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铜陵市3~12岁儿童注意缺陷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陈尚徽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3):1102-1103
目的了解铜陵市区3~12岁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的基本情况和影响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和自行编制的儿童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对1352名3~12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注意缺陷障碍者44名,患病率为3·25%(44/1352),其中男女儿童分别为5·22%(36/689)和1·21%(8/663),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各年龄组之间注意缺陷障碍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影响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的危险因素为母亲文化,父母及同胞和亲属中有注意缺陷障碍者,家庭关系及儿童性别4个因素。结论家长应重视自身及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修养,减少家庭中的紧张气氛,给儿童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减少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的患病率,保障儿童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深圳市盐田区4~10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及自制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对1129名4~10岁儿童的行为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①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8.87%,男童高于女童(2=5.25,P<0.05),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学龄儿童(2=9.34,P<0.01).②学龄前期男童前3位的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攻击性行为(6.62%)、焦虑/抑郁(5.57%)、思维问题(4.88%),女童为思维问题(5.61%)、退缩(5.10%)、焦虑/抑郁(4.59%),男童攻击性行为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童(2=6.94,P<0.01),女童退缩因子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童(2=5.10,P<0.05);而学龄期男童前3位的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注意问题(5.39%)、社交问题(4.85%)、违纪行为(4.58%),女童为退缩(5.45%)、焦虑/抑郁(4.73%)、躯体主诉(4.36%),男童注意问题因子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童(2=5.42,P<0.05),女童退缩、躯体主诉2个因子检出率高于男童,差异有显著性(2=5.45、4.36,P<0.01或0.05).③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户籍类型、家庭类型、家庭经济收入、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稳定状况、父母婚姻关系和父母的管教方法.结论 要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家庭、学校、社会必须联合采取综合干预措施,而以家庭因素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芜湖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心理环境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由父母填写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芜湖地区6 381名3~16岁儿童进行测查。结果:芜湖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25.25%,三县儿童的行为问题显著高于市区;市区儿童家庭的亲密度等八项因子分显著高于三县,而矛盾性显著低于三县;较家庭环境中的其他因素相比,家庭的矛盾性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其余较为密切的有知识性、组织性、亲密度。结论:精神环境良好的家庭,其子女行为问题较少,家庭成员之间矛盾冲突越多,其子女的行为问题亦越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与母孕期、围生期、婴幼儿期不良生物学因素及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得相关数据并分析其关系.结果: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11.26%(父母问卷)和8.50%(教师问卷),若合并计算,发生率为16.72.在家庭环境量表(FES-CV)10个分量表中,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和组织性以及性别、母亲文化程度、婴幼儿期是否经常患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或选入回归方程.结论:家庭成员间缺乏帮助和支持,情感交流的低表达,经常处于矛盾状态,对知识的渴求性差以及家庭活动中的安排和责任不明确是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重要成因.婴幼儿期经常患病与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维生素A缺乏与社会人口统计学指标的相关性,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某省3~12岁城乡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健康普查获得血液样本和血清维生素A检测数据,血清维生素A浓度低于200μg/d L为维生素A缺乏判定标准。对受试儿童的性别、年龄、家庭人口、收入情况、父母教育程度、居住地城市化程度等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并进行比较。结果:受试1500例儿童中共114例检出维生素A缺乏,检出率7.6%。男性和女性儿童的维生素A缺乏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儿童在年龄、家庭人口数量、收入情况、父母教育程度及居住地城市化程度方面维生素A缺乏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年龄和居住地城市化程度与维生素A缺乏比例具有相关性(P0.01),3~5岁儿童的维生素A缺乏比例显著高于6~12岁,农村儿童维生素A缺乏比例显著高于城镇儿童。