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手术治疗胃肠恶性间质细胞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2年2月-2007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胃肠恶性间质细胞瘤患者58例,位于胃31例(53.4%),小肠12例(20.7%),直肠、十二指肠、小肠系膜各5例(8.6%),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甲组手术前术后都使用一定时间的400mg/d的格列卫,乙组做为对照组直接手术。结果所有患者都成功切除恶性肿瘤部位,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随访5年,甲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乙组,2年和5年的生存率都明显高于乙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格列卫辅助手术治疗效果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不仅节约了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有效控制了恶性间质瘤的生长弥漫,降低了复发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恶性间质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9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胃肠恶性间质瘤27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27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5例,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病变肠段切除、肿块切除或扩大切除16例;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6例。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117阳性24例,CD34阳性19例。结论胃肠恶性间质瘤在中老年人中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表现为主。病理检查是确诊恶性间质瘤的惟一方法。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可应用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张义海 《中外医疗》2010,29(36):89-90
胃肠间质细胞是胃肠道中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是起源于消化道或腹部表达阳性的、富于梭形、上皮形或多形细胞的间叶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胃肠间质瘤CT表现,并分析其征象与肿瘤恶性程度之间关系。方法选择本院于2011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术前均经CT检查,分析CT征象,并探讨CT征象如肿瘤大小、形态及生长方式等与肿瘤恶性程度之间关系。结果 60例患者中,胃部间质瘤31例,小肠19例,直肠7例,腹腔肠系膜3例。60例患者中极低恶性22例,低度恶性17例,中度恶性16例,高度恶性5例。肿瘤大小、形态、轮廓、生长方式及坏死情况与胃肠间质瘤恶性程度具有密切关联,均P0.05。结论胃肠间质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下肿瘤大小、形态、轮廓、生长方式及坏死情况与胃肠间质瘤恶性程度具有密切关联,具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樊明  刘平安 《安徽医学》2017,38(12):1550-15552
目的 研究CT征象对胃肠间质瘤恶性程度预测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收治的49例胃肠间质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与病理组织学分级进行比较.分析患者发病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强化程度等与胃肠间质瘤恶性程度的关系.结果 不同性质肿瘤的直径、肿瘤形态及生长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质肿瘤CT双期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未发现淋巴转移,3例患者的网膜肿块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分界不清;4例患者发生肝内转移,2例患者发生腹腔广泛种植转移.结论 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牛眼征及强化方式等可用于胃肠道间质瘤恶性程度初步判断;且病变直径≥5 cm并出现牛眼征时,可确诊为恶性胃肠间质瘤.  相似文献   

6.
胃肠间质瘤诊断和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童 《吉林医学》2012,(1):190-192
<正>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原始或幼稚的胃肠道间质干细胞起源的间叶性肿瘤,既往多被诊断为胃肠平滑肌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1983年MAZUR和CLARK运用电镜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重新评估了胃肠间叶源性肿瘤的组织发生,提出了GIST的概念[1]。但直到1998年,HI-  相似文献   

7.
胃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胃肠间质瘤外科手术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方法:对36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外科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前并未进行病理诊断。诊断结果根据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进行。患者肿瘤发生部位集中在以下区域:胃19例,小肠10例,直肠2例,肠系膜5例。肿瘤的直径在5 cm以内的有9例,大于5 cm的27例。肿瘤大小于良恶性表现出相关性(P<0.05);治愈率:术后1年以上的存活率为100%,3年以上的存活率为82.3%,5年以上的为65.2%。结论:对该病患进行术前诊断相对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的病理检查确诊,CD117、CD34的阳性也协调诊断,肿瘤的大小和患者的病情往往呈正比,进行手术治疗任然是现在较有效的治疗手段。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官斌  朱一宁  王昌波 《广西医学》2009,31(11):1652-1653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和小肠间质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3例胃和小肠间质瘤患者均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23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肿瘤直径2—8cm。腹腔镜或联合超声内镜胃楔形切除13例,远端胃部分切除2例,近端胃部分切除5例,腹腔镜辅助下部分小肠切除3例。手术时间(82±25)min,术中失血量(65±28)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2±1)d,住院(7.5±2.5)d。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出现吻合口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3~24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和小肠间质瘤安全、可靠、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牙韩清  黄顺荣  秦千子  冯泽荣  麦威 《广西医学》2008,30(10):1605-1606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约占胃肠肿瘤的2%,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病理免疫组化的深入研究及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近年来胃肠间质瘤的治疗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我院2002~2007年诊治的41例胃肠间质瘤,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文瑜 《循证医学》2003,3(4):219-221
1 文献类型 治疗2 证据水平 2b3 文献来源Demetri G D, Mehren M V, Blanke C D,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matinib mesylate in advanc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J]. N Engl J Med, 2002,347:472-4804 背景 Imatinib(Gleevec,甲磺酸伊马替尼,STI571)是一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最初,Imatinib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000年Joensuu首先报道1例  相似文献   

