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胎肝细胞体外感染HCV的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定性研究探讨人胎肝细胞在体外与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血清共培养24h是否能感染HCV。方法:人胎肝细胞在体外与HCV阳性血清共培养24h后,采用原位RT-PCR技术对其进行HCV定性检测。结果:通过原位RT-PCR技术检测,发现人胎肝细胞内HCV正、负链RNA均为阳性。此外,将人胎肝细胞在体外与HCV阳性血清共培养24h并经多次洗涤后继续培养的上清液加入到新鲜分离的正常人胎肝细胞培养  相似文献   

2.
HCV感染孕妇的引产胎肝内HCV RNA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母婴传播是否发生产前,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孕妇外周血及其引产胎肝匀浆中HCVRNA,同时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引产胎肝细胞中HCVRNA。结果从6例外周血HCVRNA阳性的中期妊娠孕妇的引产胎肝组织匀浆中,4例胎肝检出HCVRNA其中2例胎肝组织切片开发现HCVRNA原位杂交阳性胎肝细胞,阳性着色局限于胎肝细胞的胞浆内,提示HCV母婴传播可发生于产前妊娠期,H  相似文献   

3.
闵峰  郝飞  刘冰  王素美  王宇明 《肝脏》2001,6(4):238-240
目的:探索原代培养胎肝细胞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易感性,旨在建立较为稳定实用的细胞感染模型。方法:研究血清与培养肝细胞共同孵育6-8h后,收集不同时相点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细胞内或上清液中正负链RNA,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内HCV NS3,NS5特异性抗原的表达情况,以及原位杂交检测细胞内HCV负链RNA。结果:接种感染血清3d后,即可在细胞内或培养上清液中检出HCV正负链RNA,间断检出至感染后第17天,HCV NS3,NS5特异性抗原可在感染细胞内表达,阳性物质位于乐中,原位杂交法证实细胞内存在负链RNA,也位于胞浆中,结论:原代培养的胎肝细胞对HCV不但易感,而且稳定地支持HCV复制。  相似文献   

4.
HCV HBV感染与肝细胞性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肝癌高发地区不同肝病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慢性肝病患者绝大多数已被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HCV第二代抗体阳性率,肝癌7.3%,肝硬化6.6%,慢性肝炎6.6%和急性肝炎3.4%。两种病毒的复合感染率,肝癌5.1%,肝硬化1.7%,慢性肝炎3.9%和急性肝炎1.1%。在38例HCV抗体阳性的慢性肝病患者中,ALT异常84.2%,有输血史者占57.9%,HCV-RNA阳性率为71.1%。本研究的资料分析提示,在肝癌高发地区尽管HCV抗体阳性率较低,但HCV感染也是肝癌发生的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揭示肝细胞癌患者的HCV感染情况及其致癌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6例肝细胞癌癌组织及其38例癌旁肝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作了定位研究,并进一步检测其中癌基因ras、cmyc和抑癌基因p53的蛋白表达。结果:核心抗原的检出率分别为217%和368%,46例肝癌患者中16例存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p21、cmyc和p53蛋白在癌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87%、674%和304%;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阳性与阴性组患者之间的p21、cmyc和p53蛋白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癌旁肝硬化的阳性率分别为875%和867%(P>005)。结论:上述结果提示丙型肝炎病毒致肝细胞癌的机理可能与ras、cmyc和p53基因的激活或失活无关,其机理尚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HCV相关HCC中伴随HBV感染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了解HCV相关HCC中伴随HBV感染的意义,初步探讨HCV和HBV在HCC的发生中的独立作用或相互作用的机制.方法原位杂交检测HCC中c-myc,H-ras,N-ras和nm23H1的mRNA表达,观察它们在伴随HBV感染组(n=44)与单纯HCV感染组(n=10)之间的差异.结果 H-ras和nm23H1在两组的表达强度有差别,H-ras在C+B组的表达强于C组(P=0.0254),而nm23H1的表达C组强于C+B组(P=0.0158).结论 HBV与HCV能协同影响H-ras的表达;单纯HCV相关HCC组之nm23H1 mRNA表达高于伴随HBV感染组,可能是HCV相关HCC低转移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HCV慢性感染致肝细胞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CV慢性感染致肝细胞损伤的研究进展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传染科张绪清综述李梦东审校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健康问题,半数以上的HCV感染者会发展成慢性肝病。然而,HCV慢性感染致肝细胞损伤的机理仍不明确,本文将综述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任万华  苏庆 《山东医药》1995,35(9):34-34
1992年10月~1994年4月,我们用PCR法检出268例HBV-DNA和(或)HCV-RNA阳性病人。本文对此作临床分析。1 资料分析 268例中,男156例,女112例;年龄20~67岁。其中172例行肝活检病理检查。按1990年上海肝炎会议的标准诊断为慢性重  相似文献   