结论:社会人口统计学指标与儿童维生素A缺乏具有相关性,儿童年龄和居住地城市化程度与维生素A缺乏的发生密切相关,建议加强对低龄儿童和农村儿童的筛查,以有效防治维生素A缺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郑州市1周岁儿童父母脊髓灰质炎疫苗(脊灰疫苗)接种知识调查及影响因素。方法利用社区计划免疫接种日随机抽取郑州市16个社区1 546名1周岁儿童监护人进行脊灰疫苗接种知识问卷调查,统计儿童父母知晓程度,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儿童父母接种知识知晓程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546名儿童父母中,知晓者865名,知晓率为55.95%,33.76%的父母通过医生个别宣教获得相关知识,11.19%的父母通过社区宣传栏获得相关知识,1.94%父母通过网络及其他渠道获得相关知识。单因素分析显示,父母与儿童关系的不同及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子女个数、本地居住时间、去接种门诊便利性的儿童父母脊灰疫苗接种知识知晓程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儿童父母脊灰疫苗知晓程度与儿童关系、父母年龄、文化程度、去接种门诊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职业、家庭子女个数、本地居住时间无明显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郑州市1周岁儿童父母脊髓疫苗接种知识知晓率较低,应加强疫苗相关知识宣教,改善儿童父母对脊灰疫苗知识、态度及行为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不同家庭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及职业的青少年忽视状况,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方便分层整群抽样原则,选取嘉兴市和芜湖市7所中学6 347名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庭情况、父母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和忽视情况等。结果:2 296名青少年曾受到过忽视,总忽视率为36.2%。长期与父母分开的家庭类型中青少年忽视率较高(46.7%);三代同堂家庭较低(33.3%),家庭年收入<1万元的青少年忽视率较高(43.9%),且不同家庭类型、家庭年收入的青少年忽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文化程度为文盲的青少年忽视率较高(45.9%和45.2%);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者较低(25.6%和21.1%),并随着父母文化程度的提升,青少年忽视度评分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χ2趋势=44.078和χ2趋势=82.987,P<0.01);父母无固定职业或打工者的青少年忽视率较高(40.2%和42.4%),父亲职业为公务员或教师和母亲职业为科技、金融业等较低(26.2%和25.4%),且父母不同职业忽视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青少年忽视与家庭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及其职业密不可分,营造充满友爱的亲情家庭、采用正确的家庭教育及强化家庭管理,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忽视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儿童烧伤的特点,探讨预防或减少儿童烧伤的措施。方法:对656例烧伤患儿的性别、年龄、致伤因素、烧伤部位、烧伤程度、季节分布、地点、家庭及监护人文化程度等进行分析。结果:656例儿童烧伤中,男女比为1.66∶1,1~3岁患儿为最多(383例,58.38%),以热液烫伤为最多(481例,73.33%),以头面颈部及躯干为主(50.30%、64.63%),中度为主(47.37%),多发生在夏季(42.63%),烧伤发生的地点大部分在家中(81.86%),农村患儿多于城市,家中有父母或监护人在场的占75.46%。结论:儿童烧烫伤主要是监护人的疏忽大意、照顾不周所致,提高监护人的安全意识和加强烧伤知识宣传、普及,是预防或减少儿童烧烫伤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焦虑障碍症状与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调查435名三所附属小学的小学生(男生228名,女生207名),测试问卷包括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父母教养方式评价表(EMBU)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结果:SCARED筛查阳性(SCARED总分≥23分)的有62人,作为焦虑组,其余为对照组。焦虑组家庭的亲密度和情感表达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而家庭矛盾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在父母教育方式方面,焦虑组双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儿童中焦虑情绪存在较普遍,儿童焦虑障碍症状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沙井街道学龄前期的儿童心理行为特征,以便对儿童心理咨询提供科学根据。方法:编制儿童心理行为调查表,通过整群抽样对4024名学龄前儿童(其中男童2024名,女童2000名)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结果: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52%,男童行为发生率(14.62%)高于女童(10.40%),男女心理行为发生在性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为问题前三位因素男童依次为攻击、多动、抑郁,女生依次为攻击、分裂、体诉。儿童行为问题主要与家庭状况、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有关。结论:学龄前期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高发生率现状与多因素有关,家庭、学校、医院、社会等应共同关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脑瘫儿童对父母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对脑瘫儿童的父母以及非脑瘫儿童的父母的抑郁和焦虑情绪进行调查和比较,其中将36例脑瘫儿童的父亲和(或)母亲作为脑瘫儿童的父母组,将52例非脑瘫儿童的父亲和(或)母亲作为非脑瘫儿童的父母组,即对照组。结果:脑瘫儿童的父母组在焦虑[A分值,(10.03±2.67)分]、抑郁[D分值,(10.81±2.57)分]和总分[T分值,(20.56±3.72)分]均显著高于非脑瘫儿童的父母组得分[(8.13±2.46)、(7.77±2.22)、(15.90±3.50)分,P0.01]。结论:脑瘫儿童父母与非脑瘫儿童父母相比较有更多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因此,有必要对脑瘫儿童的家长进行社会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2.
