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奥美拉唑的不良反应董衍军山东省广饶县人民医院(257300)奥美拉唑(omeprazole,OME)是一种新的胃酸分泌抑制剂,选择性抑制壁细胞膜中H+-K+-ATP酶,阻断酸分泌最终步骤,产生显著的抑制酸分泌作用[1],1979年由瑞典Astra制药...  相似文献   

2.
于振斌  赵顺  张玉华 《中外医疗》2012,31(9):101-101
泮托拉唑是新型胃壁细胞质子泵抑制剂,可选择性、非竞争性地抑制胃壁细胞膜中的质子泵(H+-K+-ATP酶),引起该酶不可逆的抑制,从而阻断胃酸分泌的终末环节,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及组胺、乙酰胆碱、胃泌素和食物引起的酸分泌,产生强大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泮托拉唑安全有效,且价格低廉,无明显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3.
奥美拉唑的应用与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弘 《河北医学》2009,15(3):375-377
1973年发现胃壁细胞微粒体内存在H^+-K^+ATP酶,功能是向细胞外分泌H’(即质子),故称之为质子泵。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mn,PPIs)是特异性抑制H^+-K^+ATP酶活性的药物,为弱碱性苯并咪唑类化合物,随血液进入胃壁细胞的分泌小管和泡腔,与该处浓度很高的H^+结合,造成药物局部浓集。PPIS与H^+结合后在酸作用下进一步形成活性产物磺酰胺基化合物,再与质子泵半胱氨酸的SH基特异性结合,使之失活,从而抑制其泌酸功能。  相似文献   

4.
质子泵抑制剂(PPIs)为苯并咪唑类衍生物,能迅速穿过胃壁细胞膜,吸收入血后,进入到壁细胞的分泌小管的酸性环境中后与H+结合而失去膜通透性,与H+结合后的PPI进一步形成活性产物,转化为次磺酰胺类化合物,后者与H+、K+-ATP酶形成共价结合的二硫键,而与质子泵不可逆结合,使H+、K+-ATP酶失活,从而抑制质子泵的泌酸功能。  相似文献   

5.
兰索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作用刘菲,陆玮(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消化科200040)兰索拉唑(lansoprazole)系作用于壁细胞的H+K+ATP酶,抑制酸分泌最后步骤的质子泵。我们于1995年2月~7月底应用兰索拉唑治疗37例十二指肠球溃疡。对象...  相似文献   

6.
吕富银 《当代医学》2010,16(31):114-114
质子泵又称H+-K+ATP酶,是胃壁细胞中向胃内分泌胃酸的重要通道,依据"无酸无溃疡"的理论,通过抑制质子泵,就可以有效的治疗临床上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质子泵抑制剂已经成为目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线用药。本文将对已上市的质子泵抑制剂做以简介,并介绍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上消化道功能紊乱、运动障碍性疾病,其主要诊断依据为临床症状、食管24hpH检测及胃镜检查,近年来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质子泵抑制剂(PPI)有强大的抑酸作用,能迅速改善RE病人的症状。雷贝拉唑为新型质子泵抑制剂,通过与H^+-K^+-ATP酶部分可逆地结合,起到抑制胃酸分泌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鸿  李允营 《中外医疗》2008,27(24):66-66
奥美拉唑为胃壁细胞质子泵抑制剂,能特异性地抑制壁细胞顶端膜构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浆内的管状泡上的H+-K+-ATP酶从而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由于H+-K+-ATP酶是壁细胞泌酸的最后一个过程,抑酸能力强大.不仅能非竞争性抑制促胃液素、组胺、胆碱及食物、刺激迷走神经等引起的胃酸分泌,而且能抑制不受胆碱或H2受体阻断剂影响的部分基础胃酸分泌,对H2受体拮抗剂不能抑制的由二丁基环腺苷酸(DCAMP)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也有强而持久的抑制作用.本品对胃蛋白酶分泌也有抑制作用,对胃黏膜血流量改变不明显,也不影响体温、胃腔温度、动脉血压、静脉血缸蛋白、动脉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及动脉血pH.  相似文献   

