 辨脉八纲与四部诊法。尊《黄帝内经》“谨查病机”之意,把二十七脉分属于八种不同的病机类型,即浮为表脉,沉、牢为里脉,迟、缓、结、紧为寒脉,数、动、疾、促为热脉,虚、微、弱、散、革、短、代为虚脉,实、长、滑为实脉,洪、濡为气脉,细、弦、涩、芤为血脉。表里是指病位,反映出病邪的深浅,如浮脉主表,沉脉主里;寒热是指病性,数者多主热,  相似文献   

14.
太阳病里证太阳里证有上、中、下三焦的不同。(1)上焦证:以懊(忄农)证为主,如枝子豉汤证等。枝子豉汤证:太阳里证懊(忄农)以枝子豉汤为主方。所谓懊(忄农)就是烦恼菀闷的意思,其证较之一般烦闷为尤甚。伤寒论所说的“必反复颠倒”,正是形容懊(忄农)证的异常难受。本证是因热菀胸中,心神被扰所致。治法宣宣清并用。枝子豉汤(枝子、香豉)中的香豉能宣透菀邪,技子能清热宁神,故为澳(忄农)证的主方。但枝子豉汤证除以懊(忄农)为主证外,必尚兼有身热脉数等证,甚至苑热  相似文献   

15.
辨病辨证治疗慢性咳嗽64例疗效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辨病辨证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护理要点。方法根据64例慢性咳嗽患者的病因及证候特征,实施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及护理。结果临床控制41例,占64.1%;显效13例,占20.3%;有效8例,占12.5%;无效2例,占3.1%,其中1例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患者,1例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患者。总有效率96.9%。结论对慢性咳嗽进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及护理,能相互取长补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郑启仲教授认为,对此条文的理解,其核心应该是强调临床要坚持辨证论治原则,抓主症,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且要"知常达变",对于"一证",不必界定在《伤寒论》中所提及的适应小柴胡汤的某症某脉上,而是应该依据临证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去灵活把握。只要能真实反映少阳病的病机和本质的任何脉症,都应列入"一证"的范畴内,而不必所有当见症悉具。相反,如果病机不符,即使有相同的症状,也不可使用小柴胡汤。不仅小柴胡汤,《伤寒论》中其他经方,抑或后世时方的运用亦皆如此。附案例2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7.
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简明中医辞典》解释“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促使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医学家们创造和使用这一概念,旨在提示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过程中一些过去未尝为人所探及的规律。理解异病同治的依据和原理,讨论其运用规律,对于掌握和深化辨证论治法则,对中医临床而言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适应的意义。因此以《金匮要略方论》中肾气丸的运用为例,仅就个人的理解对“异病同治”作一简要讨论,以就教于同道。1《金匮要略方论》中肾气丸的运用肾气丸又名“崔氏八味丸”、“八味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方出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炮附子八味药物组成。该方于原书中分别用于治疗脚气、虚劳、痰饮、消渴以及妇人转胞等五种病证。其一,《金匮要略方论·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此条仅载“脚气上入,少腹不仁”。未列其他症状,然从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卷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崔氏八味丸”条下“肾之脉起于足而入于腹,肾气不治,湿寒之气随经上入,聚于少腹,为之不仁。是非驱湿散寒之剂所可治者,须以肾气丸补肾中之气,以为生阳化...  相似文献   

18.
我科对慢性腎炎,通过三年来的临床观察,初步摸索到一些治疗規律,今就我們观察10例的疗效,作一简介,以供参考,并希指正。辨証論治对本病治疗应首先消除水肿,一般水肿消退后,病邪虽退,但正气亦随之而伤,多出現脾腎虚弱和气血两亏的征象,在化驗方  相似文献   

19.
十三、史脱治疸[原文]《晋书》史脱,性器沉毅~①,志行敦简~②。善诊候~⑧,明消息~④、多辩(辨)论~⑤。以医术精博~⑥拜太医校尉~⑦,治黄疸病~⑧最为高手~⑨。[注释]①性器沉毅:性格深沉果决。②志行敦简:内心和行为都表现得诚恳而不多言语。③善诊候:擅长于诊断证候。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津液代谢障碍类病证辨治思路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匮要略》津液代谢障碍类病证主要指痰饮、水气、咳嗽上气及湿病等病篇的内容,因其皆为肺脾肾三焦所主的津液代谢出现障碍而致的病证。《金匮要略》在该类病证的辨与治方面呈现出规律性的思路,各病的辨治既各有重点,又互有联系。笔者即试图揭示这种规律性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