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源 《实用医学杂志》2002,18(2):113-115
核磁共振(MRI)是临床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诊断中,骶髂关节的MRI检查有其特殊的临床意义.本文重点对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检查中的应用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2.
强直性脊柱炎所致的骶髂关节炎MR 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提高对强直性脊柱炎 (AS)患者骶髂关节炎的MR早期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  15例AS患者MR扫描序列包括SET1WI、FSET2 WI及梯度回波T 1WI。结果  14例AS患者骶髂关节表现为T2 WI骨髓信号不等程度增高 ,T1WI及T2 WI示软骨信号增高或减低 ,形态不规则 ,部分呈碎裂状 ,T 1WI可清楚显示软骨增粗大于5mm及破坏情况。结论 MRI能观察到骨髓水肿、软骨的异常改变及骨髓内脂脉沉积 ,可作为AS骶髂关节炎早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CE-MRI不同量化参数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炎症活动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临床明确诊断的A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1周内行骶髂关节DCE-MRI检查,依据临床疾病活动性ASDAS-crp评分结果划分为活动组(ASDAS-crp≥1.3)和稳定组(ASDAS-crp<1.3),比较两组间DCE-MRI定量参数(Ktrans、Kep、Ve、Vp)、半定量参数(TTP、Cmax、Slopemax、AUC)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区分活动组和稳定组的效能,并分析各参数与ASDAS-crp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活动组Ktrans、Kep、Ve、TTP、Cmax、AUC均高于稳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Vp、Slopemax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RI在骶髂关节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治疗随访中的作用.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27例AS患者行MR检查,经常规治疗半年后复查骶髂关节MRI,比较软骨线、软骨下骨板、关节旁骨髓水肿、脂肪沉积和关节异常强化的变化,并与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相对照,计算MRI与临床疗效评分在判定AS随访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 27例AS患者治疗前,24例可见软骨线增粗、扭曲、中断;20例见软骨下骨板粗细不均、中断、凹凸不平;26例见关节旁骨髓水肿;15例见脂肪沉积;增强扫描27例均见骨髓内及关节囊、滑膜、关节韧带的异常强化.治疗后20例患者骶髂关节骨髓水肿不同程度减轻;19例患者强化程度减弱或消失.治疗后临床疗效判定为:显效/有效22例,无效5例;而MRI显示治疗显效和(或)有效20例;无效7例.与临床疗效评分比较,MRI诊断AS疗效判定的敏感度为90.91%,特异度为100%.结论 骶髂关节MRI能直观地显示骶髂关节病变转归,在AS治疗随访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软骨病变的MRI表现。方法收集符合2009年ASAS分类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0例(AS组),对患者行骨盆正位片和MR序列扫描(STIR、T1WSE、T2WSE、3D-WATS)。另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行相同参数下的MR扫描,对比观察两组骶髂关节软骨表现,并测量对照组骶髂关节软骨厚度。结果 3D-WATS序列显示AS患者的骶髂关节软骨呈不规则增粗、扭曲、中断。该序列可分辨出正常骶侧软骨、髂侧软骨及两者之间的间隙。对照组骶侧软骨厚度[(1.38±0.17)mm]大于髂侧软骨厚度[(0.81±0.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0,P<0.001)。结论 3D-WATS序列可显示骶髂关节软骨破坏,为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将1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及MRI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情况。结果 CT扫描检出率为80.5%,MRI扫描检出率为100%,MRI扫描骶髂关节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CT扫描(P<0.05)。在≤Ⅱ级病变中,MRI发现例数显著多于CT扫描,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提示MRI能发现更多Ⅱ级前病变;≥Ⅱ级病变,二者之间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MRI显示明显优于CT,可用于其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病理学表现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骶髂关节(SIJ)炎是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主要临床特点.由于SIJ解剖结构复杂,在非开放条件下,难以准确进入关节内,加之AS本身又非致死性疾病,故组织标本的获得及对其病理学改变的研究受到很大限制.长期以来,有关SIJ病理学研究少而零碎,且基本为尸检材料,故多为中晚期病例.近年来,随着CT导引下SIJ穿刺技术的应用,这方面的研究也渐增多.现就有关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方法收集分析5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CT资料。结果50例患者骶髂关节有异常表现,包括:早期:骨关节面受侵蚀,骨皮质局限增厚、硬化,关节间隙正常;后期:关节面呈虫蚀状改变,关节面皮质密度不规则增高,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最终关节间隙消失,关节强直。