9.
蔺晓燕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6):1938-1938
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是一种白色疏松粉末,为胃壁细胞质子泵抑制剂,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相对稳定,在强酸性条件下迅速活化,其DH依赖的活化特性,使其对H^+/K^+ -ATP酶的作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本品能特异性抑制壁细胞质端膜构成,分泌微管和胞膜内的管状上的H^+/K^+ -ATP酶,引起该酶不可逆性的抑制,从而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  相似文献   

10.
李氏在研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采用硝苯地平10mg/次,每日3次共8周,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5例,与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相比较,两者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总有效率与近期愈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其机制可能与五肽胃泌素竞争性作用于壁细胞膜钙通道;抑制组胺泌酸效应有关。此外,硝苯吡啶与壁细胞H_K^+-ATP酶中的K^+也有较强的亲和力,抑制质子泵活性,胃酸分泌减少。  相似文献   

11.
质子泵抑制剂(PPI)即H+-K+-ATP酶抑制剂,是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最先进的一类药物,PPI夜间抑酸作用好、起效快,抑酸作用强且时间长久,特异性高、服用方便,所以能抑制基础胃酸的分泌及组胺、乙酰胆碱、胃泌素和食物刺激引起的酸分泌。  相似文献   

12.
质子泵抑制剂作用机制的新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相继问世,是以治疗酸相关性疾病而著称,包括:胃食管反流病、非固醇抗炎药(NSAID)或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的溃疡病、应激性溃疡、胃泌素瘤(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这些药物均含有硫化甲基吡啶苯咪唑(pyridylmethylsulfinyl benzimidazole)结构。为脂溶性弱碱性药物,易浓集于酸性环境中,特异性地作用于胃壁细胞顶端膜构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质内的管状泡上,即胃壁细胞质子泵H^+-K^+-ATP酶所在部位。在泌酸的壁细胞或近酶区,它们被转运到亚磺酸转化为亚磺酰胺的活化形式,再通过二硫键与壁细胞上的H^+-K^+-ATP酶亚单位半胱氨酸残基(Cys-813)结合,巯基被氧化使该酶失活,使壁细胞的H…+不能转运到胃腔中,从而抑制胃酸分泌而发挥治疗作用。这是药理作用机制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类黄酮化合物对壁细胞酸分泌、H^+/K^+-ATP酶活性、胃粘膜前列腺素E2生物合成及幽门螺杆菌的影响,并对类黄酮的抗溃疡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轻度增高的游离脂肪酸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协同对大鼠胰岛β细胞株INS?1凋亡及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0.125 mmol/L棕榈酸和不同浓度的LPS(1、10、50 ng/mL)单独、联合作用INS?1细胞24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表达;棕榈酸和LPS(50 ng/mL)单独或联合刺激INS?1细胞24 h后,HPLC法检测中性神经酰胺酶(neutral ceramidase,NCDase)活性,ELISA法检测胰岛素分泌功能;并观察转染pEGFP?C3?NCDase重组质粒后,棕榈酸和LPS刺激的INS?1细胞凋亡率及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棕榈酸或LPS(50 ng/mL)单独处理,对INS?1细胞凋亡及胰岛素分泌无明显影响,但两者联合可明显增加凋亡率及Cleaved caspase?3表达(P < 0.05)。棕榈酸联合LPS作用24 h后明显抑制基础胰岛素分泌(P < 0.01),对细胞内胰岛素含量及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无影响。此外,棕榈酸或LPS单独刺激不影响INS?1细胞NCDase,两者联合则显著抑制其活性(P < 0.01);而高表达NCDase能明显缓解棕榈酸联合LPS诱导的凋亡和基础胰岛素分泌减少(P < 0.05)。结论:轻度增高的游离脂肪酸联合LPS可通过抑制鞘脂信号分子代谢的关键酶——NCDase活性,促进胰岛β细胞凋亡并抑制基础胰岛素分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及术颗粒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冷束缚法及阿司匹林建立大鼠胃溃疡模型;检测溃疡指数、胃液游离酸和总酸浓度以及胃蛋白酶活性;观察及术颗粒体外抑制幽门螺杆菌实验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及术颗粒大、中、小剂量组均能降低溃疡指数,提高溃疡抑制率;抑制大鼠胃液分泌,降低胃游离酸、总酸和胃蛋白酶排出量,及术颗粒剂量与溃疡指数(r=-0.6 841)、胃酸量(r=-0.7 173)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及术颗粒大剂量组具有体外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结论及术颗粒抗胃溃疡的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酸和胃蛋白酶排出量及抑制幽门螺杆菌。  相似文献   

