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并发症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132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132例手足口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疱疹、口腔溃疡,部分伴有发热、口腔疼痛等.发病年龄以1~3岁婴幼儿最多107例,占81.06%.并发症以肺炎最为常见.合并肺炎23例,心肌损害的8例,抽搐患儿(高热惊厥)2例.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后,全部患儿治愈出院.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大部分预后良好.目前尚无手足口病特异预防疫苗,加强疫情报告,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能预防本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我院儿童手足口病3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报告。结果从对我院诊治的340例感染CoxAl6HFMD患者分析看,并发脑炎17例占5%,病情较轻,突然表现为走路不稳肢体颤抖。流行病学方面,高发年龄为1~5岁,占总数的85.3%。结论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的病因治疗手段,现尚无特异性预防疫苗,以对症治疗为主,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出疹、发热性急性传染病,主要以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本病好发于春夏季节,常在婴幼儿造成暴发流行,高发人群为6个月~4岁小儿,临床表现以出疹、发热为特征,斑丘疹常发于口腔粘膜及手足远端部位。2008年5~8月,我科共收治了132例手足口病患儿,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手足口病230例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欣怡  李亚玲  陈红 《四川医学》2010,31(12):1812-1813
目的总结2008年我院收治的230例手足口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为各地诊断治疗手足口病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全年收治的230例手足口患儿,总结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结果手足口病好发于夏季,〈6岁小儿为好发人群,占本观察组总例数的98.3%,患儿来源以城区及流动人口为主,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为主要症状,大部分患儿可有心肌酶升高,仅1例并发心肌炎,预后一般良好。结论手足口病按临床诊断标准容易诊断,病情较轻,经抗病毒及对症处理,多数预后良好,不遗留后遗症,但需要注意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11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儿童, 6~12岁占48.28%,但年幼儿童感染率有所增加,3岁以下占15.52%.发热伴咳嗽的患儿占87.07%,平均发热8.42 d.早期多无明显阳性体征,随病程的进展,83.62%的患儿肺部出现湿啰音.MP-IgM阳性率为45.69%, 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阳性率53.45%,MP-IgM阳性和或MP快速培养阳性患者共86例,阳性率74.13%.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占58.62%).胸片以一侧大片状阴影为多见,占72.41%,右侧(59.48%)多于左侧,下叶(70.23%)多于中上叶.42例(36.21%)患儿有并发症.所有病例均用阿奇霉素或红霉素治疗,效果大多较好.结论 小儿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大多数患儿肺部出现湿啰音,血清特异性抗体MP-IgM检测结合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小儿支原体肺炎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敏 《当代医学》2009,15(36):84-85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确诊的56例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以1~3岁的婴儿为主。发热37例(66.07%),咳嗽或伴喘息56例(100%),有肺部伴较密集细湿啰音征32例(57.14)。大多患儿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总数正常。肺部X线表现为以右肺病变为主的肺门阴影增大,肺纹理增粗,小片状及云絮状密度增高影。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IgM抗体(Mp-IgM)均阳性。所有病例用阿奇霉素治疗2~3周均治愈。肺炎并发症主要累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肤粘膜及中枢神经系统。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婴幼儿。血清学Mp-IgM检测是早期必要的诊断手段。所有病例阿奇霉素治疗效果好、疗程短。  相似文献   

7.