11.
熊瑞 《医学争鸣》2009,30(10):935-935
引言胃肠道间质瘤中约1/3为恶性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sarcomas,GISS),尚有相当部分为潜在恶性,生物学行为复杂,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有其特点.我们回顾性分析2000-01/2007—12我院手术治疗的30例GISS临床资料,探讨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的近远期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4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二医院治疗小于10 cm胃肠间质瘤患者134例,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成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67例。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开腹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P<0.05)。术后1 a,两组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直径<10 cm胃肠间质瘤效果明显,能促进术后恢复,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腹腔镜手术切除可疑胃肠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我科2003年5月至2008年10月,术前怀疑胃肠间质瘤50例,年龄27-78岁.38例术前(胃镜或超声内镜)诊断为胃粘膜下肿物.12例(小肠内镜)诊断为小肠肿瘤.所有病例完成腹腔镜手术治疗,主要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开始进食时间,病理切缘,术后住院时间,死亡率等方面评价腹腔镜手术切除效果.结果 50例均行完成腹腔镜手术切除,手术时间(90.84±26.69)min;估计术中出血(EBL)(57.80±67.48)ml;术后(50.90±18.87)h排气;术后(2.94±0.79)d开始进食,术后住院时间(8.62±3.56)d;术后无出现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胃肠间质瘤病例的病理切缘阴性.结论 腹腔镜手术切除术前诊断可疑间质瘤的肿瘤,具有微创、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达到R0切除、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in resection of suspect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mong 50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laparoscopic tumor resection.Thirty-eight of the patients had a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gastric submucosa tumor by gastroscopy,and 12 had a diagnosis of small intestinal tumor by small intestinal endoscopy.The surgical procedure,operative time,estimated blood loss,time for passage of flatus,time for eating,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operative complications,pathology and the results of follow-up were analyzed.Results In these cases,the mean operative time was 90.84±26.69 min.with the mean estimated blood loss of 57.80±67.48 ml,mean time for passage of flatus of 50.90±18.87 h,mean time for eating of 2.94±0.79 days,and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of 8.62±3.56 days.No patient developed surgical complications,and all the lesions showed negative results on the margins of the resection. Conclusion As a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approach,laparoscopic resection of suspect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reduces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promotes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the patients and achieves R0 resection without causing serious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收集GIST患者21例,采用回顾性方法 进行分析.结果 21例患者平均年龄51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包块等.均行手术治疗,肿瘤位于胃16例,小肠5例;术后病理诊断8例良性,2例潜在恶性,11例恶性,免疫组化以CD117、CD34及Vimentin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0.4%、85.7%、95.2%.结论 GIST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 ,分子靶向治疗可缓解肿瘤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本院2004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33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发生于胃21例,小肠10例,结肠2例.术后病理,极低度恶性8例,低度恶性9例,中度恶性7例,高度恶性9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96.97%(32/33)CD34阳性率84.85%(28/33).结论 胃肠间质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是首选方法,分子靶向治疗可缓解肿瘤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9~2005年外科治疗的32例胃肠间质瘤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术前均未能取得病理诊断。诊断依据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肿瘤发生部位:胃21例,小肠8例,直肠1例,肠系膜2例。肿瘤大小:≤5cm8例,>5cm24例。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P<0.05)。生存率: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1.3%和65.7%。局部完整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患者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255)。结论1)GIST术前确诊困难,明确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检查,CD117和CD34阳性可以作为GIST的诊断标志,而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2)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微创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原发局限性胃肠问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患者采用腹腔镜肿瘤切徐手术治疗,为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开腹肿瘤切除手术治疗,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病理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问和住院时间上,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肿瘤均完整的切除,术中未发生肿瘤破裂.观察组患者中肿瘤直径<5cm的有39(65.00%)例,对照组有26(43.3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中1(1.66%)例复发,对照组中2(3.33%)例复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胃肠间质瘤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能够减少出血量,降低创伤和并发症情况,缩短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8.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因其形态及生物学行为多变,诊断及临床治疗存在较大困难,结合目前国内外对胃肠间质瘤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伊马替尼对胃肠间质瘤的治疗特点,以提高对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断及治疗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黄勇  何院林  丁晓华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9):2338-2338
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收治腹膜内胃肠外间质细胞瘤2例。现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例均为男性,年龄均为65岁,症状为腹部疼痛不适,上腹部偏左或左腹股沟区发现包块、贫血、排便困难。肿瘤位于腹膜外结肠脾曲、乙状结肠部、空肠、回肠、  相似文献   

20.
例1 患者男,38岁。因“脐周阵发性绞痛、消瘦2个月”入院。自诉腹痛时可及“包块”,疼痛与进食、体位无明显关系,无呕吐、腹泻、黏液血便或便秘。查体:营养不良,慢性痛苦病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未见胃肠蠕动波,脐左旁可扪及一约3cm×5cm包块,质中,边界不清,可推动,无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稍增强。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结肠镜检查示回肠末端和全部大肠黏膜未见异常。[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