16.
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是一种白色疏松粉末,为胃壁细胞质子泵抑制剂,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相对稳定,在强酸性条件下迅速活化,其pH依赖的活化特性,使其对H /K -ATP酶的作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本品能特异性抑制壁细胞质端膜构成,分泌微管和胞膜内的管状上的H /K -ATP酶,引起该酶不可逆性的抑制,从而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由于H /K -ATP酶是壁细胞泌酸的最后一个过程,本品抑酸能力强大,不仅能非竞争性抑制胃液素、组胺、胆碱引起的胃酸分泌,而且能抑制不受胆碱或H2受体阻断剂影响的部分基础胃酸分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脐带来源的缺氧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否能有效抑制脐血CD34+祖细胞免疫排斥反应,影响反应过程中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方法:从脐带中分离、培养MSCs,观察其生长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将缺氧处理后的脐带MSCs加到脐血CD34+祖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培养体系中,96h后收集上清液,ELISA检测IFN-γ和IL-10水平。结栗:脐带MSCs不表达CD40、CD80、CD86、HLA—DR、CD34;缺氧的脐带MSCs能抑制共培养体系中淋巴细胞IFN-γ的分泌(与对照组比,P〈0.05),同时促进IL-10分泌(与对照组比,P〈0.05),但与非缺氧脐带MSCs组相比,IFN-γ的分泌量增多,IL-10的分泌量减少。结论:缺氧脐带MSCs能抑制脐血CD34+祖细胞的免疫排斥反应,抑制IFN-γ的分泌,同时促进IL-10分泌,但与非缺氧脐带MSCs相比,免疫调节功能下调。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增殖期、分泌早期、分泌中期、分泌晚期子宫内膜中淋巴细胞的分布、表型特征及各类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各期子宫内膜中T总淋巴细胞(CD+3T淋巴细胞)、抑制或杀伤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辅助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数量较少,不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子宫内膜中数量较多的并随月经周期变化的淋巴细胞CD+56大颗粒淋巴细胞,此细胞从增殖期至分泌晚期数量增加。提示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淋巴细胞分布有其特殊规律,可能参与月经来潮与胚胎着床。  相似文献   

19.
在23例体外培养的人垂体GH分泌瘤细胞观察Ca~(2+)通道阻断剂尼卡地平和尼非地平、Ca~(2+)载体A23187对GH分泌瘤细胞GH基础分泌和GRH/SRIF类似物SMS刺激/抑制GH分泌的影响,同时观察GRH和SMS对~(45)Ca内流的作用。发现大多数GH瘤的GH分泌依赖Ca~(2+),但由Ca~(2+)介导的GH分泌过程有不同环节的异常,在GRH和SRIF调节Ca~(2+)系统中分别有66.7%(6/9例)和55.6%(5/9例)的瘤细胞培养存在受体及受体后Ca~(2+)通道和Ca~(2+)-GH分泌偶联异常,这些异常可能与GH瘤的高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抑制性寡脱氧核苷酸对小鼠脾脏CD4^+T细胞Th1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以免疫磁珠阳性选择法纯化CD4^+T细胞,以荧光活化细胞分拣术分析其分选纯度,在抗-CD3ε抗体、抗-CD28抗体和IL-12作用下,加入抑制性寡脱氧核苷酸或对照寡脱氧核苷酸培养72h后,用ELISA检测上清IFN-γ和IL-4的分泌,用RT-PCR检测细胞r—bet mRNA的表达。结果:抑制性寡脱氧核苷酸能明显抑制CD4^+T细胞IFN-γ的分泌,促进IL-4的分泌,同时还抑制T-bet mRNA的表达。结论:在促Th1细胞因子刺激下,抑制性寡脱氧核苷酸对小鼠体外CD4^+T细胞的功能性分化有作用,既促进Th2分化,又抑制Th1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