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食管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佟牧虹  冬兰  周金秋  李岩  景宇  关文萍 《人民军医》2005,48(10):618-618
1病例报告患者女,42岁。因上腹部不适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中段隆起性病变,诊断为平滑肌瘤,转来我院进一步诊治。再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中段有一约0·7cm×0·7cm半球形隆起,表面光滑,质地软,触之可移动,行胃镜下微探头超声检查,见食管腔内肿物回声不均匀,内有细小低回声及无回声区,起源于黏膜层,部分位于黏膜肌层,细小低密度区为细小管腔,回声密度低于黏膜肌层。行高频电圈套切除,切除后可见局部凹陷,部分黏膜肌层显露。切除标本病理诊断:食管海绵状淋巴管瘤。术后禁食1天,给予抑酸药物治疗,1周后出院。随访1年无复发。2讨论淋巴管瘤为源发…  相似文献   

2.
1 病例报告患者男,49岁,因进食梗噎2个月入院。钡餐检查见食管第8胸椎椎体平面有一偏心性狭窄段,局部粘膜纹理中断、破坏;右后方有一不规则龛影,钡剂通过受阻,近段食管轻度扩张。初诊为食管中段癌。后行纤维胃镜检查见食管27~32cm处右侧壁粘膜隆起,中央凹陷溃烂、出血、质硬,又诊断为食管恶性肿瘤。胃镜活检示食管粘膜胃粘膜化生及坏死性炎症,遂行食管中下段切除、食管-胃吻合术。术后病理检查见:切除食管长14cm,粘膜灰白淡红色,中段有一溃疡直径2.5cm,深0.7cm,周围粘膜肿胀隆起,切面肌层不完整,质软;显微镜下示食管粘膜及肌层坏死,纤维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胸小切口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经胸部小切口进行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手术进行治疗的疗效.左胸第7肋间切口6~8cm,食管下段肌层切开上方超过狭窄1 cm,下方切口至胃壁肌层1 cm.全组均未行抗反流手术.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45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1 d,无手术死亡.1例损伤食管黏膜予以修补,其余无任何并发症.黏膜完整者术后第2天开始进食,行黏膜修补者术后3 d进食.术后随访,66例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改善明显;2例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改善不明显,经胃镜扩张后缓解.全部病例无明显胃食管反流症状.26例行食管pH监测无病理性反流,与术前DeMeesre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胸小切口食管肌层切开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合理掌握胃食管连接部的肌层切开范围可有效防止术后胃食管反流.  相似文献   

4.
食管颗粒细胞瘤行套扎治疗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绵 《临床军医杂志》2005,33(5):657-657
病人,男,35岁。上腹部不适、烧心、反酸半年,加重半个月。外院胃镜示:食管肿物性质待查、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查胃镜示:距门齿33cm处见一约0.9cm×0.9cm大小黏膜隆起,表面糜烂、粗糙,质较脆。胃镜诊断:食管息肉。病理示:颗粒细胞瘤。入院后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潜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乙肝6项均阴性。幽门螺杆菌测定320( )。食管超声内镜示距门齿33cm处可见略向管腔内突起达黏膜层的0.9cm×0.9cm低回声团块,边缘整齐,内回声均质。入院后在胃镜下行食管颗粒细胞瘤套扎治疗。术前准备与…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女,57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1月余就诊。胃镜:食管距门齿19~21cm处后壁见半环腔结节状隆起,活检:高分化鳞癌。MRI检查食管胸上段管壁增厚,管腔轻度狭窄,病灶显示长度约5cm,病灶T1WI以等信号为主(图1),T2WI及DWI呈稍高信号(图2,3),病灶浸润肌层,与上下方相对正常食管壁分界欠清;增强后动脉期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高于邻近正常食管壁(图4),延迟扫描病灶强化程度不均匀增加,与邻近正常食管壁的强化差异缩小  相似文献   

6.
任忠怀  胡军  刘柯  何灵芝 《放射学实践》2006,21(10):1068-106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以胃常见,其次是小肠[1],发生在食管者较少见,现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恶性间质瘤1例报道如下。病例资料患者,男,57岁,3个月前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体检无特殊。胃镜:示距门齿约30cm处见突向食管腔内生长,表面不光滑伴糜烂,质硬的隆起物。诊断:食管中段肿瘤。胃肠钡餐造影:示食管中下段见菜花状不规则充盈缺损伴梭形扩张,与正常食管分界清楚,约3.0cm×4.5cm,黏膜大部分中断破坏,管壁未见明显浸润。近段食管部分梗阻。诊断:食管中下段肿瘤,平滑肌肿瘤可能性较大(图1)。术中所见:肿瘤位…  相似文献   

