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通过对运用两种方法建立氧化铝/羟基磷灰石纳米陶瓷骨替代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模型研究,探讨因手术方式、材料的固定模式等因素对实验建模的影响。方法把20只成年中国家兔随机分为A、B两组,采用不同的术式将双侧桡骨制造成10-14mm长的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氧化铝/羟基磷灰石纳米陶瓷A、B两型骨替代材料,术后进行一般情况观察和1、2周X线平片检查。结果术式A的建模成功率为60.0%,术式B建模成功率为89.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χ2=4.439,P<0.05)。结论术中创伤小,对兔前臂组织结构破坏少的B术式和具有内固定功能B型材料的组合是良好的建模方式。  相似文献   

3.
生物玻璃——羟基磷灰石陶瓷人工骨充填颌骨骨腔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物玻璃-羟基磷灰石陶瓷做为骨的替代物对51例颌骨囊肿术后骨腔充填修复。由于该材料化学性能稳定,组织相容性好,能促进骨愈合,引导新骨形成,所以术后Ⅰ期愈合率高,无并发症,经1-5年的临床观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1例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3~65岁,平均27岁.骨缺损成因:28例为颌骨囊肿,牙瘤术后遗留的全胜,外伤,拔牙后牙槽骨缺损5例。部位及病变大小:31例中,上颌骨25例,下颌骨6例,X线片显示病变范围最小IcmXlcm,最大5.ZcmX4-scm。1.2材料与方法1.2.五材料本组采用华西医科大学与四川大学共同研制的纯净致密多品羟基解灰石微粒材料,外观呈圆形微粒,白色,大小均匀,颗粒直径为。smm。1.2.2方法术前常规摄X线片,根据病变范围大小、部位,选择颌骨全景片或咬拍片,观察病变的部位、范围、大小,与…  相似文献   

5.
黄玉球  黄德球 《广西医学》2002,24(1):114-116
羟基磷灰石 (HA)是牙体硬组织和骨组织的主要成分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并用于临床 ,证明HA是一种生物相容性极好的骨代用材料 ,它具有致密不吸收 ,无毒可引导新骨形成的骨引导作用〔1〕。我科从 1994年以来 ,开展了应用颗粒状羟基磷灰石修复颌骨骨腔缺损的临床应用观察 ,选择有条件复诊的 30例病人 ,以HA颗粒植入及传统的新鲜血液充盈缺损作对照 ,进行比较观察。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 :采用成都新津县龙马化工厂生产的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 ,直径 1mm ,椭圆形 ,色白 ,高温消毒 ,密封备用。1 2 病例选择 :选择门诊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壳聚糖/羟基磷灰石纳米材料修复家兔颌骨缺损愈合的愈合过程,评价该新型材料的生物活性和成骨特性。方法电镜观测材料孔隙率、孔径大小和材料间的交连特点。30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壳聚糖/羟基磷灰石纳米复合物充填组(A组),纳米羟基磷灰石(HA)充填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其中空白对照组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2、4、8和12周分批处死家兔,取下颌骨观察缺损部愈合情况,并进行X片、力学性能的初步分析。结果壳聚糖/羟基磷灰石纳米聚合物移植10周时可完全修复骨缺损,各时段放射学评估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10周时修复效果显著差于壳聚糖/羟基磷灰石纳米聚合物充填组(P<0.05);空白组10周时缺损不能修复。骨痂力学强度与骨痂X线灰度呈指数相关(P<0.05),骨痂X线灰度随骨折愈合的进程而增高。结论壳聚糖/羟基磷灰石纳米聚合物具备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及骨引导能力,可应用此材料于骨损伤的修复,它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骨替代品和骨组织工程支架基质材料。  相似文献   

7.
对13例深Ⅱ度腭裂在施行修补术同期,采用粉沫型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修复腭裂骨缺损畸形。临床观察,效果良好。在矫正组织移位、缺损、畸形的同时,缩小了鼻咽腔,使软腭上抬,活动时达到功能位置,从而提高语音功能。与其它骨类植入有着同样的愈合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CTS-nHA)修复兔骨缺损时BMP-2在其局部的表达.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8只,随机分为CTS-nHA组、纳米羟基磷灰石(nHA)组、空白组.于兔双侧后肢胫骨近端各制造2个约0.5 cm大小的缺损,分别植入相应的材料或不植入任何材料,于术后2、4、6、10周取标本进行骨生长因子BMP-2和组织学的观察.结果 可直接观察到CTS-nHA表面有较强的BMP-2表达,CTS-nHA组新生骨组织中BMP-2表达的量比nHA组高峰提前,在观察的各时间段CTS-nHA组新生的骨组织均明显高于nHA组和空白组(P<0.05),至第10周时CTS-nHA组已形成较成熟的板层骨组织,而nHA组网状编织骨间夹杂有较多的骨痂基质.结论 CTS-nHA较强的成骨活性可能与其在体内具有诱导成骨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张普国 《广东医学》1994,15(4):266-267
致密多晶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已有应用,但在骨科临床应用方面则鲜有报道,并只局限于疗效的初步报告。从1987年3月~1993年1月我科应用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填充骨腔38例,做了12~70个月的临床观察和X片检查,现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本组采用的生物活性玻璃陶瓷人工骨,是由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同四川大学物理系合作研制的致密多晶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 二、本组38例,年龄5~70岁,平均年龄35岁,其中男性24例,女性14例。38例中:骨纤维异样增殖症16例,骨囊肿13例,巨细胞瘤Ⅱ级8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多发性长管状骨骨囊肿1例,此例并发股骨干病理性骨折。本组随访时间12~70个月,平均49个月。16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的发病部分分别为胫骨上中段6例,股骨下段7例,肱骨上段3例。骨囊肿13例的分布为:肱骨下段2例,股骨上段3  相似文献   

10.