<正>手足口病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由多种病毒相互感染引起,好发于冬、春两季,在学龄前儿童中较常见[1].患儿临床上多表现为口腔、臀、足及手出现溃烂、红肿和水疱,部分患儿亦伴有发热、腹泻、食欲不振、呕吐、恶心、流涕及咳嗽等症状.小儿手足口病病情变化较快,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对小儿手足口病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2].本观察选择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比较了两种护理方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 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②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确诊的23例小儿支原体肺炎,并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总结其诊治效果.③结果 本组患儿以学龄儿童为主.发热17例(73.9%),咳嗽或伴喘息23例(100%),肺部有细湿啰音征13例(56.5%).大多患儿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肺部X线表现为以右肺病变为主的肺门阴影增大,两肺纹理增多模糊及点片状阴影,游走性浸润.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IgM抗体(Mp-IgM)均阳性.所有病例用阿奇霉素治疗2~3周均治愈.肺炎并发症主要累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肤黏膜及中枢神经系统.④结论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早期诊治对患儿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小儿支原体肺炎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断治疗水平.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86例确诊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86例患儿中以学龄儿童多见,秋末、冬季发病为主,持续发热(7~13 d)伴刺激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患儿80例,占93%,发病早期临床体征不明显,可有肺外表现,血清MP-IgM阳性,胸片以单侧病变为主,右侧多于左侧,下叶病变多于中上叶.所有患儿均给予乳糖酸阿奇霉素治疗3~4个疗程.持续高热患儿,在除外结核感染、川崎病后给予地塞米松0.2 mg/(kg·d)(总量≤10 mg)静点.结论 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持续发热及刺激性咳嗽为其主要临床表现,阿奇霉素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5月~6月、2009年4月~5月在我院住院的资料完整的手足口病患儿422例,从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 422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男性多于女性,5岁及以下儿童最多(90.76%);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皮疹,可伴纳差、眠差、咳嗽、呕吐、烦躁、头痛等症状;辅助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心肌酶谱异常,血糖升高或降低.治疗主要是中西医结合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治愈421例,死亡1例. 结论 把握手足口病临床特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中西医结合抗病毒治疗是提高本病疗效的关键;在治疗过程中,注意筛查初诊重症患儿,以便能及时采取对策,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小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对2005年9月-2008年9月88例确诊为MP肺炎的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儿童,6~12岁占47.7%。持续发热刺激性咳嗽的患儿占84.1%,早期无明显阳性体征。血清MP-IgM阳性率高,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占63.3%),X线胸片检查以斑片状阴影为主的支气管肺炎60例(占68.2%)。28例有肺外合并症(占31.8%),门冬氨酸阿奇霉素治疗效果良好,尚未发现耐药情况。结论:小儿MP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除有呼吸系统表现外,还有许多肺外表现,门冬氨酸阿奇霉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小儿双清颗粒佐治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足口病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疱疹为特征.起病急,症状明显.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0月用小儿双清颗粒佐治小儿手足口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1.1发病人群:120例均为衡水地区0~6岁儿童,其中散居(未入托)儿童42例,占35%;群居(入托)儿童78例,占6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并加以分析总结。方法:对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4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中,以1~3岁患儿居多,占62.2%,男女性别比为1.76:1,农村儿童与城镇儿童之比为19:1;发病高峰为6~9月份;患儿均有皮疹,以手、足及口腔最常见,其次为双膝和臀部,发热是常见症状,占89.1%,以中高热为主;治愈及好转者占99.6%。结论: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我县目前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表现为发热及疱疹。本病只要及时诊治,预后良好,同时做好患儿个人卫生,本病可防可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了总结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防治方法,笔者分析了2008年5月至6月在我院住院的165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103例(占62.42%),女62例(占37.58%),发病年龄在8个月-14岁,其中:婴儿5例(占3.03%),1-4岁149例(占90.30%),5-14岁15例(占9.09%),伴发热116例(点70.30%),伴咳嗽31例(占18.79%),伴流涕者22例(占13.33%),伴腹泻者3例(占1.81%),皮疹累及臀部57例(占34.55%)、累及膝部14例(占8.48%),复发病例1例(占0.61%),幼儿园及小学群居儿童9例(占5.45%),心肌酶谱增高66例(占40%),并发肺炎14例(占8.48%).所有患儿经抗病毒治疗均获痊愈.结论 本组患儿为手足口病轻症病人,一旦发现患者应积极治疗,要重点加强心肺功能的监护,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发病年龄主要在5岁以下儿童,男孩多于女孩,手足口疱疹伴发热是本病的主要特征.在儿童集中的场所,一旦发现患儿应立即采取隔离消毒措施,散居儿童的防治重点应放在家村.  相似文献   

15.