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CT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与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人民医院2012—2015年诊治的1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患者均在同日完成MRI和螺旋CT骶髂关节扫描,观察两种诊断方式在骶髂关节病变程度上的不同表现。结果CTⅠ级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率为15.0%,MRIⅠ级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率为36.0%,MRI明显高于CT诊断率,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5.826);在0级、Ⅱ级、Ⅲ级、Ⅳ级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方面,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对关节面侵蚀、关节面增生硬化的诊断明显高于MRI,二者比较,P0.05,MRI对骶髂关节突病变、骨髓水肿的诊断明显高于CT,二者比较,P0.05,在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的诊断中,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与螺旋CT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方面优势各异,MRI有利于骶髂关节及其附属结构病变的检出,CT有利于关节病变整体评估的检出,临床中可以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诊断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80例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比较患者采取CT与MRI诊断对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在对关节病变的检出情况上,CT检出骨质硬化、骨质侵蚀、关节腔隙改变、骨髓水肿及关节面下骨质...  相似文献   

11.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MSCT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征象和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临床综合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行MSCT检查,进行图像后处理,参照纽约诊断标准分析评级,并对不同年龄组及不同病程组患者骶骨关节CT表现进行评价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组无0级表现病例;Ⅰ级3例,占8.82%;Ⅱ级10例,占29.41%;Ⅲ级16例,47.05占%;Ⅳ级5例,占14.70%。不1同年龄组和不同病程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表现明显不同,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能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作出正确诊断和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12.
扩散加权成像ADC值评价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症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利用DWI ADC值对AS患者骶髂关节炎症活动进行量化评价的可行性。方法 将22例AS患者根据AS病情活动指数(BASDAI)评分分为静止组(<4分,n=8)及活动组(≥4分,n=14)。另选18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3组均行骶髂关节MR检查,获得各组骶髂关节骨性关节面下及L5椎体骨髓的ADC值(ADCSIJ值、ADCL5值)及骶髂关节的相对ADC值(rADCSIJ值)。对静止组及活动组于MR检查前行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静止组与正常对照组间ADCSIJ值、rADCSIJ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活动组与静止组及正常对照组间ADCSIJ值、rADCSIJ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间ADCL5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S患者ADCSIJ值、rADCSIJ值与临床BASDAI评分、ESR及CRP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DWI ADC值有助于临床辅助诊断活动期AS并判断骶髂关节炎症活动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超声与CT融合成像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区探及异常低阻血流信号的位置进行判断,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4例AS患者实施经骶髂关节3对骶骨后孔层面(level)的超声与CT图像融合,并对图像融合成功者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两具骨盆标本实施骶髂关节系统解剖及断层解剖,根据其解剖学特点,对AS患者3个level层面处探及的低阻血流信号的位置进行分类,以此判断其组织来源。结果成功实施图像融合的AS患者中,level 1~3层面探及低阻血流信号的关节数分别为128个、105个和61个。3个level层面间炎性血流信号位置按关节内及周围定位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01,P=0.011)。结合融合图像及解剖学研究结果,level 1和level 2层面探及低阻血流信号多定位于关节韧带部(128/128、98/105);而level 3层面血流信号多定为于滑膜部(39/61);仅少数位于level 2(2个)及level 3(10个)层面处于滑膜部及韧带部交界处的血流信号在融合图像下无法精确定位。3个level层面间炎性血流信号根据解剖学类型定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607,P<0.01)。