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研究概况孙吉林,王智勇,王学礼解剖学教研室(050017)关键词羟基磷灰石人工骨,骨移植骨移植在治疗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关节固定术、骨腔充填以及由于外伤或肿瘤切除造成的骨缺损的修复等方面一直起着重要作用[1]。常用的骨移植主要有三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自制诱导型人工骨材料在兔颅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实验材料组(自制诱导型人工骨材料,M组)、实验对照组(同种异体冻干骨,B组)和空白对照组(N组).制备双侧颅顶骨8mm的骨缺损,分别植入相应材料.术后采取大体观察、血液化验、骨磨片组织形态观察及荧光双标记示踪等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大体观察、骨磨片组织形态观察及荧光双标记示踪等提示M组材料植入后缺损区有明显新骨生长,B组有新骨生长,但M组较少,N组新骨生长不明显.外周血液检查显示M组LYM%与B组、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不同时间点血总蛋白、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血钙等与N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尿素氮检测在16周虽然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其数值在正常范围,提示对肾功能无影响.结论 自制诱导型人工骨植入机体后持续促进新骨生长,诱导成骨效果强于同种异体冻干骨,且在体内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stemcells,ADSCs)组织工程骨修复兔管状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获取新西兰大白兔的肩胛部脂肪,分离培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ADSCs;第三代兔ADSCs与脱钙骨复合后,体外成骨诱导培养(LG—DMEM)设为对照。制造兔两侧尺骨临界大小(长度15mm)的缺损,分别植入兔ADSCs一脱钙骨复合物(实验侧)和单纯脱钙骨材料(对照侧);12周后取样本,三维CT和组织学检测观察成骨情况。结果:细胞一材料复合物植入12周后,三维CT显示实验侧有新生骨基质长成,对照侧未见骨组织生成;组织学检测显示实验侧缺损区被典型的骨组织取代,可见新生骨小梁附着于脱钙骨表面,而对照侧只有少量的骨组织和纤维组织充填。结论:兔ADSCs能在脱钙骨上很好的黏附和生长,兔ADSCs-脱钙骨材料复合物植人体内能成功修复临界大小的管状骨缺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同种异体移植的存活分布情况及同种异体兔BMscs复合胶原海绵(CS)情况,观察其对兔桡骨1.5 cm缺损的修复效果,为将来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采集、培养、纯化扩增新西兰大白兔BMscs,用eGFP荧光标记BMscs,与胶原海绵联合培养,植于同种异体动物臀大肌,观察存活及分布情况。建立兔桡骨缺损(1.5 cm)模型,4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同种异体BMscs/CS组(A组),单纯胶原海绵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术后分阶段行X线、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检查,评价其修复效果。结果:eGFP标记的BMscs异体移植存活时间超过3周。X线示12周A组大白兔5只中有4只达到骨性连接。新生骨量呈A组-C组递减,至12周无一愈合。随着时间推移,A组编织骨髓腔和骨小梁增多,修复过程优于B、C组。A组生物力学指标均低于健侧正常对照组,但各指标能达到正常组的80%~90%。结论:同种异体MSCs复合CS可以修复1.5 cm兔桡骨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与其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EC)联合种植于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构筑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作用.方法 制备兔双侧尺骨1.5 cm骨缺损共64侧,分4组修复(n=16),A空白未治疗组,B单纯材料组(植入β-TCP),C组织工程骨组(植入MSC+β-TCP),D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组(植入MSC+EC+β-TCP),各组交叉配对.术后4、8、12、16周行x线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大体解剖、组织切片、生物力学等检查,观察各组骨缺损修复效能及移植物血管化情况.结果 D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组完美修复骨缺损,且修复效能及血管化情况优于C组织工程骨组,C组织工程骨组优于B单纯材料组,A空白组未能修复骨缺损.各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SC与其诱导EC联合种植构筑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能促进成骨过程和新生骨的血管化,显著提高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是一种良好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具有优异的组织相容性和骨引导性能。但是骨诱导性能不佳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本研究目的是评价具有骨诱导活性的组织工程化磷酸钙骨水泥修复骨缺损的效果,并观察了种子细胞在体内的增殖、分化和转归情况。 方法:通过将微囊化rhBMP-2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入磷酸钙骨水泥中来制备组织工程化磷酸钙骨水泥。rhBMP-2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共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制备兔双侧股骨髁骨缺损模型,将组织工程化磷酸钙骨水泥随机植入一侧骨缺损中,单纯磷酸钙骨水泥植入对侧骨缺损中,做自身对照。12w后取材,进行X线片检查、组织形态学观察、骨计量学评价和种子细胞体内示踪观察。 结果:X线片显示两种骨水泥对骨缺损填充良好,组织工程化磷酸钙骨水泥吸收速度和新骨形成速度较快。组织学观察与骨计量学评价结果示组织工程化磷酸钙骨水泥被分解成无数个小块,可以看到活动动性骨吸收和骨重建现象,单纯骨水泥组中残余骨水泥面积相对较大。体内示踪结果显示,术后12w组织工程化磷酸钙骨水泥组中仍有大量的细胞同时表达GFP和rhBMP-2,这些细胞不仅分布于髓腔中,也分布于骨表面。 结论:组织工程化磷酸骨水泥可以有效地修复骨缺损,同种异体移植种子细胞可以在体内存活并分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羟基磷灰石颗粒人工骨材料修复颌骨囊肿刮治后骨腔,能减少出血,消除死腔,避免开放性填塞及患者不适感,补充骨量损失,促进骨腔愈合,人工骨与新生骨组织整合在一起,修复骨腔。通过对22例病人历时3年的观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组织工程骨在颅颌面骨缺损临床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57,自引:1,他引:56  