王长青 《当代医学》2011,17(24):151-151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毒副反应。方法 2010年9~12月于住院的确诊手足口病患儿520例,选择有典型皮疹伴发热的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352例,平均年龄2岁,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80例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观察组17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0.3~0.5ml/(kg·d)。疗效标准以用药后体温降至正常时间作为疗效评估:〈3d为显效,4~6d为有效,6d以上为无效。结果观察组显效142人(占82.5%),有效28人(占16.2%),总有效170人(占98.7%);对照组显效90人(占50.0%),有效50人(占27.7%),总有效140人(占77.7%),两组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使发热期缩短,无解热镇痛药的毒副作用,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正手足口病(HFMD)是儿童常见传染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1]。造成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最常见为柯萨奇病毒A16型与胃肠道病毒71型[2]。手足口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发热,以及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3],甚则出现病毒性心肌炎、脑炎等[4-5]。本研究旨在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及对患儿心肌酶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7.
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的脑电图改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燕敏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0):2255-2256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的脑电图(EEG)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93例临床确诊为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患儿EEG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EEG的异常表现及患儿疾病严重程度与EEG异常程度的关系.结果 93例患儿中EEG异常92例,异常率为98.9%,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部分出现棘(尖)波或棘(尖)-慢波;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临床分度与EEG异常程度呈正相关(rs=0.743,P<0.001).结论 EEG可作为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诊断标准之一;EEG可作为判断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严重程度的指标;EEG的动态监测可作为临床判断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病情转归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8.
167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俊  李晓灵 《四川医学》2009,30(9):1447-1448
目的总结分析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6月我院住院治疗的167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儿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131例(78.4%)伴发热,91例(54.5%)累及臀部,125例(74.8%)为幼儿园及小学群居儿童。所有患儿经积极抗病毒治疗均痊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手足口病为儿科常见流行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本组患儿均临床表现典型,预后良好。临床医生应掌握本病的临床特征,及时正确诊断本病并给予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儿童集中场所,要及时隔离患儿,防止疾病流行传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9年5月至11月诊治的132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多见于儿童,具有传染性,散居儿童(67.42%)发病多于群居儿童(32.56%).成人密切接触,抵抗力低下时也可发病.132例患儿中,所有病例均有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及四肢末端水疱样皮疹等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91.67%患儿出现发热,出现并发症68例,支气管炎20例,肺炎25例,病毒性脑炎3例,心肌炎20例,经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手足口病为儿科常见流行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及时正确诊断本病并给予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儿童集中场所,要及时隔离患儿,防止疾病流行传播.  相似文献   

20.
小儿支原体肺炎120例胸部X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继章 《当代医学》2009,15(34):60-61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及X线特点,总结分析,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X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临床确诊的12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中发热65例(占54.1%)、咳嗽120例(占100%)、哮喘26例(占21.6%)、气急52例(占43.3%),肺部听诊阳性征104例。结果对120例病例的X线表现进行分析并做动态观察,其肺部体征轻微,与X线胸部阴影显著表现不符。病程1周左右化验检查间接血清冷凝集反应88%阳性。临床应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有显著疗效。其胸部X线表现为:肺间质浸润性病变36例(占30%),节段实质浸润性病变66例(占55%),小叶实质浸润性病变18例(占15%),伴胸膜炎16例(占13.3%),肺门淋巴结肿大或肺门结构不清23例(19.1%)、肺不张1例。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胸部X线表现多样,且出现较早,故小儿胸片能较早发现病灶,若能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并排除结核等其它疾病,将大大提高本病的检出率。所以X线检查对临床治疗确定疗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