7.
患者 男,64岁.1天前因饮酒后突然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咖啡样物质,同时伴返酸,上腹部烧灼样疼痛,并出现黑便两次,呈柏油样,总量约800 ml,便后自觉头晕,心悸,乏力,无腹胀,无皮肤巩膜黄染.胃镜示胃底体交界处一巨大黏膜隆起肿物,大小约10 cm×7.0 cm,表面光滑,见两处圆形溃疡,表面被污苔及新鲜血,诊断为胃底固有肌层肿物.超声内镜示低回声肿块位于胃壁第三层,大小约10 cm×7.0 cm,内部回声不均,边界不清,欠规则.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7岁,腹泻1个月余。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为黄色稀便,每日可达10余次,量少,无腹痛、里急后重。无盆腔肿瘤放疗病史。直肠指诊:直肠管腔狭窄,仅容食指,黏膜光滑,管壁质韧,无突起,指套无血染。B超检查:经直肠腔探查,见直肠壁肌层均匀性环状增厚,呈均匀性低回声.肠管增厚长度约8cm,浆膜层及黏膜层完整(图1),  相似文献   

9.
男患,34岁,轰六型机种飞行员,反复上腹隐痛10年,1990-04-29入院.05-05胃镜见胃底部后壁有约1.0 cm×0.8 cm隆起,表面光滑,触之包块可黏膜下移动.活检示:"胃底隆起黏膜低分化腺癌".05-09再次隆起表面多处活检,提示"少许黏膜正常".05-21病理会诊,确认05-05活检属低分化腺癌.05-28四军大西京医院胃镜原隆起处活检示"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局部息肉样增生".06-19空军总医院胃镜原病变活检未找到癌细胞.07-11北京医科大学超声胃镜示"胃底黏膜下肿物考虑平滑肌瘤".10-13我院胃镜下挖洞式活检示"中度慢性浅表胃炎".追观病情.  相似文献   

10.
熊颖  刘贤富   《放射学实践》2009,24(12):1334-1334
病例资料患者,男,43岁。因反酸、进食梗阻感,伴误吸及夜间呛咳4年就诊。查体:心肺腹无特殊。电解质、肝肾功能无异常,大便隐血阴性。平片检查:下纵隔食管下段走行区内气液平面。CT检查:纵隔内心脏后方见一等密度软组织块影,其内见含气空腔及宽大液气平面(图1)。电子胃镜检查:食管黏膜充血水肿,距门齿约35 cm处见一大憩室,可见较多食物。钡餐检查:食管皱襞黏膜增粗,食管下段右侧可见一约10 cm×8 cm大小的囊袋状影突向腔外,边缘光整规则,囊袋影颈部宽约2 cm,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39岁。主诉吞咽困难伴胸骨后疼痛2月余,于2011-12-13来我院就诊。查体示:胸骨后呈阵发性隐隐作痛,吞咽有异物感,其他临床查体均未见明显异常。食管造影:中段食管可见一偏心性结节样充盈缺损,边缘欠光滑,黏膜破坏中断,病变范围长约3 cm,其上食管轻度扩张。CT示:食管中段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等密度影,增强扫描强化明显。食管造影及CT均考虑食管癌可能。胃镜提示:距门齿20 cm处见一隆起,表面不光整,糜烂,有多个出血点。手术及病理:肿物位于黏膜下层,紫褐色,表面不规整,遂采用食管部分切除及食管胃弓下吻合术。镜下所见:瘤细胞呈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阐明内镜超声微探头诊断食管隆起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122例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均经超声微探头检查,其中,61例行胃镜下高频电刀切除或活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与超声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超声诊断的122例食管隆起性病变中,食管息肉见于6例,黏膜下肿瘤84例,食管癌19例,食管静脉曲张5例,食管孤立性静脉瘤3例,食管外压性改变6例。61例高频电切除或活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符合率96.7%。结论超声微探头不仅可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起源作出准确判断,并可依据回声推断其病理性质(良性或恶性)。  相似文献   

13.
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44岁。因吞咽不畅4年,加重2个月于1994年11月7日入院。当地医院食管造影,疑为食管癌。入院后查体无阳性发现。食管胃造影见下段食管右移,前缘呈弧形压迹,压迹的前方有一个充满造影剂的囊袋,内有粘膜影,且有一细小通道伸向胃底。B超见贲门前有一个4.4cm×3.4cm×2.7cm低回声团块,饮水观察见含气水经贲门前细窄通道进入低回声团块内。胃镜下见距贲门1.5cm左胃底处有一0.2cm×0.3cm的小孔,以小孔为中心有放射状粘膜皱臂。术前诊断:()食管裂孔迹;(2)胃底截室及外压性疾患。手术所见:开左胸,弧形开隔…  相似文献   