Chai G  Zhang Y  Liu W  Cui L  Cao YL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9):1676-1681
目的 探索人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6C)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骨在治疗临床颅颌面骨缺损中的可行性。方法 自1999到2002年问,选择颅颌面骨缺损病11例(外伤性颅骨缺损4例,先天性梨状孔周围骨凹陷畸形7例)进行治疗研究。从患者髂前上棘穿刺取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BMSC,经体外成骨诱导和扩增至第3代。将诱导的hBMSC,与部分脱钙骨(partly demineralized bone mattix,pDBM)复合,并于体外培养一周后,手术回植骨缺损区。选择3例梨状孔凹陷畸形患者,在凹陷明显侧植入hBMSC/pDBM复合物,对侧轻度凹陷区仅植入单纯pDBM。分别于术后1,3,6,12,24,48,50个月进行临床外形和三维CT检查随访。2例患者在Ⅱ期手术时,取少量植入物活检,行组织学(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骨桥蛋白、骨粘连蛋白)检测。结果 患者三维CT检查结果示术后3~6月能形成组织工程化骨,并修复骨组织缺损。术后1~2.5年的随访表明组织工程骨稳定存在,无明显骨吸收现象,临床治疗效果稳定。组织工程骨活检标本HE染色显示其组织学结构与正常松质骨相同,并有典型软骨内化骨现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有骨桥蛋白、骨粘连蛋白阳性表达。而植入的单纯部分脱钙骨于术后3~6月吸收,组织学显示为脱钙骨降解碎片和纤维组织的混合物。结论 以自体hBMSC为种子细胞,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可在人体内形成稳定的工程化骨组织,并临床修复颅颌面骨组织缺损。这项研究的结果为组织工程骨的临床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CPC) is a favorable bone-graft substitute, with excellent biocompatibility and osteoconductivity. However, its reduced osteoinductive ability may limit the utility of CPC. To increase its osteoinductive potential, this study aimed to prepare tissue-engineered CPC and evaluate its use in the repair of bone defects. The fate of transplanted seed cells in vivo was observed at the same time.
Methods  Tissue-engineered CPC was prepared by seeding CPC with encapsulated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expressing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rhBMP-2) an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Tissue-engineered CPC and pure CPC were implanted into rabbit femoral condyle bone defects respectively. Twelve weeks later, radiographs,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s, histomorphometrical evaluations, and in vivo tracing were performed.
Results  The radiographs revealed better absorption and faster new bone formation for tissue-engineered CPC than pure CPC. Morphological and histomorphometrical evaluations indicated that tissue-engineered CPC separated into numerous small blocks, with active absorption and reconstruction noted, whereas the residual CPC area was larger in the group treated with pure CPC. In the tissue-engineered CPC group, in vivo tracing revealed numerous cells expressing both GFP and rhBMP-2 that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medullar cavity and on the surface of bony trabeculae.
Conclusion  Tissue-engineered CPC can effectively repair bone defects, with allogenic seeded cells able to grow and differentiate in vivo after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9.
吴雪晖  许建中  王序全  罗飞  曾玲  谭洪波 《重庆医学》2006,35(22):2058-2060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时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顿时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自体骨髓通过不同方法的体外培养,获得EPCs厦经成骨诱导的MSCs,与DBM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观察术后不同时期的影像学及骨密度改变。结果术后2周,EPCs组与对照组的X线观察厦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12周,EPCs组的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X线示EPCs组骨痂明显多于对照组,8周可见EPCs组髓腔部分再通,对照组髓腔尚封闭。12周EPCs组新生骨密度均匀,髓腔已完全再通,对照组新生骨仍可见部分低密度区,髓腔大部分再通。术后16周,两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线示EPCs组新生骨已基本完成塑形,对照组髓腔完全再通,新生骨处于重建塑形期。结论EPCs可以促进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时的成骨能力,加速骨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