9.
人肝癌细胞株7721HCV体外感染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接近体内自然感染状态并能稳定支持HCV体外长期复制的感染细胞模型。方法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与人肝癌细胞系7721共同孵育8小时后,分别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检测细胞和/或培养上清中的HCV正、负RNA、HCV抗原的表达及HCV-RNA在感染细胞内的定位。结果感染血清和细胞共同孵育后的第2~65天,从细胞内和培养上清中均可间断地检测出HCV正、负RNA,即使其间细胞传代4次HCV NS_3抗原、NS_5抗原在细胞内能稳定表达,原位杂交显示HCV RNA阳性物质多位于细胞浆。结论 7721细胞不但对HCV易感,而且可以稳定地支持HCV的体外长期复制,此模型可以用于HCV感染、复制机理的研究、抗病毒药物的评价及保护性抗体/疫苗的初步筛选。  相似文献   

10.
HCV致肝细胞损伤的免疫病理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引起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HCV的急性感染易慢性化,大约50%发展为慢性肝炎,至少20%发展成肝硬化。关于HCV感染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存在直接细胞病变与免疫介导损伤两种机制。本研究通过观察HCV感染...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抗-HGV酶联免疫法(EIA)和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150份乙型、120份丙型、15份戊型和49份非甲-戊型肝炎患者血清。结果显示:乙肝、丙肝、戊肝和非甲-戊型肝炎患者中抗-HGV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2.0%(33/150)、25.0%(30/120)、33.3%(5/15)和40.1%(20/49)。其中乙型、丙型、戊型和非甲-戊型肝炎的抗-HGV抗体阳性者中,HGV RNA的阳性率分别为58.3%(7/12)、60.0%(6/10)、40.0%(2/5)和45.5%(9/12)。说明GBV-C/HGV可与HBV、HCV或HEV合并感染,该病毒可能引起临床型肝炎。  相似文献   