结论大多骶髂关节后部超声测得的异常血流信号可通过超声与CT融合成像准确地定位于关节韧带部或滑膜部,提示为不同的炎症类型;该低阻血流信号可作为评价AS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微血流成像技术(SMI)和能量多普勒超声(PUDS)技术对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滑膜血流的丰富程度及显示率的差异,探讨SMI评估活动性AS患者骶髂关节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别应用SMI和PDUS两种血流模式检查30例活动性AS患者(病例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左右两侧各60个骶髂关节,对比两组滑膜血流丰富程度、血流显示率的差异。Kappa检验两种模式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病例组在SMI和PUDS的血流显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血流丰富程度在两种血流模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病例组以2~3级多血流为主,而对照组以0~1级少血流为主;对照组中两种方法对血流分级的一致性较好,病例组中的一致性一般(kappa=0.761、0.686,均P<0.001);SMI诊断AS患者骶髂关节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3,PDU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MI和PDUS所测血流丰富程度可作为诊断 AS患者骶髂关节炎及评估其活动性的重要参考依据。两者诊断效能相当,但SMI能够提高骶髂关节滑膜血流的显示率,上调血流级别,血流显示更加清晰,有助于更好地评估AS患者骶髂关节炎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T2*-mapping成像定量分析正常骶髂关节(SIJ)软骨T2*弛豫时间值,探讨磁共振T2*-mapping成像用于青年健康志愿者SIJ软骨研究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利用T2*-mapping成像对30名青年健康志愿者行5回波GRE序列双侧SIJ斜冠状面扫描,运用T2*图测量30例骶侧软骨平均T2*弛豫时间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名青年健康志愿者骶侧软骨T2*弛豫时间值平均为17.15±3.26 ms。30名正常青年健康志愿者中,15名男性和15名女性骶侧软骨T2*弛豫时间值分别约为18.66±3.17 ms和15.65±2.62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5,P0.05)。30名正常青年健康志愿者中,左侧和右侧骶侧软骨T2*弛豫时间值分别约为17.26±3.51 ms和17.05±3.04 ms,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516,P0.05)。结论:T2*-mapping成像可用于测量正常青年人SIJ骶侧软骨的T2*值,可为临床骶髂关节炎(SIS)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提供参考。由于SIJ髂侧面软骨太薄,T2*-mapping成像应用于SIJ髂侧面软骨研究仍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5T MRI 0级髌软骨T2值的区域差异及其与性别、年龄间的关系,以及MRI 0级软骨与退变软骨T2值的差异。 方法 对452例患者以1.5T MR系统行常规膝关节检查后,采用6回波SE序列扫描完成髌骨轴位T2-mapping成像。对髌软骨进行MRI分级,测量并比较髌软骨最厚层面内侧、外侧、全层和病变处的T2值。 结果 MRI 0级髌骨内、外侧软骨和全层软骨的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髌软骨全层T2值与性别无相关性。>60岁者髌软骨T2值高于其他年龄组。当髌软骨退变时,Ⅰ~Ⅳ级T2-病变均明显高于T2-对照(P<0.001),T2-病变也明显高于MR 0级髌软骨的T2值(P<0.001)。Ⅰ~Ⅳ级髌软骨病变的T2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T2值随病变分级升高而增加。 结论 MRI 0级髌软骨全层T2值与性别无相关性,但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髌软骨退变时T2值随病变严重程度而明显增加。MR T2-mapping成像对诊断和监测骨关节早期病变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R多回波回复梯度回波(MERGE)序列在骶髂关节(SIJ)软骨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名健康志愿者SIJ软骨行MERGE、三维扰相梯度回波(3D-FSPGR)、质子密度加权成像脂肪抑制(PDWI-FS)、T2WI脂肪抑制(T2WI-FS)和T1WI脂肪抑制(T1WI-FS)序列成像,比较MERGE序列与其他各序列图像显示SIJ软骨的图像评分和SNR、CNR。结果 MERGE序列显示SIJ软骨的图像评分、CNR和SNR与3D-FSPGR序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PDWI-FS、T2WI-FS、T1WI-FS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MERGE序列显示SIJ软骨的图像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T2 mapping成像评价青年健康志愿者肩关节软骨构成成分的可行性,并定量分析肩关节软骨T2值。方法 对16名青年健康志愿者行双侧肩关节斜冠状位8回波T2 mapping成像,并经后处理获得伪彩图,将肩关节软骨三等分为外带、中带、内带,测量其T2值。比较外带、中带、内带间T2值的差异及不同性别间、左右侧间T2值差异。结果 肩关节软骨外带、中带、内带T2值分别为(38.67±2.82)ms、(38.41±2.52)ms、(36.49±1.80)ms,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89,P=0.001),肩关节外带、中带软骨T2值均大于内带(P均<0.05)。肩关节软骨外带、中带及内带的左侧与右侧T2值、不同性别间肩关节软骨外带、内带T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性别间肩关节软骨中带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 mapping成像可用于评价肩关节软骨构成成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