马本宽  李苏新  刘庆善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2001-2002,2048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以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00名儿童的行为及父母养育方式进行调查,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①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3.3%,男生(13.3%)高于女生(8.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0,P>0.05);②行为问题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中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评分明显非行为问题儿童,而惩罚及严厉、过分干涉和保护以及拒绝与否认等因子评分明显高于非行为问题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③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存在相关性(r=0.386~0.413,P<0.01)。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有重要影响。良好的父母养育方式能有效降低儿童不良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的父母婚姻状况对儿童日常行为、学习成绩的影响.方法对离异家庭及完整家庭(71对)的儿童行为问题及学习成绩关系进行了1:1对比分析.结果离异家庭儿童其行为及学习成绩状况与完整家庭儿童的状况有显著差异.结论父母离异对孩子身心健康有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儿童学习困难的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进一步探讨儿童学习困难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1:1配对设计的方法,对46名学习困难儿童与其性别、年龄、班级等因素匹配的46名学习优良儿童进行对照性分析研究。结果是两组学生的总智商及记忆商数差异有高度显著性,学习困难儿童明显低于学习成绩优良组;微量元素Zn、Fe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学习困难儿童明显存在个性问题,23个家庭因素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家庭因素对儿童学习困难影响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母亲文化程度偏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低,哺乳期缺乏母乳喂养,较少或没有课外辅导。  相似文献   

15.
南宁市4~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慧  江蕙芸  王小莲  黄一星 《广西医学》2007,29(11):1743-1744
目的 了解南宁市4~6岁学龄前儿童心理发育状况,更好地进行儿童心理保健.方法 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及自制家庭调查问卷对南宁市2 100名4~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24.80%,其中男童为25.30%,女童为24.28%.男童前5位的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违纪(5.43%)、攻击(5.15%)、忧郁(3.96%)性问题(3.31%)及分裂样(2.85%).女童前5位的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躯体倾诉(5.63%)、忧郁(5.23%)、退缩(4.64%)、分裂样(3.16%)及肥胖(2.1%).对行为问题发生率有影响的因素有家庭类型(父母间的关系)、家庭管教方式、带养人文化程度、父母教育态度、家人对待儿童的态度等.结论 在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进行诊断和干预时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作用,应多向家长宣传、普及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减少和消除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调查靖江市城区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分析家庭环境因素对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方法: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和自行设计的生长发育及家庭环境因素调查表对市区2所小学593名儿童进行抽样调查。结果:593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31.5%(187/593),其中轻度失调率为22.6%(134/593),重度失调率为8.9%(53/593),男童和女童感觉统合失调率分别为35.4%(102/288)和27.9%(85/305),男童高于女童(χ2=3.909,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学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出生史、喂养史、1周岁前好动情况、父母文化程度、亲戚家小孩好动、父母幼时好动情况、伙伴关系、学习成绩、完成作业情况、家庭气氛。结论:感觉统合失调是多种因素包括行为、学校、家庭环境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必要提高家长、老师对该病的认识,及早进行筛查和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与父母共有的肠道细菌组成特点,寻找具有ASD诊断意义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先前研究中71例ASD儿童及其父母和39例正常发育儿童及其母亲肠道菌群数据,获得扩增序列变异(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s, ASVs),定义可在儿童及其父母中同时检测到的ASVs为家庭共有ASVs,利用数学分类模型器挑选关键家庭共有ASVs,比较ASD儿童和正常发育儿童关键家庭共有ASVs的差异,利用具有显著差异的关键家庭共有ASVs计算具有诊断ASD潜能的生物标志物。结果 4 325个ASVs中有264个为家庭共有ASVs,其中10个为关键家庭共有ASVs。比较ASD儿童和正常发育儿童之间这些ASVs相对丰度的差异,发现家庭共有ASV2090(Bacteroides)和家庭共有ASV2223(Lachnospiraceae ND3007 group)在ASD儿童中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家庭共有ASV493(Erysipelatoclostridium)、家庭共...  相似文献   

18.