14.
<正>病人,男,57岁。间断腹胀腹痛2个月。胃镜示胃窦部见2 cm×1.5 cm大小浅表溃疡,触之易出血。病理报告:黏膜重度慢性炎,另见少许异型细胞,不除外低分化腺癌。术中发现胃窦大弯侧见一大小约2.5 cm×2 cm边缘稍隆起的浅表溃疡。大小弯侧淋巴结肿大。病理检查肉眼  相似文献   

15.
患者 女,45岁。主诉进行性吞咽困难并胸骨后疼痛3个月。入院查体无异常。食管吞钡:食管中段相当于第5胸椎水平,管腔狭窄,管壁僵硬,粘膜破坏、中断,病变长约2.7cm(附图)。诊断为食管中段癌。胃镜镜检:食管中段癌(距门齿23~26cm)。手术所见:脏、壁层胸膜粘连紧密,探查见主动脉弓后食管炎性增生,见一瘢痕内有玻璃异物1枚,边缘锐利约2.5cm×1.2cm×0.3cm大小。穿透肌层,形成炎性包裹。术后追问病史,患者于15年前有误吞玻璃杯碎片史,仅疼痛2~3天后,患者一直未注意。手术诊断为食管异物…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32岁。进行性吞咽困难4个月,伴有胸背疼,作重明显下降,1994年6月29日入院。体检、B超未见异常。X线钡餐检查示食管中段有4cm长病变,管腔狭窄,粘膜破坏,贲门、胃未见异常。内窥镜检查:食管距门点25cm处左侧壁可见约3cm隆起病灶,表面凸凹不平,少许坏死组织,周边可见数个小隆起结节,管壁僵硬稍狭窄,食管下段及贲门、胃正常,局部活检,病理报告:食管恶性肿瘤,高度疑恶性淋巴瘤。行食道肿瘤切除术,左颈食管胃吻合术,幽门成形术,术后病理检查:一段食管长9.5cm,周径4.5cm,距切端1cm处粘膜表面可见4.5cm×4.5cm…  相似文献   

17.
1病例简介患者女,48岁,胸骨后疼痛,吞咽不适2年。食管吞钡检查:食管下段右侧见大小约6 cm×5 cm囊袋影状物突出腔外,边缘清晰,黏膜襞与食管相连;其左侧见半圆形充盈缺损影,大小约2.5 cm×2.5 cm,贲门口开放正常(图1A)。CT扫描前将胃管下至气管隆突处并接氧气袋,扫描开始前5 s向食管内充气至扫描结束。CT扫描示气管隆突处5 cm左右见大小约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42岁,上腹部不适、包块1月就诊。钡餐造影:胃底块影向腔内生长,直径约7cm充盈缺损,边缘光滑,黏膜面隆起.黏膜撑开、展平,部分破坏,表面中间见较深钡斑(见图1)。CT示胃底壁戟组织肿块.囊向胃腔。肝内2个~3个巨大囊实性肿物,壁不均匀,中间为更低液体密度影(见图2),  相似文献   

19.
患者 男 ,5 1岁 ,因右胸痛半年 ,咳嗽痰中带血 ,声嘶 40d ,饮水呛咳 3d来院就诊。影像学表现 :胸部平片示纵隔影增宽 ,可见气液平面。食管钡透提示食管中下段明显扩张 ,内见大量潴留物 ,下端狭窄形似鸟嘴状 ,钡剂通过缓慢 ,上段 4cm长食管管腔狭窄 ,黏膜破坏 ,充盈缺损 (图 1,2 )。胸部CT示食管中下段明显扩张 ,上段食管壁明显环形增厚呈肿块状 ,与支气管壁分界不清 ,增强后有轻度强化 ,气管旁可见肿大淋巴结 (图 3 ,4)。镜检及病理 :胃镜见距门齿 2 3~ 2 8cm处见食管前后右侧壁结节样隆起性病变 ,表面糜烂、坏死 ,触之易出血 ,腔明显狭…  相似文献   

20.
由于解剖学上的原因,食管一胃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很高,严重影响术后的生存质量。为了防止发生上述并发症,我们设计了一种吻合口带有瓣膜的食管胃吻合的新术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1方法及效果按食管癌、责门癌根治要求切除肿瘤,游离食管5。m,剥除后壁长3cm肌层,保留粘膜层。封闭残胃断端,距缝缘2cm作第一胃前壁浆肌层切口,长3~4cm,在此切口远侧3cm处作另一平行等长第二浆肌层切口,经粘膜下层打通两浆肌层切口成一食管通道。食管后壁断缘上方0.5cm作3针浆肌层缝合,将食管端由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