12.
HCV与HIV具有相似的传播途径,都可以通过使用污染的血制品、注射用具、性接触及母婴传播,因此,HIV与HCV混合感染较常见.HIV感染改变HCV的自然病程,加速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进程已达成共识;HCV基因型对肝病的进程和预后亦起到重要作用.那么HCV基因型的分布在HⅣ/HCV混合感染与HCV单纯感染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各自的感染途径有何不同?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我们对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昆明地区85例HCV感染住院患者采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HIV/HCV感染与HCV单纯感染患者HCV基因型分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接近体内自然感染状态,并能长期稳定复制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细胞模型。方法: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 640培养基、37℃、5% CO2条件下于培养瓶中培养人肝癌细胞株HepG2、SMMC7721及胎肝细胞株L02细胞,L02培养基加胰岛素0.2μ/ml,用HCV阳性血清感染HepG2、SMMC 7721、L02细胞,3株细胞均每隔3d换液,消化、传代1次,连续培养60d,用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RT-PCR)检测培养细胞及上清液中正、负链HCV RNA。结果:HepG2、SMMC7721细胞在感染后2-30d,L02细胞在感染后3-30d于细胞中可以间断检出HCV正链RNA;3株细胞的细胞内HCV负链RNA均在感染后3-30d可以间断检出,检出率与正链RNA接近。3株细胞以HepG2细胞中HCV RNA正、负链检出率较高,并在第31-60天仍可间断检出HCV RNA正、负链,但复制程度逐渐减弱。HepG2、SMMC 7721及L02 3株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HCV正链RNA感染后也呈间断阳性,检出率与细胞内正链RNA基因一致。培养上清液中均未检出HCV负链RNA。结论:HepG2、SMMC 7721及L02细胞均对HCV易感,并能支持HCV长期稳定的复制。因此HepG2细胞是较为理想的HCV体外感染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丙型肝炎病毒体外可感染树鼩肝细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体外感染树目句原代肝细胞。方法 用HCV RNA阳性血清感染原代树鼩肝细胞,并用感染后细胞培养上清液进行传代感染,通过检测受染肝细胞正、负链HCV RNA、培养上清液中包装后HCV RNA,并对比分析感染前后病毒准种变化等指标,评价感染是否成功。结果 受染树鼩肝细胞自第5~10天可检出负链HCV RNA,而正链RNA至感染后第14天仍可检出;感染后3~14d培养上清液中可检出HCV RNA,且呈RNA酶抗性;培养上清液中病毒可传代感染新的树鼩肝细胞;感染前后HCV准种分析显示树鼩肝细胞可被特定的准种选择性感染,而传代感染后肝细胞可检出新的准种。结论 原代树鼩肝细胞体外可被HCV感染且支持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HIV/HCV重叠感染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HCV准种的影响.方法 通过PCR、测序及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建立HCV高变1区(HVR1)准种变异率检测方法,运用该方法对我国上海地区48例HIV/HCV重叠感染者HCV准种变异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研究.结果 与单独HCV感染组和HIV/HCV重叠感染...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目前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HBV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也较常见,全球4000万HIV感染者中10%并发慢性乙型肝炎(CHB).自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推广,艾滋病相关原因的死亡已经减少,但由肝脏疾病造成的死亡却不断上升,逐渐成为HIV感染者发病和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广东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W) /HCV共感染者与单纯HCV感染者的感染途径、HCV的基因亚型分布及其遗传特征,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与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广东省95例HIV/HCV共感染者及99例单纯HCV感染者HCVNS5B基因区域,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HCV基因亚型分析,遗传分析利用MEGA4软件.不同种基因亚型型内基因距离以碱基置换率表示.结果 HIV/HCV共感染者HCV有5种基因亚型,其中6a型占53.7% (51/95)、3a型占17.9% (17/95)、1b型占15.8% (15/95)、3b型占11.6% (11/95)、1a型占1.0%(1/95);1b亚型内基因距离为6.30%±1.27%,高于其他基因亚型.HIV/HCV共感染者主要通过静脉注射毒品感染(75/95,78.9%),其基因亚型主要为6a型,占60.0% (45/75).单纯HCV感染者HCV有7种基因亚型,其中1b型占67.7% (67/99)、6a型占17.2%(17/99)、3a型占6.1% (6/99)、2a型占5.%(5/99)、3b型占2.0%(2/99)、4a型占1.0% (1/99)、5a型占1.0%(1/99);1b亚型内基因距离为5.17%±1.03%,高于其他基因亚型.单纯HCV感染者主要通过输血或血液制品感染(80/99,80.8%),其HCV基因亚型主要为1b型,占76.2% (61/80).结论 广东地区HIV/HCV共感染者及单纯HCV感染者HCV基因亚型呈现多样性,HIV/HCV共感染者与单纯HCV感染者主要感染途径不同,HCV主要基因亚型也不同.  相似文献   

18.
丙型、乙型肝炎混合感染者病毒基因型与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丙型、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的基因型特点及临床特征。采用ELISA法进行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 ,采用PCR -微板核酸杂交 -ELISA法进行HBV -DNA定量及HCV -RNA基因分型检测。丙型、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者HCV -RNA及HBV -DNA阳性率 (72 5 1%和 30 4 1% )分别低于丙型、乙型肝炎病毒单独感染者 (85 4 2 %和 6 0 72 % ) ,Ⅰ / 1a型和Ⅲ / 2a型HCV与HBV混合感染较同类基因型HCV单独感染明显增加 ,Ⅱ / 1b型丙型肝炎病毒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最高 ,白蛋白和胆碱酯酶水平最低 ,尽管HCV、HBV混合感染的临床症状可能更为严重 ,但在病毒学上两者的确存在着相互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们通过对我国中部地区90年代中期因有偿献血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30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HI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了解有偿献血HIV感染人群的HCV共感染率、共感染者流行病学和基因型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