珠海城区初中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初中学生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的家庭功能及其相关因素,为家庭咨询或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分 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珠海市4间中学的初一至初三学生714名,男362名,女352名,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版(FACESⅡ-CV) 分别对初中学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对家庭各成员自评结果进行比较,对有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学生与父母三者之间的亲密度及适 应性得分呈正相关(P<0.001),父母各自对家庭实际亲密度及适应性的评价基本一致,学生家庭实际亲密度及实际适应性评分比父母的低, 而理想适应性及不满程度得分比父母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三者的家庭“拱极模式”分布没有明显差异。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与 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家庭人数等因素有关。结论:影响初中生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与父母对家庭的不同感受对家 庭类型分布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5):493-496
目的:分析不同家庭因素(父母职业、学历、家庭收入、主要照顾者)对大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影响。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芜湖地区8所高校458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及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结果:共调查4160人,其中男生1970人(47.4%),女生2190人(52.6%),328人(7.9%)出现自杀意念,92人(2.2%)有自杀计划和自杀实施行为发生。大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发生率受父母文化程度及职业影响,高学历且职业相对稳定者的子女易发生自杀行为;家庭年收入高于10万的大学生自杀实施的发生率较高(χ~2=23.065,P<0.01);家庭主要照顾者为继父母或其他的大学生自杀计划发生率较高(χ~2=6.948,P<0.05)。结论:大学生自杀相关行为容易受家庭因素影响,应针对性地改善家庭环境,加强情感表达,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家庭社会经济状况(socio-economic status, SES)与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z评分的关系,以及家庭SES如何通过影响儿童青少年的饮奶行为作用于儿童青少年的BMI z评分。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按城市中学、城市小学、乡村中学、乡村小学各抽取4所学校,共有2 496名学生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7 d饮食行为问卷得到学生每周饮奶次数和日均饮奶份数。采用父母最高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反映家庭SES。利用统计软件SPSS 18.0中PROCESS插件程序分析儿童青少年饮奶行为在家庭SES和儿童青少年BMI z评分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 父母最高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与儿童青少年BMI均呈正相关(P值分别为 0.001, 0.038)。总人群的日均饮奶份数为(0.92±0.84)份,每周饮奶次数为(4.43±2.70)次。小学生、城市、父母最高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非肥胖与每周饮奶次数和日均饮奶份数多有关(P值均 < 0.05)。儿童青少年饮奶行为在家庭SES与儿童青少年BMI z评分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每周饮奶次数在父母最高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与BMI z评分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6.57%和-10.21%。日均饮奶份数在父母最高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与BMI z评分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3.63%和-5.86%。结论: 我国儿童青少年饮奶行为还有待提高;儿童青少年饮奶行为在家庭高SES与儿童青少年高BMI z评分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为儿童青少年肥胖的保护因素;未来还需对其他饮食或运动行为进行研究,以探索家庭SES与儿童青少年BMI z评分关系之间的机制,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